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已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重要的即時通訊工具,加之微信公眾號和各類群的推送,加律師為微信好友也十分便捷。因此,不少法律服務需求者在遇到法律問題時,選擇在微信上直接向律師諮詢。於是律師們微信好友提示中常會出現大量諮詢者,儘管多數律師對諮詢持開放態度,但往往因諮詢者未掌握與律師溝通和諮詢的正確姿勢而效果不彰,甚至引起律師吐槽。這裡,結合個人及一些同行的經歷,將在微信上(其他途徑也可參考)向律師進行諮詢的正確姿勢總結如下。
1、主動通報你的姓名
律師一般都會實名(至少非常願意告知個人信息),因此出於基本的尊重,也請你在加律師為好友或向其提問前,主動告知本人姓名,不少律師吐槽,遇到諮詢者要麼不告知姓名,要麼告知其英文名,當律師問其姓名時,說你叫我小王、小李、Andy、Lucy……就可以了。如果律師幫忙給你解答完一個問題,還不知道你是誰,那麼如何建立基本互信。他為什麼要回答你問題呢?!律師大多很忙,如果再花時間來問你怎麼稱呼等,浪費寶貴時間。
所以,拜託!請你第一時間把身份證上的姓名告訴律師。如果遇到律師不願意通過你的好友申請和解答你提出的諮詢問題,很可能就是因為你的諮詢問題時的第一個姿勢不對。
2、告知你的身份信息
在告知律師姓名的同時,請告知你的職業和職務等信息,以便律師對你的個人狀況有一個基本判斷。對律師來說,面對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和一個公司白領或者一個企業HR、高管等群體,其解答的方式和內容也顯然是不一樣的。因為不同的職業和身份特徵意味著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特定的問題場景。
比如一個準備創業的年輕朋友向律師諮詢如何註冊公司及如何擬定章程與一位企業高管諮詢如何設計股權結構、一位企業普通員工和HR分別向律師諮詢勞務派遣問題、一位建築工人和人社局幹部分別諮詢工傷問題時,律師的回答方式和內容也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如果要諮詢律師,請第一時間主動向律師告知你的職業和身份信息(必要時告知年齡和其他特別信息)。
3、告訴律師你所在的地區
在向律師提出諮詢問題時,請主動告知你所在的地區或城市。這個姿勢很重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地區不同,意味著具體問題中需要適用的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不同,比如人身損害賠償、交通事故等地區不同賠償標準不同、不同地區可能在行政管理分工和稅制上也不同…等等。
第二,地區不同,也意味著所詢問題管轄的司法機關不同。你在告知所在地後,律師就會迅速結合其對不同地區司法狀況的了解以及相關的辦案經驗,對諮詢問題的管轄、當地同類案例的裁判結果、處理意見、慣例等進行判斷,以便更具有針對性的解答問題。
第三,儘管中國並沒有律師執業地域範圍限制,但不同地區意味著你最終可能委託律師代理辦理的可能性不同。在一般案件中,如果你在成都,你委託成都律師的可能性顯然高於上海律師。同時,律師也會判斷你成為他客戶和案源的可能性。
因此,主動告訴律師你所在的地區,更有利於律師給出更準確、更完整、對你更有幫助的解答意見,也更有利於與律師確定是否需要下一步的委託,律師解答問題的積極性也有差別。
4、直接說事就好,請不要問「在嗎?」
與律師有基本了解和後,需要諮詢或請教律師時,直接留言說正事即可。不用發「在?」、「在嗎?」、「我想諮詢一下可以嗎?」之類的無效交流信息,如果先就在或不在,能不能接受諮詢等無用信息上對話,無疑加大了溝通成本。律師希望直接看到你的問題,以判斷是否屬於自己可以解答的範圍,以及自己是否可以很方便地給出意見或結論,而不是把時間用在回答前述無用信息上。
