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梁氏入粵始祖之一梁紹公世系源流

2021-02-16 梁氏文化館

廣東梁氏入粵始祖之一梁紹公世系源流

(廣東陽江 梁祖謀 / 文)

梁紹公,廣東梁氏族譜一般記載為,字繼美,公舉孝廉登進士,宋朝紹聖年間任廣東提幹,為廣東梁氏之初祖。公事父母至孝。母疾,奉母甘旨,自食粗糲。母卒,廬墓三年,手植松柏,號碧林亭,天降甘露,地長芝草。蘇東坡往見之,題其亭曰甘露亭,松曰瑞松。欽定四庫全書收錄的明代後期凌迪知編撰的《萬姓統譜》記載:「梁紹,壽州人,仕宋,為廣東提幹。」這是正史中有關紹公最早最權威的記載。在廣東眾多支入粵開基祖支派中,梁紹公支派世系清晰龐大,紹公入粵後到第三代起迅速繁衍開來,後裔遍布珠三角、粵西及廣西梧州,玉林等地,為廣東梁氏最大的一族。

一、梁紹公祖上世系源朔初探


對於梁紹公的祖上世系,紹公後裔各房的族譜記載各有不同,基本上是各房各修。筆者工作之餘對廣東族譜及全國性族書所記載的紹公祖上世系作了初步的研究,現先摘各種記載(前六代)如下:
(一)陽江、新會、開平、新興等地永保公、永壽公譜:
永思公—涇公—孚公—一鸑公—子貴公—紹公。
(二)南海丹灶僑港詒遠堂《梁氏家譜》:
芸公—燦公—履旋公—蒨公—燾公—紹公。
(三)粵西地區羅定(三達祠)、高州文堂、帥堂及廣西譜:
御公—燾公—志遠—汝安—誠福—雲臺(號紹)。
(四)英德黃花鎮譜:
灝公次子固公原居山東武城,長子御映公之子梁燾,官拜翰井字士,由鄲州武城遷浙江麗水,偕侄梁紹入粵。
(五)佛山高磡梁氏族譜:
灝公次子適…適公孫鼎…鼎公之孫燾…燾公之子紹。
(六)《中國梁氏族史(東原卷)》記載:
文度公—灝公—適公(固公)—彥騰公—子貴公—紹公。
以上世系中(二)、(三)、(四)、(五)均將梁燾公收於族中,但角色不盡相同,或與紹公是父子關係、叔侄關係、玄孫關係等。關於燾公世系,《兵部員外郎直史館梁公墓志銘》作如下敘述:「公諱蒨,字夢符,姓梁氏。其先襄陽人。曾祖諱處厚,以高貲雄鄉裡,好義致客,賢士大夫多賓友之。祖諱湛,并州錄事參軍。考諱錫,巴州軍事推官,贈職方郎中;妣沈氏,仙源縣太君。」因此,梁燾公的祖上世係為:處厚公—梁湛公—梁錫公—梁蒨公—梁燾公。由此(二)、(三)、(四)、(五)世系確實值得商榷。
世系(一)中個別太公的身世爭議性較大,如永思公,陽江譜說是官至龍圖閣觀文殿大學士,根據對宋史的研究,宋朝設立的「殿閣大學士」名目繁多,如「觀文殿、端明殿、龍圖閣學士、天章閣學士、寶文閣學士、顯謨閣」等學士,但都是給做過宰相的人加上的榮譽銜,無實際職責。《宋史職官志》記載:「觀文殿大學士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已。」「皇祐元年,詔:置觀文殿大學士,寵待舊相,今後須曾任宰相,乃得除授。」 由此推知永思公應該在宋朝任過宰相,經查宋史無此記載,永思公的身世好象有東原梁灝公的身影。還有子貴公,陽江譜記載子貴公,字子美,宋進士及弟,官吉州治中資政大夫,徽宗大觀元年擢為工部尚書,徽宗大觀二年時為禮部尚書宣和四年加封開封府儀同三司侯,始居汴梁。由子貴公的履歷顯示,子貴公應為宋朝一個顯赫的歷史名人,載於宋史卓卓有餘,但經考證陽江族譜上的子貴公有套用了東原子美公的履歷之嫌,據此推測陽江譜的子貴公與東原的子美公極有可能是同為一人。由此可見,世系(一)及(四)(五)好象沾染了東原梁氏狀元之光環。或者當年編纂《中國梁氏族史(東原卷)》的主編們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把廣東梁紹公世系收歸於狀元之後。但現在問題是紹公的後裔是否有這個勇氣承認我們的前輩所修的族譜出錯,去接受東原梁氏的招安。
梁紹公的名諱各地也有不同的稱謂,粵西地區記雲臺、雲基。由於各地對紹公祖上世系及名諱記載的差異,一些全國性或地方性的族譜對梁紹公世系在收族問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把粵西地區永蘭公後裔拒之梁紹公世系。

