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告訴你:親密關係的不幸,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2020-12-16 騰訊網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而我想補充的是,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能不能幸福,也要追溯到原生家庭來說。

今天我就想來跟大家聊聊"原生家庭",其實,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很熟悉,又很陌生,熟悉的是,它離我們很近,一出生,我們便生活在原生家庭中;可是又陌生,是因為,我們從未真正了解過原生家庭。

也許在我這兒諮詢過的小夥伴都知道,在諮詢正式之前,我都會先詢問你們的原生家庭,幸福或者不幸福,父母關係如何,父母的脾氣性格是怎樣的,甚至我會問到,父母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那是因為,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真的很重要,它在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引導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我這麼說並不是要推卸責任,而是我們自身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投射。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可能有很多小夥伴說,父母生你養你不容易,為什麼要把錯歸咎給父母,其實並不是這樣,"百善孝為先",愛父母永遠是我們作為兒女的課題,但是,成長中被父母影響出來的帶有"缺陷"的性格,也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說,父母的恩情和父母帶來的影響是不衝突的。

▶ 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到底有什麼聯結呢?

迴避型人格:"不是我故意要迴避問題,而是我害怕爭吵"。

在原生家庭中,經常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關注,用打壓式的教育不停地壓迫你,並且在相處中,很少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成長過程中,讓孩子不得不學會"自我獨處",父母在不在身邊,都對孩子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例如,童年的時候,我們因為寫錯一道題,你想解釋,這道題很難,或者你馬虎了,可是父母全完聽不進去,在他們的認知中,只是覺得你錯了,然後開始下意識的批評你,久而久之,只要你犯了錯,就會選擇默默的接受父母的指責和批評,不再解釋,因為你知道,解釋也沒用。

這種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數是缺愛的、自卑的、又有很強的自尊心,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一旦出現跟伴侶出現矛盾和摩擦,就會下意識的選擇迴避的態度,來規避問題,因為在他們心裡,只有這種方式才是拯救自尊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我不解釋,矛盾就不會激化,爭吵才會停止,但是這樣真的好嗎?答案是,NO。

時間久了,親密關係中,就會出現冷暴力,施暴者只是不想爭吵,而受虐者卻因為承受冷暴力,身心俱疲,最後一段好好的戀愛,就會無疾而終。

親密關係中錯過模式:

在情緒上的表現是:壓抑情緒,迴避內心的真實情感。

在溝通上的表現是:拒絕溝通。

討好型人格:"對不起,都是我的錯"。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Pleasant personality)?

簡單來說,在親密關係中,通過不停的討好對方,來使關係更加穩定,更加安全,總是卑微的一方,即使是自己受了委屈,也會不停的跟對方道歉,主動讓步,以此來結束衝突,可以說,討好型人格是毫無邊界感的人格。

在原生家庭中,有的父母會經常吵架,甚至有的父母一生氣就會摔東西,甚至是語言暴力,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多數都比較軟弱,並且很自卑。

當父母吵架的時候,也許他們的內心是難過的,但是還要強忍著淚水,勸說父母不要吵了,不要再動手了。

還有的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或者只要你犯了錯,就會劈頭蓋臉的指責你,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就是童年時期,你犯了錯,然後你就會很膽怯的跟父母說,"別生氣了,我以後再也不敢了,以後我都聽你們的,這次就不要打我了"。

對孩子來說,害怕父母的責打,會用這種討好式的方式,試圖躲避父母對自己的責罵,那麼在成年後,這種人格會延伸到親密關係中,簡單來說,不管伴侶說什麼,都是對的,即使不是你的問題,你也會大包大攬的說"都是我的錯,你別生氣,你別離開我"等等。

因為,你害怕失去這段關係,你害怕對方生氣,你害怕對方因此不愛你了,不懂拒絕,更不懂得怎麼平衡親密關係,只知道滿足對方的需求,絲毫忽略了自己也是有情感需求的。

可是現實是,你可以喜歡一個人而低到塵埃裡,但沒有人會喜歡低到塵埃的你,所以,親密關係中的討好型人格,往往受不到伴侶的重視,這也是讓親密關係分崩離析的原因之一。

親密關係中錯過模式:

在情緒上的表現是:委曲求全,在乎別人的情緒多過自己。

在溝通上的表現是:把道歉當成溝通方式,歸因於自己。

焦慮型人格:"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什麼是焦慮型人格(Anxiety personality)?

