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怎麼做?

2020-12-18 騰訊網

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中小學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自此研學旅行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各類質量參差不齊的研學課程產品紛紛湧現。研學課程開發是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使研學實踐回歸教育的初衷,真正發揮其育人功能,需要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互相銜接,實現全面深度的融合,以學校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前置經驗,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研學課程。

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的內涵

圖|沐航研學 大連海洋大學講座

一、研學旅行和學科課程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了實踐育人的價值。《綱要》把研學旅行納入綜合實踐課程的「考察探究」領域,可見研學旅行也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因此其不能游離於學科課程之外,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避免研學旅行在教學上的邊緣化和虛無化,避免「只遊不學」和「只學不遊」的現象。

二、研學旅行和學科課程要全面深度融通,而非局部膚淺拼接

設計與實施研學課程時,要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各門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在研學實踐中得到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同時學生在研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要通過學科教學分析解決,所獲得的知識要在相關學科教學中拓展加深。在我國當下的中小學應試教育體系中,學科課程佔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因此尤其要關注研學旅行和學科課程的融通,一旦將研學旅行置於學科課程之外,其深度實施和持續發展必然很難保證。

三、關注研學旅行和學科課程融合的實施效果。

研學旅行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在研學旅行過程滲透學科知識,能夠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理解和應用,培養主動自主學習的意識;研學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現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通過研學旅行課程的融入,加強學科課程和自然、社會的聯繫,營造綠色、陽光、生機勃勃的基礎教育課程新生態。

實現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的方式

圖|沐航研學 新加坡政府學校交流

一、充分關注學段特徵與地域資源

實現研學旅行和學科課程的有機融合,要善於從自然風光、革命歷史、傳統文化、改革發展等多個方面深入挖掘、盤整各地的研學旅行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研學活動。要根據不同年段的發展程度,量身定製研學課程,超越認知程度,學生則無法理解任務從而難以開展研學;低於認知程度,無法刺激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認知結構的發展。應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依據素質教育、核心素養培養的任務,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二、系統規劃構建研學課程體系

研學課程具有綜合實踐課程的基本樣態,包含著多種學科元素,是複合型、多功能的課程。課程開發應注重多學科融合、多主體參與,跨越學科邊界、課堂邊界、資源邊界、時空邊界,引導學生以廣闊的視角思考和處理問題,適應社會問題複雜化、知識應用綜合化的新形勢。同時也需要根據課程不同地點、內容等的特徵,有針對性突出某個學科,從而做到點面結合。充分利用語數外、政史地、物理化等學科課標及教材內容,結合目的地研學資源與學生年齡特徵、發展階段,設計個性化特色研學實踐課程,讓學生在每一次的實踐中都有所收穫。

三、形成自主合作的「三段」實施範式。

中小學研學旅行是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在內容上超越了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具有教育性和實踐性。在課程設計中,也應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溝通合作、實踐探究能力為主要目標,採用行前準備、行中體驗、行後展示「三段板塊式」實施範式,讓學生參與甚至主導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學生要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查找文獻資料、制訂研究方案、實地考察研究,到最後解決問題並展示交流成果的整個過程。

四、重視研學課程的綜合評價

「學生在研學活動中是否有收穫?學科預期的學習目標在研學過程中實現了多少?」......這些是教師和家長們都關心的問題。《意見》中提到研學旅行應遵循「教育性原則」,要注重知識的「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因此對於研學課程的教育效果評價尤為關鍵。從學科角度評價學生的研學旅行,可通過問卷、答辯和主題演講等方式實現。研學旅行中學科知識的獲得與提升是一個過程,通過學生的具體行為來體現。所以,評價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的融合程度及效果,要注意行動研究,尊重學生個性,考察研學過程中每個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情況。

