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有六大猛將,卻被此人殺了倆,李淵:看來必須李建成出馬了

2020-12-14 陶陶愛歷史

公元621年5月,秦王李世民率領唐軍在虎牢關,大敗前來援救洛陽軍閥王世充的河北豪傑——夏王竇建德。此戰中,夏軍幾乎全軍覆沒,而竇建德也當場被擒。聽說竇建德投降,裡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王世充也選擇了投降。由此除了少數地區以外,唐朝基本完成了天下的統一。

隨後,李世民押著王世充和竇建德,風風光光地回到了長安,並受到了父親唐高祖李淵的嘉獎。李淵見敵酋授首,以為天下已經平定,無需再留竇建德這位叛賊的命。於是他當即下令,將竇建德斬首。有「義王」之稱的竇建德,就這樣窩窩囊囊地走完了人生的歷程。

然而李淵怎麼也沒想到,竇建德的死卻一顆重磅炸彈,將原本已經歸降的河北地區震得地動山搖。原來,竇建德在河北實在是太得人心了。

竇建德出身貧寒,世代務農。隋末大亂時,崇尚任俠之風的竇建德毅然起兵,以匡扶社稷、拯救黎民為己任。在他的指揮下,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軍閥紛紛授首。竇建德所領導的夏國,逐步佔領了整個河北,虎視中原。

一方面,竇建德關愛百姓,攻破城池也不會肆意擄掠和屠殺。因此,在竇建德的統治下,河北地區的農業得到了恢復,路上連一個盜賊也沒有。另一方面,竇建德求賢若渴,特別鍾愛忠義之士。建德每當攻陷城鎮打敗對手,所得到的財物,一起分發獎賞給各位將領,自己一樣東西都不要。又不吃肉,日常吃的只是蔬菜、脫皮粟米飯。他的妻子曹氏不穿絲織衣裳,小妻、侍女只有十幾人。因此,竇建德不僅得到了河北百姓的民心,還讓一大批能徵慣戰、運籌帷幄的謀臣猛將聚集在他身旁。

在戰場上,竇建德屢次擊破王世充和李唐。其中,竇建德還大敗李淵的堂兄弟——淮安王李神通,攻陷唐朝的重鎮黎陽,將左武衛大將軍李勣、唐高祖皇妹同安長公主、李神通一齊俘虜。對於李神通等人,竇建德選擇了以禮相待,絲毫沒有為難。當李勣潛逃回唐朝後,竇建德也沒有殺掉其作為人質的父親作為報復,反而稱讚李勣是忠義之士。當夏國和李唐籤訂合約,竇建德又將李神通和同安公主完好無損地送回了唐國。

可以說,竇建德是一位完美的君主,上安國家,下安黎民。如果不是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太過逆天,或許竇建德才是最該統一天下的英主。

雖然竇建德對李唐以禮相待,但李淵可不想以同樣的禮節對待他。必經李淵的先祖從西魏時期就是貴族,而竇建德不過是泥腿子。在他看來,一介草民如何能與自己這樣的天潢貴胄平起平坐?而且如今天下大定,留下竇建德的性命也並無益處。因此,李淵竟悍然處死了竇建德這位大英雄。

聽聞竇建德的死訊,他的舊將們皆恨得咬牙切齒,本想歸於農家的他們再一次拿起了刀兵,而河北地區將再一次陷入戰火。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李淵下詔,徵召夏國舊將範願、董康買、曹湛、高雅賢、王小胡等人到長安。當時範願等人聽說竇建德已死,而且李淵還處死了王世充的部將——單雄信等人。對此,範願對眾人說:

「當年夏王俘獲淮安王,對其以禮相待;如今夏王被俘,卻被李唐殺死。實在太不地道。我們本來都是一群蟊賊,都曾受到夏王的厚遇。如今不為夏王復仇,哪還有面目去面對天下之士?」

一方面,範願等人感恩於竇建德的恩惠;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重蹈單雄信的覆轍。於是範願等人一致做出決定:舉兵反唐。經過佔卜,他們得知奉姓劉的為主能夠成事,就去找竇建德舊將劉雅。但劉雅卻認為,天下已定,自己無意再出山,要終老於農桑。

範願等人見劉雅如此不講義氣,於是當場將之格殺。之後,他們又找到了歸隱於農家的夏國大將——劉黑闥。

劉黑闥本是無賴,嗜酒,好博弈,不治產業,和竇建德是同鄉。由於家境貧困,竇建德經常資助他,兩人由此結為莫逆之交。範願等人找到他時,劉黑闥正在家中種菜。聽說要起兵反唐,劉黑闥立即丟下鋤頭,殺死耕牛,用牛肉招待了自己的老戰友。

