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時的名將眾多,但是14年後與項羽對陣的居然是章邯這?

2020-12-18 容容冬哥家常事

我認為章邯不入流,然後列了內史騰、尉繚子、桓齮、李信、王翦、王賁、蒙恬、蒙武這幾位。問這幾位當時都在幹嘛。秦二世為啥提拔章邯,不派這幾位出戰。那我們就先看看這幾位的履歷。首先是內史騰。他的最大功績是滅韓,但韓國被他滅亡時,國力已經很弱了,秦國隨便派個人去都能碾死韓國。而且「內史」不是姓,是官職稱呼(這個人到底姓什麼,現在無法考證)。內史,這是當時的一個文職。估計秦始皇當年派內史騰去滅韓,就是看中了他的文官屬性,待滅韓後,讓他就地直接治理韓國。所以滅韓,這與內史記騰個人軍事指揮能力的關係不大。他算不上是名將。

充其量,他只能算是個能臣。再就是尉繚子。「尉繚子」是一本兵書。作者叫「尉繚」。跟前面的內史騰一樣,「尉」不是姓,也是一個官職稱呼。這個人名「繚」,因在秦國擔任國尉(管一千個人)。所以大家就叫他尉繚。這個人到底姓什麼,現在也已經無法考證了。這位在歷史上的記載不多,只知道他曾經為秦始皇出謀劃策。但獻了幾次計後,便想著跑路離開秦國。雖然當時被人勸阻了,但最後他到底跑沒跑,史書上沒記載。他可能沒跑,也可能跑了。還有可能又二度出逃被逮到,最後被殺掉了。反正史書上沒有記載,什麼可能性都有。不過他的結局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人沒有領兵打過仗,稱不上是名將。再來就是桓齮。這位在歷史上是個謎。他在歷史上幹得最有名的一件事是領兵滅趙,結果被李牧擊敗,全軍覆沒。之後的事跡就是眾說紛紜了。按《戰國策》的說法,他被李牧所殺。按《資治通鑑》的說法,他大敗後,逃回了秦國,後來默默無聞。還有後人猜測,說他就是出逃燕國,惹得秦始皇大怒,聲稱要懸賞其首的樊於期。(就是主動獻首級給荊軻刺秦的那位)總之,他是死是活,說法很多。當然他後來到底怎麼死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被李牧打敗後,失去領兵權,後來也是默默無聞。李信和桓齮類似,帶二十萬人滅楚,結果被楚國大將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打敗。

最後是王翦再帶六十萬人擊敗項燕,才挽回了秦國的顏面。楚國被滅後,李信又參與了滅齊。不過齊國當時已經準備拱手而降了。隨便派個人去也能把齊國滅了。滅齊同樣也看不出李信的軍事指揮能力。所以總體上來說,相比於以上幾位,李信也沒強太多,他親手導致秦國有史以來遭遇過的最大失敗,肯定算不上是一流名將。而且史書中也沒記載李信家族有封侯的記錄。因而他後來99%應該是退居N線了。秦末時代,即便他沒死,想出山,憑他的黑歷史,也沒人敢把兵權交給他。王翦、王賁。這兩位是父子,都是貨真價實的名將。王翦不必多說,滅趙、滅楚,隨便挑一個出來都是硬仗。

王賁也一樣,攻楚、滅魏、滅燕、滅代(趙國滅亡後的殘餘勢力)、滅齊,除了滅韓他沒參加外,另外五大國,他打了個遍。他的名氣是靠他自己一刀一槍打出來的。跟他父親王翦沒太大的關係。不過可能是因為功勞太大,遭到了皇帝猜忌的原因。王家衰落得很早,秦統一後,蒙氏取代王氏,成為秦國第一大家族。王翦和王賁則急流勇退。後來兩人怎麼死的,史書上均沒有記載。他們二老死後,王氏兵權交到了王賁的兒子王離手上,他給蒙恬當了一段時間副手。直到蒙恬被害後才轉正。蒙武、蒙恬。這二位也是父子。如果再算上蒙毅,當時蒙氏有三員名將。這三位不用多介紹。

