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賤」骨頭——骨密度和骨強度

2021-01-10 曉曉世界

一碗冒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骨頭湯大概是最早讓我對骨頭有了「親眼目睹」的認識了,香濃的湯、表面的「脆骨」嚼在嘴裡的喀吱喀吱聲、骨頭中間「空管子」裡吸出來又香又嫩的骨髓、還有骨頭切面上像馬蜂窩一樣紋路, 這些都是學醫前骨骼留在我大腦最深處的記憶碎片。

如今,電視上充斥著的骨質疏鬆的介紹、補鈣藥物更是佔領了保健品市場的大半個貨架, 對於骨質疏鬆我們被灌輸了太多科普知識,於是我們都知道只要曬太陽和吃鈣片,骨質疏鬆就會治好了。那些年,賣鈣片的賣骨密度測量儀的,一下子都發了。還記得《當幸福來敲門》裡爸爸一直提著的那臺「time machine」嗎?那不就是臺骨密度測試儀嘛,要知道電影上線的2000年初,可是鈣片治療的黃金時期啊。

然而,學了醫之後再回過頭來看當時的那些科普論調,才發現那些慣用邏輯背後的悖論 。在骨密度檢查方法誕生之前,骨質疏鬆是用骨折風險來定義的。而骨密度檢查作為一個預測指標,可以讓人們在骨折前發現自己的骨質是否可能「疏鬆」。於是診斷標準慢慢轉變成了骨密度的數值。而補鈣因為與骨密度上升存在線性關係,所以自然而然上位成了治療骨質疏鬆的主力藥物。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自補鈣盛行的那些年之後骨質疏鬆的發病率、患病率仍然逐年增長,而且骨折發生率仍然保持在同樣的水平,同時鈣片的潛在副作用,也漸漸被拽入視線。

那問題來了,偷工減料的「豆腐渣」工程是不是單靠增加足夠的水泥等材料供給就能保證建築的牢固呢?

其實未必。

那骨質疏鬆的「豆腐渣」工程是怎麼回事呢?

骨骼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建築工地」。

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運動鍛鍊頻度強度、營養攝入、內分泌平衡,這些都可以影響工地蓋房子的建築目標,影響整個「骨骼大廈」的外觀和強度。

其中,力學刺激是影響骨骼形態的最重要的因素。

舉一些生活中的建築案例:

1. 常用右手運動的運動員(Roger Ferderer),除了右手臂比左手臂更粗更強壯,X線下的骨骼也是如此。

如果說「左手骨骼施工隊」對於「尺橈骨」的承重要求是二級的話,那「右手骨骼施工隊」得到的指令就是承重一級,以防範日常生活中更頻繁的運動受傷風險。

2. 上周參與一年空間任務的太空人Scout Kelly終於回到地球後,儘管做了很多有側重的鍛鍊,但他的骨量流失仍然存在。而常常騎公路車鍛鍊的我,下肢運動的股骨強度卻比正常人更大一些。(注1:太空人6個月的失重環境生活會讓他們的肌肉和骨骼強度損失很多[1],其中的近端股骨丟失15%左右的骨量[1])

一項研究讓太空人在空間站不做任何鍛鍊,觀察他們的肌肉和骨骼,結果發現除了手臂肌肉強度增大以外,其他部分均發生了非常大的流失。骨盆的骨骼(-1.26%/月)及腿部的肌肉(-3.03%/月)分別排名第一。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太空人在空間站中的移動方式。

圖片來自於《火星救援》,在失重環境中,新的行動方式讓太空人的身體「進化」出了更優化的結構,讓他們能更適應當下的環境。

而自行車運動員,除了需要一顆強壯的心臟來保持長期高速踏頻以外,他們腿部肌肉和骨骼同樣驚人,不是無氧舉重運動員的那種厚實粗壯,而是橡皮筋的那種強韌,因為長期獲得肌肉泵來的營養,下肢的骨骼也變得異常強韌。

以上兩個例子都說明「用進廢退」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骨骼的強度理論,也就是有名的沃爾夫定律(Wolff's Law):

健康的人或動物的骨骼會適應所在部位所需承受的負載。

若特定骨骼的負載增加了,骨骼會慢慢變得強壯,來承受負載;

