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數學家——侯振挺
侯振挺,我國著名數學家,全國勞動模範。河南省新密大隗紙坊村人,1936年3月生,就讀於新密市一高。1960年唐山鐵道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執教,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曾任長沙鐵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科研所所長、湖南省科協名譽主席。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現任湖南省科協名譽主席,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鐵道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南大學數學學院名譽院長,中南大學數學學院概率統計研究所所長。侯振挺早年研究排隊論; 60年代至今一直研究馬爾可夫過程,在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許多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創造性的工作,對於Q矩陣問題研究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特別是發表於1974年《中國科學》第二期的論文《Q過程唯一性準則》,成功地解決了概率界數十年懸而未決的Q過程的唯一性問題,此成果被國際同行稱為「侯氏定理」,侯振挺因此獲得1978年度國際戴維遜獎。零四年左右又研究馬爾可夫決策過程,同時提出了一類新的隨機過程的概念 —— 馬氏骨架過程並加以研究,取得了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零五年左右又將馬爾可夫骨架過程理論應用於排隊論的研究,解決了排隊論中幾十年來懸而未決的 GI/G/N排隊系統和更為複雜尚無人涉及的排隊網絡的隊長瞬時分布問題等著名難題。至今共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10本,其成果被國內外學者多次引用。在培養高級人才方面,侯振挺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 1978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2年開始招收博士生,至今已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碩士、博士生,共畢業碩士40名、博士24名。
人物經歷侯振挺長期從事概率論特別是馬爾可夫過程的研究,在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構造論中創造了世界領先水平的成果,在可逆馬爾可夫過程元窮粒子系統領域作了開創性的工作。馬爾可夫過程,是俄國數學家馬爾可夫1907年提出的一種數學模型。它概括了自然界一系列隨機現象,既屬於數學基礎理論範疇,又在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中有廣泛的應用價值。馬爾可夫過程成為概率論中十分重要的理論分支。他經過10多年的潛心鑽研,1974年在《中國科學》上發表論文《Q過程唯一性準則》,就馬爾可夫過程論中具有重要理論價值的中心研究課題,創造了令國內外數學界矚目的科研成果。英國數學家、劍橋大學統計數學研究所所長惠特爾教授致函中國科學院院長提出:「長沙鐵道學院的侯振挺,在所謂『Q過程的存在問題'中,建立了唯一性準則。鑑於這一非凡的工作,本基金會決定授予他一項戴維遜獎。」「直到這位天才的年輕人發表他的論文以前,所有努力都失敗了。他的傑出論文引起了廣泛的注意,這是因為他的答案具有完整性和最終性。」因此,1978年的英國皇家學會戴維遜獎,頒發給這位中國普通教師,他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數學家。同年,還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侯氏定理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侯氏定理」。「侯氏定理"的問世,使他成為國際數學星空中的一顆耀眼新星。沒有欣喜,而是深深感到中國數學科研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必須造就一支獻身於數學科學的高水平的學術隊伍。1981年,國家首批博士點公布,他作為學科帶頭人領銜長沙鐵道學院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博士點。他以新觀念和新思維,慧眼識人,不拘一格廣泛搜羅人才,青年工人李慰萱被擢拔為副教授、教授。10多年來,他已培養了多位博士生導師、上十位教授。由10多位博士、40多位碩士組成了較高起點、與國際數學研究接軌、分層次配置的「侯氏梯隊」。他們的最新科研成果是《馬爾可夫過程的Q--矩陣問題》,這本50萬字著作問世後,立即引起國內外數學界特別是概率論領域的關注和好評。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認為,這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一本關於Q--矩陣問題的專著」。英國皇家學會前主席為該書英文版作序。該書199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圖書。馬爾可夫過程研究在90年代以後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例如馬氏決策過程就是當代數學熱門課題之一。他帶領博士生對連續參數Q過程唯一的情況給出了最優決策存在性的證明,取得了第一個可喜的成果。
從創造「侯氏定理」到形成「侯氏梯隊」的20年時間裡,他在馬爾可夫過程及相關領域內,對馬氏過程、半馬氏過程、逐段確定的馬氏過程等分支進行分析概括,取得了一系列深刻而豐富的科研成果。已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出版專著6本,並完成湖南省能源模型、決策系統軟體開發、消費市場趨向分析與需求預測等科技攻關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還獲得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等20餘項國內外獎勵,1999年8月22日,馬氏過程與受控馬氏鏈國際學術會議在長沙召開,國際數學概率論專家聚會長沙鐵道學院,他致開幕詞,還介紹了他和他的弟子們的一批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