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荀子為什麼會被趕出孔廟

2020-12-22 大眾數字報

  荀子講學圖

  □ 本報記者 於國鵬

  被稱作先秦儒家最後一位集大成者的荀子,對孔子、孟子的思想有揚棄也有創新。在山東省尼山書院舉辦的「荀子公開課」上,中山大學教授楊海文在解讀荀子思想與孔孟思想的關係時表示,「在實踐倫理學層面上,從理想人格、義利之辨、移風易俗等幾個方面進行梳理,可以清楚了解荀子思想對於孔孟思想的揚棄和創新,所以後來無論尊還是貶,都無損荀子的儒家本色。」
可以為,未必能為
  楊海文認為,理想人格是儒家最追求的東西,但在孔孟荀那裡還有些不一樣。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來,「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樣的人,已經是很高的境界了,甚至連堯舜那樣的大聖人都做不到,而君子要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讓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讓別人行得通,做這樣一個君子就可以了。
  但是,到孟子、荀子那裡就不一樣了。
  聖人,是孟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即從理論上來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荀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其實也是聖人。荀子則認為「塗之人可以為禹」,所謂「塗之人」,就是指走在路上的普通人,按荀子的觀點,即使路人甲、路人乙,通過良好的教育,都可以成為象大禹那樣的聖人。
  從觀點和論證方式上看,孟子、荀子的話是相差不大的。
  且看荀子如何分析。荀子認為,「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大禹之所以能夠成為大禹,就是因為具有「仁義法正」的品質。「仁義法正」可以通俗理解為仁義道德。那麼一般的人怎麼能夠成為像大禹那樣的聖人呢?荀子又說,「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在荀子看來,普通人也具有「知」和「能」這兩種能力,有「知」,就能明白仁義道德是好的,這是一種資質;有「能」,則是擁有實踐仁義道德的才具。顯然,荀子認為,普通人具備了「知」和「能」,就有了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能仁義法正之具」,從而能夠理解和實踐「仁義法正」,當然就「可以為禹」了。荀子這部分的論述,與孟子的「良知良能」說,基本意思沒什麼區別,只是詞語表達不一樣而已。
  顯而易見,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也持相似的觀點。不過,這還僅僅是理論層面的論述。從事實或者實踐層面上看,是否每個人都能成為堯舜呢?荀子的觀點就不一樣了。荀子表示,「塗之人可以為禹,則然;塗之人能為禹,未必然也。」也就是說,「塗之人可以為禹」理論上沒什麼問題,但未必每個人都能做到。在這裡,荀子還特意打了一個比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嘗有能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農賈,未嘗不可以相為事也,然而未嘗能相為事也」,藉以說明「可以為,未必能」的道理。
  荀子還認為,「雖不能,無害可以為」,雖然說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大禹那樣的聖人,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這也不要緊,並不妨礙每個人內心都想成為大禹那樣的聖人。這樣的說法,這樣的理念,與孔子、孟子是一致的。
  後世思想家對孟子、荀子的思想也有一些評析。比如,清代學者戴震認為,荀子的「塗之人可以為禹」跟孟子的「性善論」一點都不矛盾,而且可以互相發明。清代另一位學者陳澧則認為,既然孟子已經講過「人皆可以為堯舜」了,荀子又何必把堯舜改為大禹呢?言外之意,二人在理想人格的衡量標準方面是一致的。
  楊海文說,綜合分析來看,孔子是以君子為理想人格,孟子、荀子是以聖人為理想人格。孟子、荀子的相關論述,如果放到一起觀察,差異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尤其在不論及本性時,他們關於理想人格的表述、道德內涵的解釋基本是一致的。
先義後利,更追求義利雙成
  楊海文表示,「義利之辨」也是儒家實踐倫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論語》記載,「子罕言利」。在「義利之辨」這方面,孔子的觀點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君子要「義以為上」,要把道義擺在最高的位置。
  到了孟子、荀子,他們在這方面觀點的相似度同樣特別高。
  《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的首章,文中鮮明展示了孟子的「義利觀」。其中記載孟子千裡迢迢去見梁惠王,意圖感召梁惠王施行仁政,二人之間有一段精彩對話。梁惠王開口就問,「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顯然,在義與利的關係上,孟子認為是要先義後利。孟子還從反面論證,「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如果以利為先,看重利而不顧道義,那麼不奪取全部是不會滿足的。
  先義後利,是不是不要利呢?不是,孟子主張義利雙成,既要得到道義,同樣也要得到利益,即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後世黃宗羲認為,「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這句話非常重要,《孟子》的「七篇以此為頭腦」,也就是說孟子的所有思想都是在這句話的駕馭下展開的。
  荀子關於「義利之辨」的表達方式基本上也差不多。荀子認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這正是與孟子同樣的先義後利。
  同時,荀子還認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也就是說,在荀子看來,遵循仁義道德與逐利求富是人人都具有的兩個方面,這不就是義利雙成?
