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國的始皇帝是秦始皇,他的名字叫嬴政。
按照中國的的姓氏文化,基本上都是子隨父姓,為什麼秦始皇的兩個兒子,一個叫扶蘇,一個叫胡亥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古代的姓氏問題。
按照我們今天的理解,姓氏就代表著一個人的姓,但是在古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姓,氏是氏,聽起來有點拗口吧。
在古代,一個人的稱謂大體包括姓、氏、名、字、號。
是不是挺複雜,我覺得老外在讀中國古籍的時候,一定會被古人的這種稱謂整懵。
我們首先來說說姓,姓自商周之前的母系社會就有了,而且在當時形成了上古八大姓,分別是:
姬、姜、姚、嬴、姒、妘、媯、姞。
比如周武王姬發,就是上古八大姓之一。秦始皇嬴姓也是。
姓之後是氏,氏是怎麼來的呢?
原本的八姓大族,後來開枝散葉,在各地區分散成了無數的小家族。
這種小家族雖然同姓,但也需要區分,所以便有了專屬於某個小家族的「氏」。
通過不同的氏,可以區分某個小家族地位的高低貴賤。
名和字又是怎麼回事呢?
名就不用說了,大家都很熟悉。
字其實現在也在用,不過日常用得少,只是在修家譜時採用,不信你回家翻翻家譜,就能查到自己的字了。
在古代呢,可以說是人人都有名和字的,都是用來識別某個具體的人。
但一個人先有名,後有字。
據《疏》記載: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也就是說,一個人出生後三個月,由他的父親來起名。到了二十歲舉行冠禮時,取字。
以後,除了長輩可以直呼其名,其他人就要稱他的字。
號,更好理解,就是別號,外號,更多的是後來文人們的一種情懷,比如蘇軾,號東坡,又號東坡居士。
好像還沒有回答開始時的問題。
秦始皇,姓嬴,趙氏,按照子隨父姓,他的兒子就是嬴扶蘇,或者成為趙扶蘇。
不過,在先秦時期,諸侯的兒子被稱作公子,比如齊桓公在繼承王位之前,就被稱作公子小白。
公子扶蘇也是一樣,只是大家沒有稱呼他們的姓氏而已。
吶,問題來了,你們知道孔子的姓、氏、名、字嗎?歡迎在評論區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