二、梁紹公之長子撫民公之子嗣問題初論


撫民公,紹公之長子,對於撫民公的子嗣問題根據各地族譜歸納起來有「四子論」、「五子論」、「六子論」。「四子論」以陽江譜為代表,陽江族譜記載,撫民公宋進士敇授通政大夫官至吏科給事。娶勞氏生四子,長曰永保,次曰永安,三曰永壽,四曰永定。 「五子論」出自南海丹灶僑港詒遠堂《梁氏家譜》及廣州泮塘《梁肇基公族譜》等,記撫民公生五子:永安、永享、永保、永受、永定。「六子論」有《臺山梁氏族譜》、《新興洞口梁氏族譜》等,記撫民公生六子:永保、永安、永受、永定、永昌、永寧。
「四子論」、「五子論」、「六子論」當中,「六子論」與「四子論」有共同之處是前四子的排序相同,但五子論完全顛覆了「六子論」與「四子論」兄弟的排位。
關於撫民公子嗣問題筆者作如下的探討,「四子論」與「六子論」兄弟排序比較合理。理由一是永保公與永壽公兩房來往密切,根據陽江譜記載兩大房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同修族譜共譜字派為「奕彬興華國,世祚永蕃昌,居仁克作聖,立德乃流長」,並且現在陽江永壽公房族譜都還保存永保公世系。二是撫民公、永保公父子同葬於開平,陽江譜記載:撫民公與妣勞氏合葬於廣東開平市赤水鎮象欄山鄉觀音廟後山,現在每年清明節期間永保公和永壽公的後裔都會春祭撫民公墓。永保公葬開平縣梁金山第一腦,坐子向午兼癸丁,眠犬望月形。按此推測撫民公可能跟隨永保公南遷,是永保公或他的後裔將撫民公安葬於新會(當時新會包括開平)。三是根據中國倫理傳統,老年父母一般跟隨長房或尾房,極少跟隨中間房,因此永保公應為長子。「五子論」中的兄弟排序永安、永享、永保、永受、永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另外,五子論中的「永享」與六子論中「永昌」是否存在由於廣州話讀音問題而造成的一種筆誤。