在你已經通報個人姓名和身份信息的情況下,律師已經將你「備註」為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了,你的留言信息律師一般都會看到的,除非他不方便或不願意回答。如果覺得太直接和生硬的話,加幾個字的客套話即可:「A律師,您好!……」,然後開始說正事。
因此,諮詢律師請盡你所能,簡潔地將你需要諮詢的法律問題,一次性表述清楚,以便律師儘快熟悉問題,並就是否解答和如何解答進行判斷,並給你回復。便律師儘快熟悉問題,並就是否解答和如何解答進行判斷,並給你回復。
5、了解律師的主要業務領域
律師業務專業化分工越來細,大多數律師都會有相對擅長或主攻的業務方向,越來越多的律師把專業化作為自己一定職業階段的選擇。加之法律法規越來細密、不同行業和領域發展加快,已經很少有律師「萬金油」到能夠同時解答民事、商事、刑事、行政乃至其他更細分領域法律問題了,哪怕僅是熟知相關領域的常識都不太可能。
因此,在諮詢律師前,爭取了解其大致業務領域。如果你向一位專做刑事業務的律師諮詢專利申請問題、一位專做資本市場非訴業務的律師諮詢徵地拆遷問題、一位主要做行政訴訟業務的律師諮詢有限公司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的問題再或者向一位專做刑事業務的律師諮詢專利申請問題,顯然就不太合適。如果你只認識一位律師並了解其專業領域與所詢問題不對口,也完全可以大大方方請求律師幫忙推薦一位更對口的律師。
可喜的是,筆者及身邊的律師朋友接觸的越來越多的諮詢者開始有意識地在諮詢前向律師了解其專業方向和業務領域了。這顯然是個大進步,對律師也是好事。
6、一次性、完整描述案情或所詢問題
如果接觸過律師盡職調查的朋友,想必會對律師希望你提供能窮盡的一切資料的職業衝動印象深刻。由於律師要對自己給出的意見和建議負責,則需要窮盡一切手段掌握儘可能完整、全面、準確、真實的基本信息。諮詢律師也是一樣,如果你有所準備的,簡潔、完整、準確地將問題描述清楚。如果律師一看諮詢問題基本要素介紹不全,則沒辦法作出一個基本的判斷了。
但對基本信息的掌握,往往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在背景信息和所詢問題基本信息描述不全面不準確的情況下,律師往往難以給出答案或解決思路。因此,要完整描述案件情況或諮詢的問題,往往能夠得到律師更快和更準確的意見。此外,如果能夠一次性說完,就不要像網上聊天一樣,一行幾個字,連續十幾行字向律師描述問題,否則,律師看了馬上頭大。
你認真對待提出的諮詢問題,也體現對問題的重視程度。因此,如果可能,在向律師發出諮詢問題時,甚至向寫一篇小作文一樣,以儘可能準確、簡短的方式,一次性完整描述背景信息、案件情況和諮詢問題,沒錯,要說清楚你的問題是什麼。如果文字表達有限,必要時,也可以嘗試語音或電話方式,但基本要求都是一樣的。
7、不要「同時」諮詢多個律師
律師圈子不大,很可能你諮詢的多位律師大家可能會相互認識或在一個微信圈。律師同行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要遠遠多於與當事人和諮詢者的溝通交流,因此,向律師諮詢一個問題時,除非其拒絕回答或者明確告知不熟悉該領域或者態度敷衍外,不要同時向其他律師就同樣的問題進行諮詢。
畢竟,在向一位律師諮詢問題的同時,就該問題向其他律師諮詢,顯然是不太尊重的表現。具體來說,如果諮詢者有幸加入了有律師的某個微信群裡,在A群諮詢該問題時,就暫時不要就同一問題在B群進行諮詢。有時候,律師拒絕你的諮詢請求,可能就是因為發現你就同一問題,明顯沒有委託意願卻同時向多位律師諮詢。當律師明顯認為你不是他的潛在客戶的時候,你們非親非故的情況下,律師繼續為你提供免費諮詢的意願也會大大降低。
