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劉泵站讓白洋澱的水多起來活起來

2020-12-15 河北新聞網

2020年1月5日,白洋澱引黃大樹劉泵站,工作人員正在巡查泵站周邊情況。河北日報記者趙傑攝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趙傑)近日,白洋澱引黃大樹劉泵站(白洋澱引黃泵站),泵站觀光平臺一片繁忙,工作人員忙著鋪人行道。

2019年10月底,白洋澱引黃泵站主體完工,成為雄安新區今年謀劃實施67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最先完工的項目。目前,泵站觀光平臺、道路綠化等配套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作為雄安新區設立後的首個永久性水利工程,白洋澱引黃泵站秉承共建共享理念,確保按工期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項目的同時,還把泵站打造成新區首個開放性水利工程建築,並作為公共服務設施服務群眾。

「完工後,白洋澱引黃泵站成為白洋澱生態補水重要且穩定的水源,意味著白洋澱補水長效機制初步建立。」白洋澱引黃泵站項目現場負責人林輝說,今後,黃河水將定期一路北上為白洋澱補水,每年補水1.1億立方米,確保白洋澱達到區划水位,讓白洋澱的水多起來活起來。

2020年1月5日,白洋澱引黃大樹劉泵站,工作人員正在查看設備運行狀況。河北日報記者趙傑攝

2020年1月5日,白洋澱引黃大樹劉泵站,工作人員正在查看設備運行狀況。河北日報記者趙傑攝

2020年1月5日,白洋澱引黃大樹劉泵站,工作人員正在查看設備運行狀況。河北日報記者趙傑攝

2020年1月5日,白洋澱引黃大樹劉泵站,工作人員正在查看設備運行狀況。河北日報記者趙傑攝

相關焦點

  • 黃河水北上482公裡,從這裡進入白洋澱,每年入澱補水1.1億立方米
    按照車載導航,沿著白洋澱千裡堤公路一路前行,突然發現左側這個現代感十足的建築,一時看不出來是做什麼用的。(王子瑞 攝)直到看到公路右側的這個院子,從門口牌子上的「河北省水利工程局白洋澱引黃大樹劉泵站工程施工項目部」可知,這個現代感十足的建築,原來就是久仰大名、心儀已久的引黃入冀補澱工程的終點啊!
  • 白洋澱紀事
    澱區中的白洋澱文化苑佔地約2000畝。這裡的荷花澱、白洋澱雁翎隊紀念館、世界名荷園、嘎子村、東堤煙柳、康熙水圍行宮、敕賜沛恩寺、太空荷園等8處景觀吸引著各地遊人。 雁翎隊紀念館館名是由曾任冀中軍區司令員的呂正操將軍親筆題寫的。館內16個展廳,有26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和100多件實物,是抗日戰爭時期軍民浴血奮戰抗擊敵人的見證。
  • 憶苦思甜 | 饑荒年代的白洋澱,初春人們吃的竟是苲菜
    雞和鴨子多吃苲菜後不僅產蛋率丶種蛋受精率丶孵化率高之外,蛋黃是紅色的,是真正天然的紅(蛋)黃蛋。苲菜也是水中魚類依附的好朋友。苲菜中含大量的粗蛋白質,也含少量的鈣和磷。經專家科學測定,苲菜乾粉中含大量的維生素B(I、2、12)和維生素C。其胡蘿蔔素的含量高於玉米。它是家禽家畜良好的維生素補充材料。且其繁殖能力很強。冬天在冰下的水中仍能生長。
  • 江西萬安縣:農旅融合讓鄉村美起來活起來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是讓鄉村美起來,更要讓縣、鄉、村『活』起來。」萬安縣委書記李偉平說,「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實現農旅融合,發展鄉村旅遊,補齊縣域經濟發展短板,實現鄉村振興目標。」今年以來,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基礎上,全縣鄉村旅遊累計接待遊客237萬人次,實現鄉村旅遊總收入19.16億元,為當地農戶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助力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 土地「活」起來 農民富起來
    自2018年跟下湖村承包這片500多畝土地以來,溪東合作社根據季節變化,種植水稻、毛豆、土豆等不同經濟作物,做到合理科學利用土地,提高經濟效益。2020年起,這片土地構建起「基地+景點+產業」新模式,推進「農旅一體化」。1月4日,潮州市農村承包地流轉工作現場會舉行,與會人員先後察看了江東鎮下湖村和洋光村等示範基地,探索土地流轉新路子。
  • 強排泵站來了,抽水速度有多快?進來了解下
    強排泵站來了,抽水速度有多快?能否有效緩解水浸,確保群眾出行方便、安全?五一勞動節即將到來,酒店的消防設施過不過關?食品安全做得怎麼樣?今天上午,區委副書記、區長趙偉媛   就以上問題實地調研檢查,讓我們跟著區長,一起去看看。排水渠+臨時泵站緩解藤山社區水浸紅旗鎮藤山社區居民多年來被水浸問題困擾。
  • 讓班前會「活」起來
    本報通訊員 劉全芳  日前,安鋼集團信鋼煉鐵廠以創新班前會形式深入開展「送安全知識到現場」活動。該廠安全科共深入8個車間分別開展班前會安全知識有獎問答活動,讓該廠班前會「活」起來,使廣大員工感受濃濃的安全生產氛圍,更加立足崗位關注安全生產,消除事故隱患,築牢安全防線。
  • 蔣家坪:「活起來」的村莊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習近平到過村莊的年輕人」系列報導④2020年4月·陝西安康蔣家坪:「活起來」的村莊@文、圖/本刊記者 彭姝疑現在的鄒定勇忙碌了起來,一個月的電商收入和工資加起來有4000多塊——這樣不僅解決了他一家的脫貧問題,還將村裡的農產品推銷了出去,起到了脫貧一戶帶動一片的效果。鳳橋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劍橋(右一)走訪貧困戶「我慢慢了解了農村工作是啥樣的。」