三、撫民公家族源流分布


各地族譜都同時記載紹公第三代永公初居南雄珠璣巷,後舉家南遷,先達省城廣州,再由省城遷於各府縣。
(一)永保公開新會「八角臺房」
永保公,撫民公長子,宋進士仼福建通政吏,晚年公與兄弟等遷居古岡倉步(今新會城倉步巷),妣陳氏生四子,長曰紹源號東溪,次曰紹淵號南溪,三曰紹江號西溪,四曰紹海號北溪,妣陳氏葬於鶴山市宅梧鎮冷水逕八角臺,因此又稱永保公房為「八角臺房」,後裔分布新會、開平、臺山、恩平、陽江、新興、高要、雲浮、封開、梧州等地,是紹公第三代最龐大的一支派,永保公四子派衍如下:
1、東溪公,名紹源公,號東溪,宋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光祿大夫, 原任兵部尚書,居古崗州清源, 開月崗天戥派; 妣吳氏, 生二子,長曰集成, 次曰日成。
2、南溪公,名紹淵(又稱紹洪)公,號南溪,史部郎中,妣伍氏、許氏、趙氏,合葬臺山市白象寺南溪村,象形。生三子,大成、二成、三成。分派新會小崗、開平長沙衝翼、菠羅、衝澄、蕉園、博健、杜衝、坪衝。都那朗、北潭官堂、恩平南坑各鄉、新興上沙村、餘村、陽東大八雷岡、湛江西元村等。
3、西溪公,名紹江公,號西溪,由官生楝遷州司馬, 遷南恩州; 妣鄭氏, 生二子,長曰輅成,次曰玉成。
4、北溪公,名紹海公,號北溪,公生一子遺成。遺成公生一子宣政,居新興縣三挺村。
5、《臺山梁氏族譜》記載,南溪公14世孫善五公,字樂耕,是學尹,配黃氏、朱氏。公與次子世傑公由新會橫嶺(對海新會古井鎮)徙居臺山市端芬鎮西廓村。後樂耕公回橫嶺而終,為入臺山始祖。開臺山梁三大房橫嶺房、西廓房、龍池房,人口約共10000多人。
(二)永安公開丹灶僑港詒遠堂四大房
丹灶僑港詒遠堂《梁氏家譜》記錄為: 梁肇,字永安,撫民公子。宋徽宗時授同知清海軍事,南宋紹興年間罷任後僑居廣東南海丹灶,生四子:明遠、明翰、明達、明韓,為四房。
長房祖明遠公:居南海丹灶西村坊,分支丹灶東村房、丹灶西村北房。
二房祖明翰公:居沙棠角鄉,分支沙頭岸南約房、丹灶龕邊房、大栆房、吉贊房、竹園房、渡窖房、莘湧房、羅沙房、肇慶高明縣城、羅定州城、茂名縣、梅綠。
三房祖明達公:居沙頭岸鄉中,約分支莘村房、雲窯房、儒林海邊房、沙栆房,順德縣龍江房、羊額房。
四房祖明韓公:居丹灶村心坊,分支丹灶深巷房、莊邊房、區村房。
對於永安公裔,陽江族譜記錄為:永安公,撫民公次子,公生三子,長曰印,次曰符,三曰節。
(三)永壽公開陽江恩平高要新興十大房
陽江譜記載:始祖永壽公,配鄭氏,生三子:丙、壬、順。公由南海徒居南恩州合山白石村(廣東陽東區合山鎮那洋村原址),公葬於那洋船山,山名雁落平沙,坐子向午兼癸丁;妣鄭氏葬於那洋虎山,山名飽虎守肉,坐丙向壬兼丁癸,公的後裔開陽江、恩平、高要、新興梁氏十大房。
陽江、恩平、高要、新興梁氏十大房譜:
二世祖
長房祖丙公,配何氏,生三子:江、海、汰,公與祖妣何氏葬那洋土名火爐山,山名白馬巻湖,坐西向東。
二房祖壬公,陽江譜記壬公遷肇慶。根據高要白土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的老族譜記載:壬公遷肇慶,我清峰祖自肇慶遷居雅瑤。
三房祖順公,生一子:福海,公徒居新興楓洞村福塘坊,開基新興房,葬於新興藍坑金鐘山,喝形絲線吊金鐘。
三世祖
丙公房
長子江公,配曾氏,生二子:龔正、龔錫。公葬於那洋在土名崩崆山,山名秦皇點兵,坐戊向辰兼辛巳;妣曾氏葬於那洋土名雞公山,山名仙人大座,坐卯向酉兼乙亥。
次子海公,配陳氏,生一子:元七。公葬那洋土名象山,山名大象卷湖,坐丙向壬兼己亥;妣葬那洋土名燕山,山名燕子泊梁,坐癸向丁兼醜未。
三子汰公,配何氏,生四子:肇元、肇亨、肇和、肇幹,公與妣何氏葬於那洋土名火爐山,山名白馬巻湖,坐西向東。公開陽東合山那洋房。
壬公房
清峰公,原名國泰,表字貞運,號清峰。配盧氏,公生六子:義甫、和甫、文甫、元竦、仁卿、子全。公生於宋度宗鹹淳三年丁卯年(公元1267年)七月念一日子時,終於元順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辛巳年正月初六日,享年七十五歲。妣盧氏生於宋端宗景炎三年戊寅年(公元1278年)正月十一日戌時,終於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甲申年四月廿四日,享年六十七歲。公與妣合葬於高要白土龍長岡,坐子向午。公開高要白土房。
順公房
福海公,生二子:以政、材政。
四世祖
江公房
長子龔正公,生一子:汝清。
次子龔錫公,生三子:師達、師旺、師道。
海公房
元七公,生二子:十五、十六,公開恩平聖堂房。
五世祖
龔正公派
汝清公,生三子:文昌、文盛、文華。
龔錫公派
長房祖師達公,生一子:仕安。公開恩平歇馬房。
二房祖師道公,生二子:道安、道成。公開陽東北慣那霍房。
三房祖師旺公,生二子:庚一,庚二。公開陽東東平北政房。
福海公派
以政公,開新興楓洞長房;
材政公,開新興楓洞二房。
六世祖
汝清公派
長房祖文昌公,生一子:學俊,公開陽江平岡良村房。
二房祖文盛公,公開陽江海陵白浦房。
三房祖文華公,公開陽東大八雷岡房。
(四)永定公裔開茂名高州文堂房
1、茂名高州文堂梁氏族譜
富廣公,永定公子,公生一子茂興公;茂興公傳初孫公,初孫公傳梁堅公;梁堅公(1444—1523),字中立,號肇端,為梁氏高州文堂始祖,公生四子,長曰積,次曰善,三曰餘,四曰聚,原在增城居住,由增城來電白,再由電白遷居茂名,兄弟散居帥堂白茅坡、林園、橫山欄石、土鑊蓮堂等到處。文堂俗稱「米堂」,包括現在高州市金山開發區的米堂、西堂、文龍、紅粉、金塘嶺和金竹山等地。
2、順德壇頭村梁氏
順德杏壇頭村梁氏開基祖梁餘昌,屬梁永定支系,但族譜不詳。
陽江譜記載:永定公,撫民公四子,公遷徒廣州、古崗、東莞,生一子曰秫。
(五)永享公後裔開廣州泮塘房。
《廣州泮塘梁肇基公族譜》記載:永享公,字弘益,鹹淳年舉人,遷南海西場鄉,妣白氏,合葬於西場本鄉白墳嶺,又名交椅環,坐乙向辛兼卯酉,生一子:賈城。後裔梁肇基公開廣州泮塘房。
《廣州泮塘梁肇基公族譜》記錄永享公南遷與陽江譜記錄的四永公南遷存在著差異,陽江譜記四永公保、安、壽、定沒有加入《珠璣巷宋代居民羅貴南遷事件》,廣州泮塘《梁肇基公族譜》記載永享公是加入宋代羅貴等33姓97家集體遷徙,開基南海西場鄉。
另外,根據《臺山梁氏族譜》記載撫民公五子永昌公初遷新會東頭裡,後開新安各派,後又開四會各派。六子永寧公初遷新興,但現在一直未發現永寧公後裔。