  荀子進一步闡釋,「保利棄義謂之至賊」,那些為保全利益而違背道義的,可以稱作大賊。
  推而廣之,荀子認為,「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在社會治理中,如果民眾對正義的追求勝過對財富的追求,可以稱之為治平之世;如果對財富的追求勝過對正義的追求,便是衰敗的亂世。
  楊海文說,荀子的「義利觀」,原則上也是以義為上,同樣講究先義後利,目的也是追求義利雙成。綜合來看,在「義利之辨」方面,荀子跟孟子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
移風易俗,莫善於禮樂
  楊海文說,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荀子,對「移風易俗」都非常關注。具體如何去實施?各家又有自己的論述。
  先看孔子的觀點。《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話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認為,君子的德行像風一樣,小人的德行像草一樣,草一旦遇到風,它必定會伏倒下來。另外,《孝經》裡面記載了孔子的另一句話,「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這句話也非常有名。
  在思想觀點上,孟子接過了孔子講的第一句話,荀子接過了孔子講的第二句話。這兩句話都屬於實踐倫理學的範疇,改變風氣、改變風俗很重要,怎麼去實現呢?要靠禮樂文明來改造。《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的話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意思是仁德的言辭不如仁德聲音那麼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更能夠得到民心,講的正是教化對於「移風易俗」的重要性。
  荀子倡導「移風易俗」,是為了讓禮樂文明能夠通過教化的方式,讓百姓能夠和諧的生活。
  《荀子·樂論》中說,「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音樂,是聖人所喜歡的。為什麼?因為它可以善民心,讓民心朝著善良的方向發展,而且音樂感人深刻,能夠移風易俗,所以古代聖王都是建立良好的禮樂文明制度,讓百姓和睦地生活。
  尤其要注意的是,《荀子·樂論》中講得「移風易俗」,是強調人性的,「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同時還論述到,「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顯然,荀子認為,音樂可以使民心向善,使社會風氣和習俗得以改變,所以禮樂兼用,才能使社會安定。
  楊海文認為,上述《荀子·樂論》篇裡的話,在《禮記·樂記》中也有幾乎一樣的記載,只是偶爾有一些字不一樣。所以,談到荀子「人性論」的時候,也會感覺到跟《禮記·樂記》應該是存在某種關聯的。對於《荀子·樂論》《禮記·樂記》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古今眾多學者作過深入研究,成果浩繁。在這裡特別說明的一點,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主張把「仁」和「禮」很好地結合起來,後來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荀子發展了孔子的「禮」,可以說,禮學是荀子思想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孔孟思想揚棄之後的重大創新。
尊荀與貶荀,何妨統合孟荀
  楊海文表示,還有一個大家可能非常感興趣的問題:荀子既然和孔孟在思想上有這麼多相同的地方,為什麼在思想史上的命運跟孔孟大不一樣?
  其實,在漢唐時期,孟子、荀子是並列齊名的,比如在《史記》中,孟子、荀子的列傳是放在一起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就是孟子、荀子的合傳,當然該篇並非僅記孟子、荀子二人事跡,還記載了道、墨、法、陰陽等各家代表人物12人。
  在唐代,韓愈也認為孟子、荀子是並列的。
  宋明之後,孟子的地位越來越高,荀子受到批評越來越多。「二程」之小程就認為,荀子不好主要是因為主張「性惡論」,小程的觀點在當時產生的影響可想而知。朱熹也表示,就不必理會荀子了,理會孟子的「性善」就可以了。但是,宋明理學一邊罵荀子,一邊還是借鑑了荀子的思想。在討論人性問題的時候,宋明理學提出的一個最基本的範疇「氣質之性」,就來自荀子的「性惡論」。
  這段時間,荀子也不是沒有受過推崇。孔廟、文廟除了祭祀孔子外,還有從祀制度,附祭四配、十二哲、先賢、先儒等。北宋時的1084年,荀子其實已經進了孔廟的,但是到了明代嘉靖年間的1531年,荀子又被趕出了孔廟。
  那麼,荀子為什麼會被趕出孔廟呢?在理學家看來,荀子主要有三件事情做得不對。一是孟子講「性善」,荀子為什麼非要講「性惡」?二是荀子教出的兩個學生李斯、韓非子,都是法家代表人物。三是荀子寫了「非十二子」,批評了12位學者,批評其他人還好說,為什麼要把子思、孟子也一起批評了呢?
