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國首任新疆督軍,只憑一紙委任狀,力挽狂瀾保新疆

2021-01-09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提起楊增新,也許人們都很陌生,但這個人卻不應遺忘,因為他對維護祖國的統一是有很大貢獻的。如果沒有他,新疆很可能就會和外蒙一樣脫離祖國的懷抱。

楊增新,雲南蒙自人,清朝阿克蘇道尹,在新疆為官多年,頗有聲望。辛亥革命爆發後,新疆動亂迭起,新任新疆巡撫袁鴻祐還未到任在路上被刺,布政使陳唐標逃跑,原巡撫袁大化把大印丟給了楊增新也跑了。就這樣楊增新接管了新疆的權力,不久被委任為民國首任新疆督軍。不過雖然楊增新當了新疆首任督軍,但民國政府動亂不休,自己都顧不過來,更無暇顧及新疆,除了一紙委任狀,啥都沒給他,任由楊增新自己在新疆折騰。眾所周知,新疆在古代地瘠民貧,自給能力很差,一直靠中央援助度日。進入民國後,中央無力扶持,外援突然斷絕,楊增新的處境可想而知。

楊增新也是個能人,少有的幹吏,他並沒有坐以待斃,他為新疆的發展和維持新疆的穩定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沒有中央財政支持的情況下,他招募流民、籌集資金、平定叛亂,遊走於各大勢力之間,穩住了新疆的局勢,竟然用數年時間把新疆從貧瘠閉塞的蠻荒落後之地調和成了「世外桃源」。他在任期間,新疆的新增耕地370多萬畝,比從康熙到清朝滅亡200多年都多,新疆各地水利工程大幅增加,河渠遍布,林木成行,老百姓安居樂業,創造了新疆少有的盛世。此外,他還在新疆整貪肅紀,辦工廠,開礦場,修公路,辦學校,招攬人才,推行教化,讓新疆大變樣。最讓人驚奇的是,楊增新這個「新疆王」竟然不養兵,手下只有不足萬人、維持地方治安的省軍,楊增新這個大獨裁者成為民國軍閥中的奇特景象。

最讓人驚奇的是,雖然楊增新不養兵竟然保了新疆十幾年的平安。當然,不是楊增新不想養,是他養不起。新疆向來是個嚴重依賴外援的省份,清朝時期清政府每年都要拿出數以百萬計的銀子來維持新疆的運轉。楊增新執政後,中央不給錢,別說養兵,能維持運轉就已經是奇蹟了。楊增新不養兵實屬無奈。正是楊增新不養兵,所以導致了周邊勢力的覬覦。西北的馬家軍、新疆的哥老會、外蒙獨立勢力、南方的英國和西北的沙俄都蠢蠢運動,都打新疆的主意。但楊增新憑著智慧和民望,硬是頂住了幾方勢力,維持了新疆勢力的平衡,保持了新疆的領土完整。

1917年,沙俄爆發十月革命,國內亂成了一鍋粥,被擊敗的白匪四處流竄,不設防的新疆成為了白匪流竄和俄國難民逃亡的樂園。面對這些潰兵和難民,楊增新拒絕了英國和日本的「好意」,組織號召民眾進行抵抗,他削木為槍,組織軍民浩浩蕩蕩開往伊犁,唬住了野蠻兇悍的俄國人。同時,楊增新還以米麵食物誘惑白俄匪徒交出武器,對於頑固不化的,採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楊增新就這樣神奇的擺平了數萬白俄匪軍,保了新疆千裡疆土。隨後,楊增新利用十月革命的契機,和蘇聯籤訂了和平協定,又趁機要挾英國取消片面最惠國待遇。此外,楊增新還曾擊退外蒙的獨立勢力,裁撤阿爾泰大臣設立阿山道,把阿爾泰地區從外蒙手中搶了過來。如果不是楊增新力排眾議,堅決把阿爾泰從外蒙劃到新疆,阿爾泰也許就丟了。楊增新對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新疆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是「反對疆獨第一人」。瑞典學者斯·赫定曾評價楊增新:差不多是過去時代的最後一個代表者,具有高度的中國偉大的舊道德、傲氣和愛國心。他唯一的夢想是中國的統一。

可這位一心期盼祖國統一的大軍閥卻在1928年被人暗殺,被刺的時候仍然穿著那件舊長袍。那件舊棉袍曾伴隨了他多年,冬天穿在外面,夏天掏了棉絮繼續穿。他這樣節儉只是為了多省一點錢,因為新疆太缺錢了。

