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叫嬴政,為何他的兒子叫做扶蘇和胡亥?原因很簡單

2020-12-18 網易新聞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39歲的時候一統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縱觀秦始皇的功績,是非常多的,到了上千年之後的明朝時期,這個朝代的思想家李贄將秦始皇譽為「千古一帝」。

有人問,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嬴政姓嬴而兒子卻是「扶」「胡」兩種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扶蘇和胡亥都姓「贏」或「趙」;只不過在春秋時期前後人們習慣稱呼「名」不稱「姓」,而且大多都是在名字前面加上爵位稱呼。

比如嬴政未登基前多稱「秦王政」,而扶蘇和胡亥則分別是「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公子」與後來「皇子」是同樣意思,而且秦始皇嬴政也叫做秦始皇趙政;原因就是秦國王族都是嬴姓趙氏,而且在史書上在寫到嬴政的時候大多稱為趙政。

元古時代中原地區主要有八大姓,它們分別是:姬、姜、姚、媯、姒、嬴、妘、姞。看到了把,嬴政的贏姓,就在其中。

但是,隨著時代的推進,人口的越來越多,僅僅用這八大姓,已經滿足不了人類的需求了。於是,在「姓」的下面又產生了分支,也就是「氏」。

首先,秦始皇的大兒子是扶蘇,在文化產品「秦殤」之中,扶蘇是男一號,扶蘇的母親是楚國人,而扶蘇的名字源於《山有扶蘇》,所以秦始皇便將二人之子取名「扶蘇」。「扶蘇」一詞的真正含義其實是對樹木茂盛、鬱鬱蔥蔥的形容,《詩經》中「扶蘇」一詞有香草佳木之意,始皇能以此為名,說明真的很喜歡這個孩子,對他寄託了無限的期望,可惜最後卻被害身亡,成了悲劇人物。

秦滅六國之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漢代以後的人們多已不懂得上古三代時期的姓氏文化,並且對於秦國趙氏的史實也不了解(兩周史書裡不稱呼各國君主的氏而只稱名),簡單地按自己的姓名習慣將秦始皇的古姓當成今姓(氏)一樣用在名字前面,寫成了「嬴政」,謬誤至今天。

