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張氏支派世系源流及分布——張氏文化

2021-02-13 張氏張姓

張氏入永與定居
  永安張姓主要有貢川、洪田和小陶三大支系。他們入永的時間和道途雖不同,但皆源出一派。據貢川《張氏族譜》載,遠祖揮乃黃帝之孫。唐開元二年(714年),張開先奉詔護送閩越王節度建州,後卜居南劍州沙邑之牛欄角(今貢川北郊)定居,子孫繁衍,後裔播遷到永安、三明、沙縣、南平及東南亞等地。
  據小陶大陶口張氏族譜載,後漢年間(947-950年)八八郎由侯官(今福州)遷龍巖十一湖,為張氏第一代。宋嘉泰三年(1203年)第十代十一郎與子從龍巖留田遷到永安洪田上石鄭坑前定居。其子孫支分洪田鎮上石村和小陶鎮大陶口、松山、吳地村及永安城關。
  三、遷移及人口分布
  一)、遷徒
  1、貢川張姓
  三世張志從貢川遷泉州。
  二十世張順從貢川遷南平。
  二十一世張千四從貢川遷漳平。
  二十二世張石富、石崇遷大湖,張惟從移居南平夏道水井寨;張石全移居清流。
  二十四世張伯三後裔移居三明清溪和永安城關。

  二十五世張百八移居三明福溪,後裔播遷到中村清溪等地;張華獅移居三明梅列;張華豹移居三明草洋;張華象移居莊山;張華虎移居貴州省。
  2、曹遠張坊村張姓
  張石全遷清流,張石富、石崇後裔遷大湖嶺後,張富六遷北鄉,張萬九遷曹遠上墩,張百六遷永安城關,張千四遷永安南門,張伯九遷俞家坊,張千一、千二、千六移居楊梅潭(今大湖鎮新洋村)。
  張惟修生六子,分水、火、金、木、土、谷六房。水房萬八遷三明莘口、龍安(今安砂),火房萬九遷三明新舍,金房萬千一先遷三明後部分又遷燕北街道西坑,木房百萬和谷房遷三明舍下。
  張千五遷清流嵩溪,張十五遷明溪唐嶺,張定四遷洪田苦竹,張定五遷三明莘口龍安坑。
  3、洪田鎮上石村張姓
  十六世千一郎、千八郎於元末遷廣東潮州;明聰、明顯兄弟遷江西南安;千四郎遷浙江金華。
  二十世張成宗、華二移居永安城關。
  二十二世張文翱(áo)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遷小陶鎮大陶口村定居,為小陶張氏始祖。

  二、人口分布
  永安當地張姓現有人口13736人,為永安第七大姓。主要分布在貢川鎮集鳳、延爽村,大湖鎮高增、魏坊、新洋村,曹遠鎮上墩、張坊、富溪村,安砂鎮青村、江坊村,洪田鎮上石村,小陶鎮大陶口村,燕北晏公街、燕東仙泉坑、大樹下、林業新村,燕西街道益口、飛橋、橋西村,燕南街道吉峰、洛溪村、龍嶺新村、水壩路、大榕樹。
  四、譜牒
  1、貢川《張氏族譜》
  始纂於宋慶曆年間,由進士、浙江睦州刺史張文珠以筆記形式記下家譜並作譜序。明永樂三年(1405年),由張伯二仿歐蘇凡例纂修,其內容有新舊譜序、源流、世系、世錄、聖諭、族規、祠堂記、世傳、壽文、年號、歷朝科舉、墳圖、田莊祖業、譜跋、祭文等,共36卷。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張富收族重修。清道光三年(1823年)合族重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再次合族重修。
  2、大湖高增《清河張氏族譜》以貢川《張氏族譜》和《清河金魚世譜》(殘本)為藍本,合族重修於公元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木刻本全卷十六冊。(現珍藏大湖高增張道光處)。
  3、小陶《張氏族譜》
  始纂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光緒三年(1877年),由張登申主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張登申、登笏合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由張世明、家綸、啟泰合修。1991年,由張泰承、昌家、昌達、太樞、太陽、樹和、太善、克容等人組成修譜小組,由昌達、太樞主編。全譜共16本。新舊譜均按歐蘇體修纂,內容包括譜序、世系圖、族規、譜禁、人文、名人、行達、祖像、墳圖、宗祠圖、契約、祭文和壽文、字派詩等。至今共修譜5次。
