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功效與作用《中草藥常識》

2021-02-12 廖回府祖傳秘方

桂枝,中藥名。屬樟目,樟科中等大喬木;主產於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曬乾或陰乾,切成薄片或小段用。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的功效。

桂枝植物肉桂圖片

桂枝中藥圖片

桂枝的枝條圖片

藥材名:桂枝

拼音:Guì Zhī

別名:玉桂

來源: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

性狀: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斷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化學成分:桂枝含揮髮油0.69%,油中主要成分為桂皮醛64.75%,還有苯甲酸苄酯,乙酸肉桂酯,β-蓽澄茄烯,菖莆烯,香豆精等。

性味:辛、甘,溫。

歸經:歸心、肺、膀胱經。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禁忌:桂枝辛溫助熱,易動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症,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量過多者慎用。

散寒解表;溫通經脈;通陽化氣。主風寒表證;寒溼痺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症瘕結塊;胸痺;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1、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濃度為25mg/ml或以下;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肺炎球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炭疽桿菌、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桂枝煎劑(1∶2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l株和孤兒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雞胚上,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劑作用較好。

3、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單用桂枝靜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藥單用顯著,故認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內服:3~9g。--《中國藥典》.

內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1.5-6g,大劑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中華本草》.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1、治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2、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

3、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桂枝生薑枳實湯)

4、治傷寒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5、治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

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黃芪桂枝五物湯).

6、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桂枝龍骨牡蠣湯).

在線微信遠程視頻診病

        廖回府中醫診所具有獨特的中藥配方煎湯藥服用,中藥配方打粉服用,中藥配方打粉搓丸服用,中藥配方提純的膏方服用。藥快遞上門。不出門就可以看病,給患者朋友們提供簡單方便,預約熱線13993912739 微信同號!

想諮詢預約的朋友們直接掃上面的個人二維碼或者電話號碼13993912739添加微信。就可以和 「 主治醫生廖回府 」 直接諮詢或者簡訊留言及微信留言。

       中醫講陰陽,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有陰就有陽;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一物降一物,沒有一種物質是單獨存在的、沒有制約的!維持整個宇宙的平衡運轉,各個維次空間都有他們自己的一套非常嚴密的制衡系統。

       中醫文化即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整體觀。中國傳統哲學十分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繫著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等思想。認為天地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相互依存。

       中醫最高境界 : 所謂  法無定法,治無不治, 病無常形,醫無常方,藥無常品,藥是死的人是活的。學醫之人只要是活學活用,就可以領悟到中醫之妙用也!預防大於治療。

關注二維碼  健康你我他  呵護健康  愛護自我

傳 承 岐 黃 薪 火     弘 揚 中 醫 文 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