相關焦點

  • 楊增新:民國時期新疆的第一任督軍
    葬於此地的楊增新,其實只在年輕的時候來過北京。他從故鄉雲南跋涉數月進京參加會試,考上進士後便分配到西北做官。從此,京城的繁華只留在他的記憶裡,直到死後一年,靈柩才運送到北京安葬。但楊增新的一生,卻須臾不與北京分離。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民國初年,誰佔據北京城控制了名義上的中央政府,遠在新疆的他便宣稱效忠誰。「認廟不認神」是他不變應萬變的政策。
  • 他是新疆督軍,力保我邊疆完整,領土都被政府割讓了,他都不願意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固有領土,任何的分裂行為都是對我國的侵犯,誓死保我邊疆完整。新疆自近代以來,便沒有平靜過一天,列強都對她伸出了魔爪。大漢曹操曾說過:「假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句話同樣適合在今天的主人公身上,如果不是他,新疆絕對不會是今天這樣的新疆。他就是新疆督軍楊增新,雲南蒙自人。
  • 民國時期 | 新疆省歷任行政長官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清帝宣布退位詔書,中華民國成立關於民國時期新疆省行政長官的稱謂:1911年辛亥革命後至1912年,稱「都督」;1912年至1914年5月23日,新疆省行政長官被稱為「民政長」,1914年5月至1916年7月6日稱「巡按使」。
  • 新疆地契
    新疆地契我跟新疆的朋友收到三十多張民國時期的新疆地契,如獲至寶。這些民國時期的新疆地契全是官契,多處加蓋印章,章印多為墨黑色(紅印少),全部都是手寫維文,有的二聯或三聯地契,維文漢文並用,材質為桑皮紙。
  • 新疆首任巡撫:上馬殺賊下馬撫民的飛將軍——劉錦棠
    從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中華大地局勢混亂、戰禍頻發,各派政治勢力紛爭不已。而地處中國西北的新疆也受到波及,曾一度面臨著從中國版圖分割出去的危機。他在帳本上改寫了一首日本維新時期著名人物西鄉隆盛的一首詩留給父親後,離開山村去外面求學。「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個人就是毛澤東,他去的那所學堂東山學堂,創辦者是湘軍名將、新疆首任巡撫劉錦棠。
  • 楊增新:一代新疆王的風雲傳奇(一)血濺督軍府
    當時新疆的最高首腦督軍,是一個叫楊增新的雲南人,大家都叫他楊將軍。不過,這個李溶其實並不是草包,而是頗有能力的一個人,最後是一直做到新疆省省長的位置,不過時運不濟,做省長的時候一直是當時新疆督軍盛世才的傀儡,裝聾作啞裝糊塗,方才得以善終。李溶當下就問楊增新:將軍為啥要殺他們倆呢?這把人都嚇死了。楊增新說:不這樣做不行啊,我們要是遲了,掉腦袋的就是你我。
  • 民國新疆,瘟疫為何如此盛行?
    而這三種齧齒動物,也都是新疆鼠疫自然疫源地區的主要貯存宿主。民國時期新疆地區多次爆發的大規模鼠疫,都與新疆鼠獺分布有著直接的關係。民國時期新疆的狂犬病、炭疽等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就與此有關。 民國初年,新疆既沒有醫療院校,也沒有一所像樣的醫院,只有一些教會(新教會、耶穌新教、基督教會)為了在新疆傳教,曾借醫病為名開辦幾所醫院。其設施與器械極其缺乏,總的醫護人士也不到60人。 到了金樹仁時期,只在專區所在地(相當於今日地級行政單位中心城區)有個別醫院、藥房充當門面,而下轄各縣乃至鄉村都普遍缺醫少藥。
  • 新疆省歷任行政長官都是誰?最後一位大部分國人都知道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清帝宣布退位詔書,中華民國成立關於民國時期新疆省行政長官的稱謂:1911年辛亥革命後至1912年,稱「都督」;1912年至1914年5月23日,新疆省行政長官被稱為「民政長」,1914年5月至1916年7月6日稱「巡按使」。
  • 新疆首任巡撫劉錦棠——​少年成名!
    他在帳本上改寫了一首日本維新時期著名人物西鄉隆盛的一首詩留給父親後,離開山村去外面求學。如果你正好喜歡這種方式,搜索關注——「疆還是勞道辣」抖音帳號,我在抖音等你!「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 民國時期國人遊記中的新疆邊疆危機
    *1928年徐旭生在新疆「問他(範耀南)時局有什麼消息,他說沒有什麼,不過據俄領事館說南軍入天津的消息,的確靠得住云云。藎臣將軍(楊增新)亦言聽說此消息,未知確否」*。可見由俄獲取信息反倒比較便利。除郵電一途外,時人於新疆可獲取外界信息的另一途徑即為報紙,但亦極為有限。楊鍾健於遊記中寫道:「每天無聊時,看看此地的《天山日報》以解悶。
  • 淺談清末和民國時期 新疆維吾爾族的教育