秦國統一不久後,蒙武即去世。秦末時,蒙恬、蒙毅正當壯年,都可以上陣殺敵。但秦二世腦子進水,把這兩兄弟都害死了。蒙恬被害後,王離接手蒙恬的位置。其實王離是個人物,有本事。他要沒本事,秦軍最精銳的邊防軍也不可能讓他指揮。但是他運氣很不好,扶正的第一場硬仗就是跟項羽硬碰硬。結果兵敗不說,他本人還被項羽打死了。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總的來看。秦末時,所謂的秦國名將,一個都沒了。唯一還能跟傳統將門搭上點關係的也就王離一人。秦二世和趙高應該對他很放心,所以才堂而皇之地殺了蒙恬、蒙毅,讓他上位。然而誰也沒想到,王離居然陰溝裡翻了船。

最後是章邯。他在打敗周文之前,確實沒啥名氣。擔任少府一職(九卿之一,相當於大內總管,負責宮廷大小事務),並不是領兵打仗的宿將。在軍事領域,他只是個新人。但問題是,秦二世當時也沒得選。派王翦、蒙武去?這些老將都不在了。而且別說他們當時已經去世了,就算還活著,一把年紀了,還怎麼領兵打仗?派蒙恬、蒙毅去?這些人都被秦二世、趙高害死了。派李信、桓齮、內史騰去?這些人要麼徒有虛名,早已失去信任。要麼就是文官,跟張翰一個性質。派他們去,跟派章邯去,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綜合來看,秦二世讓章邯出戰,本身沒什麼毛病。

秦人全民皆兵,秦朝很多管理都有軍事基礎。章邯為將前不是軍職,並不等於他沒有親歷過戰爭,不懂軍事。另外還有一點。周文當時已經打進了關中,此時對於秦二世而言,有沒有名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身邊有誰能馬上出徵。這是火燒眉毛的急事。這就好比房子著火了,當然要打電話報火警。但報警之餘,自己也不能閒著,身邊有什麼鍋碗瓢盆的都得用上,先把火勢壓制住再說。不然房子燒沒了,消防隊來了也什麼意義了。章邯當時扮演的就是臨時滅火的鍋碗瓢盆的角色。只不過他這個鍋碗瓢盆超出了預期,居然把陳勝、吳廣給剿滅了。如果秦二世、趙高當時能稍微理智一點,認識到自己只有章邯、王離兩支主力,認清自己實力的不足,立即封閉函谷關,整頓關中內部事務,然後再伺機出關反殺。

