黑龍江畔的風光裡藏著赫哲族漁鄉,街津口,風景絢麗民族文化曼妙

2020-12-26 那拉君嘉

氣喘籲籲地通過狹窄而陡峭的500多級臺階,著名赫哲族作家孫玉民在我的身前引領著爬上了街津山的最高處。放眼尋望,我們的眼前是濤濤東去的黑龍江;是與黑龍江相守依偎的釣魚臺;匯入黑龍江的蓮花河畔,享譽天下的街津口赫哲族漁鄉炊煙嫋嫋,不時有漁歌飄來。

街津口赫哲族漁鄉是黑龍江省邊城同江市的一個赫哲族漁鄉,作為全國僅有的4個赫哲族漁鄉,這裡因為風光旖旎,赫哲族風情濃鬱,被人們親切地譽為「赫哲族之窗」,意思很簡單明了——這裡是人們了解赫哲人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窗口。

其實,作為三江平原風光帶上的璀璨明珠,街津口赫哲族漁鄉引人入勝的,既有它的「高顏值」,也有它的獨特氣質。

先看街津口赫哲族漁鄉的顏值。

孫玉民把我帶到了街津口赫哲族漁鄉最受遊客歡迎的風景點釣魚臺上。這個釣魚臺是一個兀立在黑龍江畔的一塊巨石,湍急的江水在巨石的腳下迴旋著,然後呼嘯著向東奔去。站在巨石的頂端,我們的腳下是黑龍江飛卷的波濤,北望是俄羅斯恬靜的鄉村,一艘艘漁船在江上穿行……

釣魚臺連著街津山,街津山逶迤橫亙在黑龍江邊,山上樹木茂盛,展示著原生態的美麗,為了呵護這片無邊的綠色,赫哲族人傾注了心血。

「青山橫北江,綠水繞鄉西。」大美街津口,靈動而又豐盈。一年四季,街津口赫哲族漁鄉一如畫卷。長在綠水青山間的漁鄉,就是長在畫卷裡。

街津口赫哲族漁鄉,宛如大地捧出的一塊碧玉,被美麗中國的春風春雨浣洗得青春靚麗,她是大自然和新時代令人心醉的饋贈。

尤其是春天和夏季,是街津口赫哲族漁鄉讓人心醉的美麗季節。被街津山和蓮花河以及黑龍江簇擁的漁鄉美如冠玉。讓人難忘的是仲春的清晨,蓮花河被飄飄渺渺的霧氣纏繞著,原野上的青草葉上掛滿了露珠,蓮花河的河水,在漁鄉的西邊彎彎曲曲,流淌進了黑龍江……暮色降臨,漁鄉的上空飄蕩著炊煙,炊煙的那一頭,牽動著一輪明天即將升起的朝陽。

這便是屬於街津口赫哲族漁鄉的美麗,一個江畔漁鄉的浩蕩磅礴。

為了讓街津口赫哲族漁鄉青山永駐綠水長流,赫哲族人為山水塑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將山水等自然元素滲透到漁鄉統籌發展布局和形態之中,統籌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發展空間,努力體現山的俊秀、水的靈動,讓漁鄉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於是,街津口赫哲族漁鄉歌裡畫裡,比《烏蘇里船歌》唱得還要美麗。

看完了漁鄉的「顏值」,我們再來欣賞街津口赫哲族漁鄉的獨特氣質。

「赫哲」意為「下遊」或「東方」,其含義表明了該民族一直在黑龍江下的遊、祖國東部邊陲生活的史實。

在共和國56個民族中,赫哲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現有人口5000多人,同鄂倫春族、門巴族等民族一起被稱之為我國的「六小」民族。

作為一個弱小的民族,新中國成立前的赫哲人生活和生產充滿了悲壯。然而,他們沒有停止過奮起,他們用生命同艱辛抗爭,書寫著民族的進步和文明。解放後,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陽光雨露,赫哲人迎來了民族的真正的興盛,他們走出地窨子,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生活充滿了溫馨和幸福。

孫玉民作為赫哲族的作家,目前是我國唯一的一位赫哲族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興奮地告訴我和他身邊的遊人說:赫哲族雖然人口少,然而這赫哲族在世界上卻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呢。

坐在黑龍江畔的漁船上,孫玉民為我們唱了一段伊瑪堪《木竹林莫日根》的節選——

赫尼那,阿郎哪格給嘎--阿爾哪!我騎著闊力(神鷹),飛過千層雲、萬重山;我騎著胡薩(天鵝),飛過千條河、萬條江;我要去尋找--木竹林莫日根的蹤影。我要把他的故事,給大家歌唱……