反之亦然,若骨骼負載減少,骨骼也會變細,因為該骨骼的新陳代謝不需要那麼大的體積和材料。

(Walff's Law重要的文獻來源[3],"The law of adaptative bone remodeling: a case for crying newton?",這大概也是「牛頓哭暈在廁所」的出處吧?LOL)

此外,我們任何部位的骨骼和肌肉都在靈活性和穩定性之間做著權衡。

就以脊柱為例,一節節的脊柱依靠肌肉、椎間盤和韌帶組合在了一起,一同給我們軀體帶來穩定的同時也不失靈活。這樣的協同配合就好像一艘帆船一樣,纜繩和桅杆,只有兩者都完全發揮各自的職責,帆才會鼓起來,才能「一帆風順」。

但是,

這樣的機理有事也會「好心辦壞事」。

家裡的老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漸漸的萎縮,運動量下降使肌肉力量不斷減弱,加之臥床休息時間增多,使得「纜繩」(腰背部肌肉)越來越難以維持「桅杆」(脊柱)在活動中的平衡,為了保證正常的生活和行動,「桅杆」(脊柱)就不得不不斷的改變形態,來加固肌肉無法承受的軀體重量,長出的骨贅(「骨刺」)也是為了給「桅杆」帶來強化加固。

反之,堅持做攀巖和遊泳等針對腰背肌運動的人,他們的「纜繩」彈性非常好,除了背部線條非常好之外,「桅杆」的形態均保持得很完美。

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骨骼的「建築工地」非常「聰明」,建築隊可以根據承受外力的情況來加固「建築強度」,也可以根據能耗來「節能減排」

那骨骼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啃過骨頭的都知道,骨頭外部是一層緻密光滑的結構;而切開後的骨頭可以看到切面呈蜂窩狀的結構,這就是骨骼最主要的兩部分: 骨皮質(密質骨)、骨松質(骨小梁)。

骨骼內部的骨松質就像海綿一樣,由柱狀或盤狀結構的「骨小梁」支撐著這一結構。「骨小梁」,顧名思義就是起承重作用的「房梁」,骨松質的網絡結構可以把骨骼表面的力平均分散在骨小梁中,不斷傳遞不斷緩衝。所以骨小梁的數量、粗細、連接度、方向都是評價骨骼「質量」的重要指標。

皮質骨與松質骨,microCT的三維重建,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評價骨骼的力學屬性,但是由於設備限制以及解析度要求較高,目前多用於實驗研究(圖片來源[4])。

在可以看到骨骼內部微結構的CT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骨質疏鬆病人與正常人相比,他們的骨小梁更細、互相連接都不好、斷裂骨小梁非常多。通俗講,就像碎餅乾屑和排列整齊的餅乾的差別,如下圖。

左圖為正常的骨小梁,右圖為骨質疏鬆的骨小梁。兩者骨密度可能差不多,但力學屬性相差很大。

對骨質疏鬆進行評價,如果只關注骨密度和骨礦物質含量(材料屬性)這些指標,「缺什麼補什麼」的線性思維會讓補鈣變得理所當然。而事實上蓋的房子不牢固除了「豆腐渣」工程的偷工減料,還要考慮一下房屋的土木結構在承重上是否合理。

骨小梁的應力分布(顏色越深,受力越大)