之後,劉黑闥糾集了100多人,以少勝多攻佔了漳南縣城,奪取了數千件兵器,而劉黑闥的軍隊也隨之擴大。 七月十九日(8月11日),劉黑闥在漳南設立祭壇,祭奠了竇建德的在天之靈,發誓要割下李淵和李世民的人頭,為其復仇。

聽聞劉黑闥起兵,河北地區的竇建德舊將均紛紛響應。他們殺死了當地的唐朝官吏,劉黑闥的軍隊迅速擴充到十多萬。隨後,劉黑闥擊潰了李神通和羅藝的聯軍,生擒唐朝名將薛萬均和薛萬徹,並打得大唐軍神李勣僅以身免。

僅僅不到半年時間,劉黑闥就收復了夏國所有的地盤。而劉黑闥之所以進展如此之快,除了足智多謀、勇猛善戰之外,其主要原因就是李淵殺害了竇建德。都說「哀兵必勝」,劉黑闥統領的,就是為竇建德復仇的「哀兵」。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劉黑闥在相州自稱漢東王。二月,秦王李世民帶領本部兵馬前來平亂。正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劉黑闥多次主動出擊唐軍,給李世民造成了極大震撼。在洺水之戰中,劉黑闥殺死了李世民的愛將——羅士信。在秦王府,羅士信是與程咬金、尉遲恭、秦瓊、李勣、李道玄等人齊名的猛將。而羅士信的死,也讓李世民異常悲傷,不惜以重金贖回他的屍體。

但在洺水,劉黑闥糧草吃盡,加之中了李世民的水攻之計,不幸被挫敗。於是他帶領親信騎兵,奔入突厥。

武德五年(622年)六月,劉黑闥藉助突厥的力量捲土重來,與齊王李元吉交戰。在戰鬥中,劉黑闥大敗李元吉,並殺死了唐軍大將、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再次恢復竇建德的舊境。

李道玄,是《隋唐演義》李元霸的原型。他從少年時期起,就跟隨李世民作戰,是李世民帳下六大猛將之一。作戰中,他喜歡單騎殺入敵陣,所向披靡,甚至連傷都沒受過。但這位猛將卻死在了劉黑闥手上,年僅19歲。對於李道玄的死,李世民痛心地說:

「道玄常跟隨我徵伐,見我深入敵陣,心中羨慕想要模仿,才會這樣。是我害了他!」

說完,李世民便號啕大哭。就這樣,李世民帳下的六大猛將,竟有兩人死在劉黑闥手上。

李淵見李世民和李元吉相繼敗給劉黑闥,於是作出第三次換帥的決定,讓太子李建成出馬。由於李世民曾篡改史書,將李建成貶得一文不值,甚至說李唐建國和統一,均是自己一人之功。但實際上,李建成的軍事才能也非常出眾。

相比於喜歡狂飆猛進的李世民,李建成更加沉穩,軍事上步步為營,政治上張貼告示,安定流民,爭取河北民眾的支持。在55天的戰鬥中,李建成節節勝利。公元623年,李建成擒獲了四處逃竄的劉黑闥,並將之斬殺,獲得了最後的勝利。由此,李唐最終戰勝了所有的對手,完成了天下的統一。

在攻打南中時,馬謖曾對諸葛亮說:「要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李淵和李世民過分相信殺伐的作用,不僅悍然殺死了素得人心的竇建德,還在河北妄行誅戮,最終造成了劉黑闥之亂。在戰場上,唐軍多次大敗,甚至李勣這樣的名將,都被打得全軍覆沒。由此可見,只重軍事不注重政治,就算攻取了領土也很難保持。

而李建成卻在重視軍事打擊的同時,也在安撫河北的民心,將劉黑闥賴以起兵的基礎連根拔除。最終取得了勝利。由此可見,李建成的勝利不僅是軍事勝利,同時也是政治勝利。在與劉黑闥的作戰中,皇太子李建成隱隱然有王者之風,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建成一定會成為不遜於弟弟李世民的君主。