好聽的伊瑪堪讓我們陶醉。伊瑪堪是什麼呢?我們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對著孫玉民發問。

孫玉民會唱多部伊瑪堪,他介紹說,伊瑪堪是赫哲族的獨特說唱藝術,表演形式為一個人說唱結合地進行徒口敘述,無樂器伴奏,採用叶韻和散文體的語言,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傳承赫哲族語言、信仰、民俗和習慣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2011年11月23日,在峇里島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填補了黑龍江省省沒有世界文化遺產的空白。

讓我們驚喜的是,赫哲族的民族文化讓世界青睞。更讓我們驚嘆的是,伊瑪堪的彰顯形式有說有唱,類似漢族的大鼓、蘇灘、蒙古族的說書,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說唱文學藝術,被譽為"北部亞洲原始語言藝術的活化石"。如今,伊瑪堪作為我國40個走向世界的「非遺名片」之一,引起了世人極大的關注。

孫玉民介紹,自2014年以來,赫哲族伊瑪堪得到全面、科學、立體、活態的搶救和保護,目前赫哲族伊瑪堪的存續狀態明顯好轉,伊瑪堪從幾近消亡到「小唱」「大唱」都得到有效恢復。伊瑪堪最初有代表性傳承人6名,其中國家級傳承人2名,省級傳承人4名,如今已能熟練、標準說唱「大唱」若干片段,並掌握一定數量「小唱」,1人已能完整說唱1部「大唱」,後又新增2名省級傳承人,成為伊瑪堪傳承傳播的骨幹力量。

一直以來,人們對赫哲族是陌生的,其實,除了伊瑪堪,赫哲族的非遺文化燦若星河。目前,縣級以上的非遺文化遍布街津口赫哲族漁鄉,有魚皮衣、魚皮畫、還有「剎生魚」美食技藝、狗拉爬犁、下張網、木刻楞技藝以及冬釣等等。

除了這些讓赫哲人引以為豪的民族文化之外,赫哲族也出了不少的名人,比如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的作者烏白辛是赫哲人;著名歌手韓庚也是赫哲人;著名書法家哈普都雋明也是赫哲族,其書法作品樸拙蒼古、嚴整端凝。

陪同我們的孫玉民,著作等身,先後出版有《烏蘇里船歌》等作品集,他編劇創作的電影劇本《赫哲神舞》,通過一對赫哲族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反映了一個赫哲族這個歌舞民族的美好生活,改劇本榮獲了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劇本提名獎。

出生在街津口赫哲族漁鄉的孫玉民,立足家鄉,多年來的勤學與積累,在赫哲族文學創作上精彩紛呈。1997年,孫玉民在《北方文學》發表了赫哲族有史以來的第一篇小說《烏蘇里船歌》,填補了赫哲族沒有小說的空白。這篇作品選入《黑龍江文學通史》、《黑龍江少數民族作品選》、《龍江當代文學大系》,榮獲黑龍江省首屆少數民族文學獎三等獎。他創作的短篇小說《燃燒的火焰》、《幽幽生死情》選入由中國作協編輯的《相聚在魯院》;中篇小說《你好,捕魚的赫哲人》榮獲黑龍江省第六屆「黑土地杯」徵文二等獎……

孫玉民不僅在赫哲小說創作頗豐,創作的散文也頻頻獲獎:《故鄉的迎春花》榮獲中國作家協會和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辦的「首屆當代黑龍江省散文作品評獎」佳作獎;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散文《山水間搖來一個漁船上的民族》選入《2009年中國散文精選》;刊發在《文藝報》上的散文《魚尾彈奏的琴聲》選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散文卷),榮獲黑龍江省第三屆少數民族文學獎三等獎;散文《心願》刊發在《人民日報》,散文集《碧綠的明冰》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再說赫哲族的歌,著名歌唱家郭松唱的《烏蘇里船歌》,就是以赫哲族人集聚的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八岔和饒河四排赫哲族漁鄉的人文風情為背景創作的反映赫哲人幸福生活的歌,這首歌穿越時空,在共和國的大地上飛揚。通過這首歌,赫哲族向世界和世人展示出了漁獵文化、婚慶文化,赫哲人多彩的民族文化,豐富著共和國的民族寶庫。