四、愛民公後裔需正本清源


前面在討論梁紹公的祖上世系時,已經說過由於各地族譜記載及紹公名諱稱謂的不同,出現了粵西及廣西的族譜與陽江新會新興族譜記錄愛民公後裔兩個絕然不同的世系。
(一)新會陽江譜愛民公後裔一枝獨秀
新會《亞中梁族家譜》譜序:新會梁廣譜其族,始自亞中大夫,容州路總管勇,至其身僅五葉。蓋亞中之上區姓,不可原也。區僉甫者,浙江錢塘人,就贅於新會吉水楊氏,生亞中。區與楊俱早世,亞中有姑適於梁,攜之就育,遂為梁氏子。區不可為梁也。而子孫承傳既久,安於故常,勢不可得而復。第其奉先之祠,尚兼二姓之郡望,而稱平陽安定云爾。
亞中起自布衣,而運與時際,取功名如反掌。又能廣擴其土業,使九男五女,皆為富人,可謂不出世豪傑矣。子孫出於簪纓之家,而不知族之無譜,為可懼哉。至五服未終,宗族已有如途人相視者。廣獨寒心於此,注意為之,其賢於人遠矣。廣自髫年與餘友,相知最深。前此嘗問譜於餘,餘舉眉山蘇氏譜,參以世經人緯之編成。值餘自京謁告歸,特來求正,且請序。餘閱其修善矣,無容他說,書此復之。