  特別是到了晚清,尊荀與貶荀都一起出現了。批評荀子的聲音中,最著名的是譚嗣同的觀點。在《仁學》中,譚嗣同說,「故常以為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言辭之激烈可見一斑。
  尊荀的聲音也很多。汪中認為,荀子對於儒家的傳承至關重要,「六經」都是荀子傳下來的。編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嚴可均,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主張恢復荀子進文廟的資格。章太炎認為,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荀子就是後聖。
  郭沫若認為,荀子是一位大師,不僅集先秦儒家之大成,而且集諸子百家之大成。
  楊海文表示,最近以來,「統合孟荀」已經成為學術界一個比較有影響的觀點。

相關焦點

  • 飽受爭議的歷史人物荀子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天下學皆各立周、孔廟」,自此孔廟開始在全國大範圍修建,鼎盛時期全國的孔廟多達兩千多座,而山東曲阜的孔廟經歷了宋、元、明、清四代的擴修,已發展到九進院落,佔地327.5畝,殿宇466間的建築群。這其中巍峨雄偉的大成殿與故宮的太和殿、岱廟的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殿。
  • 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大成殿國子監闢雍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位於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北側,由國子監和孔廟兩座古建築群構成。國子監創建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大德十年(1306年)增建,至大元年(1308年)建成;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國子監於1961年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孔廟於1988年成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建築群坐北朝南,現存三進院落,佔地面積29000多平方米。
  • 臺灣為什麼建有那麼多孔廟?
    孔廟是為紀念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建。臺灣為什麼有那麼多孔廟?因為兩岸同種同根,尊孔是兩岸共同的文化信仰!臺北孔廟坐落在臺北市大龍街上,外貌採古代宮殿式建築,採曲阜本廟而以漳、泉二州為藍本,是坐北朝南,黃色琉璃桶型屋瓦,梁柱門窗皆未刻寫文字,儼然美觀。
  • 遂溪孔子文化城,全國四大孔廟之一!
    雖然現在看到的孔子文化城是新鮮打造的建築,但實際上孔廟自南宋時期便已經存在,只是泯滅於歷史長河。遂溪復建孔子文化城,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業,也是對孔子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景區內除了孔廟為明清建築,其他均為春秋戰國時期建築風格。走近孔子文化城,便走進了一條有關孔子的時光長廊。
  • 朱鴻林:儒者從祀孔廟的學術與政治問題
    典型的孔廟,大成殿門外兩邊各有走廊,叫做東廡和西廡,從祀的先賢和先儒的木主,都放在裡面。在制度有效的時期,全國各級行政區裡唯一官立學校所在地旁,都有一座文廟,都會按時舉行春秋二祭,來祭祀廟裡所有的人物,從孔子到所有的從祀儒者。今天我想講的,就是圍繞著誰的木主能夠被放進孔廟或者會被請出孔廟的問題。先講一下孔廟祭祀的最高原則,也就是根據什麼來認定一個人是值得從祀孔廟的儒者的原則。
  • 臺北孔廟祭孔樂舞團首次亮相曲阜孔廟
    4月3日,來自臺北孔廟的祭孔雅樂義工團首次亮相曲阜孔廟大成殿,32名樂舞生現場表演了代表性傳統祭孔《佾舞》,為現場遊客奉上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樂舞表演。   臺北孔廟最早建於1665年(明永曆十九年),日軍侵臺後被毀。1925年,臺北愛國人士200餘人集會決定重建孔廟,於1939年建成。後經修葺擴充,形成今天的規模和面貌。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會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並在大成殿外月臺表演八佾舞。
  • 北京孔廟,感受傳承不變的儒家文化
    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制。整座孔廟建築布局科學,規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北京孔廟與其他地方的不同,因為它有碑林,其實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讀書人,凡中了舉人的就在此立一塊石碑,「一舉成名天下聞」。先師門是孔廟的大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
  • 荀子入秦
    這就說明賢者所在的地方,國家便會安寧強盛。荀子是天下有名的賢人,現在離開了楚國,楚國將要因此不安了啊。」聽到這些話,春申君馬上派人前往趙國請荀子回來。荀子知道後,寫信拒絕了春申君。春申君為此感到非常後悔,再三派人邀請荀子。最終,荀子答應回來,並擔任了蘭陵令。春申君去世後,荀子再次被罷官,但也沒有離開楚國。此後,荀子一直居住在蘭陵,著述講學,直到去世。
  • 荀子日課102丨荀子堅持的還是內聖外王
    今天開始《荀子日課》第101講。歡迎你留言交流。 王曰:「然則其為人上何如?」 孫卿曰:「其為人上也,廣大矣。(《荀子·儒效第八》03) 秦昭王與荀子的對話繼續。 王曰:「然則其為人上何如?」 秦昭王說:「那麼儒者當了君主又怎麼樣呢?」
  • 孔子文化節昨在同安孔廟舉行 海峽兩岸嘉賓齊聚見證盛事
    ▲2018年廈門(同安)孔子文化節在同安孔廟舉行。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盧漳華 通訊員 韓超 鄭素描 圖/通訊員 何東方)9月28日上午,同安孔廟內禮樂和鳴,莊嚴肅穆。這天,是孔子誕辰,也是全球祭孔日。以「海濱鄒魯禮儀傳世」為主題的2018年廈門(同安)孔子文化節在同安孔廟舉行,海峽兩岸的嘉賓齊聚同安,共同見證這一盛事,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 第104篇.陝西遊記(四)西安孔廟
    據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大大小小1600多座孔廟,它們分布在祖國各地,不少孔廟成為了當地的名勝景點。但令很多外地遊客覺得奇怪的是,在西安著名旅遊景點名錄中卻找不到孔廟的名字。難道文化沉澱極為深厚的十三朝古都西安,竟然沒有一座孔廟嗎?
