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22期
編者按: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經過8年精準扶貧、5年脫貧攻堅戰,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宣告歷史性解決,中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蹟。
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青年》雜誌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刊,共分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習近平到過村莊的年輕人」「山西靈丘、石樓:返鄉青年創業記」「鄉村振興,徐徐展開的青春」「脫貧攻堅中的青年力」「小康生活的幸福讀本」五個版塊。全方位、多角度講述了「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的青年故事。
從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從曾經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革命老區貴州遵義花茂村……這些總書記到過的村莊,青年們發展得怎樣?回到山西靈丘、石樓的年輕人又在怎樣創業?脫貧攻堅中的青年貢獻度幾何?那些立志鄉村振興的青年們,正在如何展開他們的幸福讀本?從即日起,《中國青年》雜誌全媒體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欄及系列報導,我們且行且聽且看。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習近平到過村莊的年輕人」系列報導④
2020年4月·陝西安康
蔣家坪:「活起來」的村莊
@文、圖/本刊記者 彭姝疑
進入雨季,蔣家坪村千畝山茶園上雲霧瀰漫。
這裡是陝鄂渝三省市的交界地帶,地處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一組的三頭山上,四周青山環繞,氣候溫潤,雨量充沛。
早在唐代,平利縣即為中國八大茶區之一,是歷史悠久的茶鄉。1974年,蔣家坪村集體茶園建成,茶葉品質好、無汙染且富含硒元素,卻因為缺乏技術和管理,且地處秦嶺深處、交通不便,逐漸荒蕪。
2014年,村黨支部引進女媧鳳凰茶葉有限公司,1200畝老茶園被陸續改造,1000平方米茶葉加工廠建成,開始以每年15噸的茶葉銷量,緩緩帶動起這個深度貧困村的建設和發展。
2016年以來,「茶旅融合」成為蔣家坪村新的脫貧突破點,窄土路逐漸拓寬成水泥路,集種植、加工、銷售和茶旅開發於一體的茶產業鏈初步形成,「人均兩畝茶」的目標實現,2020年全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因茶而富、因茶而業。茶山,就是這裡的「金山銀山」。
蔣家坪村千畝山茶園
「青山與人」的邏輯
今年59歲的羅顯平從沒想到過,總書記會到蔣家坪村來。
2020年4月21日一早,作為村支書的他不到5點就起來上了茶山。上午的雨一直沒停,當看到車隊從公路上駛進村子,羅顯平感覺激動得有些不真實。「車上走出來一群人,一個熟悉的面孔映入我的眼帘,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後來,他向來茶山參觀學習的人們這樣講道。
羅顯平清楚地記得總書記問了當地村民的住房問題,包括居民飲水、茶葉收成、價格、土地流轉、參加分紅、務工收入……「總書記關心的都是老百姓特別關心的問題,都是特別實在的,是跟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一點一滴的事情。」
在與茶農交談之後,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能夠在這裡脫貧奔小康,做好這些事情,把茶葉這個產業做好。」他對鄉親們說,「你們這裡已經在變,將來會變得更好。」「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安吉餘村考察時強調:「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兩山理論」提出的15年後,總書記來到蔣家坪村,在關於這個問題的闡述裡加入了「人」的角色,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理論依據的同時,更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據現任老縣鎮副鎮長、蔣家坪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楊東介紹,蔣家坪村後續的發展打算圍繞4個目標來做——脫貧攻堅的樣板村、鄉村振興的示範村、黨員幹部教育的基地村、「兩山理論」的實踐基地。而總的目標,是將村子打造成為一個4A級茶旅新村。
