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中,還是很講究認祖歸宗的,比如我們這個民族,總是強調我們是炎黃子孫,而不是個人或家族,我們也常常把家族裡的名人單獨列出,說我們是某一類人,比如孔子之後,林則徐之後。
秦始皇嬴政是我國歷史上功勳卓著的千古一帝,儘管他因大興土木,施刑暴政,勞役百姓,以及焚書坑儒等事件,使他不斷遭到儒學門生的抹黑,成為一代暴君。但秦始皇的功績卻無與倫比,他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帝國。與此同時,他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攻取匈奴,擴張疆土等等,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但總的來說,他的功績遠勝於他。我國對秦始皇仍然十分敬重、敬重。以其聲望和功績,稱自己為秦始皇的後代,也是比較光榮的事情,但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聽到孔子的後代,秦檜的後代,林則徐的後代,等等,但卻聽不到秦始皇的後代,甚至連贏姓也聽不到。秦始皇的子孫去哪裡了,為什麼到了今天,我們國家連贏姓都聽不見。
秦皇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在秦皇統治時期,沒有三宮六院之說,所以秦始皇的妻妾,也就沒有後來的皇帝那麼多,但秦王與皇帝的妻妾,是不會少的,所以他的子女也就多了。
歷史悠久,史料甚多,對秦代史學研究增加了困難。關於秦始皇到底有幾個孩子,尚有爭議,其中史書記載最多的,只有長子扶蘇、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將四人,其餘四人均無名字。然而,專家們通過對古代史籍和遺蹟的分析,推斷出秦始皇有33個孩子,其中23個兒子,10個公主。所有王妃中,最年長的是公子扶蘇,秦始皇第18子,即胡亥二世。
子子孫孫中,公子扶蘇剛剛毅,寬厚仁德,極具政治遠見,是秦始皇之子,他曾直言不諱地勸秦始皇不要坑殺儒生,這令秦始皇不滿,派他上郡協助蒙恬修長城,抵禦匈奴。蒙恬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將軍,手握三十萬大軍,秦始皇將扶蘇派往蒙恬軍中,也是為了訓練扶蘇,讓他了解邊境情況,並與蒙恬等軍中將領保持聯繫,以便將來繼位。
第五次巡遊時,秦始皇病入膏肓,他寫下詔書,讓扶蘇來主持他的葬禮,意思是秦始皇要把王位傳給扶蘇。但趙高、李斯擔心扶蘇繼位後,會重用蒙恬、蒙毅兄弟,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於是夥同胡亥,策劃沙丘事變,篡改詔書,支持胡亥當皇帝。與此同時,偽造秦始皇的詔書,以扶蘇不忠,有罪為由,要求扶蘇、蒙恬自殺。扶蘇收到詔書後,雖然蒙恬覺得其中有詐,勸扶蘇,上書向秦始皇交代真相之後,並沒有遲到自殺的地步,但扶蘇卻是有點迂腐,還是自殺了。
扶蘇死後,胡亥沒有了對手,順利地當上了皇帝,但在趙高的勸說下,胡亥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又把自己的兄弟姊妹都殺掉了,其中「六公子殺掉杜」,「十公主殺掉杜」,「十二公子殺掉秦」。秦皇帝的6個兒子,10個公主和12個王妃在杜被胡亥殺死,而在鹹陽被胡亥殺死。為了斬草除根,胡亥把這些皇子、公主的家人一起殺了,這樣他們就沒有子嗣留世。
在胡亥對皇子公主大開殺戒之後,將閭等3個秦始皇的兒子,知道自己難逃一死,於是選擇了自盡,而秦始皇的另一個兒子公子高,在胡亥開始屠殺皇子公主之後,為了保全性命,想要逃走,但為了自己的家人,他放棄了這個念頭,後來公子高向胡亥上奏,表示他想念父王,願意為秦始皇殉葬。聽了這番話,秦二世很是高興,答應公子高自殺為秦始皇殉葬,並因此放過公子高的家人。
在殺兄弟姊妹事件中,胡亥是一個昏庸、殘暴的人,在他和趙國的掌權之下,大秦帝國迅速搖搖欲墜。人民無法忍受秦二世的暴政,嚴刑拷打和沉重的勞役,紛紛起來反對他。久居後宮,胡亥將國事交給趙高處理,趙高怕他知道天下已大亂,江山已定,殺了他,所以讓腹中之人,提前殺了胡亥及其家人。這樣公子高的後代,就成了秦始皇留下的唯一血脈。
秦二世的子嗣雖然不多,但贏姓族還是相當多的,不少秦始皇,以及秦二世的暴政,讓天下人對秦朝的統治,以及贏姓族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即使在子嬰投降並交出權力之後,項羽進了鹹陽,仍然將子嬰和他的家人全部殺掉,還用一把火把鹹陽給燒了。這類怨恨,在當時很普遍,勝姓人為了避開天下對秦朝的怨恨,便把自己的姓改為別人的姓,只取其姓。因此,贏姓人急劇減少,今天我們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