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講學圖 |
□ 本報記者 於國鵬
被稱作先秦儒家最後一位集大成者的荀子,對孔子、孟子的思想有揚棄也有創新。在山東省尼山書院舉辦的「荀子公開課」上,中山大學教授楊海文在解讀荀子思想與孔孟思想的關係時表示,「在實踐倫理學層面上,從理想人格、義利之辨、移風易俗等幾個方面進行梳理,可以清楚了解荀子思想對於孔孟思想的揚棄和創新,所以後來無論尊還是貶,都無損荀子的儒家本色。」
可以為,未必能為
楊海文認為,理想人格是儒家最追求的東西,但在孔孟荀那裡還有些不一樣。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來,「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樣的人,已經是很高的境界了,甚至連堯舜那樣的大聖人都做不到,而君子要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讓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讓別人行得通,做這樣一個君子就可以了。
但是,到孟子、荀子那裡就不一樣了。
聖人,是孟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即從理論上來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荀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其實也是聖人。荀子則認為「塗之人可以為禹」,所謂「塗之人」,就是指走在路上的普通人,按荀子的觀點,即使路人甲、路人乙,通過良好的教育,都可以成為象大禹那樣的聖人。
從觀點和論證方式上看,孟子、荀子的話是相差不大的。
且看荀子如何分析。荀子認為,「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大禹之所以能夠成為大禹,就是因為具有「仁義法正」的品質。「仁義法正」可以通俗理解為仁義道德。那麼一般的人怎麼能夠成為像大禹那樣的聖人呢?荀子又說,「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在荀子看來,普通人也具有「知」和「能」這兩種能力,有「知」,就能明白仁義道德是好的,這是一種資質;有「能」,則是擁有實踐仁義道德的才具。顯然,荀子認為,普通人具備了「知」和「能」,就有了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能仁義法正之具」,從而能夠理解和實踐「仁義法正」,當然就「可以為禹」了。荀子這部分的論述,與孟子的「良知良能」說,基本意思沒什麼區別,只是詞語表達不一樣而已。
顯而易見,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也持相似的觀點。不過,這還僅僅是理論層面的論述。從事實或者實踐層面上看,是否每個人都能成為堯舜呢?荀子的觀點就不一樣了。荀子表示,「塗之人可以為禹,則然;塗之人能為禹,未必然也。」也就是說,「塗之人可以為禹」理論上沒什麼問題,但未必每個人都能做到。在這裡,荀子還特意打了一個比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嘗有能遍行天下者也。夫工匠農賈,未嘗不可以相為事也,然而未嘗能相為事也」,藉以說明「可以為,未必能」的道理。
荀子還認為,「雖不能,無害可以為」,雖然說讓每個人都能成為大禹那樣的聖人,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這也不要緊,並不妨礙每個人內心都想成為大禹那樣的聖人。這樣的說法,這樣的理念,與孔子、孟子是一致的。
後世思想家對孟子、荀子的思想也有一些評析。比如,清代學者戴震認為,荀子的「塗之人可以為禹」跟孟子的「性善論」一點都不矛盾,而且可以互相發明。清代另一位學者陳澧則認為,既然孟子已經講過「人皆可以為堯舜」了,荀子又何必把堯舜改為大禹呢?言外之意,二人在理想人格的衡量標準方面是一致的。
楊海文說,綜合分析來看,孔子是以君子為理想人格,孟子、荀子是以聖人為理想人格。孟子、荀子的相關論述,如果放到一起觀察,差異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尤其在不論及本性時,他們關於理想人格的表述、道德內涵的解釋基本是一致的。
先義後利,更追求義利雙成
楊海文表示,「義利之辨」也是儒家實踐倫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論語》記載,「子罕言利」。在「義利之辨」這方面,孔子的觀點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君子要「義以為上」,要把道義擺在最高的位置。
到了孟子、荀子,他們在這方面觀點的相似度同樣特別高。
《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的首章,文中鮮明展示了孟子的「義利觀」。其中記載孟子千裡迢迢去見梁惠王,意圖感召梁惠王施行仁政,二人之間有一段精彩對話。梁惠王開口就問,「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顯然,在義與利的關係上,孟子認為是要先義後利。孟子還從反面論證,「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如果以利為先,看重利而不顧道義,那麼不奪取全部是不會滿足的。
先義後利,是不是不要利呢?不是,孟子主張義利雙成,既要得到道義,同樣也要得到利益,即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後世黃宗羲認為,「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這句話非常重要,《孟子》的「七篇以此為頭腦」,也就是說孟子的所有思想都是在這句話的駕馭下展開的。
荀子關於「義利之辨」的表達方式基本上也差不多。荀子認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這正是與孟子同樣的先義後利。
同時,荀子還認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也就是說,在荀子看來,遵循仁義道德與逐利求富是人人都具有的兩個方面,這不就是義利雙成?
