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艙「天和」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運抵發射場 中國空間站在軌...

2020-12-23 荊楚網

2018年珠海航展,航天科技集團展示的空間站核心艙

新一代載人飛船縮比返回艙

據新華社、央視報導 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即將拉開序幕。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昨日已先後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將分別參加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同時,1月19日,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順利通過出廠評審。

那麼,我國空間站和新一代載人飛船有哪些新特點?為什麼要合練呢?

空間站核心艙

寬敞舒適有WiFi  是控制中樞「太空之家」

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共3個主要艙段構成。其中,「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直徑4.2米,重約22噸,是未來空間站的指揮控制中心。航天員的生活起居要在這裡進行,並將在此開展一定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核心艙由節點艙、小柱段、大柱段、資源艙以及後端通道組成。後端通道可供航天員出入貨運飛船。

除了最末端的貨運通道用來對接飛船外,最前端的球形節點艙還有4個對接機構:前面和底部的用來對接載人飛船,旁邊兩個則對接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同時,頂部還有一個出艙口,供航天員開展出艙活動。

也就是說,無論是貨運飛船還是載人飛船,未來都需要停靠在核心艙上,其重要地位顯而易見。

為了讓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長期生活能夠更加舒適,核心艙在設計上較過去有了很大的突破。核心艙上供航天員工作生活的空間大約50立方米,未來加上兩個實驗艙後,整體能夠達到110立方米。此外,空間站還為每個航天員配置了一臺平板電腦,除了可以連接艙內設備進行工作和監測外,還可以連WiFi上網。

中國空間站

15年壽命3人常駐 半年輪換科學實驗條件好

據了解,我國空間站任務壽命將達到15年左右,可供3名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半年一輪換,可供6人短期駐留10天左右,以便交接班。

空間站長期在軌穩定運行、航天員長期駐留,對我國太空飛行器的研製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前,我國航天員在軌飛行的最高紀錄是33天,那時,航天員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氣可以由太空飛行器直接從地面搬到太空中。而想讓航天員實現更久的在軌停留,就要使用「再生式生命保障」等技術,來保障物資供應。部分技術已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進行了初步的驗證。

除了保證航天員的長期駐留外,空間站本身的在軌壽命,也需要技術手段保障。在提高產品壽命的同時,設計師們還攻克了一系列難關,使空間站60%至70%的設備都可以維修,並為航天員開展維修工作提供了便利。

這一系列突破將大大提升空間站的空間科學研究能力。從航天醫學、航天生物學,到微重力流體物理學,10多個方向的科學研究已安排好了。艙外還設了暴露平臺和大型載荷掛點,支持開展暴露實驗。

新載人飛船

能載貨能載人 將實現可重複使用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將同時兼顧近地軌道任務和更遠的深空探測。深空探測任務返回地球的速度更快,對飛船的結構和防熱性能會帶來更大的考驗。

過去,神舟飛船一次可以運載3名航天員。而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目標,則是6名航天員。同時,新一代載人飛船還可以運貨。比如3名航天員乘坐的時候,就可以搭載約500公斤的貨物。

我國此前的天舟貨運飛船雖然擁有很大的上行運輸能力,但不具備將貨物從空間站帶回地球的能力。可若想在空間站上開展微生物實驗的樣本,或在太空製造的產品,需要帶回地面上做更好的研究,新一代載人飛船的「帶貨」回地球能力就派上大用場了。

據了解,新一代載人飛船研製團隊將力爭實現返回艙可重複使用10次,逐步降低成本。

為啥合練

需要3個月時間 用來提前排除問題

發射合練,即完全按照正式發射任務進行模擬演練,但不會執行最終的點火指令。通過合練,可以全面驗證空間站核心艙與運載火箭、發射場之間的配合,提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據悉,本次合練任務預計需要3個月左右,將驗證空間站系統各艙段在發射場的工作項目以及測試發射的流程,為正式發射任務提前做好準備,奠定基礎。

而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試驗船將直接進入正式發射前的準備階段,首次飛行試驗不會載人。由於空間站和新飛船均會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新飛船的發射還將是長五B的首飛任務,因此,此次空間站核心艙的合練還將提前驗證火箭的發射流程。 