赫哲人有史以來便居住生活在三江流域。所謂的「三江」,就是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三條美麗的大江,給我們的祖國流淌著富饒和美麗。由於臨江而居的原因,赫哲族在歷史上有著 「魚皮部落」之稱,解放前,也就是1949年代前,赫哲人穿著的衣服多用魚獸皮製成。魚皮衣服,多用鱘、大馬哈、胖頭等魚的魚皮製成。在與自然相伴共生的歷史歲月中,赫哲人將魚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做到了極致,他們製作的魚皮衣具有美觀、結實、耐穿的特點而且魚皮服飾輕便,在滴水成冰的冬季不硬化,尤其在冰上捕魚時不沾水結冰,赫哲人的聰明才智由此可見一斑。

街津口赫哲族漁鄉,這個位於黑龍江畔,和俄羅斯隔江相望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纏繞著赫哲人歡快的笑聲。有史以來以捕魚狩獵為生赫哲人,如今,他們與時俱進,走出了一條少數民族超越自我的發展路徑,這就是走出茂密的山林和浩蕩的大江,在黨的富民政策引導下,發展民營經濟,從事邊境貿易,勤勞向上的赫哲人從此收穫了生活的五彩斑斕和新生活的水色雲天。昔日沉寂邊遠的漁鄉,如今繁榮興旺,成為一片發展和旅遊的熱土,吸引著國內外遊人的步履,人們沿著黑龍江、順著烏蘇里江,追尋著赫哲人動聽的《烏蘇里船歌》,千裡萬裡地來此尋覓,然後醉到在赫哲人營造出的濃烈鄉情和酒香裡。

赫哲族的生活因為三江的滋潤美麗而富裕,就像著名的民歌《烏蘇里船歌》唱的那樣——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倉。街津口赫哲族漁鄉赫哲人的捕魚圖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每年穀雨時節,黑龍江在經歷了長長的冰封千裡之後開江跑冰排,冰排撞擊聲猶如捕魚的春汛,許多赫哲人駕著捕魚船頂著早春的寒冷下江捕魚。開江魚味道鮮美,鯉魚、白魚每公斤能夠賣到120多元。赫哲人勤勞勇敢,吃苦耐勞是他們的性格,他們不畏春寒,在大江上忙碌著,捕撈著,靠著捕魚,許多赫哲人的日子殷實起來。

如今,為了給三江裡的各類遊魚以休養生息,每到休漁期,街津口赫哲族漁鄉的赫哲人都會在將漁船停靠在灘地,收拾漁網,更多的赫哲人學習文化知識,江畔一片和諧寧靜。在三江裡,最為貴重的魚就要數鱘鰉魚了,鱘鰉魚是鱘魚和鰉魚的統稱,鰉魚是舊時皇帝起的名字,這種魚個頭大,魚肉鮮美,尤其是鰉魚籽,營養價值高、是國宴上的必備品。如今,一旦在黑龍江或者烏蘇里江中捕到一條三四百斤重的雌鰉魚,那麼收入就會超過七八萬元,但是,這種機會很少了,因為江裡的鱘鰉魚越來越少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每年休漁期都會向三江流域投放鱘鰉魚苗,經過休養生息,這些魚兒會長大的。

街津口赫哲族漁鄉的赫哲人最喜愛的季節就是每年的十月,這個季節是赫哲人最為舒暢的季節,這個季節既是時令的收穫季節,更是赫哲人捕魚收穫的季節。金秋時節被赫哲人稱為「漁期」,從韃靼海峽逆水而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產卵的大馬哈魚讓赫哲族漁人喜不自禁。在撫遠黑瞎子島附近的江域,赫哲族漁民在江裡放下長長的漁網,捕撈著大自然的饋贈,捕撈著歡欣幸福。

每當夕陽沉入江中的晚上,捕魚的馬嘟嚕在江水的承載下飄搖,漁民愉快的歌聲伴著船槳搖動,那種旋律讓人心醉。能歌善舞的赫哲人,用歌聲和舞蹈裝點生活,他們在黑龍江邊的網灘上燃起起篝火,篝火上支著鐵鍋,鍋裡飄著誘人的芳香——這芳香是鍋裡江水燉著的江魚散發的。赫哲人圍在熊熊的篝火旁邊,一面飲酒一面放歌:「啊啦赫、赫赫呢娜!啊啦、赫赫呢娜,黑龍江水浪打浪,浪花裡飛出那尼傲的歌,歌聲繞著漁船兒飛,赫哲人的歡欣的生活比大江長。」這怡人的歌聲,讓黑龍江水動容。

