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中小學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自此研學旅行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各類質量參差不齊的研學課程產品紛紛湧現。研學課程開發是提升研學旅行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使研學實踐回歸教育的初衷,真正發揮其育人功能,需要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互相銜接,實現全面深度的融合,以學校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前置經驗,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研學課程。
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的內涵
圖|沐航研學 大連海洋大學講座
一、研學旅行和學科課程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了實踐育人的價值。《綱要》把研學旅行納入綜合實踐課程的「考察探究」領域,可見研學旅行也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因此其不能游離於學科課程之外,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避免研學旅行在教學上的邊緣化和虛無化,避免「只遊不學」和「只學不遊」的現象。
二、研學旅行和學科課程要全面深度融通,而非局部膚淺拼接
設計與實施研學課程時,要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各門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在研學實踐中得到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同時學生在研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要通過學科教學分析解決,所獲得的知識要在相關學科教學中拓展加深。在我國當下的中小學應試教育體系中,學科課程佔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因此尤其要關注研學旅行和學科課程的融通,一旦將研學旅行置於學科課程之外,其深度實施和持續發展必然很難保證。
三、關注研學旅行和學科課程融合的實施效果。
研學旅行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在研學旅行過程滲透學科知識,能夠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理解和應用,培養主動自主學習的意識;研學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現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通過研學旅行課程的融入,加強學科課程和自然、社會的聯繫,營造綠色、陽光、生機勃勃的基礎教育課程新生態。
實現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的方式
圖|沐航研學 新加坡政府學校交流
一、充分關注學段特徵與地域資源
實現研學旅行和學科課程的有機融合,要善於從自然風光、革命歷史、傳統文化、改革發展等多個方面深入挖掘、盤整各地的研學旅行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研學活動。要根據不同年段的發展程度,量身定製研學課程,超越認知程度,學生則無法理解任務從而難以開展研學;低於認知程度,無法刺激學生探究的欲望,促進認知結構的發展。應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依據素質教育、核心素養培養的任務,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二、系統規劃構建研學課程體系
研學課程具有綜合實踐課程的基本樣態,包含著多種學科元素,是複合型、多功能的課程。課程開發應注重多學科融合、多主體參與,跨越學科邊界、課堂邊界、資源邊界、時空邊界,引導學生以廣闊的視角思考和處理問題,適應社會問題複雜化、知識應用綜合化的新形勢。同時也需要根據課程不同地點、內容等的特徵,有針對性突出某個學科,從而做到點面結合。充分利用語數外、政史地、物理化等學科課標及教材內容,結合目的地研學資源與學生年齡特徵、發展階段,設計個性化特色研學實踐課程,讓學生在每一次的實踐中都有所收穫。
三、形成自主合作的「三段」實施範式。
中小學研學旅行是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在內容上超越了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具有教育性和實踐性。在課程設計中,也應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溝通合作、實踐探究能力為主要目標,採用行前準備、行中體驗、行後展示「三段板塊式」實施範式,讓學生參與甚至主導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學生要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查找文獻資料、制訂研究方案、實地考察研究,到最後解決問題並展示交流成果的整個過程。
四、重視研學課程的綜合評價
「學生在研學活動中是否有收穫?學科預期的學習目標在研學過程中實現了多少?」......這些是教師和家長們都關心的問題。《意見》中提到研學旅行應遵循「教育性原則」,要注重知識的「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因此對於研學課程的教育效果評價尤為關鍵。從學科角度評價學生的研學旅行,可通過問卷、答辯和主題演講等方式實現。研學旅行中學科知識的獲得與提升是一個過程,通過學生的具體行為來體現。所以,評價研學旅行與學科課程的融合程度及效果,要注意行動研究,尊重學生個性,考察研學過程中每個學生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