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的人學思考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著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愛國是第一位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和闡釋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和價值旨歸,使愛國主義成為中華民族迎接挑戰、克險攻堅的強大精神力量。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鬥的今天,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已經與國家和民族的復興緊密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闡釋愛國主義的內在生成邏輯,展現愛國主義的人學意蘊。

首先,人的社會化生存方式是愛國主義的邏輯起點。個人的社會化生存方式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古今中外哲學家運思的中心問題之一。眾所周知,自從笛卡爾以「我思」確立了近代哲學的「阿基米德點」,個人在哲學上就逐漸從社會中獨立出來。隨後,以洛克為代表的近代政治哲學家不斷賦予個人以「自由」「平等」「權利」等內核,使個人逐漸喪失了自古希臘以來「城邦動物」和「政治動物」的社會化內涵。儘管近代西方哲學家並不否定社會的存在,但社會卻已經變成一個與個人並無實質關聯的空洞外殼,個人也由此喪失了社會化生存的內涵而成為相互分離的單子式存在。對於近代西方哲學家對人的本質的曲解,馬克思早已洞若觀火。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更是明確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不是自我指證的,而是需要社會及其關係的確證,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抽象人性論濫觴的時代,個人在哲學家那裡被抽掉了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的現實內核而成為「孤立的個人」。但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費爾巴哈的「人本身」,還是施蒂納的「唯一者」,以及18世紀思想家們所設想的魯濱遜式的「單個的孤立的獵人和漁夫」,他們在本質上都是社會化的人類,因為「產生這種孤立個人的觀點的時代,正是具有迄今為止最發達的社會關係(從這種觀點看來是一般關係)的時代。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既然個人是一種社會化存在,那麼在現實社會中,個人都必然從屬於特定的國家和社會,愛國主義就有了學理上的依據。習近平總書記由此才不無深意地指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

其次,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滿足是愛國主義的現實訴求。在馬克思的視野中,人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是「現實的個人」。人們為了生存,必然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即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獲得維持自己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也就是說,「人們為之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為了滿足吃喝住行等最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產勞動,儘管在表面上表現為單個人的生產,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社會化的勞動,因為個人實際上「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這是罕見的事」。雖然社會化生產及其分工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會導致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對立,但這並不能掩蓋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內在統一性。恩格斯指出:「沒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會有統一的目的,更談不上統一的行動。」個人的社會化生存方式從根本上決定了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個人必須通過共同體來獲得自己的生存權益。離開了國家、民族和集體,個人利益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遑論個人的自由與發展。在此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馬克思的論斷:「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既然個人「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並且個人利益和需要的滿足必須在一定的社會共同體中才能得以生成和實現,那麼愛國主義就絕不是空洞的說教。宣揚愛國主義的目的,就是要使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的利益與國家、民族、集體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國家的命運和未來就是每個人的命運和未來。

最後,實現人類的自由發展是愛國主義的目標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既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需要認真對待的新威脅新挑戰。」事實上,經濟全球化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追趕現代化」的過程,而對發達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實現資本的自由擴張,從發展中國家剝奪更多的剩餘價值。一些發達國家還藉助經濟全球化推行霸權主義,並通過經濟、政治甚至軍事的手段強迫發展中國家全面開放市場。面對霸權主義對人的自由發展的「新威脅新挑戰」,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民族國家仍然是抵禦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根本力量,我們絕不能陷入「愛國主義過時論」的陷阱。實際上,馬克思從來沒有認為在共產主義實現以前可以完全取消民族國家,反而認為民族國家是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的必經階段。在馬克思看來,國家並不是一個等待「消亡」的東西,而「是人和人的自由之間的中介者」,並且人必須通過「國家這個中介得到解放」。在全球化的今天,馬克思的預言並沒有過時,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依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中堅力量,是實現個人自由發展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愛國主義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具有強大的和現實的生命力。新時代愛國主義是把世界各國視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以實現全人類的自由發展為使命,由此區別於狹隘的愛國主義和極端的民族主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正逐步把中國人民的命運與世界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使愛國主義的人學意蘊得以全面彰顯。

 (作者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14日第1966期 作者:李榮 張舒婷

精彩推薦:

