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節選)是反映荀子思想的著名篇章,稍不留意,我們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
以為是猴娃們不愛學習,於是拼命「勸」,暗含師長規勸、勸告的意思。
這種美麗的錯誤認識,一誤就是千年。
若想一想荀子思想家的身份,我們即可明白: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會整天「勸告」不愛學習的猴娃?
猴娃們能理解荀子的「性惡論」?
若把《勸學》理解為「勸告」,那是低估、矮化荀子了,好比博導帶小學生做科研,有點荒謬搞笑。
以荀子的學術思想,怎麼著也是著作等身的「國學」專家。他若是教學生,一定也是碩士、博士生,否則誰聽得懂抽象的「性惡」、「性善」?
此處的「勸」,按教材的理解是「鼓勵」、「勉勵」的意思。
那「鼓勵」、「勉勵」誰呢?這種「鼓勵」、「勉勵」的期望結果是什麼?
教材沒有回答。
鄙人認為,荀子是勉勵有一定學術、德育基礎的人,且勉勵他們「不停學習」,才有望成為「君子」。
在《勸學》開篇,荀子就明確告訴後人,「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是君子說的。
君子的話語足夠權威,君子都這樣認為了,誰還敢否定?
荀子的高明,或者說古人的論斷;有時是不講邏輯的,直接來個名人論斷、訴諸權威。
拋開邏輯,在荀子等古人眼裡:君子的位置很高,和神一樣存在,沒有誰不認同君子。
「君子」是古代人普遍嚮往的道德、學術楷模,也可以說是讀書人慾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境界的一個精神符號。
在固有印象中,人們普遍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故要通過後天的教育,才有可能成為「君子」。
故此,《勸學》就是鼓勵那些有疑惑、想長進的人,勉勵他們不停學習,只有經過學習的磨練,才能成長為「君子」。
理解核心內容之後,我們從文本內容入手,分析《勸學》作為議論文的範本價值,以期從中獲取寫作啟示。
把《勸學》當成議論文,是可以的。
什麼叫議論文?
我認為能解釋「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的文章,即議論文。
從這個論證結構來說,《勸學》的說理還是很嚴謹的。
第一段開宗明義,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在這裡,「是什麼」不是概念,而是一句話:「學習不可以停止!」
第二段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開始,回答「為什麼」學習不可以停止?
為回答這個問題,荀子舉了「青——藍」、「冰——水」、「木——輪」、「木—繩—直」和「金—礪—利」五個實例,得出結論:「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也即證明了只要學習不停止,人是可以改變、成為君子的。
你看「青藍」、「冰水」、「木輪」等物都發生了形態、本質、屬性上的改變,且不論論據的合理與邏輯,只就結果,他們是不是「改變、提高」了?
同樣的,人只要通過「後天的努力學習」,有別於物種的「人種」,也是可以改變成還是「人種」的「君子」的。
我們不能苛求荀子說「人種」變為「物種」才合乎邏輯,這不厚道。
更何況君子「博學」,還「參省」,這樣肯定「知明」、「行無過」了。
這不是學習改變、提高人的麼?
肯定了學習的目的(作用)後,若深層追問,如何學習——才能更好地改變、提高自己?
這回答的是「怎麼辦」。
按荀子的理解,他認為:要想改變、提高自己,首先要講方法?
講什麼方法?
他同樣舉了一系列事例形象說理:
如「思」——「學」,「終日思」不如「須臾學」、「跂望」——「登高見」,「跂望」不如「登高見」、「登高招」——「見者遠」、「順風呼」——「聞者彰」、「假輿馬」——「致千裡」、「假舟楫」——「絕江河」。
用這些貼近生活的例子來證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說君子的本性和大家是一樣的,只不過君子「善於藉助外物輔助」講究方法而已。
一旦講究方法,就一勞永逸了嗎?
如此學習就能「改變、提高」了嗎?
成功肯定沒那麼簡單,荀子再從「積累」、「堅持」和「專一」的角度論述具體的做法。
再讀《勸學》(節選)最後一段,荀子反覆舉例,提示、警醒後世學者要不斷積累、不斷堅持、用心專一。
不要學螃蟹,有六條腿、兩隻螯(有手有腳)還不能自食其力,只能「寄託蛇鱔之穴」,這是多可悲的事啊。
節選部分,很形象地闡釋了人通過學習是可以成為君子的,並且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地講道理。與其說是君子曰,不如說是荀子曰。
荀子曰:「學不可以已。」各位猴娃,你聽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