荀子進一步闡釋,「保利棄義謂之至賊」,那些為保全利益而違背道義的,可以稱作大賊。
推而廣之,荀子認為,「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在社會治理中,如果民眾對正義的追求勝過對財富的追求,可以稱之為治平之世;如果對財富的追求勝過對正義的追求,便是衰敗的亂世。
楊海文說,荀子的「義利觀」,原則上也是以義為上,同樣講究先義後利,目的也是追求義利雙成。綜合來看,在「義利之辨」方面,荀子跟孟子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
移風易俗,莫善於禮樂
楊海文說,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荀子,對「移風易俗」都非常關注。具體如何去實施?各家又有自己的論述。
先看孔子的觀點。《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話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認為,君子的德行像風一樣,小人的德行像草一樣,草一旦遇到風,它必定會伏倒下來。另外,《孝經》裡面記載了孔子的另一句話,「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這句話也非常有名。
在思想觀點上,孟子接過了孔子講的第一句話,荀子接過了孔子講的第二句話。這兩句話都屬於實踐倫理學的範疇,改變風氣、改變風俗很重要,怎麼去實現呢?要靠禮樂文明來改造。《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的話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意思是仁德的言辭不如仁德聲音那麼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更能夠得到民心,講的正是教化對於「移風易俗」的重要性。
荀子倡導「移風易俗」,是為了讓禮樂文明能夠通過教化的方式,讓百姓能夠和諧的生活。
《荀子·樂論》中說,「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音樂,是聖人所喜歡的。為什麼?因為它可以善民心,讓民心朝著善良的方向發展,而且音樂感人深刻,能夠移風易俗,所以古代聖王都是建立良好的禮樂文明制度,讓百姓和睦地生活。
尤其要注意的是,《荀子·樂論》中講得「移風易俗」,是強調人性的,「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同時還論述到,「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顯然,荀子認為,音樂可以使民心向善,使社會風氣和習俗得以改變,所以禮樂兼用,才能使社會安定。
楊海文認為,上述《荀子·樂論》篇裡的話,在《禮記·樂記》中也有幾乎一樣的記載,只是偶爾有一些字不一樣。所以,談到荀子「人性論」的時候,也會感覺到跟《禮記·樂記》應該是存在某種關聯的。對於《荀子·樂論》《禮記·樂記》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古今眾多學者作過深入研究,成果浩繁。在這裡特別說明的一點,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主張把「仁」和「禮」很好地結合起來,後來孟子發展了孔子的「仁」,荀子發展了孔子的「禮」,可以說,禮學是荀子思想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孔孟思想揚棄之後的重大創新。
尊荀與貶荀,何妨統合孟荀
楊海文表示,還有一個大家可能非常感興趣的問題:荀子既然和孔孟在思想上有這麼多相同的地方,為什麼在思想史上的命運跟孔孟大不一樣?
其實,在漢唐時期,孟子、荀子是並列齊名的,比如在《史記》中,孟子、荀子的列傳是放在一起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就是孟子、荀子的合傳,當然該篇並非僅記孟子、荀子二人事跡,還記載了道、墨、法、陰陽等各家代表人物12人。
在唐代,韓愈也認為孟子、荀子是並列的。
宋明之後,孟子的地位越來越高,荀子受到批評越來越多。「二程」之小程就認為,荀子不好主要是因為主張「性惡論」,小程的觀點在當時產生的影響可想而知。朱熹也表示,就不必理會荀子了,理會孟子的「性善」就可以了。但是,宋明理學一邊罵荀子,一邊還是借鑑了荀子的思想。在討論人性問題的時候,宋明理學提出的一個最基本的範疇「氣質之性」,就來自荀子的「性惡論」。
這段時間,荀子也不是沒有受過推崇。孔廟、文廟除了祭祀孔子外,還有從祀制度,附祭四配、十二哲、先賢、先儒等。北宋時的1084年,荀子其實已經進了孔廟的,但是到了明代嘉靖年間的1531年,荀子又被趕出了孔廟。
那麼,荀子為什麼會被趕出孔廟呢?在理學家看來,荀子主要有三件事情做得不對。一是孟子講「性善」,荀子為什麼非要講「性惡」?二是荀子教出的兩個學生李斯、韓非子,都是法家代表人物。三是荀子寫了「非十二子」,批評了12位學者,批評其他人還好說,為什麼要把子思、孟子也一起批評了呢?
特別是到了晚清,尊荀與貶荀都一起出現了。批評荀子的聲音中,最著名的是譚嗣同的觀點。在《仁學》中,譚嗣同說,「故常以為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言辭之激烈可見一斑。
尊荀的聲音也很多。汪中認為,荀子對於儒家的傳承至關重要,「六經」都是荀子傳下來的。編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嚴可均,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主張恢復荀子進文廟的資格。章太炎認為,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荀子就是後聖。
郭沫若認為,荀子是一位大師,不僅集先秦儒家之大成,而且集諸子百家之大成。
楊海文表示,最近以來,「統合孟荀」已經成為學術界一個比較有影響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