宣德元年(公元1426)歲次丙午秋八月既望
承德郎吏部司封主事邑人退庵鄧林書
從以上譜序知,勇公,即亞中公原本姓區,後因父母區與楊俱早世,亞中有姑適於梁,攜之就育,遂為梁氏子。但後來修譜者以此為素材編成了一個故事《右錄愛民公後嗣賜雙郡記》,「愛民公紹公次子,因乏嗣育區甥者以繼後,區甥者黃石卿宋大夫區迪之季子,即愛民公之妹所生也。從母歸寧,公留之,因名留後改為毓璟,璟生承恩,恩生柏亭,亭生略,略生崇建,建生愈修,修生甫籤,籤生勇,勇生國詔、國寶、國宣、國安、國英、國雄、國豪、國傑、國棟兄弟九人,景時欲複姓歸宗,南溪公不許,奏聞聖旨批曰:絕人之後者不仁也,負人之託者不義也,攘人之業者不廉也,明此暗彼者不智也,不仁不義,無禮無智,雖當究問,但其忍為忘本,幫故爾賜雙郡,先平陽而後安定(即陝西平陽郡、安定郡)。萬世不忘梁姓之雙郡自此始也,自愛民公傳至國寶凡十二世。」將勇公合法地成為愛民公之後裔。這樣陽江新會新興族譜記錄愛民公後裔只有勇公一族。
(二)粵西地區愛民公後代枝繁葉茂
羅定、高州、陽春、廣西梁氏族譜記載如下:
雲臺(號紹), 誠福子,號紹。生二子,長撫民,次愛民。長子撫民為史科給事,生四子,長永保遷古崗菖蒲巷,次永安遷南海佛山三水,三永壽遷肇恩陽江,四永定遷東莞增城。
愛民(字桂毓):,紹次子,號愛民,字桂毓,為福建知府,居珠璣巷,生一子永蘭。
永蘭公,愛民子,初居廣州大坦尾。生二子,長如映,次如負。
如映公,生四子,長崇義,次崇高,三崇禮,四崇信。
如負公,生一子崇德遷居順德。
崇義公後裔主要分布在信宜鎮隆天后街
崇高公,公生三子,長曰真蔭、次曰真寶、三曰真榮。各裔孫分居各地。
崇禮公後裔遷廣西
崇信公後裔遷羅定
真蔭傳聖輔—宗麗公,現居廣西岑溪水汶嚴垌,耀華曾子,王強,水汶街,廣東羅定圍底,羅定扶合永安村、潭井村。
聖輔傳慶遠公、慶達公;居廣東羅定潭井一帶。
真蔭傳聖惜—宗惠公,現居廣東羅定潭井村,新屋頂;廣西南渡朝旺、荔衝、高垌、西蘭、西竹、盤古克勤、曇容,大和、六雪村,犁木水井、大竹,三堡蒙奇、扶南
聖惜—宗仁公,居岑溪水石村,犁木石塘三馬村,盤古曇,遮村,石腳河口,勒竹橫垌,橫山羅敏村。
聖惜—宗裕公,居羅定潭井村,岑溪歸義、望裡、大錦。
真蔭傳聖恍—宗華公—仕享—源深公現居廣西岑溪南渡高垌
聖恍—宗德公,現居羅定潭井下垌,南園村、竹崗塘、羅城到沙上下村,曇賓、灣垌、曇賓雙謙村。
真寶傳聖遠—宗義公,居廣東潭井、南渡高垌即肇基公,岑溪木榔、城嚴村即清遠公,樟木垌尾村即國雷公。
聖遠公傳宗安公五子,後裔主要遷居羅定市素龍、太平、羅平、黎少、雙東、潭濱、廣東高州、德慶、信宜、陽春、廣西岑溪、玉林等地區。
真榮生六子,落居廣東信宜錢排上碩恢屋村。

