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39歲的時候一統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縱觀秦始皇的功績,是非常多的,到了上千年之後的明朝時期,這個朝代的思想家李贄將秦始皇譽為「千古一帝」。
有人問,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嬴政姓嬴而兒子卻是「扶」「胡」兩種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扶蘇和胡亥都姓「贏」或「趙」;只不過在春秋時期前後人們習慣稱呼「名」不稱「姓」,而且大多都是在名字前面加上爵位稱呼。
比如嬴政未登基前多稱「秦王政」,而扶蘇和胡亥則分別是「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公子」與後來「皇子」是同樣意思,而且秦始皇嬴政也叫做秦始皇趙政;原因就是秦國王族都是嬴姓趙氏,而且在史書上在寫到嬴政的時候大多稱為趙政。
元古時代中原地區主要有八大姓,它們分別是:姬、姜、姚、媯、姒、嬴、妘、姞。看到了把,嬴政的贏姓,就在其中。
但是,隨著時代的推進,人口的越來越多,僅僅用這八大姓,已經滿足不了人類的需求了。於是,在「姓」的下面又產生了分支,也就是「氏」。
首先,秦始皇的大兒子是扶蘇,在文化產品「秦殤」之中,扶蘇是男一號,扶蘇的母親是楚國人,而扶蘇的名字源於《山有扶蘇》,所以秦始皇便將二人之子取名「扶蘇」。「扶蘇」一詞的真正含義其實是對樹木茂盛、鬱鬱蔥蔥的形容,《詩經》中「扶蘇」一詞有香草佳木之意,始皇能以此為名,說明真的很喜歡這個孩子,對他寄託了無限的期望,可惜最後卻被害身亡,成了悲劇人物。
秦滅六國之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而漢代以後的人們多已不懂得上古三代時期的姓氏文化,並且對於秦國趙氏的史實也不了解(兩周史書裡不稱呼各國君主的氏而只稱名),簡單地按自己的姓名習慣將秦始皇的古姓當成今姓(氏)一樣用在名字前面,寫成了「嬴政」,謬誤至今天。
扶蘇與胡亥都是他們的名,完整的姓名應該叫趙扶蘇,趙胡亥,畢竟他們的父親姓趙。並且秦趙先祖嬴姓一族是商人,秦國後來很多禮法都還保留著商代的特徵。
戰國時期的姓氏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嚴格了,一個名字通常只是用來分辨你是誰。「趙」對於趙人的身份區分很重要,所以趙人為趙氏;「趙」對於秦人的身份而言沒有那麼重要,所以秦人稱「秦」或「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