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A之後又有Amer,安踏能成為「世界的安踏」嗎?

2020-12-11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作者丨陳曦

瑞幸被渾水做空之後,其財務造假大白於天下,近期,瑞幸已經收到了納斯達克要求其退市的通知。

瑞幸的這一出,讓普通消費者也知道了渾水這樣一個「渾水摸魚」專做空的機構。提到渾水,人人變色。

但是,就在去年,曾有一支中概股不僅頂住了渾水的做空,股價還翻了一番。這支中概股就是安踏體育。

2019年7月,渾水連發數份沽空報告,安踏股價一度下跌超過8%,但很快就恢復上漲的趨勢。換句話說,如果你在2019年初買入了安踏體育的股票,並且沒有在7月被嚇退,那麼現在它已經翻倍了。

渾水為什麼要做空安踏呢?安踏又是怎樣讓渾水鎩羽而歸的呢?此後,安踏真的是一條坦途了嗎?

一、都是FILA惹的禍

渾水做空安踏,全是因為FILA。

FILA是一家義大利運動品牌,安踏在2009年的時候從百麗手中購入了其大中華區業務,成交價為6.5億港元。FILA在百麗經營期間門店不足50家,而且一直都是虧損的。事實上,FILA雖然有百年歷史,但在義大利來說,它並不是一個高端品牌。但義大利嘛,似乎天然就帶有奢侈品的基因,比如Gucci、Amani、Bvigari、Prada等等,那為什麼FILA就不能成為體育界的Prada呢?於是,安踏體育在接手之後,將「時尚運動」作為其主打方向,走中高端路線。

2014年,FILA成功實現轉虧為盈,也就是這一年,安踏開始保持雙位數增長;2015年,安踏營收突破百億元門檻,達到國內體育用品公司的業績最高點。

FILA的高增長正是渾水的攻擊點之一。渾水質疑,FILA可能存在財務作假,並將不屬於安踏的FILA財務數據一同並表。而且,在2019年7月之前,安踏的報表中從沒有單獨披露過FILA的業績,這也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安踏遭遇做空的原因。

安踏正面硬剛渾水,強硬地回應了渾水的沽空報告。在隨後公布的2019年三季度報中,安踏就披露了FILA的運營情況和開店數量。

FILA確確實實再造了一個安踏。

在近期安踏體育(2020.HK)披露的2019年財報中,安踏體育在2019年共錄得339億收入,其中安踏品牌為174.5億,佔比51.5%,FILA品牌為147.7億,佔比43.6%。FILA同比增長高達73.9%。

在收入上,FILA已經可以與安踏品牌平分秋色了,如果再看利潤,則會發現,原來FILA已經成為了安踏的造血機。2019年安踏體育的全年毛利潤為186.6億元,FILA貢獻了104億,安踏品牌貢獻了72億,其他品牌貢獻了10.6億。FILA毛利佔比達到了55%。

儘管沒有FILA,安踏品牌的收入也足夠使其成為四大國產體育用品品牌中的領頭羊,但是其與第二名李寧的差距並不大。有了FILA,安踏體育才真正甩開了二三四名。

二、為什麼FILA如此能打?

為什麼FILA能夠給安踏體育帶來如此大的收益呢?「螳螂財經」認為,至少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站在風口上的豬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將全民運動潮推向了頂峰,同時帶動的還有體育服裝、體育用品等相關產業。從下圖可以看出,中國運動鞋服市場從2008年開始,基本是穩步向上。

一位體育從業者曾對2008年後的體育產業繁榮做過一個比喻:李寧、安踏、耐克都進了電梯,一個在裡邊跑步,一個在裡邊做伏地挺身,一個在裡邊拿大頂。別人問他們是怎麼上來的,他們說,跑步、做伏地挺身、拿大頂上來的,其實都錯了——是電梯把他們拉上來的。這電梯,指的就是2008奧運刺激下的整個中國體育產業的勃興。