相關焦點

  • 廣東梁氏入粵始祖梁紹公及其派系分布,梁氏兄弟們都來看看吧
    在廣東眾多支入粵開基祖支派中,梁紹公支派世系清晰龐大,紹公入粵後到第三代起迅速繁衍開來,後裔遍布珠三角、粵西及廣西梧州,玉林等地,為廣東梁氏最大的一族。一、梁紹公祖上世系源朔初探對於梁紹公的祖上世系,紹公後裔各房的族譜記載各有不同,基本上是各房各修。
  •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
    梁氏是遠古黃帝世系家族的一個重要成員,在黃帝世系1—48世後,梁姓的1世康伯公誕生,他是黃帝系第49世孫。,福建象運梁姓始祖)52世梁直輝,東渡臺灣56世梁紳, 61世梁仲義,62世梁永昭、永壽、永仁、永敬 66世梁必遂,71世永福、安德、由仁(閩、浙、臺、贛、粵、新加坡等)梁氏51世:梁文臻(梁誕之後,公生於唐玄宗開元10年),59世梁蒲(廣東梅州),60世梁文有、文志(遷福建
  • 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梁家人趕快收藏!
    我們同心同德,弘揚梁氏文化,傳播梁氏優良傳統,繁榮1300萬大梁世家。世界梁氏家族世系表(1-90世、跨約2800年)世界梁氏家族世系(代)排列表,東渡臺灣56世梁紳, 61世梁仲義,62世梁永昭、永壽、永仁、永敬 66世梁必遂,71世永福、安德、由仁(閩、浙、臺、贛、粵、新加坡等)梁氏51世:梁文臻(梁誕之後,公生於唐玄宗開元10年),59世梁蒲(廣東梅州),60世梁文有、文志(遷福建)61世梁格(潮州)
  • 廣東羅氏世系源流(一)
    漢和帝永元間充徵士,為隨軍裨將,南進廣東。退役就地務農,卜居番禺。至孝聞於上,闢以為吏,不就,偕母遁居增城。歿葬增城縣郊黃陂,故稱為羅山,即今之廣州市郊區羅崗是也!可惜其世系失考,子孫難覓,而源流有待考證。
  • 《江西、廣東龍氏世系略考》
    《江西、廣東龍氏世系略考》《江西龍氏永新世系源流》(新曆)公元二零一七年一月二日網名:寧靜致逺(龍氏子孫)整理 二十八世:庚,生於唐代(元和)807年,開成(838年)鄉舉大中,857年自湖廣道州任江西廬陵吉水丞
  • 江西梁氏族譜源流總敘
    梁伯九世孫鱣,從學孔子,遷曲阜,是為梁氏理學之始祖。由周而秦而漢有名橋者,資以千萬計徙茂陵,至哀平末歸安定,子孫為安定人。其不從歸者,子孫為扶風人,鴻其裔也。安定之族,橋生傳。傳生延,延為西域司馬。延生統,統累封陵鄉侯。統子二:長松,字伯孫;次竦,字叔敬,俱以經學顯名。松尚光武帝公主封駙馬。竦兩女為章帝貴人,小貴人生和帝,追封皇太后,並封竦三子為伊吾侯,梁氏一門自此稱盛。
  • 梁氏族譜大全,梁家人必看!
    視頻講座梁氏,中國典型的南方姓氏。源流較多,或出自嬴姓、出自姬姓,或以國為氏、以地為氏、以邑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2013年,根據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過綜合分析,發布的中國「百家姓」排行榜,梁姓人口排名22位。姓氏起源梁氏出自嬴姓,起源於東夷少昊部,伯益之後。伯益三十五世大駱生非子。再五傳秦仲,秦仲的小兒子康封於夏陽梁山(在今陝西韓城南),建立梁國,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滅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
  • 廣東肇慶葉氏源流淺析
    以前我們普遍認為入粵始祖只有兩個祖系,即是梅州葉氏開基祖大經公和南海葉氏開基祖正簡公的兩個祖系,後經走訪調查和電話詢問,肇慶各區縣的葉氏聚居地發現,肇慶葉氏之源流,其實有幾個不同的入粵始祖和未知的祖系。以下以各分支簡述:
  • 武威廖氏始祖 廖氏花公世系
    廖叔安,廖姓得姓始祖之一。上古五帝中顓頊(zhuān xū)帝後裔。夏時(約公元前22世紀末至公元前17世紀末)被封在飂(liu)國,為飂國國君。其地在今河南省唐河縣一帶。有裔子曰董父,善養龍,以養龍服侍帝舜。叔安後代以國為姓,是為飂(廖)姓。廖叔安世系是廖氏主族。
  • 入黔始祖沐潤公世系脈派考證
    沐潤公十二世裔孫林早強,作為好事者或者說孝子賢孫,對入黔始祖沐潤公世系進行研究考證。四、沐潤公十二世裔孫林早強世系林早強,系入黔始祖沐潤公十二世裔孫,源系閩林十七世,九牧長房端州刺史葦公四十世裔孫八、閩林晉安郡世系入閩(福建省)一世祖祿公(公元274-356),字世蔭,乃西晉徐州別駕、黃門侍郎穎公之次子,為朝庭命官,曾任合浦太守。東晉明帝太寧三年乙酉(公元325)奉旨入閩,出任晉安郡守,遂定居於晉安(今福州市),為開閩林姓始祖。