相關焦點

  • 唐朝猛將如雲,卻被倆山賊逼到絕境,李世民:看來必須派秦瓊出馬
    617年(大業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淵在次子李世民的勸說下,決定起兵反隋,史稱「晉陽起兵」。當時的李唐陣營,可以用人才濟濟、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來形容。在很短的時間內,唐朝便已經平定關中,將河東與關中地區連為一體。就當李淵躊躇滿志,準備一舉平定天下之時,卻遭遇了兩個山賊——劉武周和宋金剛的挑戰。
  • 李世民殺兄娶弟媳,為什麼不敢殺了老爹李淵,不能殺、也不敢殺
    最早跟隨李淵打天下的除了一些心腹謀士,幾個兒子出力也很大,其中李世民就是最突出的。可以說唐朝的統一戰爭幾乎都有李世民的身影,李世民就是唐朝的開國功臣。李世民雖然為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但是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子,李淵的長子是李建成。
  • 玄武門政變之前,李建成幹了一件事,令李世民痛下殺手!李淵不知
    而他的功績也使得他有了傲視群雄的資本,甚至是與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的資本。兩兄弟暗中鬥了無數個回合,這些李淵是知道的,可他不想廢長立幼,畢竟李建成也沒做什麼錯事。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玄武門之變!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李建成一家,為何下葬當天哭了?
    筆者認為,李世民應該不是假裝哭喪,做給人看,因為他沒這個必要;人都殺了,還必要裝嗎。李世民哭喪,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哀痛,是兄弟情深義重之表現。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都是李淵嫡子,母親是竇皇后,是一個媽生的兄弟,血緣關係擺在那裡,永遠也改變不了。俗話說,血濃於水,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倆成長中相互玩耍,後因爭奪政治權力而走向對立面,成為政治鬥爭之「奴隸」。
  • 揭秘玄武門:李世民瞞天過海襲殺李建成,摧毀李淵強大衛隊的真相
    大唐天文官員對此的解釋是秦王李世民將成為新任天子。然而,當唐高祖李淵向李世民出示該結論時,後者卻遞上密奏,控訴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淫亂後宮。於是,極為震驚的大唐皇帝決定於次日早上召開高級會議,並要求李世民與涉案方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前往會場,接受問詢。
  • 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為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李淵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讓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加上李世民麾下謀士、猛將諸多,在朝堂上的勢力已經隱隱要壓李建成一頭,長此下去,恐怕太子之位將不保。於是,他與齊王李元吉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李世民。此後兩人不斷在李淵面前詆毀李世民,誣告他要密謀造反,甚至還在酒裡下毒,意圖毒殺李世民,兩派人的鬥爭迅速升溫,在朝中相互攻訐,都想讓自己支持的人能最終繼承大位。
  • 李世民被李建成偷偷下毒,李淵得知後,做出個危及社稷的決定
    雖然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是李淵欽定的,而且李淵當時對三個兒子各有分工。李元吉給李建成出主意,讓他早下決心,除掉李世民,以免後患,在弟弟的攛掇下,李建成終於出手了。 一天,李建成很客氣地邀請二弟到府上小聚,陪同的有李元吉,還有堂叔淮南王李神通。 李世民本來就不善飲酒,才喝了幾杯,突然感到心口痛,不一會就口吐鮮血,昏迷不醒。
  • 李淵22個兒子,為啥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嫡長子繼承制是皇室宗法的基本原則,只有正妻,也就是皇后所生的長子,才有皇位的優先繼承權。李建成佔有先天優勢,那就是他比其他兒子生得早,於是李淵在建國後,很快就將李建成立為太子。 但凡皇權之爭,必定會涉及到太子,太子是下一任皇帝,如果要奪權,那就必須扳倒太子,大多數情況下,是其他兄弟想方設法廢掉太子,自己取而代之。
  • 誅殺了太子李建成後,李世民為啥不等李淵去世了再做皇帝?
    隋末起義多年後,李淵父子摘了桃子,建立了大唐一朝。然而對於李淵來說,卻有個幸福的煩惱,他的兒子太優秀了。不過他還是按照嫡長子繼承制,選擇了老大李建成。可是李世民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李淵有是一個愛子狂魔,他實在是不願意厚此薄彼,始終在尋找一個公平。
  • 李淵22個兒子,為何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3個兒子鬥得最兇?
    李玄霸在十六歲就去世了,平陽昭公主有勇有謀,但並無異心,嫡出的只剩下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李淵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李建成是太子,近水樓臺先得月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嫡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嫡長子繼承制是皇室宗法的基本原則,只有正妻,也就是皇后所生的長子,才有皇位的優先繼承權。李建成佔有先天優勢,那就是他比其他兒子生得早,於是李淵在建國後,很快就將李建成立為太子。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目標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父親李淵