自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據「某企業信息查詢平臺」專業版數據分析,2000年到2020年這20年間,我國共新增體育用品相關企業423萬家。其中,2000年新增2.2萬家,2014年,相關企業的新增速度顯著加快,僅2014年當年就新增相關企業20.6萬家,2019年的相關企業新增量達到了目前為止(2020/03/25)的最高峰,共138.5萬家,是2000年新增量的63倍左右。

第二、「拿來主義」替代自己摸索。

儘管運動鞋服市場一片熱鬧,但當時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阿迪達斯和耐克雖然好看,但價格太高,而國產品牌李寧、安踏、特步、361°、鴻星爾克、匹克等等,無一例外,都帶著「土味兒」。

從高檔到低檔之間,缺乏一個過渡檔。誰能彌補這個空檔,誰就能迅速壯大。

在這個關鍵的選擇上,李寧選擇自己單幹,安踏則選擇收購現成品牌。於是,我們能發現,李寧越來越朝著「潮」的路子在走,而安踏自此開啟了「買買買」的節奏。2009年,安踏買下了義大利運動品牌FILA;2010年,李寧則把品牌定位改為「90後李寧」。

兩大品牌走向了不同的路,他們的結果也截然不同。

李寧是迷茫的。李寧跑訓鞋產品設計部首席設計師孫京頤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採訪時回顧到:「那時,品牌重塑、品牌年輕化問題是每個品牌都面臨的狀況,我們也想做出改變,但那時消費者的需求也不是那麼明確,我們不知道往哪個方向改是有效的,我們的產品並沒有受到年輕人的喜歡。我們迷茫了好一陣子。」

這樣的迷茫,讓李寧拱手讓出了國內品牌的頭把交椅。

安踏是明確的。安踏憑藉著對FILA的精準定位,以及FILA時尚的設計贏取了年輕人的心。在後來安踏面臨又一個重要收購時,丁世忠說:「我們慢慢發現特別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一件商品是很快就可以製造出來的。再好的商品,哪怕一年做不出來,兩年總能做出來。但是品牌是沒辦法在短時間做出來的,要花20年,甚至50年。」

李寧向左,摸索前行,安踏向右,拿來主義。最終,市場證明了丁世忠是對的。兩者的對比,從業績上就可以看出。在2008年,李寧營收67億元,安踏為46億元。在2019年,李寧營收為139億,安踏為339億。

第三、強化「FILA」品牌,安踏隱身其後。

在FILA的門店中,消費者看不到任何關於安踏的信息,安踏完全隱身在後。消費者只知FILA,不知道FILA其實就是安踏的子品牌,或許也是FILA能夠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就像吉利汽車收購了沃爾沃,但是吉利沒有在沃爾沃上留下任何吉利的標籤,該買豪車的人還是繼續買買買。

三、還能有另一個FILA出現嗎?

然而,FILA不是安踏唯一買的品牌。在FILA之後,安踏陸續收購了多家品牌:日本滑雪品牌Descente、英國的城市健步品牌Sprandi、香港的童裝品牌kingkow、韓國高端戶外登山品牌Kolon Sport。但這幾個品牌的開店數和安踏品牌以及FILA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對營收的貢獻也微乎其微。

在2019年2月,安踏又再次大手筆收購了芬蘭的Amer Sports。Amer旗下有滑雪產品出名的品牌Salomon薩洛蒙、美國網球裝備品牌Wilson、全球三大運動手錶之一Suunto頌拓、最著名的品牌就是被稱為戶外品牌的愛馬仕——Arc’teryx始祖鳥了。

從這些品牌中,「螳螂財經」能看到兩個共同的特點,一個是貴,一個是專業。

又貴又專業的產品,註定它的消費人群非常小,而且和其他品牌之間壁壘很高。比如,熱愛滑雪的人會大手筆買下全套滑雪裝備,卻很難再去買登山或者網球裝備了。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個子品牌都需要獨立獲客,每一個子品牌的客戶都要單獨維護,無法互通。

