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章邯不入流,然後列了內史騰、尉繚子、桓齮、李信、王翦、王賁、蒙恬、蒙武這幾位。問這幾位當時都在幹嘛。秦二世為啥提拔章邯,不派這幾位出戰。那我們就先看看這幾位的履歷。首先是內史騰。他的最大功績是滅韓,但韓國被他滅亡時,國力已經很弱了,秦國隨便派個人去都能碾死韓國。而且「內史」不是姓,是官職稱呼(這個人到底姓什麼,現在無法考證)。內史,這是當時的一個文職。估計秦始皇當年派內史騰去滅韓,就是看中了他的文官屬性,待滅韓後,讓他就地直接治理韓國。所以滅韓,這與內史記騰個人軍事指揮能力的關係不大。他算不上是名將。
充其量,他只能算是個能臣。再就是尉繚子。「尉繚子」是一本兵書。作者叫「尉繚」。跟前面的內史騰一樣,「尉」不是姓,也是一個官職稱呼。這個人名「繚」,因在秦國擔任國尉(管一千個人)。所以大家就叫他尉繚。這個人到底姓什麼,現在也已經無法考證了。這位在歷史上的記載不多,只知道他曾經為秦始皇出謀劃策。但獻了幾次計後,便想著跑路離開秦國。雖然當時被人勸阻了,但最後他到底跑沒跑,史書上沒記載。他可能沒跑,也可能跑了。還有可能又二度出逃被逮到,最後被殺掉了。反正史書上沒有記載,什麼可能性都有。不過他的結局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人沒有領兵打過仗,稱不上是名將。再來就是桓齮。這位在歷史上是個謎。他在歷史上幹得最有名的一件事是領兵滅趙,結果被李牧擊敗,全軍覆沒。之後的事跡就是眾說紛紜了。按《戰國策》的說法,他被李牧所殺。按《資治通鑑》的說法,他大敗後,逃回了秦國,後來默默無聞。還有後人猜測,說他就是出逃燕國,惹得秦始皇大怒,聲稱要懸賞其首的樊於期。(就是主動獻首級給荊軻刺秦的那位)總之,他是死是活,說法很多。當然他後來到底怎麼死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被李牧打敗後,失去領兵權,後來也是默默無聞。李信和桓齮類似,帶二十萬人滅楚,結果被楚國大將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打敗。
最後是王翦再帶六十萬人擊敗項燕,才挽回了秦國的顏面。楚國被滅後,李信又參與了滅齊。不過齊國當時已經準備拱手而降了。隨便派個人去也能把齊國滅了。滅齊同樣也看不出李信的軍事指揮能力。所以總體上來說,相比於以上幾位,李信也沒強太多,他親手導致秦國有史以來遭遇過的最大失敗,肯定算不上是一流名將。而且史書中也沒記載李信家族有封侯的記錄。因而他後來99%應該是退居N線了。秦末時代,即便他沒死,想出山,憑他的黑歷史,也沒人敢把兵權交給他。王翦、王賁。這兩位是父子,都是貨真價實的名將。王翦不必多說,滅趙、滅楚,隨便挑一個出來都是硬仗。
王賁也一樣,攻楚、滅魏、滅燕、滅代(趙國滅亡後的殘餘勢力)、滅齊,除了滅韓他沒參加外,另外五大國,他打了個遍。他的名氣是靠他自己一刀一槍打出來的。跟他父親王翦沒太大的關係。不過可能是因為功勞太大,遭到了皇帝猜忌的原因。王家衰落得很早,秦統一後,蒙氏取代王氏,成為秦國第一大家族。王翦和王賁則急流勇退。後來兩人怎麼死的,史書上均沒有記載。他們二老死後,王氏兵權交到了王賁的兒子王離手上,他給蒙恬當了一段時間副手。直到蒙恬被害後才轉正。蒙武、蒙恬。這二位也是父子。如果再算上蒙毅,當時蒙氏有三員名將。這三位不用多介紹。
秦國統一不久後,蒙武即去世。秦末時,蒙恬、蒙毅正當壯年,都可以上陣殺敵。但秦二世腦子進水,把這兩兄弟都害死了。蒙恬被害後,王離接手蒙恬的位置。其實王離是個人物,有本事。他要沒本事,秦軍最精銳的邊防軍也不可能讓他指揮。但是他運氣很不好,扶正的第一場硬仗就是跟項羽硬碰硬。結果兵敗不說,他本人還被項羽打死了。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總的來看。秦末時,所謂的秦國名將,一個都沒了。唯一還能跟傳統將門搭上點關係的也就王離一人。秦二世和趙高應該對他很放心,所以才堂而皇之地殺了蒙恬、蒙毅,讓他上位。然而誰也沒想到,王離居然陰溝裡翻了船。
最後是章邯。他在打敗周文之前,確實沒啥名氣。擔任少府一職(九卿之一,相當於大內總管,負責宮廷大小事務),並不是領兵打仗的宿將。在軍事領域,他只是個新人。但問題是,秦二世當時也沒得選。派王翦、蒙武去?這些老將都不在了。而且別說他們當時已經去世了,就算還活著,一把年紀了,還怎麼領兵打仗?派蒙恬、蒙毅去?這些人都被秦二世、趙高害死了。派李信、桓齮、內史騰去?這些人要麼徒有虛名,早已失去信任。要麼就是文官,跟張翰一個性質。派他們去,跟派章邯去,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綜合來看,秦二世讓章邯出戰,本身沒什麼毛病。
秦人全民皆兵,秦朝很多管理都有軍事基礎。章邯為將前不是軍職,並不等於他沒有親歷過戰爭,不懂軍事。另外還有一點。周文當時已經打進了關中,此時對於秦二世而言,有沒有名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身邊有誰能馬上出徵。這是火燒眉毛的急事。這就好比房子著火了,當然要打電話報火警。但報警之餘,自己也不能閒著,身邊有什麼鍋碗瓢盆的都得用上,先把火勢壓制住再說。不然房子燒沒了,消防隊來了也什麼意義了。章邯當時扮演的就是臨時滅火的鍋碗瓢盆的角色。只不過他這個鍋碗瓢盆超出了預期,居然把陳勝、吳廣給剿滅了。如果秦二世、趙高當時能稍微理智一點,認識到自己只有章邯、王離兩支主力,認清自己實力的不足,立即封閉函谷關,整頓關中內部事務,然後再伺機出關反殺。
而不是一味地逼章邯立即消滅起義軍。秦末戰爭的勝負肯定未可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