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墨西哥:《波波爾·烏》

2020-12-12 澎湃新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十三周 第二天

墨西哥 《波波爾·烏》

和阿茲特克人一樣,瑪雅人也發明了複雜的象形文字書寫系統,佔據墨西哥南部尤卡坦半島和現在的瓜地馬拉的瑪雅人用這種文字來勒石刻字,還寫成了成千上萬本樹皮紙書。在西班牙徵服之後的幾十年裡,西班牙人沒收焚毀了他們能找到的幾乎每一本土著書籍,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書描繪的是魔鬼。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本書倖存到現在,比如這本歷史和天文曆法冊子本,現藏於德國德勒斯登。

我們之所以還能看到最重要的瑪雅文本《波波爾·烏》(

Popol Vuh

),也叫「議會之書」,全賴瓜地馬拉高地基切城 (Quiché)的一位或者一群抄寫員,他們在1550年代早期某個時候用新的羅馬字母重寫了這份用象形文字寫成的文本。當時已經是科爾特斯(Cortés,西班牙徵服者)的副手佩德羅·德·阿爾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徵服瓜地馬拉三十多年之後了。這些作者們沒有直說瑪雅象形文版本的《波波爾·烏》到底是被藏起來了還是已經被毀了。就算它當時還真的存在,後來也佚失了。1701年,有位名叫弗朗西斯科·希梅內斯(Francisco Ximénez)的西班牙修士居住在基切人領地,他偶然發現了羅馬字母書寫的《波波爾·烏》。希梅內斯抄寫了一份並配上了對照的西班牙語翻譯。

在被人遺忘很久之後,希梅內斯的西班牙語譯本在十九世紀中葉兩度被譯成歐洲語言。這個抄本最終落戶芝加哥的紐伯裡圖書館。在基切發現的《波波爾·烏》1941年出版了現代西班牙語譯本,隨後又翻譯成了英文。最近幾十年,《波波爾·烏》有門羅·埃德蒙森(Monro Edmonson)1971年的詩化譯文,還有1985年德尼斯·特德洛克(Dennis Tedlock)出版的優美的自由譯文,他將英語「異化」(「foreignizing")以求傳達原文的意境,比如對開篇創造世界的描寫,特德洛克是這樣翻譯的:「此即一切的記述,就在此處。此時一切尚在顫動,此時一切尚在低語,顫動,一切尚在嘆息,尚在低鳴,天空之下還是一片空寂。」(在列農-波提拉和蕭裡斯編輯的文集《國王的語言》裡,他們明智地交替使用了三種譯本。)埃德蒙森和特德洛克在翻譯的時候都諮詢了瑪雅佔卜師。雖然這些佔卜師從來沒有見過《波波爾·烏》的書,但他們仍在使用許多書中提及的概念和儀式。

《波波爾·烏》既是神話傳說也是歷史記錄。它講述的是天神和海神如何在時間開始之前聯手創造了地上的土地、植物和動物,還有天上的星辰、行星和太陽。眾神四度嘗試造人:一次造出了猴子,它們不能祈禱也不能說話;一次造出了會消融的泥土生物;一次造出了不會祈禱的木頭人,最後還被眾神毀滅了。在書的結尾,眾神終於在第四次嘗試時成功了,用玉米造出了人。在描述最後一次造人之前,《波波爾·烏》的主要部分講述了一系列神聖的英雄們在人間和在冥界希巴爾巴(和納瓦特爾語一樣,在當時源自西班牙文的書寫系統中,X都發作「sh」

[譯註:希巴爾巴原文為Xibalba,其中X的發音類似漢語拼音的X]

)的歷險。

《波波爾·烏》故事的主線之一就是兩對雙生子英雄的事跡,他們在人間和冥界的英勇歷險讓人間成了對人類更安全的地方。跟隨老一代的雙生子英雄和他們下一代的冒險腳步,故事不停地在時間和空間中跳躍,英雄們機智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邪惡的妖怪,比如「七金剛鸚鵡」和他的兒子們,一個形似鱷魚,喚作茲帕納,另一個則叫作厄斯奎克