扶蘇與胡亥都是他們的名,完整的姓名應該叫趙扶蘇,趙胡亥,畢竟他們的父親姓趙。並且秦趙先祖嬴姓一族是商人,秦國後來很多禮法都還保留著商代的特徵。

戰國時期的姓氏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嚴格了,一個名字通常只是用來分辨你是誰。「趙」對於趙人的身份區分很重要,所以趙人為趙氏;「趙」對於秦人的身份而言沒有那麼重要,所以秦人稱「秦」或「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名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這是什麼原因
    中國文化可以說有幾千年沒變過,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歷史故事,但是姓氏也是最早存在的,一般小孩出生時基本都是隨父姓,這樣的傳統也有幾千年沒變過,雖然秦始皇不一樣,因為他姓贏,而秦始皇的兒子叫扶蘇跟胡亥,這就讓人疑惑,到底是為什麼?
  •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他的兒子自然也姓「嬴」了,所以他家老大其實是「嬴扶蘇」,老十八的全名是「嬴胡亥」。 只不過到了戰國末年,天下人口太多,同姓的人也太多了。所以在同姓人中,開始以氏族區分同名之人。因為五百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也就是一個姓,根本無法做出具體區別,所以一般五代之後就會另開氏族。
  • 秦始皇為何偏愛胡亥?胡亥為何不是秦亡的首要罪人
    秦始皇為何偏愛胡亥?胡亥為何不是秦亡的首要罪人《大秦賦》中嬴政似乎沒有太多的「夫人」,實際上正史中是娶了不少「夫人」的,而且也有不少孩子,只是這些皇子公主大多數都被趙高和胡亥合謀害死了。扶蘇一直是被眾人看好的皇位繼承人,那為何秦始皇會偏愛胡亥呢?一方面扶蘇與嬴政在政見上有分歧。秦始皇一統天下,靠的是法家的思想,可是如今治理大秦不同於以往治理一個秦國,還有原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舊地和舊民。以往,這些六國的治理方式不同於秦國,民眾也不能一下子適應秦國的管理方式,尤其是一些距離秦國較遠的地區,更成了秦國統治的薄弱地區。
  • 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遲疑有深層次原因,比起扶蘇,他更中意胡亥
    秦始皇一輩子都是決斷敢行的人物,做事雷厲風行,可他在繼承人問題上卻遲疑不決瞻前顧後,按照《秦謎》作者李開元老師的推測是「這一切都讓我們懷疑,是否其中隱有某種深刻的原因,一直制約著秦王朝嗣君問題的解決,以至於始皇帝晚到自己崩逝前,才倉促屬意扶蘇即位。」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堅信扶蘇才是秦始皇的正統繼承人,恨不能把胡亥那個廢物皇二代狠狠踩上幾腳才解氣。
  • 扶蘇、胡亥的生母是誰?為什麼《史記》裡沒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誰?
    秦王嬴政9年,年滿22歲的嬴政行冠禮親政。按道理說第二年他就應該迎娶王后,但歷史資料上沒有任何記載。這兩年發生比較著名的就是公子成蛟和嫪毐叛亂,然後就是呂不韋被罷相。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何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始皇帝在駕崩前給公子扶蘇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讓扶蘇回鹹陽主持喪禮,秦始皇是讓公子扶蘇繼承帝位,但詔書被中車府令趙高扣留,隨後趙高同始皇帝幼子胡亥、丞相李斯謀劃篡位,開始篡改詔書,改立幼子胡亥為太子,並另外寫了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的詔書,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
  • 秦始皇叫嬴政,為何現在幾乎看不到贏這個姓了,他的後人去哪了?
    秦始皇嬴政是我國歷史上功勳卓著的千古一帝,儘管他因大興土木,施刑暴政,勞役百姓,以及焚書坑儒等事件,使他不斷遭到儒學門生的抹黑,成為一代暴君。但秦始皇的功績卻無與倫比,他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帝國。與此同時,他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攻取匈奴,擴張疆土等等,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嬴政駕崩,扶蘇自盡,胡亥到底有沒有謀朝篡位?
    雖然秦始皇后來的一些動作帶來了極大的非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秦始皇,後來歷任的帝王都將統一中國作為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帝王,在他死後,他的繼承人胡亥的一系列反常舉動卻為他的死蒙上了一層陰影,很多人都認為胡亥的帝位來的不正,真正的繼承者應該是扶蘇,那麼胡亥究竟做了什麼,以至於很多人都質疑他繼位的合法性呢?
  • 為什麼秦始皇姓嬴,他的兒子卻叫胡亥?這得從中國姓氏文化說起
    我們知道,中國的始皇帝是秦始皇,他的名字叫嬴政。按照中國的的姓氏文化,基本上都是子隨父姓,為什麼秦始皇的兩個兒子,一個叫扶蘇,一個叫胡亥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古代的姓氏問題。按照我們今天的理解,姓氏就代表著一個人的姓,但是在古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姓,氏是氏,聽起來有點拗口吧。在古代,一個人的稱謂大體包括姓、氏、名、字、號。是不是挺複雜,我覺得老外在讀中國古籍的時候,一定會被古人的這種稱謂整懵。
