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肆虐,股市崩塌,世界經濟被「冰封」。面對劇變,不少企業家和創業者開始寄希望於備受萬眾關注的AI、5G等新技術,期望這些新技術會給金融、社會、經濟方面帶來積極影響。
看似這是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那些躊躇滿志,一心想改變世界的人,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會。劇變之下,我們宜保持情緒樂觀,但行動仍需謹慎。
本文中,我將從如下五個方面,分享AI、5G等新技術給金融、社會和經濟方面帶來的積極影響。
技術的價值,不統計在GDP的數值裡。數位化是創新的基礎,技術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哪些新技術能加速產業發展的步伐?現階段,我國技術型企業有怎樣的競爭優勢?未來5-10年,企業家與創業者能否看好新技術的發展?
01
技術的價值,不統計在GDP的數值裡
近來,我們發現很多技術帶來的價值,不是由統計出來的GDP數字和這些技術的定價就可以衡量的。例如,基於微信做出來的所有個人和公司的通訊,還有語音識別與輸入技術等。
這些科技成果都是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而這些產品與服務的應用又是免費的,其價值並不反映在統計的GDP數字裡。
這是一個人工智慧和5G的新時代,技術的發展已經給當前的經濟與社會危機帶來較為積極的影響。
我們可以想像到,如果沒有現階段網際網路的普及,那麼我們在獲取信息、遠程辦公、組織人力、物力支援災區這些問題上,會存在多少的障礙。
當下,即便是在偏遠的地方,我們仍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平臺了解到最新的疫情信息,還可以學習到更好的應對疫情的方法。
這些技術帶來的價值會因為疫情的發生變得更容易普及,且在未來提供更大的經濟與社會影響。繼而催生法律、法規方面的完善,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促進人才、政策制定者對數字經濟的高度重視,且在疫情結束後會有較為長期的紅利。
02
數位化是創新的基礎,技術催生新的商業模式
我之前看到一個觀點,說科技金融是新經濟的催化劑。技術和金融之前是怎樣的關係?它們又是如何相互響應、相互作用的?
1、金融是技術最早的應用者
從硬體上來說,從以物易物到紙幣的發明,再到信用卡、電匯、數字貨幣,都是技術引領金融發展。從軟體上來說,人類的支票、信用體系、信貸、量化交易這些金融手段都源於技術進步。
當技術加速發展,金融應用技術也會加速。科技金融的概念雖在近幾年來被炒得火熱,但我認為金融都是科技金融。
2、技術創新催生全新邏輯的商業模式
數位化是創新商業模式的基礎,而技術催生了全新邏輯的商業模式。沒有數位化,就沒有創新,更不會有新的邏輯。但是,我們不能盲目地相信技術決定論。
沒有相應的商業模式,技術本身是不能催生新的商業邏輯。瑞士聖加侖商學院的即可。例如,眼鏡和襪子的訂閱模式,如長租變短租的模式,或類似Zipcar這種以小時為單位的租車,都是技術在支持新的模式。
03
剛才說過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問題,接下來我分享有關企業的思維方式。我在《數字躍遷:數位化變革的戰略與戰術》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概念,談到企業戰略與以往有所不同。
過去,企業是制定一個長期戰略,然後開發戰術去達到目標。可現如今,由於企業目標變成動態形式,很多目標在半年內伴隨著整個生態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企業必須改變方向,這就需要有非常敏捷的戰略規劃。企業如何發揮其敏捷性能呢?我認為,企業只有通過數位化,才能做到真正的敏捷。
換句話說,企業如果沒有數位化戰略,光有技術也沒有用。例如,滴滴打車的技術是山東浪潮集團首先嘗試的,可當時的浪潮集團給這個技術配置的商業模式卻沒有成功。
技術可以賦能,但需要企業自身有基礎,應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隨著「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發展,企業有望提供技術創新實現降本增效,且新商業模式的想像力是無窮的。
但問題仍然存在,現階段的基礎比較差,少有人懂新這些技術,也沒有數據的積累和參考,很難做出接地氣的判斷。優點是可以用硬體來收集數據,且回報時間短,回報率會很高。
04
技術底層需要基礎的科學研究,但是我們目前在這方面的積累不多,很少做底層的科學研究,大部分企業只是做簡單的工程優化,這在貿易戰中會吃虧,容易被人截斷水源。
不過,好的產品不用在國際市場競爭,只要大家重視,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基礎的科學研究。未來可能會有兩套標準,在遙遠的未來,全球會統一這些標準。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IT或者技術型公司,會有不同的競爭優勢和不足之處。比方說,IT技術或者AI技術,都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需要落地。Zara,Walmart其實都是技術公司,通過技術來支撐他們的業務和利潤。
微軟通過幫別的公司落地做得很好,但普通IT公司很難做到。這些公司以前是通過外包的模式來開發系統,但未來競爭的優勢來自於數據,落地的公司不想把數據分享給外包公司,同時也需要培養自己的能力。可以說,最後這些外包的IT公司會被架空。
IT公司未來需要不斷創新,開發新技術,通過不斷賣新技術來求得發展。而這些公司沒法深耕在垂直領域,每個領域不同,數據很難打通。
但也許可以通過不同的場景,以合作模式來做通用服務和賦能的方案,這樣就變成了微軟類型的自然壟斷者(natural monopoly)。倘若沒有微軟這樣的體量,是很難做成功的。
05
雖然我並不想做任何預測,但保持樂觀,仍長期看好。即便是美國大蕭條,可現在返回來看,也就是歷史中的一個浪花。只要不是在吹泡沫,人類社會總是遵循著向前發展的規律。
所以,我仍建議企業家與創業者可以保持情緒樂觀,但謹慎前行。相信這未必是最壞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好的時代,是充滿新機遇的時代,是技術創新與變革的最好時代。
我所寫的《數字躍遷:數位化變革的戰略與戰術》一書即將出版,書裡總結技術是如何催生新的商業邏輯的相關方法論。感興趣的讀者值得期待它的到來,正如我們都看到技術創新與變革的時代發展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