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氏本庄、紫鹿嶺支族
蓬邑農興鄉飛鳳村高階子孝友�,張明善先祖於清代光緒三十三年
(1907)木刻印刷本《張氏宗譜》載:張揮後裔第一百一十七世孫張寧(731—
806)75歲:字康叔,江西武寧人,唐代天寶十 年進士。授王府司馬御史大夫。
肅宗至德二年拜相,授國子監祭酒。建中三年(782),與宰盧杞不協,棄官
隱居於江西武寧縣紫鹿嶺三溪卜宅,卒於憲宗元合元年(806),葬於琵琶峰
山下紫鹿嶺庚山甲向為塋有碑。娶聶�二氏共生六子瓊、王告、王召、瑗、璇、瓘。
張氏三溪舊志 (1474)年載;先輩議有八十字派,至寧公時已啟用了四十字
未敘。現從寧公下一代起,分劃成本庄、紫鹿嶺兩個支族,各自啟用四十字
派於後。
二、張氏本庄支族
江西省武寧縣三溪張氏本庄支族,從張寧公下第一代起,啟用以下四十
字派:
立本名為重,樹型品可端,全學資上達,才盛裕高攀,
徵會經常定,修齊治化宣,長興多美兆,榮耀顯家傳。
張氏紫鹿嶺支族
江西省武寧縣紫鹿嶺支族,包括遷出(並張坊、茶寮六監子孫 及吳楚)
同歸一派,從寧公下第一代起,啟用以下四十字派於後:
青陽肇遠緒,友吉炳成周,善頌欽君子,師臣作漢模,
宗衍三溪秀,嗣昭文監圖,必昌崇有德,億萬世年符。
三、張氏玉樓山支族
肇遷祖張中和,明時人,生於湖北黃州府麻城孝感鄉張家村。明嘉靖年間,
偕弟張中道,由楚來川,插業關上黑木翁,後居蘇公子張廷喜溝中,又居玉
樓山張家溝黑漆朝門等處。中和公娶雍氏,生子正瑞。瑞子應崇。崇生四子
天樞、天象、天位、天祜。天樞,縣學廩生,秋闈卒於省垣。天象長子君鑑
入縣學後,置業羅家溝,娶杜氏,生二子開麟、開桂。麟公承庭訓,亦入縣學,
修纂本支譜牒待刻,譜存開桂公之子廷瑞家。嘉慶五年,賊鬧,攜譜將軍寨
避難。未幾,寨被賊破,譜遭火焚,無有存稿。至道光四年,廷瑞家居訓蒙,
猶能默記舊譜,乃抄錄一本,相傳至今,猶得前人履歷。借觀抄本,其中和
祖來川,與我揆祖同時,相去不遠,其卜居亦在關上,想必相親相近,同籍
同宗。雖支派各別,悉屬後議,但在前輩原已聯繫,稱呼不亂。今既收族歸宗,
特將伊譜字派詳列於後,開麟公議立四十字派。
中正應天君,開廷舉國文,全才可大用,理學際昌明,
萬世作良相,立朝必道行,邦家樂允治,宗裔自來興。
按中和祖來川至文字班人發十輩,揆祖由豫來川,生子家正,起至明字
班亦上十輩。故聯宗以「文」字班與「明」字班平等,以辨尊卑不可紊亂。
四、張氏安福、烈面支族
始祖張允字德明,宋時貢生,官教諭,誥贈朝議大夫。其太祖張浚號紫巖,
宋相魏國公。高祖張栻,字敬夫,祀聖廟,葬湖南寧鄉縣溈山。曾祖張焯。
祖父張明義。父親張翔世居寧鄉。允公因母錢氏墓居阮陵,宋末遷江西吉安
府太和守口縣西山鄉,後遷湖南湘潭縣。長子-張萬隆,由湘潭遷祁陽武岡
生十一子。其第七子張再渠,住石堡,生子富,住清邑張家橋,生子必賦。
賦生子貴。貴生子友俊。友俊生子本。本生子仲瑤。瑤生子鳳珊。珊生子薦。
張薦生三子奇志、奇懋、奇德。志長子張國柄,配李氏,生四子定聰(居楚
)、定裔、定智、定暹。定暹奉母命來川,居文亭壩、馮家壩。志次子張國權
(無傳);志三子張國梅,一同來川,居玉樓山、爛泥溝等處。梅生二子定聯、
定琬,居楚。定裔生四子正龍、正鳳、正鵬、正友。定智生二子正學、正儒。
定暹生四子正泰、正芳、正良、正衡。德長子國棟來川,生子定錫,錫生二
子正榮、正華。奇字班二人,國字班四人,正字班十二人。自茲以往,族大
人繁功名鼎盛,迄今永艾安福烈面鎮俱建有��,在前議字派「時奇國定正,
士大世昌隆」僅十字。自隆字後新議二十字,楚蜀各用,錄後。
楚:隆字後下續二十字
才鴻宜高選,上邦聲名達,純武貽謀遠,祖功宗德長
蜀:隆字後下續二十字
學守成其志,興邦立有之,元明天心泰,光顯尚懷思。
按本支定裔祖系康熙四十年後始來川,由張允公序起為始祖,萬隆公為
一世,至薦祖已經十世,故聯宗以「昌」字班與我揆祖的「明」字班平等以
辨尊卑、不可紊亂。
五、張氏李渡場支族
始祖張寧,原居江西,傳遞二十九世,至明朝張國用。以歲貢生,由江
西遷湖北武昌大泉莊金星山下,立業世守,四傳至張敬清。敬清生子懋貴、
懋琥。耕讀傳家,丕振鴻業,置花橋山、金字山二莊。懋琥公後裔添幹公遷
保寧府巴州曾口場。元全、元福公遷居四川�慶府之李渡場,迄今族大人繁,
功名鼎盛,歷朝俱有家乘相傳,同治丙寅歲,採集各房生歿人名至光緒十六
年庚寅,又重刊新譜,源源本本錄載已詳。今觀兩次全譜,查考宗派,見以
前原派,自寧公四十一世起字派錄前。茲由武邑大泉莊分派:自寧公二十九
世起,舊議上十六字「國朝仕敬、懋興萬姓,啟孔至良,天元宗正」,右除
至字不作代數共十五代內啟字派,有國字之字,孔字派,有士字,元字派,
有鑑字、宗字派,有宇字未歸畫一,總人地遠隔,不能遵依舊派,隨便取名
故了。
新議十六字
開明大道,學從先進,文運光華,兆昌其慶
又續新派四十八字
揮祖肇初,群公繼盛,仲侯周欽,房臣漢頌,
孝友傳家,清河衍慶,金鑑芳聯,青錢選應,
書習旭法,易遵渠訓,世德作孚,永錫祚胤。
按國用公五世至懋琥公分支,當以琥公為支祖,支下文庠昆壁公後裔元全、
元福及宗遴、宗道公俱遷四川�慶府李渡場,彼時已在乾隆年間,然由支祖「懋」