  • 梁氏家族簡介
    到了梁鱣的第45代後裔後唐天平節度官梁惟忠,舉族定居於山東東平,這支梁氏家族在宋朝時期成為科甲鼎盛的望族。梁氏族人大多尊奉伯益、嬴康為得姓始祖。源流三源於姬姓,出自東周時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 譚氏根源—龍西世系始祖甫壽公
    源流序                     (譚氏根源~龍西世系始祖甫壽公) 國器公官居西昌泰和首開西昌世系譚氏源流,為西昌譚氏開派始祖一世,並為紀念先祖頃元侯世居南京京陵而首立堂號《京陵堂》而世代沿襲。《京陵堂》記祖感恩傳承之意,為西昌派系起源立祖總堂號。其二世本立公見西昌山水清秀,遂置業建祠於泰和早禾市以官族家屬身份隨父留居於西昌泰和。      西昌(江西泰和)自此成為了天下譚氏繼山東,河南後的最為龐大的集居散徏地。
  • 【周氏家族】湖南周氏入湘各地始祖簡歷(下)
    共計四派:(一)興寧始祖文緒,名十九郎,籍道州,徙江西廬陵吉水,明時遷廣東興寧縣西廂五裡外大平水口。(二)連平始祖友敬,字敬宗,名四十四郎,明時自閩來粵之連平州麻陂約。(三)龍川始祖嶺寶,明時居廣東惠州府龍川縣錢嶺。(四)程鄉始祖七位,祖籍河南固始,移福建寧化石壁,復遷廣東嘉應州程鄉縣湖貴陂。四支後裔於清初皆遷醴陵東鄉。
  • 梁家人不可不知道梁氏遷移史!
    梁氏自陝入晉,自晉而入浙、閩、粵乃至全國各地;梁氏發源於陝西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南部一帶);梁氏成長於西北:晉國有解梁城(今山西臨猗西南),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孫,居河東,是為河東梁氏開基祖。
  • 梁氏郡望、堂號大全,看看你屬於哪個堂?
    點上面「梁氏全球群」加入梁氏家族!
  • 連城張氏源流對接暨晁公、資公世系研討會會議紀要
    連城張氏源流對接暨晁公、資公世系研討會會 議紀要2018年7月28—29日,正值盛夏,連城張氏聯誼會應省內外宗親之約迎來外省、外市、外縣張氏宗親,歡聚一堂,共同研討連城張氏源流及晁公、資公後裔外遷支系。
  • 福建永安張氏支派世系源流及分布——張氏文化
    3、洪田鎮上石村張姓  十六世千一郎、千八郎於元末遷廣東潮州;明聰、明顯兄弟遷江西南安;千四郎遷浙江金華。  二十世張成宗、華二移居永安城關。  二十二世張文翱(áo)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遷小陶鎮大陶口村定居,為小陶張氏始祖。  二、人口分布  永安當地張姓現有人口13736人,為永安第七大姓。
  • 梁氏家族的起源:康伯始祖立梁國,後世奉宗繼夏陽(一)
    公開資料顯示,梁氏家族的源流共十三種;我們很榮幸搜集梁氏家族起源的十三種學說,並一一呈上。下面,是梁氏起源之嬴姓說。神話傳說集合歷史記載,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因此被舜賜姓贏姓。伯益者,名益,偃姓,伯為爵稱,皋陶之子,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後,女祖為黃帝族顓頊之孫。
  • 【龍南林氏五修宗族譜】茂榮世系的譜載始祖出場亮底 -解析考證之九
    【龍南林氏五修宗族譜】茂榮世系的譜載始祖出場亮底 -解析考證之九可參見連結:首例運用數學《生年測算法》族譜在龍南誕生 修譜跨入定量時代總序:首次引入數學科學參與世系研究林氏源流網序:譜牒研究從定性走向定量時代摘要
  • 中國高州梁氏宗親理事會祭奠梁氏始祖元朝儒林學士壬公梁真祖
    中華茂名風採人物主編:張富球,中華梁氏宗親風採人物聯誼會副會長:梁星華  攝影報導梁氏圖騰的含義:梁姓,山水之上耕種和祭祀之族!自古有傳:梁氏是以大樹為姓氏圖騰。也寓意梁氏子孫,不論身居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天涯海角三,都要領悟: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要努力秉承梁氏:忠、孝、勤、儉家風,光前裕後,敦宗睦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梁氏起源:姜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一大姓。梁姓出自贏姓,是大禹時期治水名臣:伯益的後代……梁氏圖騰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