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勞動教育納入大中小學必修課,並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頓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直以來,廣東省研學旅行協會秉承「好學力行,知行合一」的研學教育理念,將理念落實到行動。今天,我們將深入解讀教育部門相關文件政策,深刻理解研學旅行、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教育的本質和關係,致力於做到「研」與「行」並舉,做到學生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高效融合,真正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
一、概念剖析:綜合實踐教育、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的核心要點
1.綜合實踐教育的核心要點
教育部於2017年9月25日以教材〔2017〕4號文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在課程定位上,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在課程屬性上,綜合實踐活動是動態開放性的跨學科實踐課程,強調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選擇並確定活動主題,鼓勵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過程進行調整和改進,實現活動目的。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服務、製作、體驗中學習,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其涉及到多門學科知識,非某門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也不同於某一門學科中的實踐、實驗環節,是一門綜合性的跨學科實踐課程。
2.勞動教育的核心要點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在實施重點上,指出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在評價標準上,將勞動教育納入大中小學必修課,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在課程設置上,《意見》強調「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大中小學設立必修課程和勞動周,同時強調其他課程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和要求。在教學時間上,一是利用上課的時間進行。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職業院校除實習、實訓外,專門進行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於16學時;大學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二是在課外校外安排。中小學要對學生每天課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大中小學每學年設勞動周(高等學校也可安排勞動月),也是在課外集中安排。在教學形式上,鼓勵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實踐場所提出了多渠道的支持要求。比如,充分利用現有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勞動實踐場所;農村地區可安排相應土地、山林、草場等作為學農實踐基地;城鎮地區可確認一批企事業單位和社會機構作為實踐場所等。
3.研學旅行的核心要點
兩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他的學生趁著春光,踏歌而行,繼而周遊列國。在遊學過程中,孔子與弟子開闊眼界,在天地大課堂增進學識、修身養性,成為研學旅行源頭最富詩意的一頁。此時,研學旅行正處在大有可為的發展機遇期。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個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就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在課程定位上,指出研學旅行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在相關政策的出臺和影響下,各地把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實踐教育健康快速發展。研學旅行的核心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靈魂是實踐育人。意見提出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範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研學旅行作為教育改革的關鍵措施,正在創造性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通過實踐培養、鍛鍊、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
二、正本溯源: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教育三者的關係
根據近年來的政策分析,筆者以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學旅行實踐課程和勞動教育課程是當前和今後校外教育的三大課程體系,三者都有獨立的課程大綱(勞動教育課綱即將公布)或準大綱性的文件(指研學旅行),形成校外教育的三大支柱。嚴格來說,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都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分支課程,研學旅行對應的是考察探究,勞動教育對應的是職業體驗。這種關係並非完全對應和被包容的關係,正是因為研學旅行有更廣闊的空間和勞動教育有更深刻的內涵,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才能成為獨立的學科體系,地位更加凸顯。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課程
早在2001年11月,教育部就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文件裡提出要注重學生經驗,加強學科滲透。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特別提到,「普通高中開設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科目和綜合實踐活動等國家課程,以及校本課程。各門課程都應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文件中還明確提到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發展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並逐步形成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很顯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課程。
2.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都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
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的重要組成。2017年9月27日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其實非常明確。在「課程內容與活動方式「的「活動方式「中,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製作、職業體驗。在考察探究部分,詳細解析了學生如何進行考察探究: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它注重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獲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於探究的精神。不難看出,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課程中「考察探究」的一部分,而考察探究是與社會服務、設計製作、職業體驗並列的綜合實踐四大活動方式之一。很明顯,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同理研學旅行也是國家課程。
勞動教育是綜合實踐的重要組成。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中,勞動教育被列入綜合實踐活動課之中,教材使用、教學設計與評價、師資隊伍培訓等方面在實踐中卻被被邊緣化。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勞動教育納入大中小學必修課,並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正式對勞動課程進行了系統規劃和構建,重新明確了勞動教育在學校課程中的重要價值和地位。這看起來是一小步,卻實現了觀念和態度上的一大步,成為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基地建設不斷向深入推進的重要動力。