蔣家坪村千畝山茶園記錄著總書記來此考察時的足跡
素有「女媧故裡」之稱、面臨黃洋河,坐擁千年道教平安宮、千畝山茶園、千年古茶樹……雖然多年來這些資源因交通原因沒有得到挖掘,但蔣家坪村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比如『兩山理論』的實踐基地,對於我們鎮上來講,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肯定會按這個思路來發展。山上興產業,作為蔣家坪村,總書記要求了,因茶興業、因茶致富,我們一定要把茶產業做好。」楊東說,「實現生態茶旅新村的目標,首先要把保護好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建管並重,依託茶葉發展旅遊,推進鄉村振興。」
據楊東介紹,今年秋季蔣家坪村又有300畝茶園投產。2018年,這裡退耕還茶了400畝土地,加上二十世紀陸續建設起來的老茶園,茶園面積已經突破2400畝,意味著可以做到人均兩畝園。
「人均三畝園,戶均就是1萬元。」楊東說。對蔣家坪村位於山上的產業園來說,雖然這個目標目前還未實現,老茶園還在改造,新茶園也在建設過程中,但距離目標的實現已指日可待了。
「總書記來了我們村之後,我們比以前更忙了。」楊東笑著說,「忙起來大家肯定在做事,做了事以後肯定就會帶來變化。」
把細小的事情做好
4月21日當天,陳劍橋一直在村上忙活。他在手機上反覆看總書記來平利縣的視頻、圖片,覺得「我的天,真是非常振奮人心」。
陳劍橋所在的鳳橋村與蔣家坪村相鄰,直線距離不到五公裡,他覺得這是自己「一輩子離總書記最近的一次」。雖然沒能親眼見到,這位年輕駐村幹部的激動心情一個多月都沒有平復。
陳劍橋今年31歲 ,現任安康市平利縣團縣委副書記。2017年7月起,他被派駐到平利縣正陽鎮龍洞河村任第一書記,一年後又被派駐到平利縣老縣鎮鳳橋村任第一書記。用同事的話形容他的工作經歷,就是「調進團縣委後,沒在單位待過一天就下來駐村了——娃100天的時候駐村,現在娃上幼兒園中班了,還在駐村」。
「我屬於從家門、校門、機關門走出來的幹部,缺乏基層工作經驗,也不善於和群眾打交道。」陳劍橋回憶自己下基層之初,工作千頭萬緒,他有種「老虎吃天,無處下爪」的感覺。
平利縣地處陝南地區,這裡自然災害多發,扶貧工作的一大重點就是做好易地搬遷、移民安置。而剛開始駐村就發動村民搬遷,對這位年輕幹部而言並不容易。
「最頭疼的就是做農戶的搬遷工作。」陳劍橋說,「有的村民住在山高溝深的地方,不通路,不通自來水,到了陰雨季節還容易發生地質災害,我們發動他們搬遷出來,但是有人就會不理解,覺得這是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而且自己的生產資料全部都在這,就是不走。」
「咋說都說不動。」遇到的問題多了,陳劍橋總結出做農村工作的第一條規律,「做農村工作不能急於求成。要逐步地、有側重點地開展工作。這些人不搬,我們就發動旁邊的人,發動親戚,發動周邊的鄰居。大家都搬了,或者發動大家來給他做思想工作,人心都是肉長的,是不是?」
剛到村裡,陳劍橋把扶貧工作想得很簡單,「就是給大家東西,不停地給。給錢、給米、給糧、給油……這就是扶貧。」
「結果不對。」工作沒多久,陳劍橋立馬否認了自己「最初的幼稚」。「舉個例子,我們村有一位村民叫鄒定勇,他身患殘疾,有一定的勞動力,腦袋特別聰明,平時就待在家裡玩手機,家裡靠父母打工的微薄收入度日。」陳劍橋知道不可能一直給他送物資而已,於是駐村工作隊給鄒定勇租了一個房間,發動他開網店,銷售村裡的土特產,縣上一有電商培訓也會讓他去參加,隨後又將他發展到自己的隊伍裡,成為村上的一名信息員。
現在的鄒定勇忙碌了起來,一個月的電商收入和工資加起來有4000多塊——這樣不僅解決了他一家的脫貧問題,還將村裡的農產品推銷了出去,起到了脫貧一戶帶動一片的效果。
鳳橋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劍橋(右一)走訪貧困戶
「我慢慢了解了農村工作是啥樣的。」駐村4年,陳劍橋告訴自己,「做農村工作,不要急,更不要只坐在辦公室裡想,必須要沉下身子,俯下身段,去和農民打交道。」
他還記得剛駐村時為了解決兩家農戶關於一隻雞歸屬的糾紛,焦頭爛額了很久——「我就很不理解他們,一隻雞嘛,你鄰裡鄰居的,就兩家把它殺了一起吃了不行嗎?」
後來他才明白,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這隻雞,要調和的是兩家人多年來根深蒂固的矛盾。「農村工作就是這麼做的,出了問題,不應該著眼於問題本身,把兩家的矛盾調解好了,其他什麼事情都解決了。」
在自己的工作總結中,陳劍橋這樣寫道:「我在基層學會了與農民打交道,學會了說群眾話、做群眾工作,了解了目前農民、農村所需要的政策,同時讓我接了地氣,磨平了性格的稜角,從稚嫩走向了成熟。」
而對於這次總書記來訪 ,他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句「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句話讓他堅定了接下來要把鳳橋村的集體經濟發展起來的決心。
