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清明一過,春天也過了大半。和很多春花一樣,梨花也是在清明前後進入盛花期,花色如雪,香味濃鬱。《遵生八箋》說「梨之妙者,花不作氣,醉月欹風,含煙帶雨,瀟灑風神,莫可與並。」因其淡雅出塵,梨花被古人稱為「淡客」。
梨樹在我國分布廣泛,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山海經《中山經》中記載 「洞庭之山,……其木多柤、梨、橘、櫾(you)。」這裡的「洞庭之山」,據考證是湖南省嶽陽君山。《管子》中有「五沃之土……其陰則生之楂梨」,《禮記》中也有「凡食齊視春時……梨、姜、桂」,這都是古籍中較早關於梨的記載。
南北朝時期,梨花開始出現在詩詞中。南北朝的王融與劉繪曾唱和池上梨花。「翻階沒細草,集水間疏萍。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露庭晚翻積,風閨夜入多。縈叢似亂蝶,拂燭狀聯蛾。」王融以「流雪」形容梨花之白,劉繪以「亂蝶」比擬梨花輕盈的舞姿,寫出閨閣女子月夜賞花的歡愉。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梨花花期在唐宋時與清明、寒食、上巳相連,在詩詞中,梨花便和這些節日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洛陽三月梨花飛」,在唐代,每逢洛陽梨花盛開,文人雅士便聚在梨樹下高談暢飲,美其名曰為梨花「洗妝」。汝陽侯穆清叔詩中描述了這一習俗,「共飲梨樹下,梨花插滿頭。清香來玉樹,白議泛金甌。」微風中花香襲人,興濃酒酣之際,人們以梨花為頭飾,盡情歡暢。除了欣賞春日美景,清明還是人們掃墳祭祖、悼念亡人的日子。崔道融《寒食夜》「滿地梨花白,風吹碎月明。大家寒食夜,獨貯望鄉情。」盛開的梨花成為遊子思鄉之情的催化劑,無法和親人相聚,只能一人對月望鄉。
「斬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梨花潔白無暇,總能讓人聯想到雪。南北朝時詩人就開始以雪寫梨花。南梁蕭子顯在《燕歌行》中說「洛陽梨花落如雪」,範雲的《別詩》中也寫到「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唐代岑參也寫過「梨花千樹雪,楊柳萬條煙」的詩句,玉樹瓊枝,春意盎然。而他最著名的詩句還當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塞外的壯美雪景被比擬為梨花盛開,蕭瑟寒冷的景致中注入一股融融春意,勾畫出一番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奇美景象。從此,梨花與雪的聯繫更為緊密,影響了後來很多詩人的創作。宋代黃庭堅《壓沙寺梨花》「壓沙寺後千株雪,長樂坊前十裡香。寄語春風莫吹盡,夜深留與雪爭光。」雪有梨花的白,卻沒有梨花的香,所以清代李漁盛讚梨花「雪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間之雪;雪之所以少香者,而梨花兼擅其美。」
歷代的花鳥畫家,對梨花也青睞有加。被譽為中國花鳥折枝畫鼻祖的邊鸞就曾做《折枝梨花》,陸遊看到欣然賦詩稱讚,「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佔年華。常思南鄭清明路,醉袖迎風雪一杈。」可惜畫卷早已遺失,人們也只能從詩中想想像畫作的風採。
宋代流傳下來比較著名的梨花圖當屬《梨花鸚鵡圖》,作者不詳。畫中梨花滿枝,花間一隻羽毛豔麗的鸚鵡,探頭探腦,似欲覓食。畫面生動有趣,雪白的梨花和豔麗的鸚鵡形成鮮明對比,顯示了宋人高超的繪畫技巧。
《梨花圖卷》錢選(元)
花鳥大家錢選的《梨花圖卷》是他折枝花卉作品的代表作。梨花設色淡雅,自然生動,無論花葉的輪廓還是葉脈,都描繪得非常精細。畫後有作者自題詩一首:「寂寞闌幹淚滿枝,洗妝猶帶舊風姿。閉門夜雨空愁思,不似金波欲暗時。」這幅作品,詩與畫相得益彰,充分表現了梨花的文化內涵。
《梨花山鵲圖》也是元代梨花畫作的代表作品。梨樹枝幹曲折蒼老,梨花嬌嫩鮮潤,老枝新花,春意盎然,一隻羽毛黑白分明的山鵲棲於枝上,扭頭回望,形象優美可愛。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梨花花期短暫,梨又與「離」諧音雙關,春歸人去起相思,梨花成為悽婉春怨詩的主角。戴叔倫《春怨》「金鴨香消欲斷魂,梨花春雨掩重門。欲知別後相思意,回看羅衣積淚痕。」離別後女子落淚如梨花春雨,羅裙淚痕累累,可見思念之情。「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民間女子相思總有相見之時,一入宮門深似海,遲暮美人縱然住在「金屋」,依舊是庭院空寂,重門深掩,落花滿地,難掩悽涼寂寞之意。劉方平的這首詩也成為宮怨詩的代表之作。
人不負春春自負,只在梨花春雨處。花開花落,春去春回都是自然運行的法則,只要我們珍惜春光,不負韶華,總能在希望中迎來收穫。(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