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儒家,除了孔孟,還有荀子。有些觀點認為,荀子的影響超過孟子。比如,晚清戊戌變法六君子之—的譚嗣同說:兩千年來皆荀學也。他的意思是,秦始皇之後的中國政治,都是荀子的學說當道。秦始皇最欣賞的兩位法家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嫡傳弟子。漢代大儒董仲舒,繼承的也是荀子。荀子的學生和傳人,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和社會的基本格局。
在儒學系統裡, 一般人總是講孔孟,很少提到荀子,原因是荀子的儒學已經不純粹了,他是駁雜的儒家。
荀子的駁雜,跟他的身份和經歷有很大關係。他是趙國人,在五十歲的時候,來到齊國。當年的齊國和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都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和雄心。
齊國的氣質跟秦國很不—樣。齊國有三個特點:第一,政治上不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而是地方分權的五都制,有五個分散的政治、軍事中心;第二,經濟上不是農耕為本,而是重視工商業;第三,文化上不崇尚法家的大一統,而是多元的思想爭鳴。
齊國的國君相信,國家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人才。從齊桓公開始,就創辦了稷下學宮。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家主辦、由各路私學入住、自由講學的高等學府。在它的全盛時期,先秦幾乎所有重要的學派,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 農家、陰陽家,在這裡都有—席之地。
荀子雖然是儒家的門徒,但他的思想在齊國的多元、開放的氛圍中發展。在稷下學宮,荀子的思想影響了其他各家,同時,先秦各家的思想也反過來融入到他的思想中。
駁雜歸駁雜,荀子思想的主體依然是儒家的。孟子主要繼承了孔子的仁,荀子繼承的是孔子的禮。荀子和孟子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他們對人性的理解是相反的。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意思是,人生來就有各種欲望,善是後天培養起來的(小編註:「偽」是人為的意思)。
人性中除了惡的一面,還有「智」的一面。人生來有七情六慾,但是人還有一種獨有的能力,就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理性。個人的欲望不可避免,但是必須受到限制。這個限制就是禮,用來規範和限制人的欲望。
《論語》中有句話: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意思是,用道德去引導百姓,以禮制去約束他們。儒家是治心與治身並重,內心與身體都在道德倫理的規訓之中。
我們來看看,孟子和荀子從儒家走出的兩條路的不同之處。
「兩千年來皆荀學也」其實是譚嗣同在批評荀子,因為荀子的禮治,到董仲舒那裡發展成了綱常禮教(小編注,「綱常」是三綱五常的簡稱,「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是束縛人的個性的牢籠,在五四時期受到批判。
今天的人們,又開始理性地看待「禮」,它在現代社會也有價值,就是文明的規則。作為文明社會規則的禮,有三個不同的含義。第一,社會禮儀。儒家認為,禮儀不只是形式,它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比如祭祀,表達的是—種共同的情感。一個家庭,一個群體,甚至民族和國家,如果要有凝聚力,最要緊的是要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情感一定需要有一套固定的儀式來表達。第二,行為準則。規矩總是束縛人的,但卻會讓人表現適度,既有一定的自由,又不至於過分。尺度和分寸,就是儒家的禮,是一套行為準則。第三,君子氣質。當一個人熟悉了文化的禮儀、行為規則,外在的形式會內化為不自覺的氣質,禮儀就人格化了,讓人彬彬有禮,流露出有教養的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