(譯註:即地震)

。在最後,下一代的雙生子英雄烏納普和斯巴蘭克依靠妙計和精湛的技藝在神聖的瑪雅球賽裡擊敗了冥界的統治者「一死」和「七死」。瑪雅神廟建築裡一直都包括了進行這項比賽的球場,比賽在兩隊武士之間進行,最後失敗一方的隊員將會被獻祭給神靈。

在球賽快結束時,斯巴蘭克讓冥界眾神大吃一驚,他獻祭了烏納普,又施魔法讓他復活。冥界眾神對這個表演興奮不已,要求兩位英雄把他們也殺掉。雙生子英雄照辦了,但拒絕讓他們重生,除非冥界眾神同意節制自己的行為。他們必須要能夠接受焚香和動物祭品而不是一直要求人祭,而且他們還只能處置作惡的人。接著《波波爾·烏》詳細描述了最初的八個人是如何從玉米中被創造出來——為四個神聖的方位每個方位各創造了一對亞當和夏娃。

《波波爾·烏》經常被看作不受歷史影響的神話敘事,然而即便它是在西班牙徵服僅僅三十年之後被寫成的,它已經在和基督教傳統對話了,這一傳統是與字母一起傳播給《波波爾·烏》的書寫者的。從一開始,這本書的書寫者就提及了他們當時所處的狀況:

在此我們將銘刻,在此我們將植入古老的經文,它是基切人之國的基切城所行的一切的可能及源頭……現在我們將在宣揚基督教上帝的布道聲中寫下這一切。我們要把它寫下來,因為再也沒有地方可以見到它了……原書和古代經文尚存,但閱讀鑽研經文之人不得不將臉藏起來。

羅馬字母表這一書寫技術使得瑪雅抄寫員們能夠賦予他們用象形文字寫成的「議會之書」更新、或許也更飽滿的形象。儘管他們號稱這本書已經佚失了,但當他們在重述這些故事時,似乎也在參考這本書。根據他們引用的象形文字版本的內容來看,《波波爾·烏》似乎基本上是佔卜的輔助,大部分內容是在描繪太陽、月亮和行星運行的軌跡,夾有對神靈事跡的簡短記述,據信正是這些神跡塑造了天體的秩序。因此,用字母寫就的《波波爾·烏》與其象形文字的前身相比是要飽滿得多的文學作品。與此同時,書寫《波波爾·烏》的人對文化記憶喪失的憂懼也深深地影響了這本書,威脅他們文化記憶的正是給他們帶來了字母表的歐洲人的侵略。

《波波爾·烏》的第二部分主要記錄的是基切人的神靈或者半神先祖從尤卡坦半島東部的圖蘭遷移到瓜地馬拉新家的歷程。先祖們一邊向西搬遷,一邊哀嘆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把故土的失落描述成語言的失落:「『嗚呼!我們把自己的語言丟了。我們是怎麼做到的?我們迷失了。我們是在哪裡被騙了?我們來圖蘭時只有一種語言,我們也只有一個故鄉和源頭。我們沒有做好。』所有的部落在大樹和矮樹下說。」後來的一次遠徵尋回了他們的聖文,有了聖文他們才能在新的家園紮下根來。

這場先祖的遷徙之旅不僅僅是由本土的文化記憶塑造的,同時也依靠了聖經中的元素。因此,基切人的先祖是分開了加勒比海的海水才到達了他們的新家園:

不清楚他們是如何跨過了海洋。他們穿過海洋就像那裡沒有海一樣。他們就是踩在石頭上跨過海洋的,堆疊在沙灘裡的石頭。他們還給這些石頭起了個名字:石排,起壟的沙地則是他們給自己從大海中穿過的地方起的名字。就在海水分開的地方,他們就走了過去。