所以,當遇到問題需要諮詢律師,儘可能只向一位律師諮詢,不要同時向多位律師諮詢。若律師拒絕或明顯對你的諮詢請求冷淡處理時,則很可能是因為你到處諮詢,或律師已經認定你不是他的潛在客戶了。
8、不要質疑律師的專業能力
較之其他職業群體,律師是一個相對更嚴謹認真的職業群體,相應地,其行事風格也會更保守。比如,在諮詢律師問題後,如果你要的比較著急,律師可能會告訴你某個「初步意見」,同時告訴你,對這個結論尚不完全肯定。需要方便時給你一個準確的答覆。
此時,應該恭喜你,你遇到了一位負責靠譜的律師。千萬不能就此認為,「你不是做律師的嗎,什麼法律問題都應該馬上給出答案的啊,律師猶豫了,說明專業水平有限」。即使你諮詢的律師剛好不熟悉某個問題,但律師一定比諮詢者或當事人更了解哪個同行更熟悉該領域的問題,讓律師幫你去尋找你需要的法律資源,其效率和效果,肯定會遠遠好於諮詢者自己通過不同渠道去尋求律師意見。
由於法律法規複雜多變,司法實踐千差萬別,加之諮詢者諮詢的個案本身也會具有特殊性,律師為了給你更準確更靠譜的解答意見,可能馬上開始法條檢索、案例檢索、或者給自己法律圈的其他師友交流探討去了(注意:勤奮和勤勉是律師的基本素質),為的就是能給你一個準確可靠的答案,同時讓自己徹底搞明白這個問題。
因此,如果你遇到一位律師願意告訴你給的意見或建議尚不完全確定,需要你進一步提供材料,或需要他進一步查證時,面對律師的猶豫,完全不必就此立即對律師的專業水平產生懷疑,而是應該慶幸遇到了一位有責任心的好律師。
9、不要懷疑律師是否會保密
上面提到了諮詢律師的正確姿勢中,包括告知姓名和身份信息、一次性完整告知案情等情況,不少諮詢者會擔心律師會不會對其諮詢事項保密的問題,甚至向律師提出,務必保密的請求。其實,大可不必的,律師對這種要求往往非常反感。
首先,律師見過的案件和諮詢問題的複雜程度、新奇程度,一般會遠遠超過當事人和諮詢者,律師眼中可能沒有多少新奇之事了。其次,律師有可能解答完你的諮詢問題,把你的信息很快就會遺忘了,畢竟律師每天接觸那麼多事務,大多都是相同或相近似的,除非你也叫梅長蘇。還有我國律師法等法律明確規定了律師的保密義務,如果其違反了保密義務,或者不當披露諮詢者或當事人的信息,亦將受到法律和紀律的嚴厲處罰。
因此,在對律師提出諮詢問題和諮詢請求時,大可放心地將自身情況和案件情況告知律師,而不必擔心保密方面的問題。當然,如果涉及隱私信息的,還是主動處理和適當屏蔽為宜。具體做法建議就是,除個人信息外,對案件情況和諮詢問題的描述,必要時將特別問題一般化描述即可。
10、主動表示支付報酬的意願
律師的職業成本很高,律師的所有收入幾乎都可以量化為小時,律師的時間更是有限的。所以,對律師而言,時間就是金錢,且是有明確價格的(含政府指導小時價)。因此,律師如果花時間解答了你的問題,就意味著他少了一分去接受有償諮詢或開拓案源的時間。
因此,在準備諮詢律師時,就儘可能不要抱著免費諮詢的態度面對律師,除簡單問題需要向律師確認和求證外,其他稍微複雜的事項,在諮詢律師時就應做好可能會委託律師的準備。並向律師表明在必要時委託律師、或者通過其引薦委託其他律師,並支付報酬的意願。對於簡單確認求證的問題,諮詢過程中如果直接向律師發個紅包,想必TA會倍感溫暖。
如果以前向某位律師諮詢過法律問題,對你很有幫助,但沒有支付報酬的朋友,看到這篇文章後,馬上發個紅包過去,想必會讓這位律師下次能更積極解答你的諮詢問題的。
沒有誠信的委託人
委託律師一般都是先辦理委託手續,然後律師再辦理具體的法律事務,而且律師不會對訴訟結果承擔法律後果。但是,在一些法律顧問單位以及風險代理的案件是,律師有時是先工作後收費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委託人過河拆橋,在法律事務結束以後,以各種理由想不付費、少付費或者遲延付費。
說了這麼多正確的姿勢,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看看,讓律師最頭疼的委託人是啥樣的,如果已經委託了律師或者委託過律師的同學也看看,給自己對個號吧~!
