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範本《勸學》,被誤讀了千年,其實荀子是勉勵人成為君子的

2020-12-26 鐵無綿

《勸學》(節選)是反映荀子思想的著名篇章,稍不留意,我們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

以為是猴娃們不愛學習,於是拼命「勸」,暗含師長規勸、勸告的意思。

這種美麗的錯誤認識,一誤就是千年。

若想一想荀子思想家的身份,我們即可明白: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會整天「勸告」不愛學習的猴娃?

猴娃們能理解荀子的「性惡論」?

若把《勸學》理解為「勸告」,那是低估、矮化荀子了,好比博導帶小學生做科研,有點荒謬搞笑。

以荀子的學術思想,怎麼著也是著作等身的「國學」專家。他若是教學生,一定也是碩士、博士生,否則誰聽得懂抽象的「性惡」、「性善」?

此處的「勸」,按教材的理解是「鼓勵」、「勉勵」的意思。

「鼓勵」、「勉勵」誰呢?這種「鼓勵」、「勉勵」的期望結果是什麼?

教材沒有回答。

鄙人認為,荀子是勉勵有一定學術、德育基礎的人,且勉勵他們「不停學習」,才有望成為「君子」。

在《勸學》開篇,荀子就明確告訴後人,「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是君子說的。

君子的話語足夠權威,君子都這樣認為了,誰還敢否定?

荀子的高明,或者說古人的論斷;有時是不講邏輯的,直接來個名人論斷、訴諸權威。

拋開邏輯,在荀子等古人眼裡:君子的位置很高,和神一樣存在,沒有誰不認同君子。

「君子」是古代人普遍嚮往的道德、學術楷模,也可以說是讀書人慾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境界的一個精神符號。

在固有印象中,人們普遍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故要通過後天的教育才有可能成為「君子」。

故此,《勸學》就是鼓勵那些有疑惑、想長進的人,勉勵他們不停學習,只有經過學習的磨練,才能成長為「君子」。

理解核心內容之後,我們從文本內容入手,分析《勸學》作為議論文的範本價值,以期從中獲取寫作啟示。

把《勸學》當成議論文,是可以的。

什麼叫議論文?

我認為能解釋「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的文章,即議論文。

從這個論證結構來說,《勸學》的說理還是很嚴謹的。

第一段開宗明義,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在這裡,「是什麼」不是概念,而是一句話:「學習不可以停止!」

第二段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開始,回答「為什麼」學習不可以停止?

為回答這個問題,荀子舉了「青——藍」、「冰——水」、「木——輪」、「木—繩—直」和「金—礪—利」五個實例,得出結論:「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也即證明了只要學習不停止,人是可以改變、成為君子的。

你看「青藍」、「冰水」、「木輪」等物都發生了形態、本質、屬性上的改變,且不論論據的合理與邏輯,只就結果,他們是不是「改變、提高」了?

同樣的,人只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學習」,有別於物種的「人種」,也是可以改變成還是「人種」的「君子」的。

我們不能苛求荀子說「人種」變為「物種」才合乎邏輯,這不厚道。

更何況君子「博學」,還「參省」,這樣肯定「知明」、「行無過」了。

這不是學習改變、提高人的麼?

肯定了學習的目的(作用)後,若深層追問,如何學習——才能更好地改變、提高自己?

這回答的是「怎麼辦」。

按荀子的理解,他認為:要想改變、提高自己,首先要講方法?

講什麼方法?

他同樣舉了一系列事例形象說理

「思」——「學」,「終日思」不如「須臾學」、「跂望」——「登高見」,「跂望」不如「登高見」、「登高招」——「見者遠」、「順風呼」——「聞者彰」、「假輿馬」——「致千裡」、「假舟楫」——「絕江河」。

用這些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證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說君子的本性和大家是一樣的,只不過君子「善於藉助外物輔助」講究方法而已。

一旦講究方法,就一勞永逸了嗎?

如此學習就能「改變、提高」了嗎?

成功肯定沒那麼簡單,荀子再從「積累」、「堅持」和「專一」的角度論述具體的做法。

再讀《勸學》(節選)最後一段,荀子反覆舉例,提示、警醒後世學者要不斷積累、不斷堅持、用心專一。

不要學螃蟹,有六條腿、兩隻螯(有手有腳)還不能自食其力,只能「寄託蛇鱔之穴」,這是多可悲的事啊。

節選部分,很形象地闡釋了人通過學習是可以成為君子的,並且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地講道理。與其說是君子曰,不如說是荀子曰。

荀子曰:「學不可以已。」各位猴娃,你聽見了嗎?

