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荊門這邊疫情解封了,難得到茶室裡與朋友喝了次茶,於是就有朋友問我,對待「時也命也運也」這六個字怎麼看。
這句話出自於呂蒙的《破窯賦》,從「時」字開始說起,《破窯賦》裡就有: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天都要有時辰的,地也是需要有時辰的。比如說現在大旱很久很久,當時間到了,運氣到了,一場大雨下來,所有的草木都活了,大地就活了。是吧,地不得時,草木不生。
如果我們自己感覺到自己時運不濟的時候,那最重要是什麼,是增長自己的知識。換句話來說,這就是人生的籌碼,我們要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有多少人生的籌碼,我懂什麼,我會什麼,我在幹什麼。
如果我是一個瓦匠,那我就要在這個領域裡,把瓦匠的知識學好,學精來。然後用這個籌碼,這個技藝去應對有可能會出現的時運不濟。
閒賦的時候,是最好增加自己閱歷的時候。就好像我們在疫情期間,我們是可以用這個閒賦的時間,去了解自己有什麼,會做什麼,以此來應對整個疫情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特別是疫情之後,我們的生活都不能如常進行,會出現經濟危機,會出現時運不濟,會出現情緒崩潰等等狀況。
這是「時也」,那「命也」怎麼說,大家都知道姜太公的故事,沉澱了七十年的功力,這不得了,很多人連七十歲都活不過去。
提到「命」,就不得不提依然是《破窯賦》裡的顏淵這個人,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顏淵就是孔子的弟子顏回,顏淵命確實不長,僅僅是三十二歲(也有一說為四十歲),但是顏淵的一輩子,卻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我很喜歡孔子評價他的一段話: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一簞食,一竹籃子飯,一瓢飲,一瓢喝的水。在一個很簡陋的巷子裡面,說不定人都沒有,還雜草叢生,破破爛爛的。人不堪其憂,別人都不想去的地方,都不願去生活的地方,人是忍受不了這種清貧的。回也不改其樂,顏回這個人呢,他還不改往日的德行,這就是他最厲害的地方。
特別是這個改字,我很喜歡,不改其樂,就是說他是一直以來都很快樂,很注重自己德行的這麼一個人。
他沒有去改變,也沒有因為這個清貧去改變他對生活的狀態。
這就是顏淵的心態。
我們面對疫情期間關在家裡兩個月,天天在想,這怎麼生活呀?怎麼賺錢呀?很憂愁,對吧?
如果你把這兩個月的時間撿起來,比如說練練書法,這兩個月裡,字是能寫到一定的程度。看看書,自己的知識也能多增加一點。哪怕就那麼一點點,也是增加了。
所以說我們在時間是比較清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去多多的去增加自己的學識,以防時運不濟,命運不公時對自己的影響。
當然,讀書一定要學會讀經典。因為經典裡講的大道理,大智慧,都是在時運不濟、命運不公的時候顯現出來的。我們總說讀經典就一定要去讀《易經》,因為《易經》是萬經之首。
好,那為什麼《易經》是萬經之首呢?這就是沉下心來學習的時候,為什麼古時候考科舉的人,做官的人都有去學《易經》?
這些問題當然是等你去把《易經》看完了,你才會知道。對吧,不懂的,去查一查。我不懂的這個問題,所以我就去學習了。等到下次我再遇到問題,我就有辦法去解決了。這才是真正應對「命」的這個問題。
那一定是學會了,我們才能去解決問題嗎?不是的,就好像現在一樣,我一點都不敢說我學會了《易經》,所以我在這裡分享。我只分享我自己會的,你們能夠學到,那是你們的收穫。
我講了,你聽到了,你看到了。有的人聽進去了,有的人看不進去,你也會判斷,這個人說得有那麼一點道理,所以你就記到心裡了,就點了個關注,下次還聽我掰扯。然後當別人問起這個問題時,你就會想起我說的,自己去回答,拿起來為自己所用。
聽不進去,也沒事,你還是原來的你,一點都沒有變化,是不是?
因為在你看來,我說的這些並不一定是對的。
對錯不一定非要去爭個高下,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個正面的、積極的、向上的,那麼就證明你看到這個事件,這個知識,這本書的好處。
但如果你在這個事件,這個知識,這本書學的是一個壞的事情,那我覺得你可能沒有把這個結果看到點,看到點子上。
比如你看這本《破窯賦》,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勸世文》,當時這篇文章是給太子看的,所以是一篇勸世文。
如果你看到的是:「時也命也運也」,一切都是註定的,我天天癱在床上就夠了。那這篇文章你肯定就還沒有看到位。那如果你看到的是,我以後天天要多去做善事,我以後要珍惜時光,我以後要把所有的閒賦時間用起來,我去練字也好,我去看書也好,始終在充實著自己,那麼,恭喜你,這篇文章你已經學到位了。
任何一件事情到最後都是好的,如果不是,那就證明還沒有到最後。
這就是我想說的「運」,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時也命也運也,我的理解就是這樣,一切都是最好的。
大家好,我是本妙堂文化的馮堂主,喜愛傳統文化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感恩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