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的新拓展

2020-12-26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世紀後期以來,西方社會學理論在曲折中不斷前行,呈現出多元融合的複雜局面。不但有與古典社會學理論的直接對話,也存在著在某些核心概念和框架上的進一步拓展。我們擬梳理出理論研究的幾個核心概念,來大致呈現社會學理論研究新的進展。

權利研究。在古典自由主義、斯賓塞的社會學以及交換理論的基礎上,權利概念在四個方向上得到了推進,分別是理性選擇理論、社會福利理論、權利來源理論和社會衝突理論。在這四個方向中,或者基於權利概念來建構社會理論的基本框架,或者分析具體的社會問題和形成具體的社會福利政策,或者對權利從何而來進行了社會學探究,或者經由權利概念來建構分析現代社會衝突的新框架。

科爾曼將社會交換理論當中的交換對象轉換成了行動的權利。科爾曼認為,社會交換理論應當研究的不是有形的事物,而是行動的權利。我們所進行的交換表面上看起來是資源交換,但實際上卻是對這些資源的控制權利的交換。在阿瑪蒂亞森的福利觀的基礎上,查特吉重點探討了「權利資格」概念,權利資格指的是,有些人並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法權,但他們卻仍然具有一種權利資格:他們應該得到的不是補償,而是幫助重建一個家園或找到一種新的生活來源。達倫道夫借鑑了此種對權利的新定義,重新書寫了社會衝突的理論,認為現代社會衝突的根源在權利資格當中。而法學家德肖維茨則對權利的來源進行了社會學研究,他認為權利來自於人類經驗,特別是不正義的經驗。我們從歷史的錯誤中學到,為了避免重蹈過去的不正義,以權利為基礎的體系以及某些基於權利(例如表達自由、宗教自由、法律平等保護、正當法律程序與參與民主)至關重要。

苦難研究。社會學對苦難的研究,一直是一個隱而不顯的主題,直到20世紀90年代,局面才有所改觀,其中,布迪厄和威爾金森對苦難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3年,歷時三年時間,布迪厄等人出版了《世界的苦難》一書。苦難主要表現為因特定結構所造成的「位置痛苦」以及「一種伴隨著社會性和集體性的解組而導致的個體的悲慘際遇」。在此,布迪厄將「社會痛苦」這一充滿病理學隱喻的概念轉換為社會學概念,而社會學的目的在於「把社會上難以明言的病患轉化成清晰可辨的徵候,從而可以用政治的手段加以治理。」在此意義上,社會學成為一種解放的工具,並因此是一種慈悲的工具。

威爾金森對苦難的研究,在韋伯、馬克思、涂爾幹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真正地使苦難成為社會學的一個核心議題。在《苦難:一種社會學的引介》一書中,他首先將苦難定義為「經驗中發生的殞亡喪失、孤獨無助,以及個體性異化」,苦難由「如下情感組成:沮喪、焦慮、內疚、恥辱、厭倦以及悲痛。」他提出如下一個問題:如何理解現代社會的苦難?他認為,對苦難的探討應該在兩個方面推進,一是政治社會學的角度,追問苦難和現代性的關聯;二是理解社會學的角度,追問社會學如何理解苦難。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威爾金森希望能夠從苦難的角度理解現代性,並試圖在從神義論(theodicy)到社會正義論(sociodicy)的轉變上做出社會學的努力。

社會惡。在涂爾幹逝世90周年之際,學界關注到了涂爾幹對社會惡的研究。涂爾幹認為,惡是社會的內在構成部分,我們只有通過對惡的超越才能成就自我和社會。因此,涂爾幹對「社會惡」的分析構成了他理解現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構成了社會理論著手分析「惡」的重要傳統。涂爾幹對「惡」和「苦難」的關注昭示的是,在現代性的情境下,我們在集體意識和社會價值的保持方面,具有相互的和集體的責任,這是我們無法逃脫的命運也是我們建構自身的路徑。在對這一傳統的繼承方面,何茨、巴塔耶、伯格、道格拉斯以及亞歷山大無疑是最為重要者。雖然涂爾幹的學生何茨側重關注的是社會生活的「黑暗」方面,但不得不說,他極為重要地延續和推進了涂爾幹對「惡」的關注。亦有學者專門論述了涂爾幹「惡」的社會學分析對於巴塔耶的重要影響。道格拉斯對「潔淨與危險」的分析與涂爾幹對「惡」的關注如出一轍。「惡是社會內在部分」的判斷,與亞歷山大、伯格的分析也是一致的,亞歷山大在「惡的文化社會學」一文中對惡的分析是與建構善聯繫在一起的,即善只有經由對惡的認識才是可能的,伯格則將不確定和無秩序等確定為惡,這也是社會生活的內在部分。