自以為是的委託人
有些人粗懂一點法律的皮毛,但明知自己的水平不足以解決法律問題,委託了律師以後,又唯恐別人視其為法盲,時不時漏一小手讓律師照他意思辦。既然知道自己不行,就委託給律師辦,如果覺得自己不得了,乾脆自己披掛上陣,何必請律師花那個冤枉錢?
不尊重律師的勞動,將律師視為自己的僱工或員工的委託人
律師和委託人地位是平等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律師是委託人請來的高參和看病救命的醫生。但是,某些委託人不是這麼想的,他們總覺得在律師身上花了幾個錢,自己就成了律師的老闆了,把律師當成了自己的僱工或者員工,頤指氣使。
其實,律師也算一個高收入的群體,有能力的律師根本不吃這套,遇到心眼不好的律師在辦案過程中稍微動點手腳。所以,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只要求勝訴結果,不管實際情況和處理過程的委託人
有些委託人,不可理喻,他們不管自己的訴求多麼不合理,情形多麼不利,證據多麼潰乏,就要求律師保證勝訴,律師不敢作出勝訴的承諾,就認為律師沒有能力。
其實,人民法院處理案件是以其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任何一個案件,雙方都有權委託律師,原被告雙方必然有一方勝訴,一方敗訴,要求律師包打官司,那是強人所難。再有理的官司,也要證據來支持,有理無據的訴訟,就是無理的訴訟。
真正有職業道德的律師是不會對委託人作出虛假承諾的,只有沒有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律師,才會向拍委託人拍胸脯、打包票。
一切都交給律師,不與律師配合的委託人
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委託人應當與律師密切配合,在訴訟過程中分擔不同的角色。但是有些委託人錯誤地認為,既然找了律師你就應當什麼都做,不然我找你幹什麼。所以對於律師提出的調查取證,了解案情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
律師不是案件的親歷者,不可能知道案件的詳細情況。律師只有充分了解案情,才可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才能打好官司。如果委託人對於律師的配合要求都不能答應,就別指望律師給你能幫上忙。
和律師不說實話的委託人
律師是委託人的利益維護者,即使律師知道一些對委託人不利的情況,律師的職業道德也不允許律師進行揭露。所以,委託人一定要把案件的原貌反映給律師,不管是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都要告訴律師,使律師能制訂完整的規劃,作到進退有據,不致於被對手打個措手不及。
疑神疑鬼的委託人
委託人委託律師,全憑「信任」二字,相信律師的人品,相信律師的能力。
有些委託人請了律師以後,在律師沒有提出要求在專業知識方面尋求專家幫助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到處找人給律師出主意,甚至論證律師的觀點是否錯誤,這是讓律師非常惱火的。我還見過讓律師在委託合同上加一條,保證不與對方竄通,損害其利益。奇葩!讓我們的那位律師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啊!
委託人請律師,切記「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極端吝嗇的委託人
律師不是國家專職的法律援助人員,他們自己是憑著法律知識作為謀生的手段的,所以律師代理案件一般都是有償的。
有些委託人到律師事務所找律師時如同進入菜場,討價還價,其實律師都是有收費標準的,讓律師降低收費,律師涉嫌不正當競爭,是要承擔責任的。
律師辦案支出的差旅費、複印費、食宿費等都應當由委託人來支付,但有些委託人牛錢都花了,韁繩錢卻不想出,讓律師服務的熱情大大降低,委託人因小失大。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