與蔣家坪村不同,鳳橋村因為缺乏成片的土地,在發展集體經濟收入方面困難重重。而如今村上新承包的300畝茶園,便成為「全村的希望」——至今已逐漸帶動60幾戶農戶,平均每戶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土地流轉費用也達到3萬元。
「無論如何要把這幾百畝的茶園管好、經營好。在總書記這次視察的大好趨勢下,打造自己的品牌。」陳劍橋說。
臨近年底,脫貧攻堅任務已逐漸收官,而堅持「四個不脫」、鞏固脫貧成果的同時,陳劍橋知道如今的工作重點,是要為接下來的鄉村振興打好基礎。
「產業這塊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急功近利,你這塊適合做啥做啥,能做啥做啥,不能搞大水漫灌。我們就是把細小的事情做好,把政策落實好,把產業發展好,把幫扶做好,民心凝聚起來,應該困難不是很大。」
年輕人回來了
蔣家坪村一隅
談起蔣家坪村的變化,楊東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個地方活起來了」。
由於搬遷力度大,這裡安置點的民眾情況多是「鰥寡孤獨」,平時村子裡人少,走動得也不多。而自從4月21日之後,楊東感覺自己「一天見到的人比過去在這裡待了三年見到的人都多」。
因為人流量急劇增加,蔣家坪村家家戶戶門前的衛生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鄉親們的精神面貌也都煥然一新起來。「因為人來了,這個地方有氛圍,大家的腦筋也都動起來了。」據楊東說,自從總書記來視察之後,村裡自主發展起來的農家樂就有6家,而之前僅有兩家,還都是辛苦動員的結果。
如今,茶山步道下的房子裡新開起一間小賣部,老闆名叫沈付榮,今年已經55歲。他發現自從4月21日之後,參觀茶山的人越來越多,村子裡卻連一個能買水的地方都沒有。於是在4月26日——總書記離開村子的第五天,他便開始進貨,在自家的宅院旁邊開了這間副食商店——除了賣水、飲料、零食之外,還有很多農產品,其中的茶葉還是他自家炒制的。有了這個營生,他便不用再外出打工了。
「而且很多年輕人都回來了。」這讓楊東頗為驚喜,「你這個地方有知名度了,回來做事,也就有平臺了。」
30歲的羅傑和這裡的年輕人一樣,大學畢業後便離家打工。在深圳工作的近10年時間,他一直有回家的打算,但沒找到合適的機會。而經過這次,昔日沉寂的山村在「五一」期間日均人流量突破了3000人,看到連鎮上的交警都被派到村裡指揮交通,羅傑強烈地感受到了家鄉發展變化的機會,於是決定不再離開。
他打算把當地的茶葉、絞股藍、木耳、竹筍、香菇等土特產匯集起來,在村裡建起一個農產品展銷廳,向外界推銷原汁原味的家鄉味。
如今,他的店鋪位置已選定,等待房屋外觀設計的同時,他在抖音上開設的以「老縣生態茶園」為名的帳號,粉絲已經累積了近1.5萬。他總能收到網友的留言,大部分都在向他諮詢購買農產品的事。
而當羅傑正在著手準備自己的展銷廳時,同村的羅永遠已經拿到了營業執照,在村頭開起了一家「蔣家坪村農副產品生態直營店」,並註冊了自己的茶葉商標。
羅永遠開了農副產品生態直營店
羅永遠今年29歲,一直離家在山東工作。4月27日,他回到蔣家坪在自家的農家樂裡幫忙了一個月,便決定加快自己回家的進度——回山東收拾、處理好各種事情,他回家經營起了這間直營店。
關於推廣蔣家坪自己的茶葉品牌,羅永遠有著自己的想法:「我們整個村乃至整個鎮、整個縣發展茶葉產業,我覺得都沒有問題,但是我覺得我們大家要凝成一股力量——不是說你賣你的茶葉,我賣我的茶葉——女媧茶、女媧毛尖、安康富硒茶、紫陽富硒茶……每個人都去註冊自己的品牌,一團糟。我覺得咱們可以用一個品牌,但是品牌大了,人就會雜,這個產品又會出問題……」
羅永遠的父親羅延會是蔣家坪村的老支書,早在2004年,為在村裡帶頭發展產業,羅延會自己出錢包下了整個茶園,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和發展,如今這千畝茶園已成為整個村子賴以生存的寶庫。
羅永遠指著直營店裡一面空白的牆壁講著自己的構想——他打算在這裡放一面78寸的大屏幕,用來實時直播各個角度下的茶山。「就是帶你看24小時茶山的樣子:雲霧繚繞的樣子、採茶工人的樣子、不打農藥不上化肥的生態農業的樣子……你隨時想看就看,不想看,我們也就在這裡。」
他接下來的打算,是好好留在家鄉,在父親身邊「先學做人,再學做事」。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而且我覺得現在時機跟時間都很對,慢慢地跟我爸學做人、學經驗,再加上自己作為年輕人的一些想法,我覺得對於家鄉的建設一定會越來越好,只能是越來越好。」
「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欄更多故事
青春綻放駱駝灣
潭頭村:這批年輕人,為我們撐住了
守護馬鞍山村的那方碧綠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六一
作者/來源:中國青年雜誌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