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在香港上市的運動品牌,其他國產品牌的市值遠沒有安踏的高。截至2018年9月12日,李寧市值149.4億港元、特步國際僅116.8億港元,而安踏體育為982.7億港元。
在中國的體育用品品牌中,安踏集團穩穩坐在頭把交椅。從當年的小作坊到今天的老大哥,安踏早已成功躋身全球體育用品公司前四,與阿迪、耐克、安德瑪並列。更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來安踏集團持續在海外投資併購,去年更是超越海瀾之家,成為國內市值最高的服飾零售集團。
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消息,據路透社,芬蘭運動裝備製造商亞瑪芬體育(Amer Sports)確認收到了中國運動品牌安踏和一個名為FountainVest的亞洲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的收購意向。據悉,這項潛在收購價格可能超過46億歐元(約53億美元)。
今日(9月12日),安踏體育確認連同中國私募基金方源資本向芬蘭同業Amer Sports提出價值47億歐元的收購要約。安踏在聯交所一份聲明中稱,已發出無約束力的初步意向,按每股40歐元的價格以現金方式收購Amer Sports的全部股份。安踏又下一城?
四家教育類組織成立一個菸草公司,最後成了體育品牌巨頭
Amer Sports是個老品牌,1950年正式創立,有意思的是,它最早是一家菸草公司。
當年,芬蘭工程師學士協會、芬蘭經濟與工商管理畢業生協會、土地和水利技術基金會以及赫爾辛基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學生會這四家教育類組織發起成立了一家菸草公司Amer,後來成為了芬蘭境內統治性的菸草公司。
有了強大的現金流之後,Amer開始在不同領域投資不斷試錯,先後經歷了航運、冰球、塑料、紡織、汽車、出版等等業務,1989年,亞瑪芬以2億美元收購了位於芝加哥的世界領先的球類運動器材製造商Wilson。此後,Amer逐漸剝離非體育業務,徹底退出菸草市場,又從阿迪達斯手中收購了薩洛蒙、始祖鳥、Mavic,Bonfire和Cliché等品牌,成為體育品牌巨頭。
如今的Amer Sports,旗下品牌產品線覆蓋網球、羽毛球、高爾夫、高山滑雪、越野滑雪、滑板、健身器材、自行車、越野跑裝備、徒步裝備及潛水等多種運動項目。
關於這一次即將到來的合作,Amer Sports表示,如果交易進行,公司股東將以40歐元每股的價位出手股權,且現金交易。在消息傳出後,Amer Sports股價11日一度暴漲至37.5歐元,股價位於35.87歐元(漲幅24.59%時)被停牌,目前市值約為41.7億歐元。
安踏:從小作坊到中國體育品牌頭牌
吃苦耐勞,找準機會打造自我品牌,行業衰退期及時轉型……安踏老闆丁世忠的創業故事有著那個年代獨有的特點。
1991年,丁世忠(安踏集團董事長兼CEO)在自家製鞋作坊門口掛上了「安踏」的品牌標誌,當時他家鄉的幾千家鞋廠都在做海外貼牌,安踏是第一個提出要做自己品牌的福建鞋企。
此後的十餘年的時間裡,安踏進入到了品牌批發模式,完成了從生產到品牌批發的構建,並著重在二三線城市滲透。2007年,安踏體育赴港上市,成為首家赴香港上市的福建系體育用品公司。
然而,北京奧運會後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爆發庫存危機,此後近三年整個行業都遭遇了衰退,在當時的行業老大哥「李寧」都面臨著銷售下滑的拐點時,丁世忠開始帶領安踏「從品牌批發向品牌零售轉型」,抵禦行業低谷的危機。
從那之後,安踏不僅完成了對李寧的全面超越,更是邁入了屬於自己的時代,2015年,安踏全年營收突破百億,成為首家進入「百億俱樂部」的體育用品公司,創下收入利潤歷史新高。
在營收、利潤高漲的背後,除了市場戰略的不斷調整,和安踏在質量上的研發投入也是分不開的。2004年安踏成功籤約贊助CBA,丁世忠希望上場的CBA球員都能穿上安踏的球鞋,卻被以「安踏的鞋不舒服」為由拒絕。夜不能寐的丁世忠轉年就投資3000萬元建了國家級運動科學實驗室,以創新驅動質的飛躍。
如今,市值突破千億大關的安踏已經是中國運動品頭牌。今年8月14日,安踏集團的中期財報顯示,2018上半年其營收105.5億元,這是安踏集團赴港上市11年以來的最快增速。
頻繁併購投資,丁世忠:做到消費者全覆蓋、通道全覆蓋
丁世忠曾在媒體報導中介紹,通過不同品牌組合及其針對不同客戶群的市場布局,安踏覆蓋了從大眾到高端市場、從功能性到時尚休閒體育用品、從成人到兒童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滿足了各種細分市場的特定需求。
目前安踏旗下有三大品牌:安踏、FILA(以及FILA KIDS)和Descente。安踏定位大眾市場;FILA定位中高端時尚運動市場,瞄準中高端客戶;Descente是高端的戶外運動品牌。
安踏開拓了多品牌戰略,除了要守住性價比的市場外,其對於高端市場品牌的探索大多通過收購來完成。某次財報會議上,丁世忠說,未來安踏還將會引入更多品牌,做到消費者全覆蓋,通道全覆蓋。
回顧一下,近年來,安踏正在「買」來各種服裝品牌,並仍在尋求更多的海外收購。
2009年8月,安踏以6億港元收購了百麗國際旗下運動品牌FILA在中國的專營權和商標使用權,負責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推廣及分銷FILA中國商標的產品;2015年安踏收購了英國戶外品牌Sprandi,被看做是安踏在中低端市場國際品牌方面的彌補;2016年,安踏與日本Descente,以及ITOCHU Corporation子公司伊藤忠合資成立公司,三家公司按照6:3:1的出資比來佔股。
與此同時,2017年4月份以來,北美運動品牌PUMA即將被收購的消息頻傳,瘋傳安踏有可能會將其收入囊中。一直以來,北美市場都是運動品牌的天堂,但被阿迪、耐克等品牌分割佔據,PUMA也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如果安踏將其拿下,離真正的「全球化」又進一步。
其實,在2015年安踏集團營業額突破100億元之後,丁世忠就表示會尋求更多的海外收購;2017年3月,安踏宣布已籌資37.9億港元,擬作未來可能出現的與國際體育品牌的收購及合作機會。
結語
同樣是在香港上市的運動品牌,其他國產品牌的市值遠沒有安踏的高。截至2018年9月12日,李寧市值149.4億港元、特步國際僅116.8億港元,而安踏體育為982.7億港元。
根據經濟學人的《中國開賽:崛起中的中國體育健身產業》報告,目前中國體育健身市場的規模接近1.5萬億元,其中體育產品和裝備的消費額佔了近70%。
蛋糕越來越大,國產運動品牌在瓜分的同時,還要騰出一隻手來抵抗國際品牌的圍剿碾壓。消費水平的提升,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端運動品牌市場的定價,潮流因素也讓這些品牌在中國如魚得水。
中國運動市場將被國產國際品牌平分秋色,還是本土更勝一籌?丁世忠曾說,他們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品牌圍剿中,走出去的思路或許能帶來更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