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上這種鴨,拔毛都要拔到七去
當然,現在活禽市場也有鴨子處理的服務,但是七月十四這一天,得排隊...
▲排隊兩三個鍾,還是吃個粉先。
網友戲稱,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遊出廣西。
一大桌子菜
在廣西地區,七月十四日是傳統意義上的鬼節,為最正的日子。從十二開始,廣西人就開始殺鴨,一直到十五才結束,甚至有更早的,從初七就開始了。
那麼,為什麼鬼節一定要吃鴨子呢?有兩種民間傳說是這樣的:
1.傳說祖宗今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沒有船過不了啊,怎麼辦捏?於是乎我們就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遊泳載他們回來了;
2.聽說鬼節吃鴨子才能驅魔闢邪。
不過,以上這些傳說還是比較缺乏科學依據的。我們可以從農耕文化的角度考慮。
中元節前後之所以要吃鴨子,很可能是因為在廣西農村種稻穀之前,每戶人家都會買上一些鴨子回來養,在割完稻穀後,他們通常把鴨子放到稻田裡,讓鴨子吃掉田裡的穀子和蚯蚓。種晚稻的時候,農民為了犒勞自己,開始殺鴨子過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習慣在這天吃鴨子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元節正值鴨子當季,正好用來祭祀。廣西大部分是水鄉,養鴨多。以前,人們是開春時候,即三、四月份開始養鴨子,大約四至五個月後,也就是「鬼節」這段時間是鴨子成長的季節。由於古代人生活比較貧苦,只有到了節日才捨得殺鴨子吃。於是一到鬼節家家戶戶就都殺鴨子、吃鴨子,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傳統。
在這個日子裡,吃鴨子成了廣西人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廣西人的祖先認為,每年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正是它們長大成熟的時期,肉肥而美。所以,在農村人們過完春節就會去街上買小鴨養,鬼節一到全部宰殺,叫上親戚好友,來家裡美美的吃一頓土鴨肉。
市場上的鴨子
在廣西,由於鬼節每天都要處理至少一隻的鴨子,所以吃不完的鴨子就被做成了多種菜餚,檸檬鴨、山黃皮鴨、白斬鴨、啤酒鴨、酸筍木耳炒鴨胗等等,而且越來越多的菜式出現。
檸檬鴨
山黃皮鴨
今天你家的鴨,是誰拔的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