  4、上石《張氏家譜》新修全三冊。
  5、2001年,由南平夏道裔孫張道唐主持,貢川張志遠提供《張氏家譜》(殘本)等採訪重修,編篡《張氏延平世譜》增加了祖像、欽賜等內容。收錄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張廷發為夏茂張氏譜題寫譜名。
  五、宗祠
  自唐開元二年開先公入閩,開先十二年在沙縣北門赤朱山下建成開先祠一座。內外兩堂,四落水井,後有開先墓一座,名金鎖形。康熙十年沙縣夏茂續建開先祠號金魚堂。
  「景先堂」 座落在貢堡南門頭巫峽坂官道旁。始建於宋淳熙年間,佔地1500多平方米。毀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天啟年間重建,恢復原貌。清末年間被軍閥焚毀,至今未修復。
  「金魚堂」 原在貢川堡內。始建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佔地3.26畝;進士羅明祖為之撰寫《金魚堂記》。1998年舊城改造時移建在堡南祖墓下。貢川《張氏家譜》(殘本)和《清河金魚世譜》(殘本)、目前有文字記載的堂號有溯源堂、景先堂、金魚堂、懷德堂、燕貽堂、永燕堂。但由於歷史種種原因這些祠堂無一倖存。
  自仲清公隱居龍安(今永安安砂)石壁村,在石壁村建有祖屋一棟,正屋坐卯山酉向,下堂坐庚山甲向倒地象形。
  自仲升公遷居貢川巫頭峽建有溯源居一座,坐戌兼乾向辰,三分刊申,大溪來水歸癸醜正庫,名正養堂,建有正堂前堂及門屋三重,橫廂處有月坪,倒地橫簫形。祀奉仲升公、若谷公及夫人神座,分永、建、甯三房。
  自昌隆上公辭官歸永安,在永安(橫街)建有報本堂一座,乙山辛向兼辰戌三分,庚辰庚戌分金,內左門丁字大華表刻理學鄉賢四字,祠堂分上下兩堂,右邊橫廂處有餘坪,祀奉始祖揮公、若穀公、昌隆公。(原在橫街,建國初國家徵用被拆)
  自華獅公遷居劃洋,建有德昌祠一座,坐未山醜向兼坤艮,門路放艮,四水聚堂,水出戌乾口,合五星蓋地格,後有玉枕三重為靠,醜山特朝,祀奉清河上代先祖分五房。
  三明城郊張公岐建有衍賢祠一座,坐丁山未向兼醜未出水乾口轉艮外口,丙午蘆鞭龍入首,面前雲霄筆硯玉帶垂魚案有情緊抱,左右外山數裡來抱,不風一山一水反背,前山七重來朝,後有九重為靠,日月獅象捍門,旗鼓倉庫分明,九曲水遠朝,白鶴含書形。
  自萬一朗公遷居南平夏道徐洋張氏祠堂前面有兩口魚塘
  自佑武公在南平夏道文田有張氏祠堂一座。
  自石崇公在大湖建有追遠堂一座。目前是永安張氏開先派保留最好的一座古祠。追遠堂始建於宋代,曾多次毀於戰亂,現存張氏追遠堂重建於清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距今129年。
  小陶大陶口張氏始祖文翱祠 座落在大陶口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995年重修。
  此外飛橋、吉峰兩地也有規模較小的祠堂。
  六、墓葬
  入閩、入永始祖張開先墓座落在沙縣赤珠山,金鎖形。有墓誌銘。
  仲清公隱居龍安(今永安安砂)墓葬安砂小江坊,碑書唐相仲清公之墓。
  北宋尚書左丞張若谷墓葬貢堡水東廟仔坑山頭,從山底至山腰墓地設有五十六級臺階,極具氣勢,拾階而攀,有朝覲拜謁之感;登上墓地,視野開闊,遠山近水相容並收,顯示了北宋宰相不凡的胸襟。墓坐丙向壬,為孩兒坐欄形。墓形沿山體用青磚鋪成橢圓形,寬7.8M、高4M。墓碑雕有寶相花紋,碑文書「宋(右書)左丞始祖若谷張公,(左書)誥贈一品金氏夫人之墓」。
  張若谷墓於2000年被永安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永安縣誌》有載。
