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記者行思|白洋澱的「那些花兒」

2020-12-23 新華社客戶端

作者:王文化

來源:《品讀》2020年第8期

現代詩歌曾在白洋澱邊「綻放」。

近50年前,白洋澱漁村活躍著一群年輕詩人。他們晝夜推敲、高歌吟誦,將詩句寫到日記本上傳抄交流,也常無奈地將詩本燒毀……

後來,人們將他們稱為白洋澱詩群,是幾年後風靡一時的朦朧詩之先導。

而今,那群詩人已白髮飄零,他們的故事在水霧和夕光中漸漸散逸。這片承載過傷感和衝動的湖水越來越清澈,可再難浮現出那樣具象與隱喻的詩句。

詩人照片掛在村頭,詩句寫在村外碼頭邊牆上,詩群成了漁村一個旅遊品牌,上歲數的村民還可說起詩人習性和軼事,熟稔的語氣中偶帶調侃,仿佛念叨遠遊的兄弟……

「記得河灣裡燈火聚集/記得漁船上話語親密/記得你們款待我的老酒/還記得你們講起的風暴與遭遇/當然,我還深深地記著/就在黎明到來的時候/你們升起布帆/並對我唱起一支憂傷的歌」。

這是芒克的《致漁家兄弟》,作於1971年,現寫在雄安新區安新縣大澱頭村邊牆上。

1969年北京青年芒克(姜世偉)、多多(慄世徵)乘一輛馬車到大澱頭村插隊。

之後幾年他們在這裡迷惘、在這裡尋找、在這裡失去,在這裡寫詩。同村有根子(嶽重)、白青(朱繼和),鄰村有林莽(張建中)、宋海泉、周陲等。

在那個特殊年代,這群20歲左右的青年用詩歌表達、撫慰自己。

宋海泉說,當時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已經開始,「知識分子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成為了那一代城市少年強加於身又無可逃避的命運。他們「感到一種被拋棄的痛苦和惆悵,一種強烈的幻滅感和對前途的渺茫,對於家園的眷戀,固執地守衛著已經破碎的理想」。

林莽回憶說:「那是一些在孤島上的日子,既有正午的陽光,也有深夜的冷雨……在寂靜的寒夜裡,我找到了詩:這種與心靈默默對話的方式。誰曾幻想過、渴望過,誰曾希望過、絕望過,誰曾經歷過、痛苦過,誰就會懂得。」

「抖索飄搖的枯葉被帶上長空/哀鳴失群的孤雁被留在沙灘上/同是一個悽風苦雨的夜晚/流浪漢蜷曲在冰冷的棧房。」(宋海泉《流浪者之歌》)

時代註定了那代青年漂泊的青春,相對於邊疆等知青集中區域來說,白洋澱距北京近,饒有魚蝦蓮菱,生存壓力不大,水鄉管理也不像邊疆那樣嚴格。

這裡原非知青集中安置地,但政策要求各地必須歡迎知青,有些城裡青年回原籍,並引來同學,他們大都來自知識分子或幹部家庭,家長被「打倒」了,城裡呆不下去,串通著來到白洋澱。

北島(趙振開)寫道:「白洋澱的廣闊空間,似乎就是為展示時間的流動――四季更迭,鋪陳特有的顏色。不少北京知青到這兒落戶,尋找自由與安寧。」知青們也常回京,通過「地下文化沙龍」,接觸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如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塞林格的《麥田的守望者》等。

生存無憂,環境優美,又接受了最新文學潮流的影響,使這些年輕人能充分進行自我藝術表達。白青說:「美麗的白洋澱,友善的人群,淳樸的村風,使無以為訴的小知青們自然跌入酒神狀態。尋找到稱之為詩的獨特載體,詩也過重地承載了那些苦辣酸甜,又漂浮升到精神對白的高度。」