字派起至「正」字派計十一世,我揆祖自明嘉靖時分支入川至「明」字派亦
十一世,故聯宗以「正」字與「明」字派平等,辨尊卑不可紊亂。
六、張氏走馬北院寺支族
原籍系江西,魏國公張浚,字德遠,號紫巖,南宋輔高孝二宗,出將入相,
壽七十歿命,葬衡山龍塘源後,改葬寧鄉縣。朱子為撰行狀。其子張拭,字敬夫,
號南軒,與朱子道合志同。官秘閣大學士,配享孔廟壽四十八,葬風吹羅帶形。
南軒六代孫張萬四,字秀成,官湖南武岡州路總管,留籍武岡,世居山門水
口。秀成六代孫張宏喬,字恢如,職任左營將軍。明洪武領兵徵寇,道經武岡,
見風土淳和。後謝職卜居武岡之東鄉百裡排上渡,遂為張氏始祖。至九世張
作信,字匡侯,於康熙三十年同母姜氏入蜀,披荊斬棘,插業北院寺、風洞埡、
任家溝數處,隻身獨據,莫與為爭。後有胞兄張宗義、�兄張作德和長子張
永生偕來入川。作信公始將任家溝逮於宗義,風洞埡逮於永生。二公子孫繁衍,
遷徙不一。道光二年壬午,廣地族人,國豹、國靈負譜至定以清徙支,得見
舊議宗派四十字:
國正天心�,中邦頌治興,居家安質實,素履守貞誠,
裕厚垂芳範,光前有懿行,賢良綿世澤,金鑑復盛嗚。
按作德公長子張永生娶黃氏生二子用棟、用柏世居風洞埡;作信次子娶
卿氏,生四子:用道、用熙、用堯、用耀,世居北院寺。按德信二公俱生康
熙初年,至三十年來川,與我煜祖同時,彼由「作」字班至「心」字班是七輩,
我煜祖至「明」字班亦有七輩。故聯宗以「心」字與「明」平等,以此辨尊卑,
不可紊亂。
七、張氏鳳譙支族遷建源流的發展史
張國富為入川始祖。湖南永州府零陵縣豐樂鄉上團裡塘崽頭人。為響應
清政府號召,鬻盡家產,自備盤纏,伴妻何氏,攜文彩、文玉全家四人。於
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楚長途跋涉,行經重慶,走進蜀地,無插佔之業。
赴川北蓬溪縣東鄉蓬南場騾子灣,佃耕創業十二載。在雍正末和乾隆初,兩
契置業譚姓鳳登溝田地二百餘畝,闢田營宅。歌曰:「國富始祖買田地,鳳
登溝裡鹿鳳鳴」,並將業地分給其二子。從始祖起,繁衍後生世系取名用老
譜三十字派列於後:
國文正其仕,承宗啟德新,本念南服祖,支為西川人,永守先代澤,發
祥萬年春。
續譜新增六十字派接上
炫慶典壑嗣,壁奎鼎友�,才厚煒寧耀,瑞培凱泰運,晏萱富傑績,蔚
聖炳源俊,徵延佐賢義,勵由松淳耕,堅朝兆善合,肇端佑靖銘,瑩尚百昆展,
高升鴻浩振。
下敘國富後裔20位代表人物,他們生於不同時期,生長不同時代,居於
不同地點,幹著不同事業,無論興衰,都為國家社會做出了貢獻。結尾敘述
本支族歷經時代,傳人代數和總人口,分布省市縣。
張文彩(1706—1758)國富長子,娶鄧氏生三子正榮、正富、正位,分得
父業百餘畝。又在山後曾家灣契買田地五十餘畝,家亦昌裕,籌巨資同他人
修寨躲匪避難。嘉慶五年(1800年)正月二十二日辰時,土匪圍攻將軍寨,
破寨而入把室內金銀財物被洗劫一空,本家兩代(正 富、全氏;正位、卜氏;
其躍、其官,其斌,其顯;其翠、龍氏;其清,其泰)12人亦遭殺害。唯逃
生一人其單傳。
張文玉(1712—1782)國富次子。娶蔣氏生三子:正華、正貴、正明。
分得父業百餘畝,繼承父親創業精神,購買田地上臺階,乾隆年間在�慶府
南充縣新撫裡譙家壩(今南充市嘉陵區安福鎮五通村張家河)先後十餘契買
田地五百餘畝,成為遠近聞名的產業大戶,人丁興旺,遂為蓬南巨族。歌曰:
「文玉祖展鴻鵠志,蓬南安福譽盛名」。
張正華(1739—1800),南邑譙家壩人。遵父之囑,完善
祖業邊界,收置零星田地,先後又契買田地100餘畝。
張仕舉(1801—1865),其魁長子,蓬邑鳳登溝人,系飽學之士。於清道
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刑科任師爺,在衙履行公務時,仔細研究案情,通
過明查暗訪,索取書證、物證、人證、秉公辦案,清政廉潔,深受朝廷信賴,
後在鹹豐期間提升為高級書吏。民眾稱頌他為「陰陽者之鐵腕人物,刑部大
�之清官。」
張承志(1801—1865),仕倫長子,蓬邑鳳登溝人。在清同治期間,愛國
興族立家譜,承前啟後傳世間,人生事跡載史冊,尊祖敬宗凱模範。受團保
局的推薦為保正,負責蓬南場周圍轄區的管理,組織保民交糧納稅,維護社
會治安,調解民事糾紛,不加苛捐負擔,為民辦事公正,任期連續任三屆,
群眾譽為好保正。
張益森,字宗元(1876—1937),承富次子,南邑譙家壩人,南邑安福場
地方碼頭舵把子龍頭大爺,書法家。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出口成章,書匾
享有名氣。在民國時期曾任安福場團總,因不願從政而�職。在社會上廣交
朋友,擔任正通派袍哥「仁」字號舵把子龍頭大爺,坐鎮安福、揚名重慶,
在地方碼頭上形成一支強大的社會力量,反對官場上的貪贓枉法,鎮壓土匪
黑勢力搶劫民財,維護社會穩定。
張啟永,名�(1915—1998),宗儒長子,譙家壩人,今住臺灣省臺北市。
中學文化,國民黨員,上校軍官。民國期間,在國民黨陸軍部隊當兵,1937
年起參加抗日戰爭。先後任排連營長等職,後來又被提升為上校軍官。國共
合作,共同抗日,打敗日本侵略者。1949年隨夏楚中司令去臺灣,離職經商