  拼閭寺睦州剌史文珠公(若谷公長子)墓。
  洪田上石張氏始祖十一郎、婆李四三娘墓葬洪田上石村龍坑峰。有墓誌。
  大陶口張氏始祖文翱、婆梁氏瑛娘墓葬大陶口後坑墳山頂棚上。
  七、人物
  一、古代
  張開先,字十萬,號威。任閩越王中軍護衛,唐開元二年(714年)護送閩越王入閩節度建州,後辭官卜居沙邑牛欄角,即今貢川鎮北郊。
  張孺,字子賢,開先之子,任參將。
  張若谷,字德繇,貢川人,宋淳化三年(992年)進士。初任巴州軍事推官,後相繼提升為禮、兵、刑三部郎中、廣寧監主監兼三司副使、處州和并州知州、右諫議大夫、龍圖閣大學士、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直至尚書左丞。因他為官清正,在當朝百姓中留下「循史」的美名,成為一代名臣。在《八閩通志》「延平府志」欄目裡他被列為「名臣」之首。《永安縣誌》有載其生平事跡。
  張文珠,字隱龍,若谷長子,授浙江睦州刺史,任滿後隱居於永安桃源洞栟櫚寺,壽至134歲而善終。
  張文景,若谷次子,授河南司馬。
  張文賢,若谷三子,授寧波知府。
  張子孝,文珠三子,任江陵刺史、授徐州知府。
  張古,初任徐州知縣知府、洪州軍事推官,後升龍圖閣學士。
  張寶,貢川人,授四川成都知府。
  張和平,貢川人,登宋淳熙三年(1176年)進士,授開封刺史。
  張成,貢川人,登宋紹定三年(1230年)進士,授宣都刺史。
  張福,貢川人,登宋開禧進士,授潭州刺史。
  張和生,宋淳熙進士,授廣東潮州知府。
  張雲程,貢川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舉人。
  張模,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授羅源縣教諭。
  張志忠,明貢生,府學,授慈谿縣丞。
  張存儉,小陶人,明貢生,授祁州通判。
  張仁,明貢生,授南雄訓導。
  張元,明例貢,授荊州衛經歷,升夷陵州通判。
  張必正,明例貢,授湖廣布政司都事。
  張恭,明例貢,授長陵衛經歷,升四川布政司經歷。
  張仲孺,明例貢,授京衛經歷。
  張麟書,署惠安教諭。
  張孔兼,官至州同。
  張元,字載良,洪田鎮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武舉。
  張瑛,貢川人,清雍正四年(1726年)舉人。
  張桓,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恩貢,授澄海訓導。
  張志熹,永安城關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舉人,授莆田縣教諭。
  張上輝,清嘉慶年間武舉。
  張上傑,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舉人,授浙江南巡司檢。
  張登申,清同治八年(1869年)恩貢,授泰寧縣訓導。
  張太綸,清宣統三年(1912年)拔貢,授明溪縣教諭。

相關焦點

  • 《張氏源流史——楓香坪分支圖說》——張氏文化
    史所以紀一國之事跡,譜所以敘世代之源流。蓋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傳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錯落,有見面莫相識,尊卑莫能辨者;雖一本之親,幾何不秦越視之,世序之淆亂散渙極矣。可一提到家譜,我就感到十分的為難,不知道從何說起,談一談自己的家族。如今逢盛世,國泰民安,人心思源。作為張氏家族的後人,始終無法釋懷家族根源何在,我們的先祖從何而來,於是我試著探尋家族文明的源頭與流程,追源溯流,欲創修家譜,志焉未逮。
  • 張氏家譜文獻——張氏文化