相關焦點

  • 【懷化市】文旅融合 打造基地 洪江區精心擦亮研學旅行品牌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湘鄉會館」是洪江區在建的星級研學寫生營地,預計明年「五一」前對外開放,屆時將大幅提升洪江區接待研學旅遊團隊的能力。  洪江大力做活文旅融合「文章」,將洪商文化、紅色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等文化元素進一步挖掘、融合併鮮活化,與學校課程有機結合。
  • 研學旅行有了評價指數
    而研學旅行是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部分,是新高考制度下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更是新高考改革方向下的應然選擇。教育實踐需要適應新時代的理論支撐。教學是一個多結構多步驟的有機整體,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教育評價改革必然導致原本的教育理念不再適合改革後的評價體系,因此教育理念應當隨教育評價同步改革。
  • 「教育+旅遊」融合創新 成都郫都區全力打造研學旅行高地
    目前,戰旗村已經成功開發「行走戰旗、探究新村,感受鄉村的幸福與美好」「行走鄉村十八坊,體驗鄉村那些不能遺忘的技藝」「走進農耕體驗園,體驗新農耕文明」等研學活動課程。「我們在以後的基地建設及研學實踐活動中,將不斷提高硬體設施、深入開發課程、提升安全服務意識和選拔教師團隊,進一步加速成為全國一流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戰旗村黨總支書記高德敏表示。
  • 勞動教育、研學旅行和綜合實踐教育到底什麼關係?
    一直以來,廣東省研學旅行協會秉承「好學力行,知行合一」的研學教育理念,將理念落實到行動。今天,我們將深入解讀教育部門相關文件政策,深刻理解研學旅行、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教育的本質和關係,致力於做到「研」與「行」並舉,做到學生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高效融合,真正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
  • 教育部: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
    近年來,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導各地豐富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12月2日,教育部答覆《關於完善研學旅遊市場秩序的提案》中表示,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各地根據《意見》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 研學旅行安全保障,課程設計要先行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活動方式中「考察探究」的一種活動方式。要進行研學旅行活動,就要走入社會,投身大自然之中,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問題,安全問題則首當其衝,也成為制約研學旅行活動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 用優質研學旅行課程為青少年核心素養發展奠基
    我國的基礎教育經歷了從核心知識到核心能力再到核心素養三個發展階段,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是當下時代發展的潮流,更是課程改革理論的導向,所以,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中需要減少對知識的填鴨式輸灌,增加學習方法的傳授指導,提升課程的延展力,更要從教育的本質出發,面向生活、回歸社會,
  • 黃石市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培訓會順利舉行
    他向參會者介紹了研學旅行的概念和相關理論,研學旅行在我國的發展情況,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特點,他還就研學旅行相關政策進行了詳細地解讀。同時,他還指出了研學旅行目前存在的問題:宏面層面上,思想認識不到位,協調機制不完善,責任機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規範;微觀層面上,重遊輕學,教學規劃隨意,學生主體缺失,評價片面單一。
  • 學校開發研學課程,存在哪些問題?
    研學旅行是一種通過旅行的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活動,具有教育性、體驗性、真實性、公益性等特點。學校設計研學課程主要應從研學旅行校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與課程的評價這四個環節來設計開發這一課程。
  • 到底什麼是體驗式研學旅行,淄博新體驗為您解答!
    體驗式研學旅行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與系統的知識學習與記憶類學科課程相比,它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研學旅行有別於傳統的課堂教育,將課堂搬出了學校,搬進了真實的自然、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在切實的體驗中收穫知識。
  • 紅旗渠 | 召開研學課程專家評審會
    會上,紅旗渠研學課程設計單位對研學課程體系規劃、營地課程設計方案、安全館、科技館等場館設計和布展方案、勞動教育課程研學手冊進行詳細匯報,專家組對紅旗渠研學課程規劃給予充分肯定,並提出指導意見。△教學教務組匯報研學課程體系規劃評審稿專家組提出,紅旗渠研學資源獨特,研學課程以傳承和發揚紅旗渠紅色文化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心,以建設國家級研學營地為目標,融入紅旗渠景區、紅旗渠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及周邊優秀研學資源