辦企業。生意興隆,資產超億元。其兒女有的定居美國。
張取之,字新財(1918—1989),德立長子,南邑譙家壩人,中學文化,
清政愛民的好保長。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他被民眾選為安福鄉八保保長。
在他任期的六年中,不估拉保民去當兵。凡自願參軍者,則對家庭實行優待
對本人獎勵;不願參軍者,告知家庭或本人外逃躲避。致使該保完不成上級
下達的壯丁任務而保長�職,群眾譽之為愛民的好保長。
張巨川,字德濟(1927—1998),啟金水長子蓬南天平村人,今住北京市。
中共黨員,大學文化,我國第一代空軍飛行大隊主任。新中國成立後考入軍大。
赴成都學習後,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空軍第七師任文職幹部,既當文
化教員,又學習軍事技術。晉升為設計師,任中隊長。指揮飛機起降飛行表
演安全運行,榮獲二、三等功,又提拔任飛行大隊主任。1963年調空軍第一
研究所車間任黨支部書記,為空軍航天事業作貢獻。
張鴻恩,字德澤,啟欽長子,蓬南天平村人,今住赤城。生於1934年,
中共黨員,經濟師,蓬溪縣供銷社原副主任。1952年參加工作,在蓬溪縣三
風區供銷社,縣商業局縣供銷社,從事商業工作,不怕吃苦,業務能力強,
成績顯著。曾先後任營業員、業務股股長、秘書股股長、工業科長。1979年
任縣供銷社副主任,機關黨委副書記。辛勤工作四十餘年,兩袖清風受人尊敬。
張德祥,啟興之子,農興鄉金華村人,今住南充市。生於1936年,中共
黨員,副團級幹部。1956年應徵入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南湘鄉鐵道兵部
隊二師六團,承擔修建鐵路及架橋任務。在部隊歷時22個春秋,從士兵起逐
級提拔到副團級幹部。帶領官兵建成福建鷹廈、蘭新、蘭包、湘黔鐵路,架
設三道坎鐵橋、湖南漵浦縣森林公路等。1978年由部隊轉業到南充市石油機
械廠任武裝部副部長等職。
張德秀、啟祀長女,蓬邑鳳登溝人,今住綿陽市。生於1938年,大學文
化,副主任醫師。1965年四川華西醫科大學畢業後,曾先後調貴州六盤水、
銅仁地區沿河縣、鐵道部襄渝線,四川萬源縣、河北承德地區圍場縣人民醫院,
四川綿陽市5023廠職工醫院為民治病、醫德高尚、醫術高明、治癒千百例病人。
張德智,啟孟次子,安福梁山柏人,今住成都市。生於1942年,中共黨員,
無線電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飛行團原團長。1960年應徵入伍赴成都
航校學習後,被分配到吉林7211部隊當飛行員。先後提拔為排連長,1966
年調瀋陽空軍師任參謀,1968年調瀋陽軍區司令部任參謀,1978年調四川邛
崍機場任場長、副團長、團長。1985年轉業到四川省計生委任副職到退休。
張德星、啟瑞五子,甘肅文縣人,今住縣城雙橋街。生於1955年,經濟
師、甘肅省文縣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1973年應徵入伍,赴陝西韓城解
放軍部隊服役三年,退伍後安排到文縣二輕系統,不久因企業倒閉而自謀職業。
1985年承包城關糧管所飯店,綜合商店,精心組織送貨上門,參與市場競爭,
生意興隆,經濟效益名列全縣榜首。九十年代初文縣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被股東選為董事長兼總經理。
張新源,德立次子,南邑譙家壩人。生於1932年,初中文化,共產黨政
策好,冤案平反得幸福。1957年以所謂破壞森林罪被判有期徒刑十年,送青
海省共和縣哇玉香卡農場服刑,不怕吃苦,立功表現好,刑滿留農場就業當
工人。1974年根據中�有關政策對此案進行複查。經上級到發案地查後實屬
冤案,批准予以平反,並將服刑期十年改為計算工齡。
張科,字新邦,德俊長子,蓬南青村人,今住赤城。生於1936年,中共黨員,
水文地質工程師,地下水專家,川報譽為「神仙眼」,全國「七•五」改水
先進工作者,其事跡載入《世界名人錄》。 1956年參加工作,曾任小學教師、
鄉鎮秘書、鄉長、黨委副書記,水電局打井鑽探隊隊長,縣改水辦主任等職。
退休後續修《張氏鳳譙支族譜牒》一部,編著《尋採地下水》一書獲科學論文一等獎。並發表300餘首詩分別刊載於《蓬山詩詞》、《川中名勝赤城山》、
《四川詩詞》、北京《古都新詠》、《中華生肖詩詞聯大觀》、《人民的勝
利正義的勝利》、《永保共產黨員先進本色詩詞集》紀念***在延安文藝
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5周年《全國優秀詩詞集》等書。
張新貴(1937—1959)德祿四子,南邑譙家人,革命烈士。1956年應徵入伍,
中國人民解放軍3899部隊,在服役三年中,榮獲二、三等功。1959年4月
26日參加四川甘孜州石渠縣日沒山平息叛亂,在戰鬥中犧牲。中華人民共和
國民政部批准為革命烈士,葬於德格縣雀兒山烈士陵園公墓。
張學,字新禎,德俊次子,蓬南青村人,今住遼寧省盤錦市。生於1940