而不是一味地逼章邯立即消滅起義軍。秦末戰爭的勝負肯定未可得知。

相關焦點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二、公元前226年秦滅趙秦滅趙之戰是從公元前226年到公元前222年,持續了4年時間,秦統一天下,最難打的就是趙國,長平之戰坑殺了趙國45萬大軍,但是趙國仍然存活了下來,到趙國滅亡,這中間有40年的時間,趙國同時還是名將輩出的地方,戰國四大名將被秦和趙瓜分不是沒有道理的。
  • 章邯:大秦帝國最後的名將
    在這裡,章邯輕而易舉地擊敗了陳勝張楚政權的主力,張楚將領田臧、李歸戰死。之後,鄧說、伍徐、蔡賜、宋留等張楚將領紛紛在章邯面前敗下陣來。緊接著,章邯帶兵直奔張楚政權的首都陳(今河南淮陽),陳勝無奈之下棄城出逃,在城父(今安徽蒙城)被叛徒莊賈所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就這樣被一個章邯剿滅了。二、戰敗投降,非戰之罪秦滅六國之後,東方地區普遍存在著反秦的情緒。
  • 其實是秦又滅了一次六國
    六國勢力發動的時候,秦國的勢力實際上大於六國,處置得當的話勝利不成問題,不幸的是秦國當時的皇帝秦二世是個蠢貨,大殺能臣自毀長城,最終身死國滅,六國復闢成功。但是秦國實力仍在,仍然比六國要強,這是項羽非常擔心的,為了摧毀秦國勢力,項羽竭盡全力,坑殺二十萬秦軍,攻入鹹陽後大肆燒殺,但是儘管如此,秦國的勢力仍很強大。
  • 秦將章邯為何死心塌地跟隨坑殺20萬秦軍的項羽,而不是劉邦?
    秦末起義軍隊四起,陳勝吳廣是最先激進的一支部隊,隨後就是著名的劉邦、項羽,在這期間秦國也湧現了一名著名的戰將,那就是章邯。章邯就帶領著這樣一支隊伍,在幾十萬大軍逼近函谷關的時候,與陳勝派出的先遣部隊周文大戰,居然將周文的數十萬大軍逼的無處可逃,接連攻破了齊楚聯軍,章邯之後的戰役可謂是屢戰屢勝,也因為這樣傲人的戰績,使得強弩之弓的秦國得以一絲喘息的機會。 但是秦國的領導者並沒有好好的抓住這個點機會,當時秦軍與楚軍在巨鹿之戰中被擊敗,章邯將帶兵退卻紮營,與楚軍相持沒有交戰。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俗話說:「治亂世,用重典」,六國剛剛統一,很多地方的百姓對秦還沒有歸屬感,所以秦始皇制定了嚴苛的刑法。也因此,六國王室貴族都妄圖復闢故國,其中以楚國舊貴族實力最為強大。當年在六國間也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其他小諸侯國貴族雖然沒有楚國這麼霸氣,但也總是冷不丁給秦始皇搞個暗殺。比如韓國貴族張良。
  • 秦始皇手下的五大名將,章邯僅排第五,蒙恬排名第二
    今天我們說一說秦始皇手下的五大名將1、大將王翦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 王翦滅楚,又逼死項羽祖父項燕,項羽滅秦後如何對待其家族?
    如果說秦國在統一六國的戰役中誰的功勞最大,首當其衝的應該就是名將王翦了。在公元前229年,他用計策除掉了自己生一生的宿敵李牧之後舉兵攻趙,抓獲了趙王吞併了趙國;緊接著又以趙國為踏板就近滅了燕國,讓秦國在北方再無強敵。
  • 歷史上「巨鹿之戰」,章邯為何輕而易舉的投降於項羽?
    破釜沉舟"這個成語便出自於"巨鹿之戰",因為項羽以英勇無畏的精神戰勝了王離,讓章邯投降。可是章邯明明沒有傾盡全力,為什麼他就突然就投降了呢?這場戰爭是秦朝滅亡的關鍵。章邯的實力明明大於項羽,但是他卻作壁上觀,看著王離被滅。
  • 秦始皇手下名將大盤點,章邯僅排第五,第一居然是他?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他也是起用了很多名將才順利的把中國統一的。畢竟那時候的楚國也是不算弱小的,沒有那些名將的幫助下,估計秦始皇的皇帝夢還是完成不了的。這裡我們就來排一排秦始皇當年的名將榜吧,看看究竟誰能排在榜首。排第五位的是章邯。他可以說是秦國的最後的名將。
  • 秦朝滅亡時,曾經替始皇帝連滅三國的名將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史記 王翦列傳》載:「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 王離,繼王翦後,王家的第三代掌舵人,秦朝名將。前210年,執掌北方長城軍團的蒙恬被秦二世下令賜死,王離臨危受命,執掌北方三十餘萬精銳秦軍。
  • 秦國14年章邯為何成統率,打天下的名將都去哪了,秦王做了什麼
    喜歡秦朝歷史的朋友,會關注到一個細節問題,那就是當年秦王指揮滅六國時是何等威風,但為何在14年以後,與項羽對戰的只有一個名氣不算大的章邯呢?大家都想知道,當年那些名將都去哪裡了呢?對於這個問題,經過多方查閱資料,現向大家介紹一下。
  • 章邯曾投降殘暴的項羽,為什麼在面對劉邦時卻寧死不降
