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兩千年來皆荀學也

2021-03-05 和孩子一起前行
「性本惡」不是說天下的人都是壞人,而是說人生來就有各種欲望。

先秦的儒家,除了孔孟,還有荀子。有些觀點認為,荀子的影響超過孟子。比如,晚清戊戌變法六君子之—的譚嗣同說:兩千年來皆荀學也。他的意思是,秦始皇之後的中國政治,都是荀子的學說當道。秦始皇最欣賞的兩位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嫡傳弟子。漢代大儒董仲舒,繼承的也是荀子。荀子的學生和傳人,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和社會的基本格局。

在儒學系統裡, 一般人總是講孔孟,很少提到荀子,原因是荀子的儒學已經不純粹了,他是駁雜的儒家。

荀子的駁雜,跟他的身份和經歷有很大關係。他是趙國人,在五十歲的時候,來到齊國。當年的齊國和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都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和雄心。

齊國的氣質跟秦國很不—樣。齊國有三個特點:第一,政治上不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而是地方分權的五都制,有五個分散的政治、軍事中心;第二,經濟上不是農耕為本,而是重視工商業;第三,文化上不崇尚法家的大一統,而是多元的思想爭鳴。

齊國的國君相信,國家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人才。從齊桓公開始,就創辦了稷下學宮。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家主辦、由各路私學入住、自由講學的高等學府。在它的全盛時期,先秦幾乎所有重要的學派,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 農家、陰陽家,在這裡都有—席之地。

荀子雖然是儒家的門徒,但他的思想在齊國的多元、開放的氛圍中發展。在稷下學宮,荀子的思想影響了其他各家,同時,先秦各家的思想也反過來融入到他的思想中。

駁雜歸駁雜,荀子思想的主體依然是儒家的。孟子主要繼承了孔子的仁,荀子繼承的是孔子的禮。荀子和孟子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他們對人性的理解是相反的。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意思是,人生來就有各種欲望,是後天培養起來的(小編註:「偽」是人為的意思)。

人性中除了惡的一面,還有「智」的一面。人生來有七情六慾,但是人還有一種獨有的能力,就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理性。個人的欲望不可避免,但是必須受到限制。這個限制就是用來規範和限制人的欲望

《論語》中有句話: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意思是,用道德去引導百姓,以禮制去約束他們。儒家是治心與治身並重,內心與身體都在道德倫理的規訓之中。

我們來看看,孟子和荀子從儒家走出的兩條路的不同之處。

「兩千年來皆荀學也」其實是譚嗣同在批評荀子,因為荀子的禮治,到董仲舒那裡發展成了綱常禮教(小編注,「綱常」是三綱五常的簡稱,「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是束縛人的個性的牢籠,在五四時期受到批判。

今天的人們,又開始理性地看待「禮」,它在現代社會也有價值,就是文明的規則。作為文明社會規則的禮,有三個不同的含義。第一,社會禮儀。儒家認為,禮儀不只是形式,它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比如祭祀,表達的是—種共同的情感。一個家庭,一個群體,甚至民族和國家,如果要有凝聚力,最要緊的是要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情感一定需要有一套固定的儀式來表達。第二,行為準則。規矩總是束縛人的,但卻會讓人表現適度,既有一定的自由,又不至於過分。尺度和分寸,就是儒家的禮,是一套行為準則。第三,君子氣質。當一個人熟悉了文化的禮儀、行為規則,外在的形式會內化為不自覺的氣質,禮儀就人格化了,讓人彬彬有禮,流露出有教養的儀態。