年,中共黨員、政工師、中建二局四公司二處黨支部書記。1962年應徵入伍,
赴甘肅蘭州8039部隊服役8年,連續5年評為先進工作者,受師團9次嘉獎。
1970年轉業到中建二局參與國家計劃重點工程建設,承擔改擴建房屋、安裝
港口機械設備等任務。曾經帶領幹部技術人員12人歷時26個春秋;先後完
成四川德陽二重東風電機廠、綿陽201清華大學分校,恢復唐山地震災區重建、
河北涿州熱電廠等多個工程。
張新國,德林之子,蓬邑鳳登溝人,今住大英回馬鎮。生於1943年,中
共黨員,機械工程師,蓬溪縣化工廠常務副廠長。蓬溪縣七一年組建回馬氮
肥廠,張被調進廠從事機械安裝、調試、管理和維修等,曾先後任技術員、
股長、科長、常務副廠長。近三十年裡戰鬥在生產一線,曾多次被評為勞動
模範,選為省黨代表。
張�明,字本民,新邦長子,蓬南青村人,今住遂寧城。生於1962年,
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現任遂寧市安居區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1983年參加工作,曾在蓬溪縣稅務局寫稅志,在水電局管理江河安全渡運,
先後任共青團蓬南區委書記兼區公所秘書,荷葉鄉、寶楚鎮、蓬南鎮黨委書記,
遂寧市市中區區長助理、安居區政法委書記、區委常委副區長等職。
按照家譜人名事跡記載:自國富始祖從公元1721年由楚入川,經清代民
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1996年底,歷時275個春秋,繁衍十四世,今總人口
數為1884人,比原四口之家增長了四百七十倍,現在這些族人分布居住在四
川的成都、南充、遂寧、綿陽、廣元、華鎣市、蓬溪、武勝、鹽邊、德昌縣;
重慶永川市;甘肅文縣、康縣;陝西寧強縣;北京市;湖北天門市;遼寧盤錦市、
遼中縣;新疆昌吉縣、臺灣臺北市等。
八、張氏孝友�支族
肇遷始祖張揆,原系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龍虎山民籍,明季由豫入蜀,
居蓬邑七甲關山溝(今農興鄉飛風村二社)立業娶羅氏生子家正。正娶羅氏
生子有義。義娶馮氏生子朝清、朝吉等兄弟九人。時遭兵亂避難於湖北黃州
府麻城孝感鄉,迄大清定鼎海宇太平,惟朝清、朝吉念川省有廬墓,不可棄
而不歸,遂相率回原籍,仍歸關山溝蒙業。而安惜朝清乏嗣。朝吉娶王氏生
二子昆、熠。昆祖插業高階子,熠祖居關山溝,此兩大房之所由分也。長房
昆公娶王氏生二子國綸、國緯。國綸娶李氏、繼娶陳氏生子文魁。國緯娶何
氏生三子文秀、文元、文芳。次房熠公娶王氏生二子國興、國正。國興娶羅
氏生二子文盛、文茂。國正娶何氏無後。兩大房而其下衍派者未敘焉。從揆
祖下第一代起啟用二十字派於後:
家有朝大國,文玉現星明,敦敬純祖業,守善繼先聲。
此字派第五世張昆、張熠取單名,然單名不便編派,故以「大」
字代之後遵此。
續議八十字派接上最後「聲」字
德化昭隆盛,輝光載寶箴,天倫全孝友,康泰美忠貞。
雅範銘言重,根基理學承,榮華思貽澤,世代受洪恩。
吉兆祥長發,材通貴顯增,行修仁克廣,本立道崇生。
裕厚昌餘慶,懷勞福定臨,典謨開景運,永遠紹清平。
按聯宗史料查明,揆祖來川最早,高階子支族張明善與吾鳳譙支族張承
志二位先祖聯宗以「明」與「承」字班平輩,今後從此辨尊卑不可紊亂。
九、張氏大英蓬萊支族
入川始祖張問志,字子尚,系湖南永州府零陵縣開善鄉隆慶裡西山村人。
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伴妻陳氏攜輝、煌二子,由楚入蜀,先後至安嶽縣石
板屋基,資陽縣丹山鎮牛崽橋,蓬溪縣西鄉(蓬萊鎮)等處,佃業耕耘,艱
苦創業,用家餘金契買距鎮五裡的田地。置業於貓兒溝。相繼四兄問鼎祖遂
挈眷來川,至蓬西鄉河邊場廖家溝、蒲家溝。最後二兄問官之孫張廷獻於雍
正十年(1732)來川,置業蓬萊鎮西何家溝。問官娶羅氏生五子介、熠、耀、熹、
燧。問鼎娶蔣氏生四子煜、煙、星、燕。問志娶陳氏生六子輝、煌、英、堇、柬、蓬。
介公娶謝氏生三子廷玉、廷實、廷詢。熠公娶唐氏生三子廷獻、廷謨、廷誥。
耀公失考。熹公娶唐氏潘氏生子廷義、曾氏生子廷榜。燧公娶唐氏生三子廷
詒、廷讓、廷試。煜公娶陳氏無嗣。煙公未娶。星公娶唐氏生四子廷俊、廷才、
廷武、廷舉。燕公未娶。輝公娶陳氏生二子廷明、廷魁。煌公娶唐氏生了廷龍、
繼娶胡氏生三子廷鳳、廷良、廷璽。英公娶卿氏生子廷元、唐氏生子廷和、
袁氏生子廷忠。堇公娶肖氏生二子廷耀、廷旭。煉公娶唐氏生二子廷仕、廷玉。
燧公娶王氏生三子廷智、廷寶、廷德。以下世系未敘,從問志始祖下第二代「廷」
字起啟用七字派列後。
廷成昌夏大有斯
遵循先祖迪�,見吾族支派字輩將終,族會續議六十字,接上從「時」
字起俟次遵行。
時盛安元吉,熙朝懿治行,體仁方履泰,秉義定懷清,楚省靈鍾秀,蓬
山俊毓英,鑑箴昭世美,理學啟文明,耀祖欣良善,光宗慶顯榮,繼承傳萬代,
後德丕家聲。
按問志始祖之長子輝公,系湖南永州府零陵縣開善鄉隆慶裡西山村人,
生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隨父入川置業蓬萊貓兒溝。輝祖至「時」字班甫