  • 城建| 黃孝河「毛細血管」深度淨化,塔子湖明渠水清岸綠「活」起來
    2017年,塔子湖明渠綜合整治拉開帷幕,內心充滿期待的李女士看著塔子湖明渠一天一天美起來。上下遊40釐米落差提升至1.5米水流加快「活」起來在對塔子湖明渠做了全面體檢後,整治工程做了一件事,將渠水全部抽乾。
  • 今年火起來的空氣鳳梨,無土無水自己活,擺在家裡很小資
    今年火起來的空氣鳳梨,無土無水自己活,擺在家裡很小資前段時間小花看到一位朋友將鳳梨的葉子放到花盆裡面水培,沒想到一段時間之後它竟然開始生長了。沒想到小小的身軀要求還是蠻多的。它可以和別的植物搭配起來種植,既可以作為盆栽植物養護也可以作為盆景來搭建。最好是將它垂吊起來,長出長長的葉子,自然的垂落下來。首先介紹它的通風性,它和別的植物一樣,都喜歡生長在通風比較好的環境下。
  • 從白洋澱到查幹湖,種蓮人李千有個願望……
    「種藕是體力活,人在淤泥裡走動特別累,同時這也是個技術活,要掌握藕頭插進泥裡的角度和力度,還要把握好株與株的間距,是看著容易幹起來不易的活。」李千說。聽著李千的介紹,看著身穿齊胸水褲、頭戴遮蚊帽、渾身泥水的工人,記者來採訪前從「種蓮」兩個字中想像的詩情畫意瞬間轉化成對勞動者的無限敬意。
  • 冬日白洋澱難尋編席人 「一澱蘆葦一澱金」漸成往事
    可白洋澱自古以來就有「一澱蘆葦一澱金」的說法,打葦子、編葦席是周邊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放棄打葦,曾經養活一方兒女的蘆葦,當下處境尷尬。然而,打葦子真不能沒有,蘆葦是白洋澱最典型的水生植物,如果管理不好,比如不能按時收割,隨著植物退化,對湖泊水質的淨化作用將逐年減弱。
  • 白洋澱,你怎麼這麼好看!
    白洋澱的荷花。楊榮 攝上古時期白洋澱曾是黃河故道當時,中原地區「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大禹治水,開鑿河道,引洪入海最後一站到達的就是白洋澱滔滔黃河夾帶著大量泥沙淤積出了白洋澱周邊的冀中大平原亭亭玉立的荷花,爭相開放。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加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求「時髦」,不願學習皮影戲,這也讓「太和班」雪上加霜。每次想到這些,都會讓魯氏兄弟無比心酸,時常陷入堅持或放棄的痛苦掙扎中。沒有傳承人,我們就失去了非遺。沒有受眾群體,非遺文化同樣會湮沒無聞。難道這流傳千年的皮影戲真的要失傳了嗎?
  • 白洋澱: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派新綠嶄露碧波蕩漾初春景象
    2017年4月14日訊,「我到了白洋澱,第一個印象,是水養活了葦草,人們依靠葦生活。這裡到處都是葦,人和葦結合的是那麼緊。人好像寄生在葦裡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裡穿來穿去。」 「她們輕輕划著船,船兩邊的水譁,譁,譁。順手從水裡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裡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上生長去了。」
  • 想火起來,先活起來!故宮帶給二砂的「使動用法」
    在二砂波浪式穹頂的「包浩斯」巨大廠房裡,舉辦了一場題為「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講座,主講人是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經歷了前一天開園儀式的喧囂與千架無人機點亮夜空的炫酷,人們確實需要平靜下來,重新審視和思考太多的問題……
  • 在白洋澱發現「捕鳥網有四五千米長,網上死鳥無數」
    提示: 點上方"安新在線網"↑安新大小事早知道10月27日中午,動物保護組織「讓候鳥飛」志願者刑志傑告訴澎湃新聞,他們正在定位顯示為「河北省保定市雄縣雄州鎮白洋澱溫泉城
  • 河北高陽一坑塘水體散發惡臭,距白洋澱上遊河流孝義河不足1公裡……
    記者在坑塘周圍看到「坑塘監管標誌牌」,上面標註縣鄉村三級坑塘長姓名電話,記者撥通了縣級坑塘長劉小輝的電話。當記者問到該坑塘治理整治、納汙坑塘標準的問題時,劉小輝告訴記者:群眾反映這個坑的問題已經答覆了。至於怎麼治理,什麼排汙標準,你們和宣傳部聯繫答覆吧,沒有宣傳部同意我們不能輕易說,這是規定。
  • 「看門人」講故事,單霽翔新作揭秘600歲紫禁城「活」起來的幕後
    故宮「看門人」講的故事,揭秘了600歲紫禁城「活」起來的幕後,如實記錄了「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莊嚴承諾。該書內容涉及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管理改革、學術與教育、品牌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各個方面。
  • 品讀·記者行思|白洋澱的「那些花兒」
    作者:王文化來源:《品讀》2020年第8期現代詩歌曾在白洋澱邊「綻放」。近50年前,白洋澱漁村活躍著一群年輕詩人。這偶然留下的詩,成就了「當代新詩史寫作和研究中一個熱門話題和繞不過去的經典」,也成就了白洋澱一個傳奇。1976年,芒克離開大澱頭村,他是最後一個離村知青。1994年,詩探索編輯部組織白洋澱詩群尋訪來到大澱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