實在理論。實在理論無疑是社會學理論中一個值得注意但可能較為容易被忽視的問題。舒茨就認為,「說一個事物是真實的,意味著這個事物處在與我們自己的某種關係之中。」舒茨對多重實在有過傑出的分析。每種有限意義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認知風格。因此,要從一個意義域過渡到另一個意義域,就需要藉助「躍遷」(leap)。在伯格和盧克曼看來,實在是由社會建構的,而知識社會學必須分析這種建構的過程。他們對實在的社會建構的研究,極大地推進了現象學對實在問題的研究。加芬克爾認為,具有資格能力的行動者通過「日常生活裡有組織的、富於技巧的實踐」持續不斷地建構他們的社會世界,而社會現實就是這些「持續不斷的權宜行為所成就的」。

對於布迪厄而言,實在就是行動者在自己的場域中感覺到「如魚得水」和行動的「合情合理」。所以,布迪厄才會說道,「社會行動者不一定是遵循理性的,但總是『合情合理』的,這正是社會學得以成立之處」。居于吉登斯對實在分析中心位置的是他所提煉出來的「實踐意識」(practical consciousness)這一概念。正是實踐意識這一概念,構成了他對行動和實在分析的中心。離開了實踐意識,我們就無法很好地理解他和之前的結構主義和解釋學的區別;只有在實踐意識的基礎上,才能說我們生活在「我們自己的世界」之中。而正是這個「我們自己的世界」構成了我們所說的吉登斯所闡釋的「實在」的問題核心。

時間理論。時間問題曾讓無數思想家感到棘手。奧古斯丁說,關於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一旦有人問我,我便茫然不解了。奧古斯丁分析了三種主體性時間,即回憶、注意和期望。貝爾特在世紀末完成的關於時間研究的博士論文,對時間理論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該研究重點拓展了米德的時間理論,尤其是關注米德現在和自我分析中的時間維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化。但關於此一主題,後來者並沒有做出更多有價值的推進。

吉登斯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這一判斷的基礎在於,時空是互動的基礎性「環境」。所以,吉登斯認為,以往的行動理論在兩方面存在著空白,必須要做出改變,一是必須把時間納入對人類能動性的理解中,二是必須把權力納入社會實踐的內在構成中。

