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年7月14日 周二
地點: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南園
昨日是頭伏,最高氣溫攀升到了39度,隨即晚上的一場暴雨,稍消退了些暑氣。
奧海臨近南岸的水域,朵朵明黃色的小花挺出了水面,原來到了莕菜(龍膽科 莕菜屬)的花期。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詩經》的這篇開篇之作《關雎》中提及的植物「荇菜」,即當今的「莕菜」。莕菜的葉片似小號的睡蓮葉片,表面近革質,有V字形的缺口,亦是浮水而生,因此詩中描繪的「參差」景象,不是指莕菜葉片在垂直高度上的高低不一,料想應該是由於葉片的遠近交錯,在視覺上形成了「參差」之感吧。
昨晚下雨的緣故,岸邊的土地有些溼滑,小心的靠近水面,發現了幾片脫離了主莖的幼葉,撈起一枚,葉背為淺紫褐色。據資料莕菜的嫩莖葉可食,《關雎》中描繪的「窈窕淑女」採摘「荇菜」的場景,也正是為食用的。唐代的藥學家蘇恭說「荇菜生水中,葉如青而莖澀,根甚長,江南人多食之」,雖然如今的江南人不再食用荇菜,不過仍有「西湖蓴菜湯」這樣的特色菜餚,蓴菜為睡蓮科,和莕菜同為葉片浮生的水生植物,所食的亦是蓴菜的嫩莖葉。
遠觀莕菜的花,可能會覺得形態上並無出眾之處,但是巧在挺水而生,借著幾分水的靈性,那盈盈點點的鮮黃變得靈秀可貴起來。其實細看近處的幾朵,會發現花株同樣的精巧耐看,金黃色的花冠5裂,花瓣邊緣的寬膜質輕薄近透明,具不整齊的細條裂齒,質感豐富。
隱蔽在樹梢葉叢中的蟬兒們,配合默契的進行著大合唱,這是炎炎夏日不可或缺的自然音樂會,一株金銀木的葉片上,發現了一隻蟬蛻,想必這隻已經羽化的蟬兒已經成為這支合唱隊中的一員了吧。
接近了溼地邊緣,記得這裡生有一片慈姑(澤瀉科 慈姑屬),撥開外圍生長旺盛的蘆葦,果然看到了一對對的「兔子耳朵」,慈姑葉形十分奇特,為箭頭狀,如果倒過來看,我覺得像極了一對兔子的耳朵,其弧形的葉脈則像一隻盤踞在上面的長腳蜘蛛。
據資料,慈姑八、九月間自葉腋會抽生出匍匐莖,鑽入泥中,先端1-4節膨大成球莖,為可食部分,亦被稱作「茨菇」,是南方人的偏愛,我還未在北京的菜市場上見過。
一隻黑帶食蚜蠅飛落在慈姑的花蕊上,慈姑的花單性,內輪的3片花被片,簡簡單單,潔白素雅。
來到沉水廊道,這次的目標不是睡蓮,而是要觀察剛剛獲知其名字的狸藻(狸藻科 狸藻屬),隱藏在北邊的一片菖蒲叢中,現在正值花期,花梗挺出水面,金黃色的花冠十分小巧,上唇卵形,頂端向內彎曲,下唇橫橢圓形,左右兩側向內彎曲,喉部凸隆起呈淺囊狀,表面布滿了紅褐色的斑紋。
不同於一般的水草,狸藻屬於捕蟲類植物,它的葉器上生有許多斜卵球狀的捕蟲囊。平時捕蟲囊呈半癟狀,當水蚤之類的小生物靠近時,會觸動捕蟲囊上的細刺毛,捕蟲囊便會迅速鼓脹,因此形成一股強勁的吸力,同時囊口的活瓣也隨之打開,將小生物快速吸入囊中,進入囊中的小生物觸動到內壁時,活瓣便立即關閉,接著囊內開始分泌消化液,待將囊中的小生物消化吸收完畢後,囊的活瓣會重新打開,將囊中的水和殘體一同排出,又恢復至半癟的狀態,真是一個神奇的「水中殺手」。
附:在奧海湖邊上的涼亭附近,發現了一隻「小松鼠」,於是用手機拍了下來。通過背上的條紋判斷,應該是一隻花慄鼠。
拍攝時間:2015年6月29日(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