    秦二世隨即採納了章邯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將軍,率軍出戰。章邯先是擊敗了攻入關中的幾十萬起義軍,隨後率軍出關,一路上人擋殺人,神擋殺神,攻滅了眾多起義軍,並殺死了項羽的叔父項梁。在巨鹿之戰中,章邯被項羽擊敗,在漳紆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後投降項羽,被封為雍王。
  • 秦朝滅亡時,曾經橫掃六國的百萬秦軍呢?為何只剩章邯20萬軍隊
    每每提及秦始皇,人們不禁讚嘆他一統六國的風採,然而強盛的秦朝卻在完成統一大業的14年後,就走向了覆滅。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秦始皇能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橫掃六國,靠的就是蒙恬、王翦和章邯這幾位名將,和一支戰無不勝的百萬雄軍。那麼在秦朝滅亡之時,這支橫掃六國的百萬大軍呢?
  • 攖其四合之兵鋒,攘關東六國群起蜂盜,大秦最後的將星:少府章邯
    後繼來者,為始皇帝少子胡亥,與其黨羽附眾趙高、李斯瞞喪不發、偽詔越位,是為二世皇帝。然,發閭左謫戍漁陽者陳勝、吳廣振臂高呼,燃起了天下誅滅暴秦的烽煙。關東六國群盜、義軍蜂擁而立,楚、魏、趙、齊、韓、燕地相繼而立,並力西向聲討函谷。大秦的統治岌岌可危,那自作自受的二世皇帝只能眼睜睜看著接傳下來的秦業崩塌,受趙高閹豎為禍。
  • 秦滅六國,領兵大將分別是哪些人?
    因此戰國末年秦國名將輩出,司馬錯、白起、王翦、蒙恬、李信、內史騰、辛勝等,為秦國統一天下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到前221年齊王建開城投降,秦國共用十年時間消滅六國,完成統一。說起秦滅六國,只會提起秦始皇,大家對領兵作戰的將領卻不甚知曉。今天下呂居士來談談消滅六國的秦國將領。
  • 王翦為秦始皇滅楚,逼死項羽祖父項燕,秦朝滅亡後家族命運如何?
    除了韓國由內史滕所滅外,其他的趙、楚、魏、燕、齊五國均為王氏所滅。在統一六國戰爭中,以趙國、楚國最難啃,而實現滅趙、滅楚偉業的人,正是一代名將王翦。公元前228年,王翦率秦軍攻破邯鄲,趙國滅亡;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六十萬大軍伐楚,於次年滅掉楚國。這兩戰都是硬仗,王翦居功至偉。
  • 秦滅六國時,秦軍那麼強大,為何秦始皇死了沒兩年,軍隊就不行了
    王夫之在讀《後漢書》時,曾說過「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其實這句話用來形容秦始皇的秦朝同樣適用,在人民的印象中,總認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起義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滅亡秦朝。現實是這樣嗎?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秦朝在滅亡時,秦軍的戰鬥力依然很強。秦朝之所以滅亡,原因是很多的,唯獨沒有秦軍戰力不足的原因。
  • 秦始皇手下五大名將,助秦王奪天下,戰匈奴,白起排不上
    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黃河)攻趙。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汙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殺。章邯是秦國大將,在秦末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並擊殺了許多反秦武裝將領,在巨鹿之戰被項羽打敗,後歸降項羽。後在楚漢爭霸中被劉邦攻破城池,兵敗自殺。
  • 秦始皇手下五大名將排名,章邯倒數,蒙恬第二,第一心服口服
    倒數第一便是章邯。章邯是秦朝最後一個大將軍,每次帶兵出戰都屢戰屢勝,陳勝起義弄得秦朝上下恐慌,秦二世也實在是沒辦法了,這時章邯站出來帶兵平叛了這場起義,章邯一人撐起了秦朝這片殘破的天,無奈被趙高算計,最終迫於生計投靠了項羽。
  • 大秦最後的守護神章邯:百戰百勝給大秦續命,奈何卻未能力挽狂瀾
    大秦帝都鹹陽危在旦夕,此時的秦王朝早被二世禍害的遍體鱗傷,竟沒有一個可以擔當重任的將領,在這危急時刻,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章邯,章邯出身貴族,自幼學習兵法,在秦始皇時期就是一名優秀的將領,曾跟隨王翦參加過滅六國之戰,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徵戰,為章邯積累了不少作戰經驗,但秦二世胡亥上位後,卻讓章邯擔任少府一職,就是負責徵收漁業稅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