說起街津口赫哲族漁鄉,說起赫哲族,這個民族在三江流域還是個古老的跨境民族呢,在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沿岸生活著一個叫那乃族的民族,這個民族和赫哲族同根同族,至於這個民族為何一分為二?這就需要歷史去解讀並給予答案了。現在,兩國之間的那乃族和赫哲人來往密切,關係友好,有不少友誼的故事流傳。

如今的赫哲人,許多人已經走下了捕魚船,有的發展服務業、有的從事民族文化傳播事業,在開放發展的路上迅跑。隨著街津口赫哲族鄉知名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遊人來到赫哲人的身旁觀光旅遊,赫哲人的生活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他們巧打旅遊牌,做足赫哲族文化的文章,開發樺皮畫、做魚皮衣,這些民族特色濃鬱的產品深受國內外遊客青睞。於是,國內的遊客紛至沓來,國外的遊客比肩接踵,人們來赫哲族漁鄉聽漁歌、品江魚、欣賞異域風光,醉倒在赫哲人的熱情友善之中,上一頓的酒勁還沒解,這一頓的好酒又擺上了桌,自然,有烤塔拉哈和剎生魚相伴還有動聽的伊瑪堪……

小貼士:

交通:可以乘飛機抵達哈爾濱,抵達佳木斯或建三江,乘客車直達同江市,到達同江市後可以乘坐客車去街津口赫哲族漁鄉。還可以從哈爾濱乘坐去同江市的火車,然後換乘同江去街津口赫哲族漁鄉的公共汽車抵達。

