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省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河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登上文化舞臺,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
梅州雖然不出產硯臺,但是經營硯臺的文房四寶店大都有銷售,只是品種較少以端硯為主,而且總體是低端硯臺為多。我在調查採訪之時,發現位於金山頂的沁賢筆行就有幾方端硯,據掌柜李老闆夫婦介紹,梅城使用硯臺的書畫家不多,因為使用墨條的書畫家已經是寥若晨星,倒是一些收藏愛好者有時候過來挑選,但市場極為有限,銷量不多,所以也不敢進更多的品種,老闆還笑談硯臺正淡出大眾的視野,估計往後要成了博物館陳列的古董了。
李先根、吳雲珍夫婦拿起一方硯臺,介紹硯的使用要領在於磨墨,磨墨時要注意保護硯池和硯堂,新置的墨錠有膠性和稜角,不可直接拿來就磨,會損傷硯面。在使用新墨時,應在硯池施水,輕旋轉墨錠,待墨經浸泡稍軟後再逐漸加力研暦。
硯池是貯墨汁的凹下部分,又名硯海、硯泓、硯沼,或墨窩。墨堂是磨墨的部分,又名硯岡、墨道。
但硯不可用劣墨,如松煙墨雜質較多,質地不純,用時容易劃傷墨面。用油煙墨研磨完畢後,應將墨錠放到別的地方,不能放在硯面上,否則墨幹後黏在硯面後,拔墨時容造成硯面損傷。新墨膠重,用時尤其應該注意。
硯用久了會不發墨,這叫「失鋒」。原因有兩條:一是硯面磨掉了鋒芒,變鈍而不發墨;二是使用含膠過重的墨,又不洗滌,使硯面膠結而失去鋒芒。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該重新「發硯鋒」。具體方法有二:一是先將瓦片用松巖磨一遍,然後用磨光的瓦片輕擦硯堂,也就是磨墨部分;二是用薑湯浸泡硯堂,或用蓮子殼擦拭硯堂,也可以用零號砂紙或細軟砂石在清水中擦拭硯堂。這些就是「發硯鋒」。注意的是只能磨洗硯堂,而決不可磨洗硯的其他部分,否則會磨損硯的皮殼包漿,甚至損傷雕刻的細部。
所謂「發墨」,指磨墨時不打滑,磨罷停一會兒,墨汁就會發光,如油似漆,明亮照人。這並非墨的作用,是硯令它這樣的。如果硯面光滑,也就是「失鋒」了,便無法有效地切割墨體了。
李掌柜說,硯臺也需要養護,像人一樣,需要滋潤、需要飲水。平時不用時,每日都要在硯池中換置清水,這叫「養硯」。具體方法是:硯池應每日換清水,不可令其乾燥。但硯堂,也就是磨墨處不能有水,以防久浸後不能發墨,使用硯臺時,不能直接用養硯的水磨墨,也不能用茶水、糖水磨墨。這些水和墨相混後會使墨色大減,也不能發墨。熱水會傷損墨,也不可使用。
古人說:「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硯臺用過後,必須將餘墨滌淨,不可使之凝結在硯臺上。否則,殘墨乾燥後會形成渣塊,既妨礙研磨,又損傷筆毫,還會損壞硯面。這些渣塊若與新墨相混,就不能下墨或發墨了。
洗硯臺的時候可以用瓜瓤等物幫忙,但不可以用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硯面。洗硯要十分的小心,盛水的器具宜用木盆。若在水泥盆裡洗,容易碰傷硯臺。洗硯應用清水,也可用中藥半夏擦去墨,或者用絲瓜瓤、蓮子殼慢慢洗滌。採用這些洗滌方法既能滌垢,又不傷硯。洗硯的水要乾淨,不可含酸鹼性。水溫要適宜,不可用熱水、滾水、茶葉水洗硯。硯臺要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紙屑留在硯臺上,既傷硯,又會與墨相混。
硯的收藏要注意幾點:一要避光。硯應避陽光直射,否則硯質出現乾燥的跡象,日曬過久硯匣也容易乾裂。二要遠離硬物。玩賞佳硯時,桌上要鋪毛氈或細軟之物,不可使硯臺重疊放置,以免碰傷。三忌塗蠟。不少制硯人將蠟塗遍硯身,有的還塗植物油,更有塗墨的,認為這樣做可以養硯,給人一種滋潤古樸的感覺。這些做法十分不妥,塗蠟後的硯臺水墨不融,會不發墨。硯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為植物油屬於慢幹性油脂,多招塵土,使硯汙穢不堪,會散發出一種怪味,還能產生黴變,在硯的表面出現一塊塊的黴斑。
告別沁賢筆行,行走在老梅城,看著各式各類的店鋪經營著新穎的商品,感覺真是時過境遷,連之前文人常用的硯臺估計不消數年,真要成為博物館裡陳列的古董了,人們也只有隔著玻璃才能遙想那消逝的曾經飄著墨香的一段歲月。
(作者:徐友德、黃凱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