    這些張氏譜書如果按地區分,以江蘇省最多,達二十五種;其次是湖南省,有十八種;再次是山西和浙江兩省,各有十二種。此外,湖北省有八種,山東省有六種,河北、安徽、福建、四川四省各有五種,廣西、甘肅、寧夏三省區各有二種,河南省有一種。不分地區的有四種。如果從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張氏的家譜最多,達十餘種;其次是湘譚張氏有六種。
  • 連城張氏源流對接暨晁公、資公世系研討會會議紀要
    連城張氏源流對接暨晁公、資公世系研討會會 議紀要2018年7月28—29日,正值盛夏,連城張氏聯誼會應省內外宗親之約迎來外省、外市、外縣張氏宗親,歡聚一堂,共同研討連城張氏源流及晁公、資公後裔外遷支系。
  • 福建官陂張廖氏簡介與世系
    官陂張廖氏簡介 據譜記:雲霄西林張氏始祖元甫公諱論,立祠「孝思堂」。其五世孫諱天正公字得仁,妣蔡氏(生:長、次子)、林氏(生三、四子)。願仔公逝世,友來公奉父神主往廖家祖祠,廖族善意奉還後,友來公轉奉神主往雲霄西林張家祖祠,並將父囑告知族親,族親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嗣雙祧,宜自主一族以光門楣。賜祠堂堂號為「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書「清河(張氏代號)衍派」,「汝水(廖氏代號)流芳」。
  • 張氏家族二十二支族源流
    七、張氏鳳譙支族遷建源流的發展史張國富為入川始祖。湖南永州府零陵縣豐樂鄉上團裡塘崽頭人。為響應清政府號召,鬻盡家產,自備盤纏,伴妻何氏,攜文彩、文玉全家四人。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楚長途跋涉,行經重慶,走進蜀地,無插佔之業。赴川北蓬溪縣東鄉蓬南場騾子灣,佃耕創業十二載。
  • 神崗張氏始祖小八郎公世系探究
    再到十五世祖張洸公(清順治年舉人)按光裕仕道譜作序修譜。無奈社會動蕩.歷史等諸多原因致使張洸公所修譜只得殘篇兩三篇。 客家張氏古譜資料印證(二)  (二)晁公 一、《客家張氏源流考》    其中一支……為張良41世裔
  • 【張氏文化】張氏宗祠對聯詮釋
    【張氏文化】張氏宗祠對聯詮釋化孫公遺訓十八子一百零八孫詩:清河系出源流長  卜處移居閩上杭百忍家聲思祖德
  • 張姓圖騰起源——張氏文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
  • 廣東梁氏入粵始祖之一梁紹公世系源流
    在廣東眾多支入粵開基祖支派中,梁紹公支派世系清晰龐大,紹公入粵後到第三代起迅速繁衍開來,後裔遍布珠三角、粵西及廣西梧州,玉林等地,為廣東梁氏最大的一族。一、梁紹公祖上世系源朔初探對於梁紹公的祖上世系,紹公後裔各房的族譜記載各有不同,基本上是各房各修。
  • 張氏堂號大全!張氏必看
    「張氏一家親」加入張氏大家庭 張氏一家親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
  • 漫談張氏祖根與祖庭
    我們中國,國有國史,郡縣有志,家族有譜,國史、方志、族譜組成了我國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族譜不僅記述了這個家族的昌盛、興衰和發展的狀況,而且更詳細地載明了所有支系的世代傳承,使其後人知曉源流支脈、門支別派的概貌。張姓的得姓起源和傳承播遷的大致脈絡是清楚的。張姓始祖揮公因發明弓箭被顓頊帝賜姓為張,這是不爭的事實。
  • 張氏二十二支族源流
    按作德公長子張永生娶黃氏生二子用棟、用柏世居風洞埡;作信次子娶卿氏,生四子:用道、用熙、用堯、用耀,世居北院寺。按德信二公俱生康熙初年,至三十年來川,與我煜祖同時,彼由「作」字班至「心」字班是七輩,我煜祖至「明」字班亦有七輩。故聯宗以「心」字與「明」平等,以此辨尊卑,不可紊亂。七、張氏鳳譙支族遷建源流的發展史張國富為入川始祖。
