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常熟,北方人如果作為江南旅行的選擇點,很難將常熟作為江南遊的目的地,常熟旅遊在許多人心目中是一個主題遊,那就是組織者帶團總是直奔常熟著名的景點--沙家浜,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甚至能哼幾句刁德一唱段的著名景區。
僅此而已,看完沙家浜景區的遊客甚至連腳都不在常熟停留馬上直奔下一站--蘇州。常熟與蘇州近的是一條河的距離。而沙家浜離著常熟這座江南城市,其實是有一段距離的。說來你也許不信,從沙家浜打車到常熟市區最少需要40元到60元的的費,你說這段距離遠不遠?至少有20公裡的距離。【斬雲劍原創文字,嚴禁盜取文字照片】
那除了沙家浜景區之外,常熟是否值得你留下來住一個晚上?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普及一下常熟值得不值得你留下一個晚上?
常熟在熟悉他的人心目中,堪稱是一座花園城市,江南特色一點也不亞於其它水鄉城市。而且它還是國家評定的歷史文化名城,這個地方之所以稱之為福地,是因為這裡周邊水多田肥,關鍵是因為這座城市地處高處,雖有水,卻不澇。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得名「常熟」你說奇怪不奇怪!
談到常熟,如果你只提沙家浜,你就out了,而且沙家浜景區只是近代史上的一塊裡程碑。它決不能代表常熟這座歷史文化古城,要常熟的歷史文化首先要從虞山之門的青磚說起。
1700年前常熟古城西側,古城牆依山而築,不要小看這段青磚城牆,它是蘇南地區唯一沿山而築的城牆,素有「江南小長城」之稱,佔地27000平方米,氣勢雄偉,全長1200多米,建有「虞山門城樓」、「鎮海臺」和「阜成門」,設城垛、馬道等。登城極目四顧,青山綠水,古城巷陌,山、水、城融為一體,顯「十裡青山半入城」之獨特景致。
我們不妨費一點筆墨說一下虞山之中的城牆。【斬雲劍原創,嚴禁盜取】
虞山城牆最早構築是在距今1380多年前的唐代武德年間,原為土城,1341年至1368年由土城改為磚砌城牆。1553年曾經重建城垣。1993年,常熟市政府曾重建虞山門城樓和112米城牆,使之成為觀光勝地。2004年常熟市委市政府又投資1億,將城牆分別朝南北向延伸一直築到山腳,連接阜城門(含水城門)、「西城樓閣」、鎮海臺廣場以及城牆殘跡周邊環境。城牆修復過程中保留了古城牆遺址約200米。在阜城門工程中,修整西門灣、山前河,設置船塢和碼頭,開闢水上遊覽線,使之成為山、水遊覽的結合部。
「西城樓閣」位於古城西門之內,與城垣和阜城門毗鄰,將修繕地藏殿、五嶽樓,恢復大石山房,結合山道構成景觀系列,早在明清時代就已是名聞遐邇的「虞山十八景」之一了;辛峰亭和虞山門城樓則組成了新虞山十八景之一的「辛峰城樓」;鎮海臺廣場展示了部分城牆殘跡、遺址和雕塑景觀,用以展現城牆的文化內涵。
這段景區目前收費,但是,走虞山不進這段古城牆,我感覺是遺憾,青磚之下,虞山之上,放眼常熟,不管是「七溪流水皆通海,十裡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還是「道啟東南,文開吳會」的先賢智慧,江南古邑常熟都以其多元而包容的歷史文化廣受讚譽。今年是常熟市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0周年,35年來,常熟文化傳承不止,古城歷久彌新。
北方城中不缺山,在江南常熟能擁有一座海拔263米的山 算是一座大山了。江南不缺水,唯獨缺山,所以虞山在常熟的矗立意義非凡,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高度和生機。虞山成了常熟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山上每時每刻都有遊客在徒步穿行,遊客大多以當地人居多,江南逢地有茶館。所以,虞山之上,茶館也下十座。所以,爬山之累再喝一杯江南綠茶,十元一杯,物美價廉為深山增添了幾份暗香。
興福寺景區雖然不大,對於那些有寺廟情結的遊客提供了一個安靜的心靈牧場。
興福寺收費十元。在虞山北麓幽谷深處,以千年古剎興福禪寺為中心,「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破山寺初建於齊,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改名為興福寺。寺內有大雄寶殿、救虎閣、空心潭等20多處。
「破山清曉」為虞山十八景之一。興福古寺系江南古剎,又名破山寺,始建於南齊,位於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間。寺內有印心石屋、君子泉、救虎閣、空心潭等名勝古蹟。 四高僧墓為唐代懷達、常達,後梁彥,宋代晤恩四位高僧墓地。
聯珠洞位於興福寺後山裡,洞寬三丈,深五丈,可容四、五十人洞頂有一桌面大的穿孔,山泉由頂孔流入,如聯珠。聯珠洞由此得名。
下一期我們談一下常熟老城內不凡藏著許多大戶人家。古城內藏著不少鮮為人知的小區,城北的清河坊、榆樹坊、虞景園相鄰而建,要知道當時能買得起這樣一套房的人,可都是有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