芒克後來接受訪談時說:「當時我們比較痴迷於詩歌,就是你不可能得到什麼,還在那裡堅持寫,居無定所,也不知為了什麼,就是寫。」

那時他和多多商定,到年底一人寫一本詩集交換,看誰寫得好。宋海泉說,在一個「群」裡,難免競爭,按北京方言叫「碴詩」。

多多記得和芒克交換過三本詩集,但那些詩並沒留下多少,仿佛水邊高歌,不久就隨風飄散。白青說:「我的一本寫詩的小本子曾經被傳看。後來北京另一位知青跟我說……文革中因日記翻騰出舊事倒黴的人……我忐忑不安就燒了那個小本子。裡面的詩是不需要讀者的,更無功利可言。」

那個時代,知青燒掉凝結著淚水和心血的詩本並非個別,只為避禍。芒克說:「留下來的也都是很偶然,要不是有人留下來都不記得,就沒這段歷史了。」

這偶然留下的詩,成就了「當代新詩史寫作和研究中一個熱門話題和繞不過去的經典」,也成就了白洋澱一個傳奇。

1976年,芒克離開大澱頭村,他是最後一個離村知青。

1994年,詩探索編輯部組織白洋澱詩群尋訪來到大澱頭村。

2014年,大澱頭村開始發展旅遊業,建起村史館,重點介紹芒克等在村裡插隊情況,也稱白洋澱詩群紀念館。

2020年6月初,大澱頭村邊澱裡,碧水微瀾、輕舟遊弋。65歲的村支書趙愛樂說,去年村裡接待京津等地遊客8萬多人次,其中有不少組團來的學生,常打聽詩群往事。

趙愛樂說,當年芒克愛和村裡年輕人打籃球、桌球,近年也偶來看望他的漁家兄弟。而今村裡年輕人都在外地,漁業早已撐不起村民的日子。靠著祖傳捕魚技術,不少村民到天津、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尋找新水面,在查幹湖捕魚人中就有大澱頭的漁家兄弟。

前些年,村民還在澱裡養魚,有1700多畝魚塘,對水質有明顯影響。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次年白洋澱全面停止養魚,村民說,這兩年澱裡的水越來越清了。

雄安設立不只帶來澱水的變清,在距大澱頭30公裡左右的啟動區裡,塔吊林立、車流不斷,一個全新理念的城市正在建設。6月5日,北京四中雄安校區項目主體結構封頂。

北京四中1965級學生北島不是白洋澱知青,1973年春他賣掉手錶,籌措路費來白洋澱訪友。北島回憶道,在大澱頭村芒克「把我們帶到他的住處。

小屋低矮昏暗,但乾淨利索,炕邊小桌上放著硬皮筆記本,那是他的詩稿……記得我和彭剛、芒克划船去縣城打酒,是那種最便宜的白薯酒。回來起風,越刮越大,高高的蘆葦起伏呼嘯。

我們一邊喝酒,一邊奮力划船。第二天,在邸莊插隊的朋友那裡過夜……蕩舟於澱上。水波不興,皓月當空」。

這一年芒克23歲,北島看到的那個筆記本上寫著一組獻詩:「偉大的土地呵/你引起了我的激情」(《給白洋澱》);「那冷酷而又偉大的想像/是你在改造著/我們生活的荒涼」(《給詩》);「漂亮/健康/會思想」(《給我的二十三歲生日》)。

在描繪雄安新區藍圖的報導中,常提到「詩意棲居」。「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萬頃波」的城市空間,將讓棲居者感受到更多詩情畫意。

未來,會有很多人在白洋澱邊詩意地棲居,在這裡人們享用更多現代技術,擁有更鮮動美妙的視聽感受。

澱上還會有無涯的水光月色,但那群水邊躑躅吟詠的詩人,那些秉燭抄詩的長夜,那寄托在文字裡的青春……已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