相關焦點

  • 勸學-《荀子》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第二、三段),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勸學》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學不可以已;二、 用心一也,三、學也者,固學一之也。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對荀子核心思想解釋。
  • 荀子勸學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與其弟子撰有《荀子》一書。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文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 荀子:勸學
    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裡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裡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
  • 荀子《勸學》,我讀懂了15條智慧內涵
    荀子《勸學》,我讀懂了15條智慧內涵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一句我們非常熟悉的名言,強調的就算持續積累對目標達成的重要性。它正是出自戰國末期的儒學大師荀子所作《勸學》一文。荀子主張「人性惡」,認為人出生時本性就是惡的,所以要強調後天的教育與教化,改惡為善。《勸學》正是一篇主張人人應該自我勉勵,努力學習,全面提升自我修養的議論文。此文詞彙豐富,比喻繁多,引經據典,論點鮮明,富有哲理,寓意深刻,能給人啟發的名句很多。
  • 荀子之經典——《勸學》
    (譯文: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繩,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
  • 秦觀、荀子《勸學》對比閱讀練習及答案翻譯
    勸學秦觀①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遊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於不勤。(節選自《精騎集·序》)勸學《荀子》①君子曰:學不可以已。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 《勸學》這樣背誦又快又準確
    勸學《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論點)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在荀子的《勸學》中,也論述了學和思關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勸學》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是對孔子「學而時習之」的繼承。 4.荀子在《勸學》中以劣馬為喻,強調堅持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乾貨分享」《勸學》理解性默寫16句精選,助力期末
    部編版新教材把《勸學》放在必修(上)的位置,因為這一篇在高中文言中地位太重要了,自然會成為期末考試名句名篇默寫的重點複習篇目。小編老師在這裡給大家整理了《勸學》理解性默寫最新考題,大家拿來練練手吧。1.
  • 荀子名言68句,哪句令你印象深?
    ——《荀子·勸學》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5、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6、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7、公生明,偏生暗。8、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9、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 【跟徐老師每日學荀子·荀子文化藝術研究會】勸學1.5.1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
    【跟徐老師每日學荀子·荀子文化藝術研究會】勸學1.5.1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原文】1.5.1南方有鳥焉
  • 《荀子》十句傳世名言,感悟聖賢智慧!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荀子》中的名句,感悟聖賢的智慧: 一、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荀子.大略》 點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送給別人魚,不如教給別人捕魚的方法。俗人看重的是錢財,君子看重的是人心,與其送給他財物,不如送他幾句忠言。
  • 細細品味荀子勸學 從中得到人生大智慧
    摘選——荀子《勸學》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裡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裡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
  • 荀子《勸學》:學習不可以停止;青,取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荀子是趙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名況,字卿。大家知道荀子,比較大家在課本中學過《勸學》一文,且還被老師要求背下來。
  • 荀子:兩千年來皆荀學也
    先秦的儒家,除了孔孟,還有荀子。有些觀點認為,荀子的影響超過孟子。比如,晚清戊戌變法六君子之—的譚嗣同說:兩千年來皆荀學也。他的意思是,秦始皇之後的中國政治,都是荀子的學說當道。秦始皇最欣賞的兩位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嫡傳弟子。漢代大儒董仲舒,繼承的也是荀子。荀子的學生和傳人,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和社會的基本格局。
  • (夏雲)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名篇《勸學》摘抄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一篇論說文,文章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文章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全篇文章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勸學》荀子
  • 荀子四字成語第四季
    出處:荀況《荀子議兵》:「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簡拼:JATS 注音:ㄐ一ㄠ ㄠˊ ㄊㄡˊ ㄕˊ 常用:生僻 感情:中性 用法:焦熬投石主謂式;作賓語;比喻事情一定失敗。 結構:主謂式 近義:以卵擊石掎挈伺詐 拼音:jǐ qiè sì zhà 解釋:抓住人家過錯,等待機會來陷害。
  • 2021年高中作文人物素材精品彙編 | 荀子(簡介名言素材作文片段)
    ——《勸學》3.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勸學》4.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勸學》5.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榮辱》6.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榮辱》7.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 名家朗誦:任志宏、雅坤朗誦荀子《勸學》
    勸學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發明人是魏徵、唐太宗、荀子中的哪一個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於議論文。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就是說:底層群眾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底層群眾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