九代。吾國富始祖之長子文彩公系湖南永州府零陵縣豐樂鄉上團裡塘崽頭人,
生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隨父來川置業蓬南風登溝。文彩祖至「新」字班
甫九代,故聯宗以「時」字與「新」字班平等,今後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亂。
十、張氏水磨壩支族
張百五先祖系江西鵝頸大丘蓮花廳人氏。據老譜記載:其於明代洪武年間,
由贛遷楚娶唐氏生子千四。二世祖張千四娶毛氏生三子萬三、萬五、萬七。
三世祖張萬三娶唐氏生二子庚二、庚三。四世祖張庚二娶唐氏生子辛六。五世祖張辛六娶何氏生二子壬十、壬十七。六世祖張壬十娶唐氏生二子永清、
永興。七世祖張永清娶唐氏生子彥鋼;張永興生子彥鈴。八世祖張彥鋼娶唐
氏生二子廷胃、廷軍。九世祖張廷軍娶陳氏生三子志仁、志德、志應。十世
祖張志仁娶蔣氏生二子正一、正二;張志德娶唐氏;張志應娶袁氏。十一世
祖張正一娶陶氏生二子三祝、三極;張正二娶唐氏生二子三仕、三儒。十二
世祖張三祝娶袁氏生子可教;奇氏生子五色。張三仕娶彭氏生子可學。張三
儒娶章氏生子可文。張三極娶陶氏生三子可聖(入川),可望等均系湖南人。
入川始祖張可聖,系湖南省永州府零陵縣進賢鄉上甲裡煙竹山人,生於
丁卯明熹宗七年(1627)正月初十,娶蔣氏生四子五臣、五深、五洪、五品。
聖祖受父張三極的吩咐,於清代康熙初年伴妻攜子,由楚入蜀,至川北蓬溪
縣任隆場白泥埡村水磨壩插業定居。繁衍世系歷時三百餘年,傳人十五代,
功名鼎盛,人丁興旺。從可聖始祖下第一代起啟用下列二十字派:
五世文國玉,雲應繼朝隆,承先耀祖德,大邦明顯昌。
續譜增議二十字派接上「昌」字後
鵬展鴻鵠志,擎天旌忠傑,賢良育政欽,洲海敬宇堯。
按水磨壩支族入川祖張可聖,系明代熹宗七年(1627)生人,我鳳譙支族
入川始祖張國富,系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生人,可聖祖比國富大四十七歲,
應高兩字輩,兩支族聯宗商議決定,水磨支族從始祖下第二代「世」字至「承」
字班甫十代,鳳譙支族從始祖「國」字至「新」字班甫十代平等,自後依此
辨尊卑,不可紊亂。
十一、張氏黑柏溝支族
入川始祖張萬,系湖北麻城孝感鄉<今湖北紅安縣城關鎮一帶)白獺河
之綠柳村人。明洪武二年(1369)遷蜀,卜居遂寧縣黑柏溝(今蓬溪縣任隆鎮
黑柏溝村、金橋鄉翰林村),生子永成。二世祖張永成生子贊。三世祖張贊
生二子福暌、猷。四世祖張福暌生子尚威。五世祖張尚威生子惠。六世祖張
惠生子應禮。七世祖張應禮生子烺。八世祖張烺娶景季二氏,共生六子鵬翮、
鵬翼、鵬舉、鵬飛、鵬翥、鵬搏。九世祖張鵬翮娶唐氏生二子懋誠、懋齡。
十世祖張懋誠娶羅氏、朱氏生三子勤望、勤寵、勤保。十一世祖張勤望娶嶽氏、
楊氏共生八子顧鑑、顧霖、顧京、顧墀、顧鑾、顧瀛、顧著、顧振。十二世
祖張顧鑑娶李氏、周氏生三子:問安、問陶、問萊(以下世系未敘)。從第
十代啟用先祖所議十六字派於後:
懋勤顧問,知遇崇隆,清正仁厚,進德立功。
續譜增議下列二十四字派,接上「功」字之後,依次遵此
獻策昌國,振興中華,世代榮胤,蘭桂安邦,經濟宏學,光大遠揚。
在尋根溯源中,據黑柏溝支族張鵬翮先祖後裔九世孫張清廉、張清才、
張清惠等與水磨壩支族張可聖先祖後裔十一世孫張承梁、張承棟等人共同認
可。我們兩支族鄰近,相距七八華裡,先輩交往密切,從清代迄今以字派排輩,
稱呼尊卑有序。黑柏溝的「清」字與水磨壩的「承」字平等同輩。以後各自
按此字派辨尊卑不可紊亂。
十二、 張氏龍皈院支族
入川始祖張天祥,明代萬曆四十三年(1615)八月十六日丑時生人。清�
治十四年(1657)任四川保寧守備欽差,鎮守川北等處,任總鎮都督。卒於清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月十二日,享年七十歲,葬小山堡。生二子茂學、文瑞。
二世祖張茂學。張文瑞生於丙申清�治十三年(1656)三月二十一日,卒於康
熙五十年 (1711)十一月十九日,葬肖家溝金鐘咀。娶章氏生四子魁、第、芳、遠。
三世祖張聯魁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二月十四日,卒於乾隆八年(1743)元
月十八日,葬朱曹溝西山。娶蒲氏生四子鵬、鸚、鵡、鴻。張聯第生於康熙
二十二年(1683)七月十六日,娶杜氏生八子鯤、鶴、鶘、羽、有、榮、鹿、鶉。
張聯芳生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冬月初六。張聯遠康熙時人,業施龍皈院披
剃蓬南場觀音庵更名僧續。四世祖張鵬生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二十六
日,娶梁氏生二子開文、開秀(其他房份未敘)。五世祖張開文生二子爾松、
爾�。六世祖張爾松;張爾�生三子朝政、朝申、朝元。七世祖張朝政、張
朝申、張朝元。以下世系未敘,先祖議有九十字派於後:
天文聯鵬開,邦達建其(懷),人傑應鐘祥,福厚傳基遠,詩書續世長,