布迪厄對時間的關注由來已久,這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而他早期在阿爾及利亞的人類學考察,涉及阿爾及利亞農民的時間觀以及不同經濟體系對於時間的不同態度。而布迪厄關於習性和場域的本體論契合的觀點,是在行動者對未來預期的意義上才成立的。布迪厄對社會底層的社會學關注,也是在時間上將這些群體看作「沒有未來的群體」。而這種分析,無疑是極為重要的。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擁華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2020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練習題
    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是自考的一門公共課,小編整理了一些模擬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練習題一、填空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7分)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無分。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馬克思恩格斯在大量經驗研究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名義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俄國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中得到了繼承與傳播,並在西方社會學特別是當代西方社會學研究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明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本質特點、學術地位、歷史發展和廣泛影響,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推進和創新中國社會學研究應當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
  • 浙江省2013年1月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西方社會學理論真題 課程代碼:0028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4小題,每小題1分,共34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並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塗黑
  • 李毅:中國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社會學理論
    中國社會學現在沒有一本自己的「社會學理論」課程教材。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大陸有九種社會學理論教材,全部都是「西方社會學理論」教材,或者「國外社會學理論」教材。這些西方社會學理論教材,有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有的是「普通高等學校社會學專業主幹課系列教材」,有的是「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
  • 【理論與方法】尼可拉斯·盧曼及其社會學理論
    這一方面的研究使他通曉了法-理論建構的操作並熟悉了對於可能作出選擇的不同結果的分析——一個他後來在社會學中所探討的主題,正象他後來從他作為學齡前兒童就已培養起的閱讀熱情中受益和從他對歷史的興趣中受益一樣。    然而,成為一位著名的社會學教授並沒有捷逕可走。戰後德國的物資短缺迫使他迅速投入學習並返回到呂訥堡。
  • 50分鐘讀懂西方50位社會學思想家
    思想背景: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社會學理論,主要是統計調查與結構功能理論結合的取向;經濟學的數學模型理論、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理論;社會學中的交換理論;政治和社會哲學對規範和法規的分析;新發展的博弈理論。
  • 考研:《農村社會學》專業課第三章農村社會學理論重點難點歸納4
    農村社會學還關注研究方法和技術的改進,致力於確立這一學科在社會學當中的地位。此外,青年問題,尤其是城鎮化進程中的青年移民潮問題也是農村社會學的關注點。研究中心的轉移使得農業問題在農村社會學中的地位有所下降。②農村社會學危機的實質農村社會學的危機表現為農村社會學不僅在理論和經驗上缺少明確的對象,且缺少獨立的學科體系。
  • 布迪厄實踐社會學理論的思想來源
    布迪厄實踐社會學理論的思想來源 2017年09月04日 09: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洪嬌 字號 內容摘要:布迪厄實踐社會學理論的思想來源?
  •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概念、成果與分析框架
    本文首先對過去被視為「不證自明」的,中西方「知識分子」的概念進行考察和辨析,並在此基礎上擇要梳理近年來有關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社會學的研究成果。繼而作為一種跨領域對話的嘗試與分析概念的創新,從歷史制度、日常實作和文化意義的研究取徑出發,提出一種彼此相互關聯的,新的整合性理論與分析框架。
  • 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
    在過去的41年裡,中國社會學立足中國發展實際,開展田野調查、拓展理論思考、創新研究方法、參與決策諮詢、推動學科建設、培育專業人才,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成果和學者,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證明,社會學在中國具有廣闊發展空間,社會學只有服務於中國社會發展,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 縣域社會學研究的學科價值和現實意義
    日本社會學界提出過地域社會學這樣的研究新範式,按田毅鵬教授的說法,「地域社會學試圖超越農村社會學和城市社會學的界限,以城市化背景下『生活社會化』為基本理論前提,以鄉村過疏化為研究重點,圍繞著『地域生活』、『地域組織團體』、『地域格差』、『地域政策』、『新公共性構建』等問題展開研究,建立起『結構分析』的學科分析範式。」
  • 《農村社會學》第三章農村社會學理論:小農理論的三個研究傳統
    2.小農理論的三個研究傳統。黃宗智曾將學術界關於小農的各主要學派劃分為三個研究傳統:形式主義、實體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實體主義者」反對用西方傳統經濟學的模式來研究非西方的 前工業社會。(3)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強調,小農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礎,其主要特點是一整套的階級關係,即地主和小農生產者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關係。小農的生產剩餘,主要是通過地租(包括勞役、實物和貨幣地租)和賦稅形式而被地主及其國家所榨取。
  • 勞工社會學三十年
    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為發展的第二個時段,社會學開始將勞工研究歸入勞工社會學理論框架之下加以研究,本文主要以清華勞工社會學的田野研究為例闡示這一時段的特點。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至今是發展的第三個時段,探討新勞工群體和形成研究的新視野構成此階段的基本特點。三個時段的演進折射出中國勞工社會學的基本變化和內在邏輯。
  • 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資源性意義及其反思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現代性問題研究的主力,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前述諸多馬克思主義的概念、理論論域及問題式,都有理由置於現代性批判這一總體框架中。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重點也在於現代性批判,這一研究有益於我們把握現代性,特別是看待、分析和批判現當代資本主義時代的現代性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的變化與拓展,同樣值得關注並展開相應的研究。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內容提要:當代西方空間批評是20世紀「空間轉向」在文學藝術批評領域的話語實踐,由此帶來了在學術思想的言說方式、闡釋方式上的諸多變革,成為跨越人文、地理、政治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焦點,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研究視角。
  • 他者的變奏:早期社會學中國化的脈絡與流變
    關鍵詞:中國社會學/中國化/他者/流變  作者簡介:何禕金,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社會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學理論、研究方法的歷史與政治。早在20世紀30年代,孫本文和吳文藻等前輩學者,明確提出了社會學中國化的學術主張。強調立足於中國社會,學習和借鑑西方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結合中國固有的實際,建設中國化的社會學。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以降,以社區研究為內核的中國化實踐,為中國社會學贏得了世界聲譽,西方學界亦有社會學的中國學派之提法。乃至在世界社會學本土化的歷史上,中國社會學前輩們的工作卓有成效且功不可沒(鄭杭生,2000)。
  • 考研:《農村社會學》專業課第三章農村社會學理論重點難點歸納5
    (2)鄉村建設運動的理論鄉村建設運動是一個主旨明確、有理論指導的社會改良運動。這集中體現在晏陽初的「民族再造」思想和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上。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出路在於鄉村改造,而鄉村改造的根本在於人、組織、文化的改造,這是他們相一致的思想。
  • 孫飛宇:約翰•奧尼爾及其「野性社會學」
    這一社會學宣稱從北美社會學界在1970年代的轉折開始,主張社會學研究要面對日常生活,要警惕自身的過度科學化與規訓化,主張社會學的研究與寫作要反思自身,同時重返經典以獲得對於現時當下更為豐富的理解,而這一對於「經典」的理解,也需要是「野性的」。在關於當代西方社會理論的權威敘事例如《布萊克維爾社會理論指南》中,約翰•奧尼爾(John O』Neill)作為兩個傳統的交集而頗為引人矚目。
  • 歷史社會學的構成性難題:由來、演化與趨勢
    19世紀末的社會學似乎包括「新」「舊」兩個範疇。「舊」的是指普遍意義上研究人類所有活動領域;「新」範疇是特定意義上研究人類活動的非市場與非政治領域,這恰恰是受學科分化建制影響最小的領域。在「反歷史性」層面,19世紀後期整體轉向為「進步論」、「發展主義」、「西方中心主義」、「現代化」,這在20世紀後期興起「後現代」思潮之前似乎都是主流的先驗假設。
  • 【薦書】十五本社會學「入門」著作
    12.王小章:《經典理論與現代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13.成伯清:《走出現代性——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的重新定向》(第一部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14.派屈克·貝爾特:《社會科學哲學——邁向實用主義》,何昭譯,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