相關焦點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詩經·小雅》)天下王有、四海一統、王權至上的觀念非常鮮明:從天下土木到四海臣民,皆統屬於天子。——管子較早提出了現代意義上的大一統政治理念,他說:「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治之至也。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治也;一家而兩父,一家不可治也。夫令不高不行,不摶不聽。」
  • 戰國與希臘④丨梁啓超去世前為何要給荀子翻案?
    直到中世紀宗教家們為了用他的思想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他才重新獲得崇高地位。他的著作保存於埃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後來被阿拉伯人獲取翻譯,又經過十字軍東徵帶回了歐洲,推動了文藝復興。△亞里斯多德 | 圖源網絡伊索克拉底受冷落時間更長。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認為他的自殺是天譴,是因為他與腓力合夥誘騙了希臘。
  • 荀子是古代大儒,為何卻無緣儒家五聖和孔門十哲,被冷視二千年?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個老師非常神奇,比孔子還要厲害,教出的弟子分外獨特,第一個是鬼谷子,教出孫臏、龐涓等奇才,第二個是明朝王陽明,在沉悶的理學時代,門人弟子卻盡皆特立獨行,如王艮、李贄(喊出孔子非聖)等鬼才,第三個是歷史上儒家代表,最出名的二個弟子,卻都是法家名士。
  • 荀子「一」論析義-姚海濤
    侯外廬先生指出,一與壹通,經史中並訓為專,又並訓為皆。「後漢」「馮緄傳」、「淮南」「說山訓」、「管子」「心術篇」,皆訓一為專。「大戴」「衛將軍」、「荀子」「勸學」、「臣道」,「後漢書」、「順帝紀」,皆訓一為皆。「荀子」「大略」,「左」昭二十六年、「穀梁」僖九年、「禮記」「表記」、「大學」,皆訓壹為專。至於一壹二字通用之處,經史中不可勝舉矣。
  •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之一-梁濤
    廓清荀子人性論的千年迷霧---論荀子的性惡、心善說編輯註:本文涉及 *偽*=梁 濤《性惡》乃荀書中的名篇,其學說卻歷來受學者的誤解和詬病。不過說荀子主張「善偽」,含義依然不明,這不僅因為今人所謂「偽」與荀子之「偽」已有較大差別,更重要的是,荀子使用的「偽」在不同語境下也有不同含義,故善偽究竟何意?其與性惡又是什麼關係?仍需做進一步的辨析和說明。唯有此,方可廓清兩千年的迷霧,揭示荀子人性論的真實面貌。
  • 「荀子與儒家外王之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邯鄲學院隆重舉行
    同時,楊金廷書記真誠歡迎與會專家學者來邯鄲學院開展講學、訪學、考察等交流活動。 馬計斌校長為大家介紹了邯鄲學院近年來在荀子思想研究領域收穫的成果。如,《邯鄲學院學報》開設「荀子研究專欄」,發表的荀子研究論文被學術界知名期刊轉載轉摘,組織出版學術會議優秀論文,促成荀子思想研究有獎徵文活動常態化。
  • 荀子十句名言,句句經典!
    《荀子》是儒家經典之一,荀子與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早期荀子學說並未受到充分的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荀學已逐步被重視起來。荀子的思想繼承了傳統的儒家思想,又是集諸子百家之大成。是集大成者,荀子主張,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性,強調實踐的作用,是積極的人生哲學。
  • 《荀子》人生智慧系列:參考文獻(均在我書架上)
    []荀況撰.楊倞注.宋本荀子(全四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王天海.荀子校釋(全二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 古時荀子為什麼會被趕出孔廟
    但是,到孟子、荀子那裡就不一樣了。  聖人,是孟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即從理論上來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荀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其實也是聖人。荀子則認為「塗之人可以為禹」,所謂「塗之人」,就是指走在路上的普通人,按荀子的觀點,即使路人甲、路人乙,通過良好的教育,都可以成為象大禹那樣的聖人。
  • 【跟徐老師每日學荀子·荀子文化藝術研究會】勸學1.5.1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
    【跟徐老師每日學荀子·荀子文化藝術研究會】勸學1.5.1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原文】1.5.1南方有鳥焉
  • 議論文範本《勸學》,被誤讀了千年,其實荀子是勉勵人成為君子的
    《勸學》(節選)是反映荀子思想的著名篇章,稍不留意,我們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以為是猴娃們不愛學習,於是拼命「勸」,暗含師長規勸、勸告的意思。這種美麗的錯誤認識,一誤就是千年。若想一想荀子思想家的身份,我們即可明白: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會整天「勸告」不愛學習的猴娃?猴娃們能理解荀子的「性惡論」?若把《勸學》理解為「勸告」,那是低估、矮化荀子了,好比博導帶小學生做科研,有點荒謬搞笑。
  • 儒家「叛逆」荀子為何說人性本惡?
    但實際上關於人性的性本善和性本惡的爭論數千年以來一直不絕於耳。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 荀子對「孟子」性善論的批判三-梁濤
    所以荀子不僅是從根源、動機上談善,同時還從客觀結果上談善,如學者所稱,是結合著禮義秩序來談善。如果主張性善,那就必須證明,人性本身是「正理平治」的,或者從人性出發,可以自然達到「正理平治」。孟子主張性善,但其所謂善不過是指善的稟賦或內在善性,故稱「可欲之謂善」(《孟子·盡心下》),「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告子上》)。
  • 文化批判與理論熔鑄-荀子在齊魯文化合流中的作用研究
    (二)荀子的文化批判與理論熔鑄由於荀子生平史料闕如,導致其生平事跡暗昧不明。故對於荀子生平的重要節點只能推斷而不能確定。關於其始來稷下遊學於齊就有「五十」與「十五」兩種觀點。但其來齊之日,正當齊威王、宣王之時,稷下學宮正值鼎盛確定無疑。據劉蔚華、苗潤田考證,荀子於公元前314年,年「十五」之時由燕國到齊國稷下學宮受學。
  • 203↓【荀子大義】荀子「法先王—法後王」說辨正
    對於荀子「法先王—法後王」兩說,論者認為「先王—後王」指今王近王及其之前之王,或指文武王及其之前之王,或指素王孔子及其他前王,或「先王—後王」同指或訛字,或荀說本身混亂,如此等等(相關討論專文迄今已逾20篇)。
  • 荀子:人有九種氣質
    荀子這裡的「修身」,大概可從兩方面來了解:一是主觀方面個人人格的調整,一是客觀方面社會關係之調整。這兩方面,其實只是一個整全。個人人格不能離開社會關係而獨存,社會關係也不能離開個人人格而具有真實的意義。這不僅是荀子的看法,也是我國傳統的主流看法。儒家自孔子以降,很中肯而相應地把握著了這個主流,其他各家就不免皆有所偏差了。
  • 荀子思想小梳理
    荀子在先秦思想史上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他本人是儒門弟子,但教出來的學生卻皆是法家代表人物,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 荀子日課102丨荀子堅持的還是內聖外王
    今天開始《荀子日課》第101講。歡迎你留言交流。 王曰:「然則其為人上何如?」 孫卿曰:「其為人上也,廣大矣。(《荀子·儒效第八》03) 秦昭王與荀子的對話繼續。 王曰:「然則其為人上何如?」 秦昭王說:「那麼儒者當了君主又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