    摘要:本文通過新疆建省前後、清末新政、民國三個時期來闡述近代新疆維吾爾族教育,在三個不同時期主政者在民族教育改革方面主張的政策有所不同。同內地其他地區一樣,新疆也加入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洪流之中,迪化起義失敗以後,1912年1月7日,由革命黨人領導的更大規模的伊犁武裝起義獲得了勝利,但同內地資產階級革命一樣,革命的果實被封建軍閥篡奪了。1912年5月18日,袁世凱政府任命楊增新為新疆都督,從此,新疆的歷史進入了楊增新統治時期。楊增新以老子「不尚賢。而尚愚」[11]的理論治理新疆,在他的治理下,新疆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發展階段。
  • 民國時期的新疆舊照,圖3新疆姑娘手拿吉他,總有種跳戲的感覺……
    這是一組拍自民國時期的新疆舊照,雖說新疆在抗戰時期遠離了戰火,但這裡和內地其他省份一樣,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顯得落魄而滄桑。民國時期的新疆兒童,雖然新疆地大物博,物產豐饒,但是氣候條件卻極為惡劣,所以身穿厚重的服裝在新疆各地隨處可見。
  • 民國時期省長大還是督軍大?又以什麼作為評判標準?其實很簡單
    為了安撫這些地方軍閥,北洋政府只得封他們為各地轄區的長官,例如一省的督軍或者省長。從字面上看,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省長那肯定是老大啊,督軍都得聽省長的臉色。實際上並非如此,督軍顧名思義就是管軍隊的,而民國是什麼情況?那就是誰軍隊多,誰就厲害。因此,省長就是一省的二把手,真正的權力還在督軍手中。
  • 收復新疆的統兵大將劉錦棠,為何死於貧困潦倒?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他的前敵總指揮、新疆建省後的首任巡撫劉錦棠,因戰功赫赫而成為風雲矚目的人物。然而,這個傑出的生命竟是死於貧病交加。是的!沒錯!
  • 民國卅八年新疆省造幣廠鑄壹圓銀幣
    1946年(民國35年)時,中央銀行在迪化、哈密兩所分行發行新疆省流通券,以收回地方銀元發行權,達到統一貨幣發行的目的。但是,僅僅三個月便停止了。於是特準新疆商業銀行在財政部派員監督下繼續發行省鈔,同時由該銀行向央行繳納黃金5萬兩,作為發行準備金。
  • 小汽車何時進入新疆迪化城?
    隨後又從美國駐華天津領事館購買了15輛道奇汽車,開始了新疆汽車運輸的歷史。    由此,新疆現代意義上的交通行業也逐步走上了崎嶇漫長的發展軌道。然而真正開始迪化與天津進行運輸業務的卻是另一個人,巴裡坤人朱炳,以及他的新綏汽車公司。
  • 新疆行政區劃,很大!也很複雜!
    民國建立之後,軍閥楊增新執掌新疆大權,便根據民國政府頒布的《道官制》裁撤府州一級的行政機構。首先,楊增新撤銷了新疆原有的6個府、8個直隸廳、2個直隸州,將其全部改為縣。隨後,根據新疆社會發展與國防安全的需求,先後增設四道,即塔城道(1917年)、阿山道(1919年)、和闐道(1920年)、焉耆道(1920年)。
  • 民國新疆王,粉碎蘇聯吞併新疆的野心,逃亡時50車珠寶被一搶而空
    引子在我國的民國時期,格局一直是比較動蕩的,很多省份都被軍閥把控著。當時的蔣介石沒有接管的能力,新疆也是這樣。僅僅兩年時間就得到了所有新疆人的認可,在1933年的四月革命當中,他被推舉為了臨時督辦。從此便是「新疆王」了。當時的蘇聯一直都覬覦著新疆這片土地。當時新疆有一些歸化軍不聽從盛世才的管理,盛世才上任之後,就剷除了那些反政府的人,消滅了這些歸化軍,當時日本、英國都對我國新疆很感興趣,蘇聯自然也想要分一點好處。
  • 收復新疆的統兵大將劉錦棠,為何死於貧困潦倒|人物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他的前敵總指揮、新疆建省後的首任巡撫劉錦棠,因戰功赫赫而成為風雲矚目的人物。然而,這個傑出的生命竟是死於貧病交加。劉錦棠(1844—1894),湖南湘鄉人,新疆建省後的首任巡撫。劉錦棠15歲參加湘軍,跟著叔父劉松山打戰,逐漸成長為湘軍的青年將領。叔叔劉松山在甘肅金積堡戰歿,左宗棠讓他繼承了老湘軍的指揮權。
  • 楊增新:一代新疆王的風雲傳奇(六)執掌新疆
    馬符綬是米泉協標工村(今烏魯木齊米東區羊毛工鎮協標工村)人,他的這段回憶來自他的父親馬生元,而馬生元就是當年三營回隊中一營的營長。我們今天看馬符綬的這段回憶,的確太有演義的味道,但這件事兒的確是真實發生的。因為關於楊增新以回隊逼宮這件事,後來的新疆省主席、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包爾漢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有所提及,只不過沒有馬符綬這麼具體,或者說沒有馬符綬的敘說這麼像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