而這些獲客、維護的成本非常高。從安踏財報可知,儘管FILA的毛利率高達70.4%,但它的淨利率只有27.2%,中間的43.2%都用在了銷售、管理等各項費用上。而反觀走低端路線的安踏品牌,卻極為省錢,在毛利率為41.3%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獲得26.8%的淨利率。

而對於細分領域來說,不只有獲客和維護這麼簡單,專業度也非常重要。如果做不到最好,那就意味著被專業人士拋棄。因此,企業需要投入足夠多的研發經費,將這項產品打造成領域內最專業的。但這樣一來,這些產品要出圈就更加難了。

如何消化掉花巨資買來的「奢侈品蛋糕」,是目前安踏急於解決的問題。收購Amer近一年,安踏還沒有找到盈利的好方法。不過,資本市場對Amer的前景是看好的。

在2019年11月12日,安踏體育曾發布公告,稱其以11.98億港元(約人民幣10.74億元)出售Amer Sports間接權益的5.2517%。買方主要由四家組成,分別為超鴻(2.67%)、晉富(0.83%)、紅杉SPV(1.13%)及ZWC資本(0.38%)。

這四大買主背後暗藏玄機。據新浪財經報導,超鴻的背後,是安踏體育四位執行董事丁世忠、賴世賢、吳永華、鄭捷;晉富的背後,則是公司高管團隊成員;而紅杉SPV和ZWC資本都是在消費領域有豐富經驗的投資公司。

資本的鼻子是最靈的。「螳螂財經」認為,這或許和即將到來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有很大的關聯。時隔14年,中國再次舉辦盛大的賽事,或許能夠帶動冬季運動類產品的消費。而這一塊,在國內尚屬空白。

或許,安踏想要再坐一次電梯。

然而,這一次的電梯可能就沒這麼好坐了。就目前來說,冬季運動還是屬於一個小眾運動,以家庭條件較好的人群為主,人們對裝備的專業度要求高,對價格不敏感。

顯而易見的是,在冬季奧運會之後,勢必會有更多的場館對普通人開放,也會有更多的人開始學習滑雪等運動。到時候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人們對專業度的要求就不那麼高了,反而對價格會逐漸敏感起來。「物廉價美」有可能會是更多人的選擇。

那麼,安踏旗下那些頂著各種「頂級」裝備名頭的品牌,要如何應對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呢?而且,當專業度沒那麼高的時候,也正是其他品牌蜂擁而至的時候。安踏又如何構築護城河,守住本來就小而精的這一畝三分地呢?