編輯:滕朝陽 郭豔慧

相關焦點

  • 品讀·記者行思|數九
    作者:田東江來源:《品讀》2020年第3期「三九四九冰上走」「七九河開八九燕來」。這類諺語,在民俗中叫做數九。從冬至開始起計算,將此後的81天分成9個段落,每九天為一九,第九個九天為九九。這是我國古代民間計算寒天的一種消遣方法。
  • 品讀·記者行思|呵呵·哂笑
    作者:田東江來源:《品讀》2020年第2期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一次在回應外媒記者「美方稱中方經常出爾反爾」的問題時說:「我只想『呵呵』兩聲。」旋即,「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公號給出了「呵呵」標準翻譯:「Hmm. How interesting.」
  • 品讀·記者行思|25歲的時候,你在想些什麼?
    作者:郭豔慧來源:《品讀》2020年第6期或許因為25歲是小時候認為實現大人概念的年紀,或許因為25歲是女生開始緊張變老的年紀,又或許因為25歲是無數次出現在人生規劃裡的年紀……有時感到遺憾,為著那些沒人分享的快樂和憂傷,家人變成千裡之外的寄託,輾轉漂泊的孩子早就有了報喜不報憂的成熟,朋友來來去去,紅塵作伴是真的,聚散有時也是真的,不知還在多遠以後的伴侶,自然也無從談起。又常常感念孤獨的賞賜,當我穿過喧鬧的街道和人群,與自己相處的時候,細微的快樂也會發酵,不快樂被治癒更有百十種方式。
  • 品讀·記者行思|秘魯的吃貨情懷
    作者:崔晶茹來源:《品讀》2020年第9期南美洲國家秘魯,也許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遙遠且陌生的,其實來到這片土地,就不難發現,在利馬、庫斯科等大城市,隨處可見擁有華人面孔,卻不會說漢語的第四、五代華裔。
  • 品讀·記者行思|日本人性情的另一面
    作者:崔晶茹來源:《品讀》2020年第4期日本人給別國人的印象,往往是靦腆、內斂、含蓄甚至有些刻板。但追求快樂是陽光下萬物生而具有的本能,所以,從《源氏物語》伊始,歷經千年,不少日本學者提倡對人對物應大大方方地真情流露。這種主張,近似於我國的「性情中人」。大概緣於這個民族太過含蓄了,所以大家內心都渴望能夠將真我表達得酣暢淋漓。
  • 品讀·記者行思|森林之戀
    作者:李成來源:《品讀》2020年第10期人們對龐大無比的事物總覺得有些神秘而有幾分好奇與嚮往,比如大海與森林。
  • 品讀·記者行思|人生的路上,是誰一直呼喚你?
    作者:龔後雨來源:《品讀》2020年第11期趕回家鄉的時候,母親已處於昏迷狀態。在醫院的病床前,我心痛地一聲一聲呼喚,媽,媽,媽。
  • 四季花,百味情 ——讀《花兒與少年》
    四季花,百味情                      ——讀《認識他,從《花兒與少年》開始。我接觸手風琴,遇到的第一個撞擊心靈的曲目便是這《花兒與少年》。不說藝術手法   ——王先生的水平,我大概是不敢妄言的。這首歷經了七十餘載的膾炙人口曲目,改自「四季調」。此曲是王洛賓先生,解放前在青海擔任青海省主席馬步芳手下音樂教官時所作。王洛賓先生走過祖國大好河山,留下無數作品,留下無數足跡。
  • 白洋澱,你怎麼這麼好看!
    白洋澱的荷花。白洋澱的荷。白洋澱的荷。白洋澱的荷。中國雄安官網記者毛鶴然 攝來白洋澱吧!當葦叢中的鳥鳴將整個白洋澱喚醒當初升的陽光把一早駛來的漁船映成金色任憑技藝再高超的畫家都難以繪出它最美的樣子
  • 品讀·記者行思|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作者:徐傑來源:《品讀》2020年第6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打電話問候在濟南生活的舅舅、舅媽,他們一切都很好。聊到白衣天使們,舅舅感慨良多。他忽然說:「如果你舅媽當護士長的時候趕上這樣的疫情,她肯定會主動報名去武漢的!」「肯定的!」
  • 安新白洋澱中青慈航宮
    地處白洋澱邊的同口鎮中青村,山西移民來此定居,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村西北隅原有慈航宮,俗稱老母廟,供奉慈航道人圓通自在天尊(南海觀音老母)。    白洋澱慈航宮為中青村一景。坐南面北,白牆青瓦,兩面山牆上中繪有太極圖。面闊三間12米,進深9米,高9米。2米臺基上為兩層建築,硬脊頂青瓦,巍峨壯觀。