這段描述裡包括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跨海方式,通過石橋或者是分開海水。石橋非常可能是最初的方法,就像石排這個地名所反映的一樣,而第二種方法則是改編自摩西分開紅海的故事。

如此辨認出源自聖經的材料可能看起來有點牽強,不過我們卻可以找到一處明確引用這一聖經歷史的地方,那是在另一份相關的文獻《託託尼卡潘之主的所有權》(

Title of the Lords of Totonicapán

) 裡。《託託尼卡潘之主的所有權》是在1554年寫成,很可能是由寫成字母版《波波爾·烏》的同一個人或者同一批人完成。在這一文獻中,託託尼卡潘的本土貴族記錄了自己的歷史,用以證明他們有正當理由繼續擁有自己的土地,抵制西班牙人奪走土地的企圖。當西班牙人徵服者見到中美洲龐大的神廟金字塔時,他們不能相信土著人居然能夠建造出如此宏偉的建築。圖中所示的是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帕倫克的瑪雅神廟之一,這也可能是我所見過的最有神聖感的地方。

主要的瑪雅城市和神廟建築大約在公元900年前後都被廢棄了,明顯是由於戰爭,人口過剩和隨之而來的環境惡化問題。西班牙徵服者們見到這些古老文明的遺蹟,同時朦朧地把瑪雅神廟和埃及金字塔聯繫起來,他們猜測土著人可能是失蹤的古以色列人部落——這是個一直有人提及的觀點,並在十九世紀成為了摩門教教義的一部分。託託尼卡潘的領主們很明顯知道這個猜測,於是對此加以利用。他們是如此描述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在他們的文化英雄巴蘭姆-奎澤(Balam-Quitzé)帶領下跨過加勒比海的:「當他們到達海邊時,巴蘭姆-奎澤向海伸杖,水便分開一條道,然後又合上,因為這是偉大的上帝的意願,因為他們是亞伯拉罕和雅各的兒子。」