    可兒子們鬧矛盾時,他卻總站在李建成那邊。 而大臣們,不是李淵的親朋故舊,就是隋朝時的老同事、老戰友,至於疆場立功的文臣武將們,基本沒出任要職的,連起義元勳劉文靜都被殺了。所以武德年間的格局就是: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和滿朝大臣是執政黨,佔據朝廷的資源和話語權,功勳不大卻被李淵聚在一起,維持著弱勢的主場地位;而南徵北戰的大將、各路諸侯的降臣、關東各地的官員……基本都被李世民籠絡在手,組成在野黨。 按南北朝以來的套路,他們遲早有一戰,當時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既然天下已定,另起爐灶也不現實,那就在李淵和李世民之間做選擇吧。
  • 李淵到仁智宮避暑,有人告密說太子謀反!李淵:李世民,你怎麼看
    武德七年六月,李淵帶李世民、李元吉及群臣到仁智宮避暑。這日深夜李淵和張婕妤剛就寢,宮外忽然有喧譁聲把他驚醒。馬上有衛士進來說:「陛下,東宮有臣子求見說有驚天大事,太子李建成反叛攻打仁智宮謀害陛下!」秦王久經戰陣,手下猛將甚多。只怕他巴不得您舉兵,他好帶兵平叛。這樣一來太子之位可就是他的啦!」李建成一想有道理,他就微服只身前往。他一見到李淵,就投身叩頭請罪,痛哭流涕地說自己冤枉。李淵將其痛斥一番,令左右將他監禁起來。
  • 唐朝「八大開國功臣」:李淵殺三個,李世民殺四個,李治殺一個
    我們知道,在唐朝時期,可謂是名將如雲,他們都為大唐的江山立下赫赫戰功,李淵、李世民都是重情重義之人,很少殺死這些為大唐出生入死的戰將,可以說,這些功勳赫赫的開國功臣極大部分都能善始善終,不像歷代統治者,功成名就後就開始大肆屠殺功臣,儘管這樣,大唐的開國功臣中仍有八位大將被李氏父子殺死,也是情非得已
  • 李建成派到李世民身邊的臥底,騙了李世民一輩子,到死都沒暴露
    也不知道他是怎麼跟李建成談的,最後竟達成了一個協議,李元吉先幫助大哥幹掉大哥,等李建成當上皇帝後,封他為皇太弟。從而李元吉也進入到接班人梯隊。這實在是一個雙贏的結盟,更是一個互補的結盟,李元吉此人在敢說敢幹,心狠手辣上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小號的李世民。這些性格特點恰好彌補了李建成性格軟弱、反應遲鈍的缺點。
  •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作為開國皇帝李淵,並沒有如劉邦、朱元璋那樣生猛,反倒是佔了二兒子李世民的光。如同偉人所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李世民以戰神般的表現,雙手送給了父親厚禮。然而,隨著唐朝的建立,地盤的擴大,李淵和李世民的關係卻變得微妙起來。李世民依舊銳不可當,但李淵卻生怕他立功太大,儘量雪藏,儘量讓長子李建成建功立業。
  • 常何墓碑告訴咱們:李世民頭號仇敵從來不是李建成,更不是李元吉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攜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埋伏於玄武門,截殺了前來覲見唐高祖李淵的李建成、李元吉。而李淵,也不得不將太子之位讓給李世民。隨後,李世民殺入東宮和齊王府,將自己10個侄兒殺得乾乾淨淨。在很多人看來,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目標是李建成、李元吉。而在史料中,史官連篇累牘地控訴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李世民的迫害。
  •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命,李世民如何善後?
    唐朝建立以後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愈演愈烈,尤其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他們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雙方都在做手腳,最後性格果敢的李世民先下了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前夜召集手下文官武將密謀政變一事,可惜的是史書並沒有記載密謀的內容,在我看來有兩點必不可少。
  • 李世民:若沒有李建成的太子,李世民會是天然的繼承者
    首先在初唐時期,特別是唐帝國剛剛建立的時候,中央的權力不是如後來那樣鞏固,太子或王爺是開府的,他們有自己的獨立的班底和軍隊。李建成和李淵當年想要削弱李世民的力量,讓李元吉去打突厥,卻是下旨從李世民的秦王府調兵。
  • 李淵22個兒子,為何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呢?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自己的太子哥哥李建成以及兄弟李元吉。逼著李淵退了位,自己做了皇帝。 很多人以為李淵就這三個兒子,因為很多人認為李淵後來對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才退了位。理由是他只剩下李世民這個兒子,殺也不是,留也不是,只好眼不見為淨。
  • 李建成和李世民誰的班底強大,為什麼最後獲勝的是李世民?
    李世民稱帝前,太子李建成的班底大概如下:武將有李元吉、薛萬徹、馮立、羅藝、李瑗等人;文臣有魏徵、韋挺、王珪、薛萬徹、馮立、羅藝、裴矩等。秦王李世民的班底大概如下:武將有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秦叔寶、程知節、張公謹、張亮、屈突通等人;文臣則有房玄齡、杜如晦、于志寧等人。李淵建立唐朝後不久,便封李建成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