  • 品讀賈克
    偶讀鄭標先生《意思》一文,他的感悟之語,讓我們領略到《鄉間名伶》的韻味,也品讀賈克先生的心聲。現摘編如下,佳文共賞。 在賈克的作品前,我被難以言說的情緒籠罩著,有寫點什麼的衝動。那些王侯將相、才子佳人,那些「這位老丈」、「列位大人」、「婆婆」「媽媽」、「娘行」、「相公」、「官人」、「娘子」、「家院」,那些大花臉、小花臉、大青衣、小花旦、老生、小生們,就這樣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進入了農人們的日常生活。
  • 大樹劉泵站讓白洋澱的水多起來活起來
    河北日報記者趙傑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趙傑)近日,白洋澱引黃大樹劉泵站(白洋澱引黃泵站),泵站觀光平臺一片繁忙,工作人員忙著鋪人行道。2019年10月底,白洋澱引黃泵站主體完工,成為雄安新區今年謀劃實施67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最先完工的項目。目前,泵站觀光平臺、道路綠化等配套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 曾經的那些花兒
    看到一篇文章,題目叫《我很想你,卻不敢打擾你》,不由自主想起了那些青春時光。大學畢業已九個年頭,工作九個年頭,大多數朋友和我一樣,不管在從事什麼工作,身上都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或為人夫人妻,或為人父人母。那些花兒,各自一方,疏於聯繫,可否安好? 要好的閨蜜為了愛情,離開家鄉去了南方。
  • 白洋澱紀事
    位於河北保定的白洋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昔有「北地西湖」之稱,今有「華北明珠」之譽(。這裡是鳥的王國、花的海洋、魚的樂園,更是多種水生動植物的天然博物館。不僅如此,白洋澱還是革命老區。看過電影《小兵張嘎》的觀眾,都聽說過活躍在這裡的水上遊擊隊——雁翎隊。他們利用有利地形,駕小舟出入蘆葦蕩,輾轉茫茫大澱,譜寫了一曲曲抗日救國的壯歌。
  • 數千米鳥網驚現白洋澱!
    環保志願者在白洋澱中央發現的捕鳥網。
  • 行思學不死,正義之火不熄
    行思學不死,正義之火不熄——請不要同人民背道而馳小編昨天上了黨課,再次學習到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 別讓那些花兒獨自美麗
    從前方記者反饋的信息看,新賽季WCBA的比賽條件依然非常艱苦——狹小的四川金強籃球館需要容納17支球隊輪番訓練,每一隻隊伍在訓練完之後,都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離開。只有當天的比賽隊伍才可以在上午輪番來到比賽場館適應場地,甚至有些球隊由於時間不夠,只能在場館外面的大廳進行拉伸。WCBA號稱世界最大女籃職業聯賽,但關注度依然非常有限。
  • 那些花兒丨楊曉莉:三十年前進法院
    原創 楊曉莉 高郵法院編者按:那些花兒,如此美妙,記載了青春,記錄了年華。正因為如此,我們開設了和那首民謠同名的專欄,希望能用人文的視角回味那些年、那些人、那些物以及那些嘮叨。
  • 白洋澱荷花安家查幹湖畔
    新華社長春5月22日電題:白洋澱荷花安家查幹湖畔新華社記者褚曉亮、孟含琪記者見到李千時,他正在查幹湖畔種荷花。李千來自白洋澱,那裡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盛產荷花。2019年,經營「白洋澱香荷園水生植物種植園」的他通過網上招標的形式,參與了查幹湖玉龍溼地荷花種植項目,來到吉林松原查幹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李千對查幹湖並不陌生,過去他常從電視上看到查幹湖冬捕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