所以評價骨骼的「質量」(力學屬性)對於骨質疏鬆的診斷同樣重要。

相關焦點

  • 鈣和VD都補了,骨密度還是低?這4點都做好,媽媽不用再擔心!
    天一轉冷,一波牛骨頭、羊蠍子的廣告就鋪天蓋地,吸引你常來「啃啃骨頭」。2、骨密度逐漸增加 我們可以把長骨想像成一塊威化餅乾:「外殼緻密堅硬,內部蓬鬆多孔」成骨細胞會順著骨髓中的血管,進入長骨內部,用鈣離子合成骨礦物質,把這些小孔填好。
  • 骨科醫生:不論男女,睡前做好3件事,增加骨密度,遠離骨質疏鬆
    人們往往認為骨質疏鬆是機體衰老不可抗拒的必然結果,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現在有些三、四十歲的中青年,尤其是體型消瘦的年輕女性也有很多患上骨質疏鬆的,主要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 春季補鈣|骨密度測量正常 身體會局部缺鈣?
    人體內一共有206塊骨骼,是人體的框架和支柱。它被包裹在肌肉、脂肪之內,看似堅硬,實則脆弱。骨頭看似硬邦邦,但骨組織一直都處於新舊交替之中,一旦骨組織跟不上新生速度了,也就是所謂的缺鈣了。只要體驗時骨密度測量正常就沒事了嗎?缺鈣會單單存在於某一塊骨骼嗎?
  • 骨關節炎是骨頭髮炎了嗎?骨關節炎到底是怎麼回事?
    骨關節炎是骨頭髮炎了嗎?骨關節炎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聽到骨關節炎,大家都會和發炎聯繫起來,那麼:骨關節炎就是骨關節骨頭髮炎嗎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骨關節炎。
  • 你的骨頭也會和你一起變「胖」?醫生來告知
    而這些長在肚子上,影響我們身材的脂肪,叫做腹部脂肪。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變胖的不止有我們的肚子,還有我們的骨頭。原來骨頭也會變「胖」?事實上,變「胖」的不是我們的骨頭,而是我們的骨髓。骨髓存在於骨松質腔隙和長骨骨髓腔內,由多種類型的細胞和網狀結締組織構成,根據其結構不同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
  • 骨密度低的人,最該吃的不是骨湯,而是3物,多吃增骨量防骨疏鬆
    眾所周知如果骨密度偏低,非常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引發脆性骨折,導致併發症的發生。因此日常做好預防調理非常重要!而飲食對於骨骼密度有明顯的影響,因此查出骨密度偏低,飲食方面要特別注意。很多人說到骨質疏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骨湯。
  • 吃氨糖能增加骨頭重量,預防骨質疏鬆麼?藥師回答,您選錯藥了
    有人問華子,他吃了一年的氨糖,是不是可以讓他的骨頭增加重量,變得更結實,預防骨質疏鬆?華子回答他,吃了一年的氨糖,骨頭的重量恐怕也增加不了多少。因這只是一種針對軟骨的營養補充劑,人體骨骼的重量中,軟骨佔比並不大。
  • 長期騎車和遊泳會減損骨密度,振動訓練法可以增強骨骼嗎?
    讓我們從生活中常見的兩項訓練開始說起。眾所周知,遊泳、自行車等低衝擊運動對心血管健康、保持體重和增強肌肉力量的效果都是極好的。我們身體中的骨骼,特別是骨密度(BMD),有著「遇強則強」的特性,施加適當壓力和負荷是很必要的,也是非常可取的,因為低水平的骨密度與日後生活中的嚴重健康後果有關。(見下)骨密度的重要性為什麼保持高水平的骨密度很重要?簡單地說,這是因為低水平的骨密度與骨質疏鬆的風險增加有關。
  • 世衛組織曝光:這種蔬菜或會使骨密度突降,趁早撤下餐桌
    骨質疏鬆是一種常見的病,可以簡單理解為骨頭疏鬆,骨頭沒那麼硬,是因為骨頭硬度不夠的同時彈性也下降了。正常骨組織的鈣化、鈣鹽和基質必須是有一定的比例,如果骨量低於下限,骨微結構損壞,就容易發展為全身性骨折。在多數骨質疏鬆中,年齡較大的就會表現出乏力、腰背或四肢疼痛,脊柱畸形甚至骨折。
  • 加強骨密度,5 項不同運動預防骨質疏鬆
    以下5種不同部位運動,能幫助強化身體不同部位的骨質:>>>>低至中強度撞擊運動:快走走路對股骨(大腿骨)頸的骨密度改善效果較為明顯,尤其是快走的效果又會比一般走路來得好。尤其在60-74歲的停經婦女身上觀察到,在養成走路、慢跑、爬樓梯等運動習慣後,強度也從中到高強度後,一年之後增加了全身2%、腰椎1.8%、股骨頸3.5%的骨密度。
  • 抗阻訓練幹預絕經後骨質疏鬆患者骨密度的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