  • 探訪海南文昌孔廟:一座不開大門的孔廟
    遊客遊覽文昌孔廟。凌楠 攝中新網文昌9月20日電 (凌楠)9月19日,「服務自貿港,文化興文昌」海南文昌融媒體行採訪團走進文昌孔廟、溪北書院,感受文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譽為「海南第一廟」的文昌孔廟,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孔廟。凌楠 攝據說老文昌人曾立誓,若文昌未出狀元,孔廟就不開大門。文昌一直沒有狀元,孔廟就至今沒有大門,只有一左一右兩個側門,成為一座不開大門的孔廟。而這正從側面反映了文昌人對文化的精神追求與教育的重視。
  • #臺南孔廟#(免費)
    #臺南孔廟#(免費)   臺南孔廟修建於1665年,為臺灣的第一座孔子廟,也是古代臺灣的最高學府,有「全臺首學」之稱。   進入孔廟只能走側門,也就是大成坊。  走進孔廟內,便看見古樸的廟堂建築,以及蒼翠的古樹。建築屋頂上高高翹起的屋簷,融合閩南民居風格,頗具特色。三百多年來,始終保持原樣,未曾經歷大型修繕。孔廟內還可以參觀舊時學生們研習儒學經典的場所「明倫堂」。每年孔子誕辰(9月28日)期間,臺南孔廟都舉辦孔廟文化節,表演六俏舞等節目。活動期間推出的周邊商品,也非常受民眾歡迎。
  • 孔子的畫像為什麼都有兩顆大門牙?你知道這背後的特殊意義嗎?
    現在很多的學堂都掛著孔子的畫像,但是如果你觀察細微,你可能就會發現畫像裡的孔子都露著兩顆碩大的門牙,而且牙縫也挺大,你有想過為什麼會這樣麼?是因為古代畫家嫉妒孔子的學識所以故意而為麼?帶著這個疑問,我去查閱了一些資料,然後寫了這篇文章給你講講為啥孔子的畫像都有兩顆大門牙,這背後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 日本孔廟圖鑑
    孔廟,又稱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場所。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
  • 北京孔廟遊記
    古代凡進入孔廟或者從孔廟門前經過,不論官職大小,都要下馬、下轎,以示對孔子的尊重。此時高大的廟宇建築映入眼帘。孔廟內共有御製記功碑14座,分別位於第一進院和第二進院東西兩側的碑亭內。這些碑亭,石刻文字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 北京孔廟與國子監,中國最早的大學,中國三大孔廟之一
    「上丁祭孔廟,儒冠列如堵。」 北京的孔廟是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的中國第二大孔廟。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始建於元代,合於「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
  • 北京孔廟、國子監
    我的家鄉雲南建水也有一座孔廟,它在我十幾年的成長曆程中無聲地影響著我。
  • 荀子:打勝仗,關鍵在民心
    為什麼這樣說呢?春秋時,魯定公十年,齊、魯兩國舉行夾谷之會。在這次會盟中,孔子擔任魯定公儐相,並主持夾谷之會的禮儀。出發前,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孔子的意思是,雖是會盟,還是要帶上軍隊以防意外。會盟中,在外交層面上,齊、魯兩國進行了激烈交鋒,孔子據理力爭,終不落下風,尤其多次以禮服人,讓齊國人頗感尷尬。
  • 展示中華文化傳承,南寧孔廟拍攝跨年祈福微電影《月夜·孔廟》
    臨近元旦,南寧孔廟博物館要搞「新意思」。12月13日,由該館主辦的公益微電影項目《月夜·孔廟》拍攝活動,在南寧孔廟進行。微電影拍攝現場。據悉,南寧孔廟將首次在元旦舉行大型跨年祈福,而這一微電影則將在跨年祈福活動上正式與大家見面。與此同時,南寧孔廟還計劃與曲阜孔廟等進行聯合祈福。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在拍攝現場看到,導演組對場景進行了不同的設計,太極表演、漢服展示、詩書朗誦等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都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