富從勤儉積,貴自德芬芳,克肖先緒輝,聲香錫汝昌,玉樹宏名宅,金南發義鄉,
象賢才足重,純武英棟梁,周裔稱悠久,豐慶圖安康,湯孫衍聖王,高曾培國祚,
麟定濟華�。
按龍皈院支族第三世祖張聯魁,生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在排列第十的
「懷」未用,少一字,因此,從「聯」字起至「應」字班甫十代。我鳳譙支
族入川始祖張國富,生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從「國」字起至「新」字班
甫十代。兩祖年齡相當,故聯宗以「應」字與「新」字輩平等,自後依此辨
尊卑,不可紊亂。
十三、張氏應通支族
入川始祖張應通,系陝西長安鹹寧縣人,生於甲午清�治十一年(1655)
三月初六日午時。康熙初年移居四川蓬溪縣集鳳場(今三鳳鎮)書房溝(俗
名爛泥溝)立業,娶李氏生子覲揚。卒於戊戌康熙五十八年(1719)四月十一日,
葬後山象鼻咀,立有碑誌。二世祖張覲揚,娶李氏,生五子榮、華、萃、茂、
著。三世祖張榮,娶馮氏,生三子大中、大受、大美;張華娶梁氏,生子大敏、
大用;張萃早亡;張茂娶薛氏,生四子大義、大德、大富、大才;張著娶文氏,
生四子大猷、大任、大鵬、大品。四世祖張大中生三子紹遠、紹先、紹典;
張大受生三子誥、謨、訓;張大美生子紹緒。張大敏生子英奇;張大用生六
子英儒、英俊、英文、英明、英惠、英畏。張大義失傳;張大德生三子英賢、
英勤、英仕;張大富生子英武;張大才生二子英超、英粹。張大猷生三子英
才、英秀、英元;張大任生三子英�、英倬、英健;張大鵬失傳;張大品生
四子英信、英贊、英帝、英仲(以下世系未敘)。按祖議定:字輩一代用一字,
發揚光大,尊卑有次,長幼有序;禁止使用同音字以下犯上;不能轉宗以混
眉目。排列二十字輩於後。
廷庠應覲榮,大英世傳心,文運永昭代,和樂萬壽春。
按書房溝張應通始祖,生於清�治十一年(1655)三月生。我張國富始祖,
生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應通祖比國富祖大十九歲,年長超過十五歲
以上,應通祖應比國富高一輩份。故聯宗應通支族的「永」字班與鳳譙支族
的「新」字班平等,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亂。
十四、張氏蓬北支族
肇遷始祖張進四郎,系廣東嘉應州常樂縣羅建壩埝塘灣人,娶羅、魏二
氏生子胤先。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伴妻魏氏攜子,背著用罐,裝著父親
的骨骸入蜀,至川北蓬溪縣附北鄉大統溝全家灣佃耕立業,葬老敬父。二世
祖張胤先娶黃氏生子元侯。三世祖張元侯娶李氏生子獻麟。四世祖張獻麟娶
賴氏生四子麟賢、麟興、麟宏、麟發。四、五兩代大發致富,先後用家餘金
銀兩契買幹灣子、青崗灣、柏林灣等處土地二百餘畝,其後裔分得祖業。五
世祖張麟賢娶莊氏生子君祿;張麟興娶孔氏生二子君聯、君梁;張麟宏生子
君厚;張麟發娶羅氏生四子君舉、君科、君海、君亮。六世祖張君祿娶巫氏
生子正乾;張君聯娶高、李二氏生四子正貴、正雙、正全、正龍;張君梁娶唐、
周二氏生三子正富、正根、正恩;張君厚生子正學;張君舉娶王氏生三子正吉、
正奎、正明;張君科娶謝氏生二子正興、正華;張君海娶宋氏生子正高;張
君高娶王氏二子正國、正廷。(下敘一支單傳)七世祖張正乾娶李凌二氏生
四子大穩、大慶、大邦、大鵬。八世祖張大慶娶唐氏生三子光禮、光廉、光烈。
九世祖張光禮生於清同治十年(1871)十月,娶呂氏生三子明星、明晰、明德。
十世祖張明晰,生於已亥光緒二十五年(1899)二月,娶陳遠秀生二子世培、
世奎。以下世系未敘,原取名未用字派,從第七代起啟用先祖議定二十八字
派於後。
正大光明世代長,天開文運裕後昌,春恆錦繡安邦國,仁義禮智桂聯芳。
據蓬北支族家譜記載,張進四朗祖於清康熙五十九年入川。後裔十世孫
張明晰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二月。我鳳譙支族張國富始祖於清康熙
六十年入川,後裔九世孫張德成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八月。兩位先
祖年齡相同,因此「明」與「德」字輩份平等,故兩支族共商聯宗,以「世」
字班和「新」字班平輩。今後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亂。
十五、張氏文香灣支族
文香灣支族老譜失傳。本次新譜資料是由原中共蓬溪縣委副書記、縣人
大常委會主任張凡隆同志回憶其先祖遷建源流的記錄載入此譜,供子嗣續譜
之用。
入川始祖張綿華、張綿富兄弟二人,祖籍系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
於清嘉慶五年(1800)由鄂入蜀,至潼川府射洪縣青崗鄉文香灣立業,繁衍生
息。取名用字使用湖北先祖擬議字派,他們被排列為第三世祖。四世祖張清湖。
五世祖張芳德。六世祖張德超。七世祖張懋濤。八世祖張嗣榮,生於丙午清