簡單來說,焦慮依戀型人格,非常渴望親密關係,也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在性格上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一類人,在親密關係中,對伴侶信任感不足,經常出現患得患失的狀態。

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或者是父母經常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甚至母親就是焦慮型人格,這都會讓孩子埋下焦慮的種子。

比如,你受傷了,需要父母的關心和照顧,但是父母卻告訴你,這點小傷沒什麼問題,一次次的情感需求,卻換來一次次的失望,時間久了,你會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值得被愛?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在這種焦慮下成長起來的你,成長後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中後,當初被埋下的種子,開了花 。

只要伴侶對自己有所忽略,就覺得對方是不是變心了,或者不愛了,一旦觸發了焦慮型人格的這種不安全心理,就會用作、鬧得形式,來引起伴侶的關注,想伴侶安撫自己的焦慮情緒,以此來確定對方是愛自己的情感需求。

而親密關係中的"小作精"就是焦慮型人格下的產物,因為她們缺乏安全感,伴侶不接電話,或者不像從前一樣對待自己,就會產生焦慮,會質疑,這個人是不是變心了,是不是不在乎自己了。

但是,小作怡情,大作傷身,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就像我的很多諮詢者告訴我:"老師,我太能作了,但是我真的不想作,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因為每次一作,他就會來哄我,這種滿足我的方式,讓我覺得我是值得被愛的,他還是愛我的"。

我們不能否認,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而成年以後就的親密關係能否幸福,大概率取決於了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投射,簡單來說,父母相親相愛,那麼成年後的子女也會更懂得包容伴侶,相反,父母經常吵架、冷暴力,成年後的子女也會效仿父母的相處模式。

親密關係中錯過模式:

在情緒上的表現是:憤怒的情緒。

在溝通上的表現是:經常岔開話題,歸因於外部因素。

所以說,童年的原生家庭和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真的是密不可分。

▶ 那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讓我們的親密關係不受影響呢?

1、學會自我分化(Self differentiation),從原生家庭剝離出來。

很多人提起"原生家庭"的時候,更多是把它當成自己身上錯誤行為的主要歸因,把原生家庭的詬病當做是自己逃避問題的理由。

我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父母脾氣就不好,所以,我脾氣都隨父母了,想改變太難了"

"在親密關係中,我總是很自我,都是因為我父母都比較自我,從小不管我,也不關心我"

"我不會處理戀愛中的問題,那是因為我父母就這樣,他們總是吵架"

其實作為情感諮詢師來說,我並不是很認同這種錯誤的歸因方式,相反,我覺得一個人在成年以後,是有能力去改變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並且具有主觀的能動性,去覺察父母帶來的影響,並且加以修正,以正確的姿態去對待未來的生活。

在系統家庭理論中提到過一個名詞:自我分化,簡單來說吧,就是在這個分化的過程中,去學習將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模式從原生家庭中分解出來。

分析自己的角色,自省自己曾經的行為,哪一部分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哪一部分是自己後天形成的,而不是將所有的問題擱置或者是都拋給原生家庭。

我們要正視父母的成長環境,多在父母的視角去看待父母的問題,通過理解他們來解脫自己。

有很多小夥伴可能看到這會很迷茫,我同樣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你的父母脾氣不好,而你也在這種責罵的環境下長大,進入親密關係中後,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你的脾氣也不是很好,那麼這個時候,不妨了解一下父母的成長環境,你會發現,這也是父母的上一輩遺留下來的問題。

可是從小耳濡目染的你,覺得父母被上一輩影響遺留下來的問題,真的好嗎?讓你很受傷,對不對,那你已經深受其害,難道還要延伸到自己的家庭中嗎?

所以,只有剝離於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你才能真正的認知原生家庭,並且跟原生家庭去和解,只有跟原生家庭和解,你才能實現真正的人格獨立。

當一個人從心理上跟父母分離,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時候,就不會活在"都是父母坑了我"的世界中,才能徹底放下父母對自己的影響,並且不會影響到日後自己的婚戀關係中去。

2、要有復原力,去擁抱值得被愛的人,而不是去傷害。

如果你想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中走出來,那麼你就要有強大的"復原力",學會用重啟鍵,重新啟動你人生的後半場。

什麼是復原力(recuperability)?

在卡倫·萊維奇的《復原力的因素》一書中寫到:"復原力指的是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

也就是說,我們總結過去,並且在過去的失敗中,找到涅槃重生的起點。

我們從童年長大成人,從學生變成工作一族,從戀愛到結婚組建家庭,其實生活是給了我們第二次選擇的機會。

比如,我們的同事很善良,懂得包容我們在工作中的失誤,我們有很友好的朋友,懂得站在我們的立場為我們思考問題,我們遇到了真正懂我們的愛人,在我們缺愛或者需要安全感的時候,第一時間來安撫我們焦慮的情緒,等等。

這種機遇很多,我們可以脫離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去學習敞開胸懷擁抱更多美好的事物,並且學習身邊的人,如何更好的對待彼此之間的關係,但是前提是,你要有復原力,簡單來說就是你要願意去改變。

你要相信,拋開原生家庭,還有很多愛著你的人,還有很多值得你去愛的人,所以,你要尋找到復原力,去擁抱這些值得被愛的人,而不是用原生家庭的影響,去變相的傷害他們,對不對?