  • 秦始皇一生未娶嗎?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為何會有人說秦始皇一生未娶呢?因為我們不知道秦始皇女人的相關信息,連名字都不知道,而且是一個都不知道,儘管說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當皇帝的人,但是,他沒有立皇后。一定要清楚,秦始皇沒有立皇后,我們不知道他的女人的名字,並不代表他一生未娶。畢竟,他是有二十多個兒子的,女兒也有二十多個。他的兒子最知名的就是公子扶蘇,還有後來即位的二世胡亥。
  • 秦亡於嬴政,秦始皇錯罰一人,用錯兩臣,不然可傳三世
    公元前221年,嬴政滅六國統一中國,稱「皇帝」。 嬴政想要一世二世,千千萬萬世的傳承江山。但沒想到秦始皇死了兩年,天下大亂,秦就被推翻了。 強如猛虎的秦,滅六國抗匈奴,為何在嬴政死後就不行了呢?問題在哪裡?
  • 他和秦始皇是什麼關係?
    在秦始皇的族譜裡他究竟排什麼位置?我們能用來分析的史料,主要的就是《史記》了。根據《史記》的記載,子嬰很可能是秦始皇的孫子了,但也有可能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或者是秦始皇的侄子。《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了,趙高誅殺了秦二世胡亥之後,立了公子嬰為秦王,即秦三世。
  • 扶蘇為何會被人逼死?胡亥:都怪他是個忠孝之人
    秦始皇駕崩前,蒙恬在外執掌國家兵權,蒙毅在內不離嬴政左右,公子扶蘇有蒙氏兄弟的輔助,理應在秦始皇駕崩後順利接班,為何讓胡亥、趙高、李斯這幫小人翻了盤?這與其說是一個意外,倒不如說是一種必然,因為這一切的發生是扶蘇和蒙氏兄弟性格使然。
  • 明明公子扶蘇是嬴政心中的繼承人,為何最後是當上皇帝的是胡亥
    這樣一位功績無人能比的亂世梟雄,千古帝王,其崩逝後的江山大業繼承問題卻成為了一個歷史謎團:按照宗法制的傳統,應該立嫡立長,最後卻是皇幼子胡亥繼承皇位。那這謎團如何解開是仍需考證,但憑僅有的文獻記載,私以為原因不外乎權力的博弈。公子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司馬遷有在《史記》中作出對關於公子扶蘇的一些評價,司馬遷認為他是有勇有才之人。
  • 嬴政一直不敢立太子,卻給了扶蘇一張護身符,讓胡亥望而生畏
    直到後來秦始皇也覺得處理政務實在太多耗費時間,耽誤自己「證道長生」,於是他就想到了讓兒子們幫自己處理政務,其中最賢德的就是公子扶蘇,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他的母親是楚國公主羋華。於是秦始皇只能暫緩立扶蘇為太子的腳步,將他放到了蒙恬的邊軍中想要歷練他,讓他知道大秦的將士在邊關是如何徵戰和戍邊的,這發生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名為把他流放到邊關,其實幹的是監督蒙恬的工作,而蒙恬的手下可是有三十萬大軍。
  • 秦始皇:我高看扶蘇了!手裡握著王牌,卻把大秦拱手讓人
    直到後來,秦始皇覺得處理政務實在太多,耗費時間,耽誤自己「證道長生」,於是他就想到了讓兒子們幫自己處理政務,其中最賢德的就是公子扶蘇,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他的母親是楚國公主羋華
  • 李斯助秦始皇滅六國,為何不肯讓扶蘇繼位,其實跟扶蘇身世有關
    秦始皇在臨死之前其實留下了繼位的詔書,他命令自己的長子扶蘇繼承皇位,在他彌留之際讓中書令趙高寫好了詔書,讓當時戍邊的扶蘇把軍權交給蒙恬,自己回鹹陽繼承王位,但是這道詔書沒到扶蘇手上就被銷毀了。銷毀這封詔書的就是趙高和李斯,一開始的時候趙高只是有扶立胡亥的想法,但是他手中並沒有多少權力,於是他去遊說丞相李斯,結果沒想到李斯居然同意了他的建議,跟他一起篡位害死了扶蘇,讓胡亥繼承了皇位。
  • 秦始皇雄武一世,手下將相如雲,胡亥為何能登上皇位?
    但是,秦始皇沒想到的是,趙高竟然如此大膽,扣下了那封詔書沒發出去。他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扶蘇為人正直,很看不慣他的一些行為,他擔心扶蘇即位後殺了他。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平臺逝世。趙高勾結了丞相李斯,打算擁立隨行的胡亥。
  • 李斯為啥支持胡亥,而不是女婿扶蘇?他認為這樣最符合個人利益
    李斯作為輔佐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的聰明人,為啥不幫助自己的女婿、英明的扶蘇, 而去紈絝子弟胡亥呢?以「惟結果論」來評價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顯然有失偏頗。扶蘇固然優秀,但胡亥也並不是紈絝子弟。聰明而務實的李斯選擇誰,唯一的考慮,就是他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冒著危害秦王朝發展前景的風險。
  • 秦始皇兒子為什麼不姓「贏」?原來姓名這麼講究,如今卻少有人知
    秦始皇嬴政一生兒女眾多,但是,最著名的莫過於兩個:一個是扶蘇,一個是胡亥。而且,秦始皇的這兩個兒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扶蘇是以賢明著稱的,而胡亥則是以殘暴和荒唐著稱的。以至於秦始皇死後,胡亥做了皇帝的消息傳到民間以後,陳勝居然會考慮以「胡亥得位不正」和「擁立公子扶蘇」作為反秦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