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月二十五日,娶周洪清生子凡隆。九世祖張凡隆生於
癸酉民國二十二年(1933)正月十四日,娶吳邦瓊生子紅揚。十世祖張紅揚(
昌)字班,生於甲辰共和國十五年(1964)九月二十日,大學文化、高級工程
師,四川綿陽供電局任副總工程師,計劃規劃部主任。娶樊小莉生子思學。
湖北先祖擬議二十字派於後:
一本綿清芳、德懋嗣隆昌,家聲宜克振,先必定倫常。
按文香支族始祖張綿華、張綿富於清嘉慶五年(1800)入川,歷時二百餘
年,繁衍世系甫九代;我鳳譙支族始祖張國富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入川,
歷時二百八十餘年,繁衍後孫甫十三代。文香支族張凡隆同志生於1933年,
風譙支族我張科生於1936年,我們兩人會晤年齡相當,應是兄弟之稱。文香
支族的「隆」字與鳳譙支族的「新」字班平等。自後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亂。
十六、張氏匯龍橋支族
入川始祖張世武,系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人,於辛丑清康熙六十年
(1721)由楚入蜀,至遂寧縣白馬區大石鄉月亮埝定居立業,生子維應。二世
祖張維應生子應忠。三世祖張應忠生二子忠武、忠善。四世祖張忠武生子心�。
五世祖張心�生子現貴。六世祖張現貴生二子福壽、福德。七世祖張福壽生
四子興德、興元、興滿、興�;張福德生二子興富、興林。八世祖張興�生
三子隆兵、隆才、隆恩。張興富生三子隆全、隆鳳、隆成。張興林生四子隆朝、
隆明、隆友、隆榮(以下世系未敘)。先輩在前擬議二十字派「錙世維應忠,
心現福興隆、德澤恩光遠,永留百歲翁」。因原老譜散失無存,迄今後裔仍
按老譜字派取名。有世武祖後裔九世孫張西亮字隆明,原任蓬溪縣老乾局局
長退休後,今年過花甲,身患腦溢血病。他通過久思回憶,搜集資料,收族
歸宗,主筆撰寫,新立家譜,對先輩原議現未用的字派作了適當修改。二十
字派列於後。
錙世維應忠,心現福興隆,德澤恩光遠,永留萬年功。
西亮立譜新議二十字派接上「功」字後:
中正有才志,俊傑啟亮雄,平安保康健,百忍文明風。
按匯龍橋支族張世武始祖於康熙六十年由湖北入川,我鳳譙支族二世祖
張文彩於康熙六十年由湖南入川。我和西亮同志會晤:匯龍橋支族的「世」
字至「隆」字班甫九代、鳳譙支族的「文」字至「新」字班甫九代,故聯宗「隆」
字與「新」字平等,自後依此辨尊卑不可紊亂。
十七、張氏太平場支族
太平場支族原來老譜散失。蓬溪縣聯社原日雜公司經理退休幹部張作民
(字維新)同志回憶家史時說:「我祖父張萬達,在我讀書期間對我講過家
庭遷建源流。本家祖籍地在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遷居四川省�慶府南充縣太
平場,什麼時候來川記不清了。現在我們取名用的字派,還是湖北先祖所議,
我取名用的『萬』字就是十一代了。今後你們長大了一定要把先祖擬議字派
傳承下去。」張萬達娶杜氏生二子世有、世春。張世有南邑太平場人(今南
充市嘉陵區安平鎮老街90號),生於戊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冬月二十六
日,卒於1962年,享年54歲。娶杜氏生二子維新、維華。張維新號作民,
生於甲戍民國二十三年(1934)七月十八日,中學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1年7月參加工作,由南充調入蓬溪縣聯社任日雜公司經理,1993年退休
居住赤城南門口宿舍二樓。娶饒盛珍,生二子國平、國鵬(以下世系未敘)。
湖北先祖擬議二十字派用畢,另議新字派接續,不得以下犯上。
雲孔明經正,仁義禮智信,萬工維國克,大定第永興。
太平支族張作民(字維新)撰聯一副:「事業千辛生百福,家風百忍納
千祥」。作明生於1934年,鳳譙支族張科生於1936年,二人會晤兄弟相稱。
故聯宗太平支族的「維」字與鳳譙支族的「新」字班平等,自後依此辨尊卑,
不可紊亂
十八、張氏梅子埡支族
肇遷始祖張安謙,原系湖北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人。因家老譜失傳。
據張潤陽同志回憶,吾家入川始祖張安謙,大概於清代乾隆年間由鄂遷蜀,
至蓬溪縣城北文井場梅子埡白鶴山下張家灣(今梅埡村二社)定居立業。二
世祖張邦×。三世祖張惟×。四世祖張大×。五世祖張用奎娶王氏生子世昌。
六世祖張世昌,生於己酉清宣統元年(1909)閏二月,卒於庚子1960年10月,
享年51年,葬於白鶴山頸下山麓。娶鍾榮秀生三子定源字代崐、潤陽字代
侖,樹人字代泉。七世祖張代侖名潤陽,生於壬申民國二十一年(1932)九月
二十六日,高中文化,文井區新林鄉一小教師,小學校長,退休後住縣城下
河街小學宿舍六樓。娶姚玉瓊生二子堯、鵬;一女玉。八世祖張堯(守)字班,
生於丁未1967年臘月初四日,大學文化,重慶市紅巖汽車彈簧廠副經理。娶
唐俊敏生子鴻途(以下世系未敘)。取名用字啟用湖北先祖擬議二十字派。