阿德勒說過,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這段經歷的意義。

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原生家庭對我們帶來的種種問題,你為它賦予什麼意義,就決定了你是否能放下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以及能不能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當你擺脫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你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僅在親密關係中,可以遊刃有餘,你也會更懂得,怎麼理解別人,善待別人,人生的上半場或許是糟糕的,但是人生的下半場幸福還是不幸福,都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中。

心理測試:測試你分手後複合的概率

分手後你是否想過兩個人還有多大的可能會複合?這套測試題幫你測試分手後複合的概率有多大,一起來試試吧!

1、 現在你的手機裡是否還存著前任的聯繫方式?

A.是 (5分)

B.否,全部刪除了 (0分)

2、你們分手的原因是什麼?

A.客觀原因,家裡不同意 (1分)

B.異地戀,沒有未來 (2分)

C.TA認為我脾氣很差,我們性格不合適 (3分)

D.有第三者介入我們的感情 (0分)

E.我們吵架之後誰也不願意低頭,一怒之下分手 (5分)

F.我覺得TA脾氣很不好,總是抱怨,被TA甩掉 (6分)

3、 以下四種說法,如果非要選一個你最認同的,你會選哪一個?

A.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就應該愛TA 的全部,無論優點還是缺點,否則就稱不上是真愛,頂多是喜歡 (2分)

B.感情雖說是你情我願,但是事在人為,對方的愛也是可以把控的,只要能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愛情就能被引導 (4分)

C.強扭的瓜不甜,如果TA不想複合,我尊重TA的想法 (1分)

D.感情世界永遠不可能是平等的,想複合的那個人必然要不吝惜自己的付出 (6分)

4、在表達一件事情上,你更看重什麼?

A.說話表述的精確程度 (2分)

B.說話給對方感受到的強烈印象 (1分)

C.說出的話周圍的人是否感到舒服 (6分)

D.說出的話所能達到的最終目標 (4分)

5、你認為自己的情感上的基本特點

A.情緒化嚴重,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0分)

B.自抑能力強,表面風平浪靜,但內心情緒起伏大,一旦挫傷很難平復 (2分)

C.一切都是浮雲,天生不容易動怒,朋友都誇讚的好脾氣 (6分)

D.感情不拖泥帶水,較為直接,只是一旦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發怒 (3分)

6、 曾經挽回過前任嗎?

A.挽回過,但是被拒絕了,沒有再繼續挽回 (4分)

B.沒有,不知道對方心裡怎麼想的,不敢開口 (2分)

C.挽回過好幾次,對方很排斥,拉黑,不希望再見到我 (0分)