愛國主義的新時代回答

傳承五四精神 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壽寧縣人民檢察院召開 「弘揚抗疫精神,踐行愛國主義」 道德講堂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全體檢察幹警一起思考如何踐行愛國主義,反省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和感情。2.唱歌曲:全體合唱《我和我的祖國》3.學模範誦讀抗疫先進事跡|鍾南山:健康所系 生命相託。大災大難是制度的試金石,我們唯有善於運用正確的制度力量應對風險挑戰,才能夠一次又一次的化危為機、浴火重生。
  • 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
    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只要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發出排山倒海的歷史偉力。回顧中華文明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個人與國家命運的統一成為中國人的共識。
  • 何一心委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硬核力量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 王金晶)「不論過去還是未來,不論身處何地,中華兒女所擁有的愛國主義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是國家強大、人民自強的希望和信念。」香港籍全國政協委員、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一心如是說。
  • 《思考的整理學》:保持思考創造力的好方法
    日本思考大師外山滋比古教授撰寫的《思考的整理學》。為我們提供了多種思考的方法,讓我們能夠走出因為信息爆炸而導致的思考困境。外山滋比古是日本著名語言學家,英語文學家,評論家。他的作品多次入選日本中學國文教科書。《思考整理學》是外山滋比古的代表作,他還著有《閱讀整理學》,《忘卻力》,《知性力》等多部暢銷書。
  •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近年來,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黨委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紮實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學子涵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激勵廣大青年學生成長成才,著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繼承發揚愛國主義 做新時代的追夢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 廣大青年幹部要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練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真本領。
  • 後疫情時代留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初探
    留學生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幾點思考然而,當下國際疫情仍然嚴峻。在後疫情時代下,一些西方網絡輿論的惡意炒作和助推,任意醜化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導致中國留學生群體遭遇非議。海外中國留學生這類特殊群體作為國家形象的代言人之一,在樹立國家形象、增進國際交流等方面呈現出更為重要的作用。
  • 把災難當教材 與祖國共成長——鄭州42中疫情下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
    努力去感受祖國的強大,制度的優越;努力去思考造成今天困境的原因,並如何改變;努力去表達自己對同胞的愛,去表達自己未來對祖國肩負的責任。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刻,在網絡學習進入瓶頸之時,這封家書凝聚了全體師生、學生家長的思想,「潤物細無聲」地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困頓中的學子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升旗儀式——讓愛國主義引爆雲端
  • 「愛國主義」題材這樣寫作,才不流於說教和口號
    初中組的命題為「愛國主義的正確打開方式」——怎麼理解「愛國主義」?真與偽、理性與偏激的邊界在哪裡?如何構建正確的、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高中組命題則請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志趣和未來的大學學習、職業生涯規劃,圍繞學生對「大國之路」「大國格局」「強國夢」的理解和思考作文。
  • 普京說愛國主義
    普京呼籲俄羅斯人不要只看英勇的過去,也要望向英勇的未來。普京又談愛國主義了。「是愛國主義,我想,不會有其他的(答案)。但愛國主義不應是庸俗陳腐的。」普京說,愛國主義應致力於國家的發展與進步。他還表示,俄羅斯民眾「不要總是緊緊抓住我們英勇的過去,我們必須向前看,望向充滿英雄主義與成功的未來,這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 「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不是一回事兒
    西學東見「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不是一回事兒 陶鬱 「政見」觀察員   青年參考  ( 2013年12月18日   03 版)
  • 武漢理工大學「五位一體」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武漢理工大學「五位一體」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2020-09-16來源: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認真學習貫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對標落實教育部黨組關於在教育系統紮實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部署要求,聚焦立德樹人
  • 奏響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最強音,我們這樣做!
    奏響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最強音,我們這樣做!在新時代的新徵程上,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奏響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最強音。
  • 什麼是鮮活的、真實的愛國主義?
    ——2014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偉大長徵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 評估中心開展「新時代如何踐行愛國主義」主題黨課活動
    7月6日上午,評估中心召開全體職工大會,邢懷濱副主任以「新時代如何踐行愛國主義」為題講授主題黨課。  邢主任首先回顧了去年全國各族人民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時迸發出的巨大愛國熱情,這種熱情在今年應對新冠疫情時仍然發揮出堅韌團結的偉大力量,使中華民族在愛國主義精神的號召下克服艱難險阻,不斷開拓進取。
  •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是愛國主義的偉大實踐,寫下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輝煌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鑄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取得顯著成效。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
  • 如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如何弘揚、實踐、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如何做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如何將愛黨和愛國、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近日,市委宣傳部理論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微理大義」就愛國問題向網友徵集看法。下面,讓我們看看網友們怎麼說。愛國主義情懷在哪裡?在口號中,還是在課本裡,抑或是電視劇裡?
  • 銘記「最可愛的人」 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雖然當年的戰火與硝煙早已散去,但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以黨和國家之名,隆重頒發這枚特殊的紀念章,既是對「最可愛的人」的銘記與感謝,也是一堂愛國主義公開課。為國為民的人,歷史終將永遠銘記。70年歲月滄桑,70年鬥轉星移,70年砥礪奮鬥,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將始終牢記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歲月,都將始終銘記那一場刀光劍影的戰鬥。
  • 鍛造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
    剛剛過去的2019年,如果問哪一個詞最熱,相信很多人會選擇「祖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最難忘的是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為共和國70年的輝煌成就喝彩,被愛國主義的硬核力量震撼。」
  • 樂學教育新意新象學員專訪|李婉清:在思考中披荊斬棘
    而思考又會對心態具有反作用,因為思考讓我們認清缺漏和不足,在實際行動彌補漏洞的過程中會讓你變得堅不可摧,從而推動心態上的愈發平和。只有當你靜下心來、戒驕戒躁、不自怨自艾,你才會懂得思考。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攻克難題,成功才會離你越來越近。  Q:給學弟學妹們的意見  A:我從不拼命刷題。首先因為我不想讓自己沉浸在高考就要來了的恐慌情緒之中,它是個壞人心境的討厭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