  • 研學旅行+鄉土鄉情課程設計時應注意哪些?
    鄉土文化是初中研學旅行的重要內容之一,2019年頒布的《研學旅行課程標準》就曾指出:研學旅行課程幫助中小學生了解鄉情、市情、省情、國情,使中小學生開闊眼界、提升家國情懷。鄉土文化資源不僅為研學旅行的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研學旅行的實施提供了適合的活動場所。今天簡單和大家分享下基於鄉土文化的研學課程設計時應遵循哪些原則?
  • 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幾大分類,我們必須要知道
    研學旅行是中小學生有組織的集體性、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活動,是對中小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生活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效載體。在研學旅行的整體實施過程中,研學旅行課程更是能彰顯研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不同的課程設計也代表了不同的教育形式,那麼研學旅行活動都有哪些分類呢?
  • 打磨研學課程從細節開始
    「研學不能僅僅停留在『遊』的層面上……」近日,在吉林省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組織的品「質」文旅·長春論劍(第五期)旅遊業務提升培訓班上,吉林省青年商務國際旅行社董事長由傑多次向學員們強調這句話。她說,現在與研學有聯繫的地點都被稱作研學基地,而在接待研學團隊時,工作人員習慣告訴大家「這是什麼」,而不是「為什麼是這樣」。因此,觀念的轉變與人才的儲備成為研學課程做出特色、做大文章的重中之重。目前,人們對旅遊的需求正在由旅遊觀光向休閒度假和深度體驗、甚至更高層次轉變,旅遊帶給大家的不僅局限於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更在不斷增強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獲得感。
  • 開封全力打造研學旅行基地
    縣街小學36名小學生在研學教員的指導下,或手持小刻刀在原木上盡情雕刻,或將一顆顆算珠放在直柱上,親手體驗木雕技藝和算盤製作……研學過程中,上手操作的技能體驗使學生在歷史古蹟中找到了非遺的樂趣,傳承了非遺文化,提升了綜合素質。在行走中學習,在活動中研究,是研學旅行的主要形式。大力發展研學旅行,對加強中小學生素質教育,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專訪|廣西教育系統首次開辦專業研學旅行指導師高級研修班
    廣西新聞網南寧10月26日訊(記者 藍於涵 實習生 湯採璇)近年來,研學旅行在廣西開始興起,中小學生邁出校園,遊中有學成為一種新興教育,但課程開發不精、研學指導人才匱乏成為中小學研學瓶頸。如何破解課程研發人才梯隊需要建設、研學旅行精品課程待研發難題,是業內各界關注重點。
  • 關於研學旅行 大連有說法了
    網絡配圖 主要措施 制定研學旅行課程規劃。各地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指導和管理,精心設計研學旅行課程規劃。各中小學校要把研學旅行等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制定學校整體方案,做到有課時、有師資;把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和學生學習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春(秋)遊、軍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統籌考慮;根據教育教學計劃科學合理地安排研學旅行時間,原則上每學年安排 1 至 2 次,小學四、五、六年級 1 至 3 天,初中一、二年級 1 至 5 天,高中一、二年級 1 至 7 天的研學旅行,儘量錯開旅遊高峰期
  • 野蠻生長的研學旅行,「探程」到底在探究什麼?
    這是重慶首部研學旅行資源路線與規劃大綱,也是國內企業首次針對省級地質地學資源開展的系統、專業、全面的研學規劃。 這相當於「作戰地圖」。重慶哪裡自然資源豐富?哪些資源具有研學價值?可以做哪些產品規劃?都一目了然。由此,2018年8月「探程」進行了第一個項目試點——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的研學產品和課程研發,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與肯定。
  • 完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育人作用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我省研學旅行快速發展,截至2019年底,建設認定了300多個具有良好示範帶動作用的省、市(州)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了一批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開發出一批富有湖湘特色的研學課程,育人效果突出。
  • 清軟海芯董事長彭世春出席中小學研學教育博覽會
    12月15日,第六屆中國研學旅行年會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博覽會在四川綿陽舉辦,來自全國研學旅行機構、全國研學基地營地以及研學教育機構的從業者300餘人參會,圍繞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方向展開深入探討交流,共同就推進中國研學教育行業穩步發展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