  • 湖南長沙、瀏陽、寧鄉等地的張氏源流——張氏文化
    長沙石門鄉洞田市十二處張氏        始遷祖添福公,字大觀,明洪武元年(1368)由江西省豐城縣因督兵剿賊遷湖南長沙縣錦繡鎮洞田,族人最多分布在長沙東鄉、瀏陽北鄉之交界區,子孫分布於長之洞田、瀏之下房衝、大屋塅、大嶺背、灣頭、大江山、石嘴頭、大陂頭、何家山、桂花橋、板坡衝等十二處,故名十二處張。
  • 入閩王氏源流初考——王氏文化
    六、唐朝時期(618~907年):(一)、福安溪柄樓下琅琊「江左世系」王羲之後裔。(二)、唐隨陳政、陳元光入閩王氏:1、王華、王一忠、王佑甫等三軍校。2、龍海市隆教流會王姓。3、南靖縣水美始祖肅齋支派。4、漳浦縣海澄青洋社王彌壽支派。5、龍海市青陽裔孫王風岐支派。
  •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世系源流
    傳播陳氏能量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義門陳氏魁公後裔衡公派世系源流(來源網絡僅供參考,如有出入,以衡公族譜記載為準)伯宣公名潤字敬號禎隱,官拜耆作郎,後隱居廬山。伯宣妣洪氏生檀,檀公妣張氏生三子:生旺、曉、眺。
  • 以曲阜孔氏為參考分析紹京系鍾氏源流
    本文無意糾纏於這些文字遊戲,惟以同為子姓商宋宗室後裔、且歷代世系較為清楚的曲阜孔氏為參考,探索紹京系鍾氏目前的人口狀況。二、  紹京系鍾氏和曲阜孔氏的共祖關係曲阜孔氏,以宋(前)湣公共的五世孫孔父嘉為先祖。紹京系鍾氏,以宋桓公御說曾孫伯宗為先祖。則共祖為宋湣公共,亓生活年代大約在公元前900年。
  • 福建蔣氏十大支派之起源及演變
    其繁延分布現狀具體如下十大支派第一支是德義衍派據福鼎市東嫁白葉坑《蔣氏族譜》載:「始祖德義公漢代陳州知府蔣成之子,丞相蔣德清堂弟。今分布於閩東寧德成關南門、霞浦北壁、北港、崇儒丘山、福鼎秦嶼東山下、福安福嶼島、開泰、坤元、東嶼等九個村落蔣氏族人都是子慎公後裔。迄今傳至109世,總人口380人,其後裔還有部分遷往浙江和福建古田矮樹下等地。」據《長溪世家晉陵蔣氏族譜》載:「子慎公後裔早在唐朝中期就開始陸續遷往浙江青田、平陽、台州、梅溪和黃巖等地。」
  • 中華姓氏譜·張姓卷(摘)四——張氏文化
    匯考部分主要是關於張姓起源的資料彙編,包括《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的張姓起源,鄭樵《通志》中的張姓起源以及祠堂碑記、墓志銘、地方志中有關張姓起源的記載等。列傳部分,是關於中國歷代張姓名人傳記資料的彙編,這一部分所佔比重最大,是該部的主體。藝文部分,收錄有《張氏譜圖序》、《張氏譜圖記》等;紀事部分,收錄有吳郡「張氏五龍」、清河東武城「萬石張家」、「三戟張家」、河東張氏祖孫「三相張家」等。
  • 客家劉祥至開七公世系探討
    面所列是在各種客家族譜中最常見的一種傳遞世系,如臺灣譜、江西中華通譜、瑞金譜、湖南板橋譜、廣西譜均相同。這種世系從寧化開基始祖到客家近代大顯祖劉開七是20代。二、廣東興寧劉氏譜 福建初世祖公劉祥,妣張氏。祥公官授迪功左侍郎,原居婺州府金華縣,因黃巢起義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攜子及孫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住居石壁鄉銅鼓村,地名葛藤凹。
  • 你知道張氏的來歷麼?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提到張姓起源時說:「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揮是黃帝時代姬姓部落中一個氏族的重要首領,也是姬姓部落的一名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