2022年,對安踏來說將會是一次大考,是再造一個FILA的輝煌故事?還是衝高回落的翻版呢?不管怎樣,它都必須進入考場。

相關焦點

  • 聚名網:安踏一路飆起,FILA撐起半邊天!
    安踏已經不是過去的安踏了。時間軸即將踏上9月的步伐,各大企業開始紛紛公布上半年的業績,8月25日,安踏公布了上半年的業績報告,報告顯示:總營收微跌1%,股東應佔溢價(不計合營公司虧損)為23.77億人民幣,整體毛利率在56.8%,同比增長0.7%,創歷史新高。
  • 為何年輕人脫掉身上的阿迪、nike、優衣庫kaws和潮牌,穿上Fila?
    現在的款式是進步了不少,再加上大力的宣傳,所以現在又有好多潮人穿起了fila。Fila今天的成功跟安踏的版圖野心有密切的關係。那麼安踏自身的定位和市場表現都在二三線以下,要獲取一線的陣地,光有錢還不夠,要有人收,有人買帳才行。一線市場又是nike,ad的陣地,這種攻堅戰怎麼打?所以才有了fila,才有了迪桑特,才有了kelon,才有了我們最近看到的收購丹麥amer集團的舉措。
  • 你可能只知道FILa,卻不知道斐樂的背後其實是你一直看不起的安踏
    隨著現在90後和00後逐漸成為了時尚界的新勢力以後,所以一些新生代的時尚品牌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最早的左丹奴,班尼路,到後來的美邦,森馬現在都成為了80後的回憶。也可以說這些都基本上退出了一線的時尚前沿,可是有一個品牌卻走出了不一樣的路線。
  • 主品牌被反超 到底安踏的FILA?還是FILA的安踏?
    來源:每日財報作者:呂明俠作為老大的安踏,還有諸多焦慮尚待緩解。  疫情籠罩下,頭部運動品牌阿迪達斯、耐克頻頻傳出「壞消息」。在阿迪達斯、耐克遭遇重創之後,依託中國巨大市場的國產運動品牌能否搶攤成功?作為老大的安踏,除了業績不達標,還有部分併購品牌不理想、「國際夢「面臨挑戰等焦慮尚待緩解。1究竟是安踏的FILA,還是FILA的安踏?「黑天鵝」來襲,服裝行業受到嚴重衝擊。
  • 主品牌被反超 到底安踏的FILA 還是FILA的安踏?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每日財報27日報導,近日,國內運動品牌安踏體育(02020.HK)發布公告稱,2020年第三季度,安踏品牌產品的零售金額同比實現低單位數的正增長。而FILA品牌產品的零售金額同比實現20%-25%的正增長。
  • Amer sports陷巨虧!安踏接手管理層會好嗎?
    來源:證券日報公司零距離公眾號在宣布10年轉型後的再次升級——「直面消費者」戰略後,安踏體育近日再次聚焦目光。近日,Amersports在其官網公布了管理層重要變動消息,安踏品牌總裁、執行董事鄭捷成為Amersports新任CEO。
  • 迪桑特超越FILA和安踏,成為安踏品牌增長黑馬
    安踏品牌產品的零售金額同比實現低單位數的正增長。  雖然安踏未披露具體的營收金額,但根據安踏半報業績估算安踏主品牌業績仍與FILA品牌有較大差距。  半年報顯示,FILA營收71.52億元,上漲9.4%,佔比達48.8%。安踏主品牌營收67.77億元,同比下降10.7%,佔總收入的46.2%。
  • FILA之後,誰會成安踏的賺錢大戶?
    圖片來源:安踏官網疫情之下拿最佳市場最佳!創造歷史!對於安踏去年的亮眼表現,媒體自是不吝溢美之詞,然而,在一片歡快的氣氛中,安踏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主品牌的尷尬處境說起市場對斐樂的關注,其實大多來自於安踏此前的半年報,自遭遇渾水做空以後,安踏在半年報中首次公布了斐樂的業績,65.38億元的營收接近安踏總營收的半壁江山。
  • 安踏只做世界的「安踏」
    從2015年成為國內第一家破「百億」年銷售的本土體育用品公司之後,安踏的發展速度堪稱迅猛,一直到2019年,其都保持銷售額和利潤雙位數增長,去年銷售額達到史上最高的339億元,成為國內體育用品品牌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 塵埃落定:安踏371億元收購Amer 騰訊並未入局
    果不其然,消息的宣布並未讓安踏體育的股價上漲,反而高開低走,這其中固然有前些日子的市場預期已經飽和的原因在,但是實錘之後有所變動,但是一漲一跌對比之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當然,這背後也與安踏和Amer的情況有關。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次的主角安踏。
  • Amer Sports半年虧損14億元 會「拖累」安踏體育嗎?
    在業內和多數機構看來,疫情影響下,安踏體育的業績表現可圈可點。據安踏體育2020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46.69億元,略降1%,淨利潤16.58億元,同比減少28.6%。 不過在眾多機構評級中,花旗成為「少數派」,今年持續對安踏體育維持「沽售」評級,給出49.6港元/股目標價。