D.試探著開過口,但是對方認為我們不合適,希望我找到幸福 (6分)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
    1、維持關係的真正動機人的一生從起始開始,當然親密關係也是從家庭開始的。一個人從小的經歷是什麼樣的,從小的家庭環境什麼樣的,會絕大程度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是不容忽視的。
  • 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的明星,後來都怎麼樣了?
    01說到原生家庭,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酒兒:小時候父母晚上總是吵架,我就躲在被子裡不敢出聲,怕一覺醒來,爸媽都不見了。後來,我結婚成家了。但由於幼年心理的陰影,始終對親密關係不信任,我的第一段婚姻破裂了。@菲菲:爸爸媽媽幾十年來一直相敬如賓,記憶裡她們從沒有吵過架。我媽性子比較急,爸爸總是謙讓著她。現在,我還沒有另一半。
  • 與父母關係很差怎麼辦,怎樣擺脫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比如說很多學員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無法真正的享受愛情,反而備受感情的折磨。在這種情況下必要的心理諮詢就要成為指導工作的一部分。幾年前我還是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心理諮詢師。那個時候雖然說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都能遇到,但是相比起其它類型的心理問題,家庭問題導致的心理問題對個體成長和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的影響特別大。父母婚姻關係不好,自身不容易習慣親密關係。
  • 書單|100本心理學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所以,綜合考量,我決定將我心目中認為比較好的,有實際閱讀價值的,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學書籍整理出來,讓大家自行去閱讀,感悟,吸收,治癒。因為我個人在處理原生家庭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原生家庭治癒的道路註定漫長,且沒有那麼多捷徑可以走,終其一生你會發現,原生家庭傷害永遠不可避免的伴隨著你,並且除了你自己,無人可以代你承受,也無人可以幫你成長。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原生家庭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而原生家庭的關係:一個孩子的不幸,往往都是從缺愛開始的。1:缺愛的定義是什麼?缺愛一般指缺少關愛的孩子的一種心情表現形式,著調於悽涼寂寞的非樂觀主義。
  • 心理學:原生家庭是生命的重要部分,包括愛和喜悅,也包括創傷
    而這個生命史不只是我個人的生命史,而是包括我原生家庭的生命史,我原生家庭系統的生命史。而我對這份追溯的興趣正是我對家庭家族生命系統的愛和皈依,或許也是未了的情結。我對自己的研究、了解是一種「考古」。原生家庭系統中的那些榮耀、那些喜悅、幸福等,讓我們內心感覺幸福、有力、榮耀。原生家庭系統中的那些創傷、傷害、那些不堪等等,成為我們內心抗拒的,難於逾越的部分。那些部分,成為了我們生命的功課。
  • 心理學經典《熱鍋上的家庭》:不幸的家庭背後,有著相似的故事
    列夫·託爾斯泰曾寫到:「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在家庭治療師看來,不幸的家庭之間也存在著某些類似的共同模式。《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是心理學家庭治療領域的經典著作,兩位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Augustus Y. Napier)和卡爾·惠特克(Carl A. Whitaker)通過一個完整的家庭治療案例,為讀者展現了不幸的家庭背後那些相似的模式。
  • 戀愛心理學:你在親密關係中為何沒有獲得幸福
    是非公斷自有定論,我們來從原生家庭研究一下該如何處理親密關係。女孩和被告人是在網上認識的,雙方加了好友,邱吉林採取金錢利誘、威脅等手段強迫不滿14周歲的小小與其發生關係。不僅如此,在此期間竟然拍攝性.侵視頻並傳播,在法庭上被告承認與未成年小小發生關係,但表示自己不知道對方是未成年,這豈不是無賴行徑。
  • 美國心理學博士:有毒的原生家庭,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美國心理學博士、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說道:「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這樣的形容可謂是一針見血了。 現實生活中,因為「有毒」的原生家庭,而備受煎熬的人,並不佔少數。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原生家庭|孩子|父母|龍迪|玻璃城堡|荀炎
    當你錯誤地或者過度地使用它,一定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結果!01.原生家庭的印記過去的經歷對於個體當下產生影響究竟可以追溯多遠?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解釋,可以追溯到嬰兒期。事實上,成年人是不存在對自己嬰兒期的記憶的,但是個體在長大後的情感模式,卻無意識地深受那段時期的影響。
  • 如果你正困頓於原生家庭的影響,那麼我推薦你讀這4本書
    家庭,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那是我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們長大的地方,那是我們早期性格塑造的大熔爐。但是,有一句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幸福的家庭會讓我們看到千千萬萬幸福的模樣,而不幸的家庭卻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複雜。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正確看待原生家庭呢?我們該如何正確處理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呢?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
  • 心理學:遠嫁的姑娘,如果原生家庭過得好,誰會義無反顧遠嫁?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許多人覺得,原生家庭對自己沒有影響。一生當中,對我們最重要的兩個板塊就是,小時候生活過的原生家庭和成婚後的新生家庭。一個人的一生,和原生家庭有著太大的關係。一個人成長後變成什麼樣,擁有怎樣的性格,和原生家庭脫不了干係。
  •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總是桎梏你,請變得心狠手辣
    有一句話說的好,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遇到一個開明、美滿的原生家庭,真的是三生有幸,可一旦,原生家庭總是桎梏住我們追求幸福的腳步,讓我們變得畏懼、不勇敢,那麼請不要猶豫,變得心狠手辣,你會遇到自己更多的可能。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以下文章來源於家庭治療學組 ,作者沈家宏家庭治療學組家庭治療學組旨在團結全國心理衛生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界等科學工作者開展家庭心理教育、科學研究、培訓推廣、臨床實務和學術交流工作,促進家庭治療理論與技術的繁榮與發展,推動家庭治療培訓的專業化和職業化進程
  • 命運悲慘情路坎坷,卻稱為鞏俐偶像:原生家庭不幸的女人如何逆襲
    雖然你認為原生家庭並沒有給到你什麼,但是在你的內心裡其實一直以來對它是忠誠的。總而言之,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而原生家庭很糟糕和混亂的姑娘,往往是不幸福的重災區。除了距離的遠離,真正脫離原生家庭,還要從心理上主動積極地融入各種關係中。走進更廣闊的世界,這會讓原生家庭的傷害和影響被不斷稀釋,乃至消失。3、對成長和苦難保持「哲學式的耐心」。
  • 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今天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終其一生都在治癒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這句名言,被許多人引用過,我也很喜歡它,它像警鐘一樣,喚醒了太多蒙昧的心靈。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現有家庭的影響有多重要?
  • 心理學:你會嫁給誰,會經歷怎樣的婚姻,早已命中注定了
    在心理學上,個體遇到的心理傷害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創傷」,像車禍、親人去世等急發的一些事情。一種是「隱形創傷」,就是說你可能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受傷了,也不認為那樣會讓你受傷。但是,這種傷害的確在無形中改變了你的人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