從壓迫他們的人的聖書裡借用了一頁,託託尼卡潘的領主們宣傳他們對自己土地的所有權是西班牙人自己的上帝賜予他們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波波爾·烏》即是前徵服時代瑪雅神話和信仰的最偉大的集成,同時也是對西班牙徵服本身帶來的挑戰最決絕的反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墨西哥:《哀歌》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三周 第五天墨西哥 羅薩裡奧·卡斯特利亞諾斯 《哀歌》作為墨西哥女性寫作的先鋒,羅薩裡奧·卡斯特利亞諾斯(Rosario Castellanos, 1925-1974)不僅是位多產的詩人、小說家,還出版了墨西哥第一本女性主義文集。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墨西哥:阿茲特克貴族詩歌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三周 第一天墨西哥 阿茲特克貴族詩歌這個星期,我們調頭向北,去往墨西哥和瓜地馬拉。在當地,各種原住民文化依然存在,是主要的文化勢力。大概有九百萬人口說的是諸多原住民語言的一種,其中主要是納瓦特語(Nahuatl),或者二十一種瑪雅語言的一種,常常混著很多西班牙語單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墨西哥:胡安娜修女《作品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三周 第三天墨西哥 胡安娜·伊內斯修女 《作品選》這個「新冠」籠罩之下的夏天,我們對流行病的主題頗為敏感,從薄伽丘的《十日談》的框架故事(frame story)到泰戈爾和魯迅對傳染病的隱喻。
  • 丹穆若什︱八十天,八十本書環遊地球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這記憶既是丹穆若什個人的,也屬於近五個世紀以來世界的共同文化記憶。這個獨特的寫作計劃,體現了在危機時刻不退縮的人文力量,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依舊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黑暗的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黎:《情人》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本書具有強烈的自傳性,從此書封面上不斷使用的一張她早期的照片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張照片後來也成為了1992年讓-雅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拍攝的同名電影版本中無名女主人公的形象模版:L』Amant這並非杜拉斯第一次把早年經歷寫成小說。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黎:《美西螈》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在那裡,他遇見了一隻身形纖小的美西螈——火蜥蜴的墨西哥變種。美西螈的眼睛直勾勾地凝視著他,令他既驚訝又震撼。他不斷回到水族館,和他起名為「阿茲特克」的那隻小美西螈進行交流,最後發現自己有一天與美西螈融為一體,被困在水族館中。在故事結尾,敘述者——抑或那隻美西螈——安慰自己說,那個正生活在外面世界的「他」有一天或許會「寫下關於美西螈的一切」。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烏託邦》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點意外地預言了奧威爾的反烏託邦小說《1984》,在這本書裡老大哥會一直監視你。在整個烏託邦,攝護格朗特們消除了任何讓人有機會私下聚會、謀劃陰謀和策劃不軌的可能:人們很難在城市和城市之間流動,禁止開設酒館,而且島上任何地方都沒有真正的私人時間或者私人空間。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詹巴蒂斯塔·維科》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但是穆迪貝非但沒有欣賞恩加爾對類似主題的諷刺處理,反倒認為這本書是對他的人身攻擊,他甚至起訴了恩加爾,控告他誹謗。就這樣,令人非常難以相信地,恩加爾發現他就像自己小說的主人公一樣,成了自己在大學的對頭採取法律手段訴訟的對象。我們可以說這件事是生活在模仿藝術,不過更準確地說,卻是恩加爾的藝術被指控過於準確地反映了生活。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阿曼:《天體》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以色列:《失蹤的檔案》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阿維所描述的情形大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阿拉伯世界,那是米沙尼生活並長大成人的阿拉伯世界。像奇瑪曼達·阿迪契一樣,米沙尼是早熟的讀者,而且和她一樣,他能找到的書——至少是他最喜愛的偵探類書籍——都是英國進口的。他有一篇題為《希伯來偵探之謎》的文章,裡面是這麼所說的:他八歲就是柯南·道爾迷,十二歲時,他已讀完住家附近公共圖書館裡所有的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小說。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時間的皺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一點在本書的示意圖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當啥太太(Mrs. Whatsit)解釋超時空挪移(tesseract)的概念時,她讓梅格、凱文(Calvin)和梅格的弟弟查爾斯·華萊士(Charles Wallace)想像一隻小蟲子,試圖穿過誰太太(Mrs.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土生子札記》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愛爾蘭:《尤利西斯》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黑暗之心》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他在《剛果及其自由邦的創立:一則工作和探險的故事》(The Congo and the Founding of Its Free State: A Story of Work and Exploration,1885)這本書裡詳細地記錄了自己作為一位殖民帝國建造者的成功事跡,書裡也滿是對「剛果國際協會慷慨尊貴的創立者」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春葉影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以色列/巴勒斯坦:《新約全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以色列/巴勒斯坦:《摩西五經》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烏託邦》|烏託邦|亞美利哥·韋斯普奇|...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二周 第一天巴西 託馬斯·莫爾 《烏託邦》這周我們渡過太平洋,抵達歐洲人所說的「新世界」。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上海:《傾城之戀》及其他小說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倫敦:《新鮮事兒》
    早在1928年,一位評論家就指責伍德豪斯自我剽竊,對這個指控,伍德豪斯興高採烈地在下一本小說《喜歡吃魚》中加以回應:「有一位批評家——我很遺憾地說,這種人真的存在——對我上一本小說作出討厭的評價,說這本書中『所有伍德豪斯的舊人物都換了名字出場』。憑藉我卓越的智慧,我這次做得比這個人更勝一籌,在這本小說裡我把所有伍德豪斯的舊人物放了進去,並且不改名字。我才想,這會讓他覺得傻透氣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