飲食:街津口赫哲族漁鄉的魚宴別具風情,尤其是剎生魚,烤塔拉哈那是絕對給力,不可錯過。

攝影:可登上釣魚臺俯拍漁鄉和壯美的黑龍江以及江對岸的俄羅斯大地。

購物:街津口赫哲族漁鄉赫哲族人製作的魚皮畫,樺樹畫十分精美,價格也不高,可以帶回送給朋友。

相關焦點

  • 魚,赫哲族人的生命依存密碼
    這裡有長達7個多月的結冰期,每到冬季,赫哲族人集聚的街津口、八岔等地到處是冰天雪地,銀裝素裹,黑龍江裡的江水結冰厚達1至2米。表弟小軍開車載著我拜訪了享譽全國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漁鄉。街津口赫哲族漁鄉是黑龍江省邊城同江市的一個赫哲族漁鄉,作為全國僅有的4個赫哲族漁鄉,這裡因為風光旖旎,赫哲族風情濃鬱,被人們親切地譽為「赫哲族之窗」,意思很簡單明了——這裡是人們了解赫哲人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窗口。
  • 赫哲族之鄉黑龍江同江市
    同江市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與黑龍江兩江交匯處南岸。東接撫遠市,南與富錦市、饒河縣為鄰,西臨松花江與綏濱縣相連,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相望,邊境線長170公裡。總面積6300平方公裡,轄6鎮2鄉2民族鄉,設有6個國營農場。2017年12月,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4]2019年5月5日,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同江市退出貧困縣序列。
  • 走近總書記稱讚過的赫哲族傳統文化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倉。」經典歌曲《烏蘇里船歌》飄蕩在建築面積6240平方米的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民族風情村的上空,讓人很容易感受到赫哲族人過上幸福生活歡快、甜美的心情。
  • 黑龍江遊玩自駕線路推薦,幾大水系風景壯麗而輝煌
    這一趟經歷了松花江、黑龍江、島蘇裡江、牡丹江,這幾大水系養育了整個東北平原,讓黑龍江成為富饒開闊之地,風景壯麗而輝煌,同時更是養育了熱情洋溢的東北人,這趟旅途中遇到的每一個人無不是開朗熱情,以後有機會還是會再來和再來!
  • 劉蕾:為赫哲文化傳承不遺餘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價值載體,也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作為赫哲族人,劉蕾覺得自己必須要做點事情。她經常到赫哲族聚居區調研走訪,很早就開始為傳承赫哲文化而努力。「這是我的責任。」她說。  奔走調研赫哲文化保護現狀  「一年年走下來,筆記記了10多本。」劉蕾說,「最難的是在冬天開展調研。我們這邊下午三四點鐘天就黑了,路上都是冰,四五百裡的路開車要走大半天。」
  • 北方現存唯一漁獵民族:赫哲族聚居三江匯聚之地,都有哪些民俗?
    按照民俗專家的說法,赫哲族在尚未成為單一民族之前,曾隱沒於肅慎、挹婁、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並一直生活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三江流域就是赫哲族繁衍生息的福地。由於在古代社會中這個地域還有其他民族雜劇,所以很多人也認為赫哲族應該與黑水靺鞨、野人女真族等都有一定關聯。
  • 赫哲故裡 感受傳承(解碼·鄉村文化振興)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作為赫哲族群眾聚居地之一,黑龍江同江市街津口鄉近年來加大對赫哲族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力度。成立歌舞藝術團,改造民俗風情園,修建文物展覽館……通過傳承民族文化記憶,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街津口鄉不僅留住了根,還煥發出新的風採。北國江畔,街津山下,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鄉。下午3點,伊瑪堪藝術團團長吳玉梅和團員們打開手機,開始線上排練。
  • 赫哲族第十屆烏日貢大會在我縣盛裝開幕
    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永波,國家民委原專職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協會會長葛忠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喆,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委主任劉明,國家民委文宣司文化處處長李民,中央民族歌舞團黨組副書記丁薔,佳木斯大學校長邱洪斌,市委常委、秘書長、統戰部部長、市直機關工委書記尚德龍,副市長鄭野巖,縣委副書記、縣長周勇,黑龍江省民族研究學會赫哲族研究會會長尤利軍,國家一級編劇、著名詞作家、《烏蘇里船歌》
  • 赫哲族百姓臉上洋溢著「穩穩的幸福」
    建平臺打造學習新高地  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位於饒河縣東北烏蘇里江西畔,東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全鄉轄區4個行政村(四排、曙光、平原、東河)和1個國營林場(馬架子林場)。其中,赫哲族103戶194人,是赫哲、漢、滿、蒙、朝鮮、土家等多民族聚居地,是全國僅有的三個赫哲族鄉之一。2019年,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稱號。
  • 中國赫哲族為何成了跨境民族?在俄羅斯被稱為那乃人,人口約2萬
    烏蘇里江是中國黑龍江支流,中國與俄羅斯的界河。上遊由烏拉河和道比河匯合而成。每年有5個月左右封凍期。烏拉河口以下可通航。上世紀六十年代,郭頌等人在創作中吸收赫哲族的民間曲調《想情郎》和《狩獵的哥哥回來了》,創作完成了《烏蘇里船歌》。從此,「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在「啊朗赫赫呢哪赫雷赫赫呢哪」的船歌裡家喻戶曉。
  • 黑龍江流域世居民族文化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數字傳播平臺主要通過新媒體形式,展現黑龍江流域世居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藝術形態和表現元素,對充分開發利用黑龍江流域世居民族文化藝術優勢、建設具有北方地域特徵的當代文化藝術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據了解,這是國內首次將黑龍江流域世居民族文化作為一個整體的區域對象,進行數位化傳播、交流、展示的建設。
  • 【跨境民族】中俄赫哲語瀕危狀況對比研究——兼論跨境瀕危語言保護的啟示
    19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和清政府籤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自此,黑龍江以北至外興安嶺、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大面積領土劃歸俄國版圖,原本生活在這裡的部分赫哲人民成為俄國遠東的少數民族,赫哲族成為中俄跨境民族。
  • 文化 漫談中國民族服飾
    中國的民族服飾,服裝以其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著稱於世;裝飾則以其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獨具特色。服與飾,共同構成了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的整體,可以說,中國民族服飾既是重要的物質文化,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載體。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漢族服飾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少數民族服飾則較為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來。
  • 【民俗】赫哲族傳統民族服飾
    饒河縣 葛豔秋(赫哲族)  上學時,媽媽給我帶了一張狍子皮鋪在褥子下面,同學們見了既好奇又害怕,納悶為什麼要用獸皮當褥子,而我並不覺得有什麼稀奇,因為這是我們赫哲族的生活習俗。  赫哲族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獸皮和魚皮縫製。
  • 赫哲族匠人製作魚皮畫 成旅遊熱銷品
    【小康中國】赫哲族匠人製作魚皮畫 成旅遊熱銷品  【解說】今年62歲的孫玉林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自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發展旅遊業起,孫玉林開始學習製作魚皮畫,從最初只能剪幾釐米的魚皮小動物到現在繪製一平方米的虎豹龍蛇鷹、山水園林風景,已製成上百款作品。
  • 共居 共學 共事 共樂——在廣州生活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同胞
    中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 同江市赫哲族研究會正式掛牌成立
    11月22日,同江市赫哲族研究會正式掛牌成立 同江市是我國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有著悠久的民族歷史和文化傳承,是研究和挖掘赫哲文化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