有富必須繼,怡然定再興,安邦惟大用,世代守榮華。
民國三十四年(1945),七世祖張代榮會同遂寧寒坡嶺族親續議二十字派
接上「華」字派之後。
光裕承先緒,正明運永昌,齊家文聯武,忠厚樹崇芳。
十九、張氏木瓜壩、黎樹溝支族
入川始祖張加俸,系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洗腳河人(江西湖廣祖籍
地均有老譜)。加俸公娶沈、王、楊三氏共生四子於龍、於飛、於翔、於嗣。
在(1679)即是清康熙十八年八月初二,由楚入蜀,初臨遂邑插佔復有水口廟、
木瓜壩、倒石橋、黑爾溝等處立業。其後裔稱加俸公為入川始祖也。
俸公長子張於龍插佔木瓜壩立業。娶王氏生五子璐、瑗、理、珩、瑄。
其餘房份和以下世系未敘。繁衍生息,今已歷時三百餘年,在川渝境內族大
人繁。
木瓜壩支族啟用字派
加於王彥、方成大國、開定鴻景、萬邦和協
永昌世代,克明俊德,同登仁壽,光昭先澤
俸公次子張於飛至蓬邑插佔集鳳場(今三鳳)倒石橋立業,娶梁氏生子凡。
張凡生子彥學。以下世系未敘。先輩擬議三十二字派於後:
彥方程大,國永榮昌,之可其然,安文平定,
登仁重義,節儉保家,勤學崇厚,萬代光華。
二十、張氏所文支族
啟祖張所文室熊氏,系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人氏。其子張以發室遊
氏,在明末攜二子張宏、張道棄楚入蜀,插佔於蒙子壩立業。其後裔世稱以「蓬
邑池壩」發公為入川始祖。二世祖張宏娶孫氏生五子云龍、雲鵬、雲異、雲
鶴、雲開;張道娶賈氏生三子云鳳、雲鵡、雲先,後因賊兵作亂逃適,承平
以後,爰插業舊房咀(今張家咀)。道公又搬移上蓬溪新店子(今大英縣蓬
萊鎮駐地)。三世祖張雲龍娶何氏生四子選、臣、奇、鑑;張雲鵬娶樊氏無嗣;
張雲異娶蒲氏生五子鎮、美、倫、益、林;張雲鶴娶徐氏生四子現、舒、鈞、
容;張雲開娶苟氏生三子錦、進、銳。張雲鳳生二子文忠、文謙;張雲鵡娶
範氏生六子文顯、文明、文元、文魁、文德、文舉;張雲先生三子文廣、文
寬、文耀以下世系未敘。以發公在楚先輩用五字派:「良則必其所」,入川
後,原未正式議定字派,其後裔用單字或復名不等。從第六代起,長房宏公,
次房道公各議二十字派,分別於後:
長房張宏一脈二十字派:
正大光(元)明遠,登朝定國勳,祈天榮(佑)祖德,應瑞作人文(祥
)
次房張道一脈二十字派:
倫清元明遠,登朝定國昌,佑福久世居,春景百忍�。
原議上二十字派取名用完,兩房合族統一共用下二十字派:
恩深繼承久,才高慶永良,本固根源茂,萬代樂遐昌。
二十一、張氏朱村溝支族
朱村溝支族老譜失傳,本次史料由蓬溪縣鳴鳳鎮翔鳳中學退休教師張宗
武同志回憶提供。入川始祖張君X,系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人。清嘉慶
初年吏治腐敗,兵燹戰亂,民不卿生。乃棄楚遷蜀,至�慶府南充縣新場朱
村溝定居立業,迄今歷時二百餘年,傳人九代。後裔世系取名使用湖北擬議
字派。
入川始祖張君×。二世祖張星×。三世祖張光×。四世祖張大×由南
邑新場朱村溝遷蓬邑縣城做小販經營,置業於上東鄉兩路口子午溝,娶楊氏
生二子德祥、德禧。五世祖張德禧娶朱氏生二子體榮、體華。六世祖張體榮,
生於己酉清宣統元年(1909)六月初六日,卒於1985年,享年76歲,葬於老
家地。娶王世蘭,生四子宗武、宗文、宗權、宗才。七世祖張宗武,生於丁
卯民國十六年(1927)十二月十六日,大學文化,蓬溪翔鳳中學退休教師,住
赤城鎮西門灣下頂右側宿舍二樓。娶康致文,中師文化,上遊小學退休教師,
生子正濤,女世平(以下世系未敘)。取名用字啟用湖北先祖擬議二十字派
於後。
君星光大德,體宗正文林,有子在朝廷,永發世代春。
以上字派用畢不能重複,依此方式另議,字音下不犯上。
二十二、張氏麻子溝支族
麻子溝支族老譜失傳。蓬溪縣畜牧局原副局長張文爵已退休,曾聽先輩
談過本支族源流。他親筆所寫材料中說:「吾家祖籍原系湖北黃州府麻城縣
孝感鄉,大約在清代康熙年間,先祖由楚入蜀, 至資陽縣 (今資陽市)南
�鎮�家鄉谷灣村九社(謝家巖)定居立業,繁衍生息,歷時二百八十餘年,
傳人十三代。其後輩世系取名用字,啟用湖北先祖擬議三十字派。」祖宗在
�家鄉新店子麻子溝附近建有張家��。族人每年到此舉辦清明會,參加祭
奠祖宗活動。入川始祖至七世祖,我記不清他們的名諱了。八世祖張安命生
八子邦和、邦金、邦仁、邦國、邦森、邦祿、邦年、邦德。九世祖張邦金歿
後葬於資陽�家鄉深溝。娶印春香生四子興伯、興忠、興明、興成。十世祖
張興成(名文爵),資陽人,生於己卯民國二十八年(1939)冬月十八日,大
學文化,高級畜牧師,蓬溪縣畜牧局原副局長,退休幹部。娶駱永珍,重慶
萬縣人氏,生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十五日,大學文化,高級獸醫師。
生一子張馬(以下世系未敘)。因本支族人遵照湖北先祖擬議三十字派用畢,
故依此方式另議新字派,字和字音下不犯上。
益首乾坤大,定國安邦興,祖德昌隆遠,
光輝萬壽長,本元真茂盛,發達玉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