3.勞動教育和研學旅行存的共同性
教育性:二者都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為綱,具有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的多層價值。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都是把教育的場所由封閉的課堂教育引向開放環境中,讓受教育者能夠觀察、認識並體驗身邊真實發生的一切,這種教育方式是靈活的,也是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
綜合性:我們的校內課程是分為語數外、物理化學等不同學科,課程之間往往互不關聯,這樣就把本來完整的知識給四分五裂,學生學到的知識也是碎片化的,我們通過研學和勞動教育,將學生從校內引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去發現。勞動教育、研學旅行與不同學科的融合,能打破專業和學科的限制,鍛鍊到學生的全方位的能力和素養。
實踐性:研學旅行切忌沿用校內課堂教學的說教和單調講解方式,多以啟發、引導、互動為主;勞動教育要打開五感,充分調動「視聽觸味嗅」,讓孩子達成一種全身心的體驗和學習。
評價多元性:既要評價學生學習發展的一面,也要評價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態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二者均對學生、老師都有相應的專業評價標準。
三、融合共生: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融合共生,助推綜合實踐教育發展
1.在研學旅行等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中設計勞動活動是勞動教育的主陣地。
研學導師在勞動實踐主題活動中要重在激勵、啟迪、點撥、引導,不能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包辦代替。在勞動教育活動準備階段,導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參與勞動活動方案的制定過程,引導學生對勞動活動方案進行組內及組間討論,優化完善方案。在勞動活動實施階段,導師要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經歷多樣化的勞動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勞動過程,要加強對學生活動方式與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勞動方式和實踐方式,還要指導學生做好勞動全過程的記錄和資料的整理。在勞動活動總結階段,導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結果呈現方式,對勞動過程和勞動結果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指導學生撰寫勞動報告、反思日誌、心得筆記等,深化主題探究和體驗。
2.以勞動活動為主題,以研學實踐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中心。
學校最好的實踐課、勞動課,都可以通過研學旅行來完成。不同於普通的旅行,研學旅行教育課程是圍繞學校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科教學內容定製形成的。杜絕旅而不學,才能讓學生真正「研有所思,行有所獲」,獲得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勞動教育的實施需要系統思維,需要融通課內與課外、家庭與社會的多種資源。我們可以以研學實踐的方式,通過任務驅動、情境探究、實踐檢驗、協作分享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實踐,合作制訂勞動方案,記錄過程,交流感想,把觀察、閱讀、數據採集、資料檢索、研究設計、作品創製、勞動作業、溝通協作、問題解決、創新創造等融為一體,並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悟勞動的價值,培養核心素養。
3.以研學旅行的項目化形式驅動學生勞動實踐的深度參與。
通過「前置學習、現場研學、總結反思」等三大環節的研學項目式學習形式,確保研學實踐和勞動活動的科學系統性。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能力,來自於勞動實踐。在勞動過程中,學生必須動手實踐,在實踐中學會思維辨析,實踐後通過總結提煉出知識,再經過下一輪實踐形成新的「內在的能力」,形成真正屬於自己的能力。通過與學生關鍵能力系統性、科學性的對接,我們把育人融入社會、自然等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中。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成長,發展能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4.以研學實踐的「表現性評價」喚起學生勞動活動的興趣。
在勞動活動教育的評價方面,我們可以採用研學實踐中常用的「表現性評價」方法,關注學生在真實勞動情境中的任務解決過程,給學生反思以彈性空間,評價重心放在學生的長遠發展上。評價不僅是工具,更是一種對話,是學生與自己、與他人就勞動實踐的質量展開對話的過程。具體而言,我們可以運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研學導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等多種表現性評價路徑。比如,我們還可以要求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評價指標、評價方式,將評價項目和標準等製作成表格,由學生互相評價後填寫;或者教師指導組長主持互評活動,結合觀察記錄,提出各自的觀點或意見。在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方面,教師可以在評價之前設計前置性任務,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己任務完成的過程,細心觀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家長評價表中,家長可以從多個方面對孩子進行描述性評價,比如孩子對參與的勞動是否感興趣;孩子在這項活動中投入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您對孩子的勞動過程和相關作品有什麼看法;從孩子參加這項勞動開始,您是否發現孩子有變化?等等。
5.以專業的研學導師提升學生勞動實踐的教育品質。
對於綜合實踐教育來說,能否建立一支對研學和勞動教育有著深刻理解、專業視角、積極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是決定綜合實踐教育能否實實在在開展好的關鍵。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需要跨學科的知識體系,需要教與學的方法和策略,這對教師來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近年來,廣東省研學旅行協會將研學導師培訓作為重點工作,在研學導師培訓中列出專題項目。把華南師範大學的教授、農業科技專家、省裡和市裡的教研員等請進培訓項目中,與研學導師深入交流,通過現場培訓、導師引領、課題研究等方式,回答教師困惑,搭建跨學科橋梁,不斷提升研學導師教育師資隊伍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有效提高勞動教育的品質。未來,在我們的勞動教育新樣態中,研學導師不再是勞動任務的分工者、勞動知識的講解者、勞動活動的組織者,而是成為了研學勞動教育的開拓者、研學勞動項目的設計者、研學勞動教育的引路人。一直以來,廣東省研學旅行協會致力於培養「有情懷、有智識、自由思想、有能力創造和體驗幸福的研學導師」,在研學勞動教育落地生根的實踐中,我們一直希望研學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能讓更多的學生和教師在勞動中舒展身心,以教育最美的姿態通向幸福的人生境界。
6.依託綜合實踐活動基地是推進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
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勞動內容包括:學農勞動課程(播種、除草、種植、施肥、收穫、野炊、壓花、葉脈書籤等);學工勞動課程(陶藝、編織、科技製作、木工、金工、水工、電工等);自我服務類勞動課程(洗衣疊被、床鋪整理、洗碗抹桌、掃地拖地、衛生大掃除等)。結合研學旅行、團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我們首先要在時間上,小學、初中、高中每個學段統一安排一定時間的農業生產、工業體驗、商業和服務業實習等勞動實踐;其次在課程內容上,要在手工技藝體驗、農業勞動實踐、工業勞動實踐、職業生活體驗、社區服務實踐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勞動教育實踐機會。而對於分年齡、分學段進行體現具有認知性、參與性、體驗性、技能性、創造性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活動,我們可以充分依託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基地(營地)集中開展,不僅可以在時間上集中高效,而且在資源整合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優化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資源配置,促進研學旅行和勞動教育高效優質開展。(廣東省研學旅行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