  • 安踏第三季度增速排位:1.迪桑特等、2.FILA、3.安踏
    雖然安踏未披露具體的營收金額,但根據安踏半報業績估算安踏主品牌業績仍與FILA品牌有較大差距。 半年報顯示,FILA營收71.52億元,上漲9.4%,佔比達48.8%。安踏主品牌營收67.77億元,同比下降10.7%,佔總收入的46.2%。
  • 主品牌營收被FILA首超,安踏「本末倒置」?
    北京時間8月25日晚間,安踏體育(以下簡稱安踏)對外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的上半年財報。財報公布之前,安踏股價已連續走高一段時間,市值也穩站2200億港元之上。財報公布次日,安踏股價卻迅速回吐不少,以4.54%的跌幅收盤,截止目前,股價下跌1.3.3%,報82.75港元。
  • 世界第四大體育用品公司「安踏」,花40億做海外收購,現欲買下Amer Sports
    有了強大的現金流之後,Amer開始在不同領域投資不斷試錯,先後經歷了航運、冰球、塑料、紡織、汽車、出版等等業務,1989年,亞瑪芬以2億美元收購了位於芝加哥的世界領先的球類運動器材製造商Wilson。此後,Amer逐漸剝離非體育業務,徹底退出菸草市場,又從阿迪達斯手中收購了薩洛蒙、始祖鳥、Mavic,Bonfire和Cliché等品牌,成為體育品牌巨頭。
  • FILA年營收破147億,是安踏的「兒子」,不是國外品牌!
    現在很多人穿衣服都對品牌有要求,很多外國的品牌特別受歡迎,但是近幾年來國潮也收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歡。FILA相信大家也經常在商場裡看到,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FILA其實中國安踏旗下的一個品牌,大多數人都以為FILA是外國的品牌。FILA是世界前十位的運動品牌,主要從事網球、滑雪、高爾夫、瑜伽等運動相關的產品開發。
  • 安踏體育中報點評:安踏品牌轉型直銷 FILA表現亮眼
    預期轉型完成後,安踏品牌中的3500家門店將約有60%將會由集團直營,40%由加盟商按照安踏品牌運營標準營運。安踏品牌的轉型短期將對公司業績造成拖累。安踏品牌現有門店10,197 家,較2019年底減少319家,管理層預計至2020年底安踏及安踏兒童門店數將減少到9,800至9,900家。   FILA品牌:期內實現營收71.52億元,同比增加9.4%,佔總收入比重約48.8%,同比增加4.7個百分點,首次超過安踏品牌,主要得益於電商的快速增長。毛利率同比僅減少1.0百分點至70.5%。
  • 號外|安踏營收146億:FILA超過ANTA
    門店方面,關店再次時隔多年出現在安踏的財報中,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安踏集團共有店鋪超過12400家,其中安踏品牌門店(包括安踏兒童門店)10197家,較2019年年底減少319家;FILA門店1930家,較2019年年底減少21家;DESCENTE門店新增9家至145家,KOLON SPORT門店數量減少30家至155家。
  • 安踏的密鑰
    ,推開世界的門,門外有張繼科、關曉彤、鄒市明、郎朗、李佳琦,7月底的黃浦江畔,樓臺炫目,星光照人。 安踏身前只剩下兩個國際巨頭,當年並肩同行的一眾品牌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如果說12年前那個夜晚,決定了今天的安踏。那麼當奧運重回北京時,安踏怎會無動於衷。 當年坐在鳥巢深感遺憾的丁世忠,在2009年之後更進一步,已讓安踏成為2022北京冬奧會的官方合作夥伴。
  • 安踏Amer出售跑步機品牌事件點評
    2、財務方面:預計出售將給合營公司帶來2000萬美元的淨利得,其中52.7%將反映在安踏集團的財報上。; 有助於Amer投放資源到大品牌所羅門、始祖鳥等,鞋服品類、DTC核心策略等; 20年歐美市場受到疫情影響,Amer下半年營運和盈利超管理層預期,管理層重申H2有盈利的指引; 長期看好Amer,認為未來驅動來自產品開發、DTC渠道營運和數位化。
  • 安踏半年收入148億,FILA貢獻了近一半
    文/李惠琳 編輯/陳曉平完成360億元的大買賣後,8月26日,安踏集團第一次公布業績。2019年上半年,安踏上半年營收達148億元,同比增長40.3%;淨利潤為24.83億元,同比增長27.7%。「2019年是安踏集團的協同價值年,我們已經成為一家全球公司。」 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高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