相關焦點

  • 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即將拉開序幕
    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即將拉開序幕 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 本報訊 鄧孟、記者安普忠報導:記者日前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經過大約一周的海陸運輸,已先後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將分別參加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即將拉開序幕。
  • 中國將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航天科技:太過先進 無法展示
    2019年中國航天發射34次,蟬聯世界第一,特別是長徵五號火箭復飛成功,2020年中國航天將發射40+次。今年的航天活動中,新一代空間站及載人飛船會是重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剛剛宣布2020年我國將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而且「太過先進 無法展示。」
  • 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 啟幕在即(解碼)
    亓 創攝(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5日,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運抵文昌發射場。它將於4月中下旬,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執行首飛任務。更強大的運載火箭、更先進的空間站技術、更高的科學應用效益,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即將拉開序幕,空間站時代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闊步向前。
  • 「新箭」送「新船」!長五B火箭成功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0年5月5日18時00分,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廠房中中國航天員「新座駕」的試驗版——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順利進入軌道新一代載人飛船,顧名思義,就是全面升級的天地往返交通工具,面向我國近地空間站運營、載人深空探測等任務需求,飛船採用返回艙與服務艙兩艙構型,未來在執行近地軌道任務時,可以一次運送6-7名航天員。
  • 預計2019年發射:央視曝中國載人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裝配畫面
    圖為中國空間站示意圖。(拖拽圖片或右鍵「在新標籤頁中打開」可查看大圖)(綜合新華社、騰訊新聞客戶端報導)中國載人空間站正在加緊研製,預計明年將發射核心艙上天,拉開空間站建設的序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曾在去年6月6日在北京舉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表示,在載人空間站的建設階段,我國將進行四次以上的載人飛行任務。楊利偉介紹,我國發射首個核心艙到空間站完全建成,需十幾次發射,其中最主要的發射有三次,即發射核心艙和先後發射兩個實驗艙,其中計劃於2019年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載人空間站核心艙。
  • 我國將於今年春季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空間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我國將於今年春季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今年春季將首先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隨後將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完成交會對接和相關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十三五期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先後發射了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驗證了貨物運輸和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為「第三步」空間站研製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 我國新一代空間站即將登場!核心艙「天和一號」2021年初發射
    我國新一代空間站即將登場!核心艙「天和一號」2021年初發射。按照我國航天發射計劃,長五B遙二將會於2021年初執行我國新一代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一號」的發射任務,這將是文昌航天發射場航天發射黃金季節——旱季的又一重頭戲。
  • 中國空間站試驗核心艙已完成正樣產品生產 計劃於2020年發射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中國空間站系統已完成試驗核心艙正樣產品生產,正在開展總裝集成測試。按照規劃,我國將於2020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由此拉開屬於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大幕。
  • 中國空間站2021,天和號核心艙測試完成,準備春季發射
    2021年伊始,中國太空探索就有最新進展。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裡程突破4億公裡,預計農曆新年前後到達火星之際,同時中國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也準備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中國太空站核心艙天和號艙測試工作已基本完成,航天員乘組亦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天和號核心艙會於春季發射升空。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
    試驗船採用返回艙與服務艙兩艙構型,通過配置不同的服務艙模塊來適應近地空間和月球探測任務。1.在軌開展空間試驗本次任務中,新飛船試驗船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和群傘回收等關鍵技術,獲取重要飛行參數,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改進積累飛行數據。
  • 2018年前後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天和一號」
    日期:[2016年04月22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18] 2018年前後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天和一號」
  •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項目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 ——深度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項目   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試驗船於5月5日18時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同時,為充分發揮任務效益,試驗船還搭載了不少「乘客」,開展了新技術、新產品在軌驗證。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一起來看看!
  •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
    原標題: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深度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項目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微信公眾號「中國載人航天」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一號」2018年前後發射
    在4月24日首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聞發言人王中陽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將全面推進,任務艱巨。載人航天工程中,預計在2018年前後完成研製並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隨後發射兩個實驗艙與「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交會對接。
  • 我國將於明年上半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IT之家12月26日消息 據央視新聞等,我國計劃在 2021 年上半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之後陸續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未來兩年計劃通過 11 次密集飛行任務,建成中國獨立建造、自主運營的天宮空間站。
  • 我國空間站建設拉開帷幕,核心艙已抵達文昌,長徵五號也即將起運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最新消息稱,經過一周時間的海陸運輸,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於1月20日抵達文昌航天發射場。根據相關計劃,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產品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將在接下來分別參加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
  • 央視揭秘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央視揭秘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嫦娥五號探測器即將擇機發射,前往月球開始「挖土」之旅;而我國首次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也已經飛行裡程超過3億千米,離火星越來越近。△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過去五年,中國平均每年宇航發射任務在30次左右,這是當今世界最密集的發射頻次。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相繼發射成功,縈繞中華民族百年的「飛天夢」,取得歷史性突破。
  • 中國載人新飛船試驗船今年發射:太過先進 無法展示
    新一代載人飛船為返回艙與服務艙兩艙構型,採用了一系列新技術,使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技術實現由跟跑到並跑的跨越。 網易科技訊 1月18日消息,昨日晚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簡稱中國航天)在微博介紹,2020年中國將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 ...未來兩年將進行11次發射任務,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
    2020-10-07 05:14:09來源:FX168 【中國未來兩年11次發射任務建設空間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全線正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
  • 造價10億飛船批產,世界頭把交椅加速易位
    問題來了,為什麼天和號還是「試驗艙」?因為核心艙還需要進行在軌運行驗證,確保無虞之後天和號將直接在軌「轉正」。在這一階段問天號、夢天號兩大22噸級實驗艙將分別於2022年、2023年發射入軌,與天和號核心艙對接,隨著2024年巡天號光學艙發射入軌與天宮空間站共軌運行,將標誌著天宮全面完成在軌建造任務。 天宮空間站在軌驗證與在軌建造兩大階段將連續實施12次發射任務,承擔發射任務的火箭有三款,分別是長徵五號B、長徵七號、長徵2號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