    背景:抗阻訓練已經被證實對於改善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患者的骨密度有所幫助,但抗阻運動的運動方式、訓練強度、訓練時間、訓練頻率,以及與不同運動(有氧運動等)方式的結合是否效果更好還有待研究。方法:搜集抗阻訓練幹預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患者骨密度的相關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對象分為抗阻訓練組及空白對照組,檢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和萬方醫學資料庫,檢索的時間範圍從建庫到2019年12月,並且對納入文獻的相關參考文獻進行檢索。
  • 如何準確判斷股骨頭是否塌陷
    股骨頭壞死雖然是臨床上的一種疑難雜症,但是如果能夠在早期給予及時治療,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的。如果患者股骨頭出現了塌陷,病情已經是很嚴重了。因此準確判斷股骨頭的塌陷,對治療股骨頭壞死有重要的意義。那麼如何準確判斷股骨頭是否塌陷呢?我們來看看專家的介紹。
  • 六師醫院為骨質疏鬆患者免費義診|骨質疏鬆|六師醫院|骨密度|骨科
    骨質疏鬆症又被稱為潛伏在身邊的「沉默殺手」,為了提高市民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12月16日,六師醫院骨科診療中心開展了免費測試骨密度活動,為市民提供診療指導服務。義診現場,許多深受骨病困擾的中老年朋友紛紛前來諮詢,現場醫護人員根據測試後的情況,為居民答疑解惑,講解預防知識,發放健康知識宣傳手冊。
  • 我們身邊的「爛骨王」被找到,熬一鍋骨湯,不如一杯牛奶補鈣
    在談到健康養生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強調,不要讓老年人摔倒,因為他們怕摔,年輕人骨骼強度大,肌肉彈性好,摔一下沒什麼事,但很多老年人都有骨質疏鬆,骨骼強度低的問題,摔倒後容易骨折。這個時候為了讓老年人補鈣,家裡可能會熬骨湯、買鈣片,殊不知補是一方面,注意那些天然的「爛骨王」也是一方面。比如為了補鈣,你做了一個蝦皮豆腐湯,結果又多吃了幾口肥肉,那麼脂肪就會在體內分解成脂肪酸,其中的飽和脂肪酸會在胃腸道和鈣形成難溶物質,極大的降低鈣的吸收,所以老年人不要吃些太油膩的物質。
  • 骨疏鬆「禍根」被揪出,不是菸酒,此物天天吃,骨頭會「脆如沙」
    其是一種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於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質疏鬆的危害有直接和間接危害兩方面直接危害:骨質疏鬆患者極易發生骨折,發生在椎體骨折可導致患者身高變矮、背變駝。
  • 它是「人體鈣庫」,促進發育增加骨密度,孩子多吃個子高,發育好
    它是「人體鈣庫」,促進發育增加骨密度,孩子多吃個子高,發育好說到身高,這就是一個非常傷人的話題了。因為有很多小個子,根據中國研究所數據表示,2018年我國男性平均身高在一米六八,而女性平均身高在一米五九,由此可見,身高可謂是困擾我們的一大難題。我們都知道,我們骨骼是由鈣元素組成的,因此我們需要大量攝入鈣元素從而來達到增高的效果,那麼有哪些食材富含鈣元素呢?它是「人體鈣庫」,促進發育增加骨密度,孩子多吃個子高,發育好!
  • 62歲老人,骨密度從-2.7升到-1.2,快趨於正常人,經驗是常吃1酸
    相信很多人對於骨密度的概念很模糊,其實骨密度指的就是一個單位體積中營養物質含量,是目前醫學上面判斷骨質疏鬆的一個重要依據,因為骨質疏鬆是骨量流失導致的,流失的就是骨骼中的營養物質,骨密度經過X光片或者是雙線檢測都可以檢查出來,可以把骨密度理解為我們骨骼的強度,一般是由T值來表示的:當T值大於-1時,我們的骨骼強度屬於正常人水平
  • 【雲飛雜記】說說骨折和骨質疏鬆,補鈣和運動
    不是冬天的骨頭特別脆弱,而是缺鈣的骨頭特別脆弱。冬天氣溫低,人體為了保持體溫,肌肉和血管會收縮以減少熱量流失,同時氧氣和營養供應不足,肌肉彈性和韌帶柔韌性都會降低,變得僵硬,對骨骼的保護作用減弱。老人反應相對差,而且衣服穿得多,行動不方便,尤其霜凍天氣路面溼滑,老年人容易摔倒和發生碰撞事故,造成骨折。老年人常見的骨折有手腕附近橈骨骨折、腰椎壓縮性骨折、股骨頸骨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