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生而為人,管好自己的嘴|百家故事

2020-12-15 花影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導讀: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生活中,最怕這種自以為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勸別人善良的人。

01

郭德綱說:我特反感那種都不知道我經歷過什麼就勸我大度的人,我這兒咔嚓被人捅了一刀,血還沒擦乾淨呢,他就在那兒嚷嚷著你得勇敢起來……

生活中,這類人也不少,沒有經歷別人經歷的痛苦,卻還在道德制高點分析著種種,以一種神的態度點評利益,甚至左右別人的思想,還覺得,你不按照他的想法走,你就是錯的。

尤其是在婚姻的這個話題裡,這種情況還特別多,明明是糟糕的婚姻,明明當事人已經苦不堪言,卻還總有那麼幾個人勸著過下去,能幫你分析年齡,趨勢,以及孩子,能把你的人生規劃完整,卻從沒真正想過當事人的悲劇。

或許對於這種人,唯有他們自己親身經歷一次,才能閉嘴。

02

鄰居家有兩個女兒,因為倆家比較熟,幾十年的交情,所以我們直接稱呼她倆大姐二姐。

大姐輟學比較早,結婚也比較早,如今兩個孩子。二姐書讀得多,後來嫁得也不錯,有房有車沒孩子。

可能在她們家,父母從小更寵愛二姐的原因,二姐的性格裡就有一種心高氣傲的姿態,姐妹倆成家之後,二姐言語間便有瞧不起大姐的態度,總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很優秀,你很弱」的樣子。

大姐因為嫁人早,很多事情也沒看透,現在獨自拉扯著兩個孩子,她丈夫很少回家,不知道在外面鬼混什麼,有時說是去廠裡打工,有時說是去做生意,總之就是大姐一個人在苦撐自己的婚姻。

去年端午節那會兒,大姐的丈夫沒回家,倒是有一堆人找上大姐的婆家追債,說是欠的十幾萬塊錢,讓大姐還。

大姐哪裡知道這些事,就告訴追債的人,自己離婚了,這些債務和她沒關係。

追債的人無奈之下走了,大姐看著那些欠條,又到處打聽自家男人的下落,終於,兩個月之後,她丈夫帶著一個女人回來,說是他的小妹。

大姐再傻也知道這倆人的出現意味著什麼,當時一瞬間憤怒加絕望,大哭著把那倆人趕出了家門,然後揚言,如果再讓她見到的話,非要他們好看。

03

本來大姐的婚姻就很糟糕,再加上丈夫這麼不正經,已經夠傷心的了,可笑的是,作為二姐的妹妹,當時很官方的指手畫腳大姐的婚姻。

「你幹嘛要把人趕走啊,好不容易回來一趟,你能原諒就原諒吧。」

「哎,現在你也兩個孩子,該成熟一點了,他是出軌了,可他還是孩子的父親呀,這娃們需要他。」

「要我說呀,你還是把姐夫叫回來吧,誰年輕還沒犯過錯啊。」

……

作為妹妹的二姐,不設身處地的安慰大姐的難處,反倒竟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總之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讓大姐過下去,離婚沒好處。

當時的大姐,氣得也不想再跟妹妹爭論什麼,可妹妹依舊一副為大姐著想的樣子,不依不饒地說個不停,甚至也讓父母跟著勸勸大姐,說女人離了婚,帶著兩個孩子,日子會更難過。

最後徹底惹惱了大姐:「你要是有個這樣的丈夫,這樣的婚姻,你能不能過下去?」

二姐被這樣一說,當時就罵大姐無可救藥,而大姐也懶得再理她,只是想著怎麼跟這男人離婚,在要來兩個孩子撫養權的同時,也要讓這男人承擔起支付相應撫養費的責任。

然後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大姐跟法院起訴離婚,在擺脫渣男的路上來回奔波。

04

大姐這事兒沒塵埃落定,二姐的婚姻就出問題了。

我聽我母親談起,大概是二姐無意中翻到老公的手機,發現老公出軌女同事已經兩三年了,倆人的幸福程度已經到了規劃未來買房結婚的程度。

這個勸別人原諒出軌男的二姐在自家經歷了背叛時,終於體會到了這種生不如死的滋味。然後哭、鬧、跳樓、威脅的戲碼通通上演了一遍,到最後,僅兩個月的時間,人瞬間老了幾歲,消瘦了一圈。

回娘家的時候,都是哭著尋求安慰,整日整夜的失眠,把鄰居老兩口嚇得帶她去做心理諮詢,注射營養針。

然而當需要對這婚姻做選擇的時候,二姐猶豫了,離婚,捨不得;繼續過下去,不甘心;現在不想離婚也不願回去住,一直在娘家消磨度日,也不去上班,對婚姻絕望之後,瞬間對人生也死心了。

然後,當大姐說出「出軌男留著幹什麼」的話時,二姐徹底發飆了,罵大姐多管閒事,還說自己的婚姻輪不到她說三道四。

這個曾經勸別人善良的人,如今容不得別人勸她一句。

老實說,二姐的心態和大姐差的不是一點,大姐能在糟糕的婚姻裡苦撐沒有怨言,能在失望時瀟灑轉身不會留戀。二姐沒經歷痛苦之前,一副我永遠幸福的樣子,經歷失敗之後,一副天都塌了的樣子,著實讓人有點難以接受。

05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在沒真切的經歷過那種傷痛之前,千萬不要讓一個女人去大度,說不定你自己經歷的時候,都未必能做到別人的豁達。

婚姻中,有些原則性的傷害根本沒必要調節,像有些人喜歡調節出軌、家暴等出現嚴重問題的婚姻,勸女人過下去,勸女人在原則性傷害的面前多學會忍耐,都是本著勸和不勸分的善良,可這樣的相勸,都建立在當事人的痛苦之上,真的好嗎?

雖然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也請不要沒事就站在道德制高點,把別人的痛苦當作自以為是的中心,然後沒完沒了。

現實不是電視劇,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值得被原諒,也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值得去修復。

06

生活中,最反感的一種人就是沒經歷別人的痛苦,卻還要求別人去原諒傷害自己的人,去指點別人的生活應該怎麼過。

生而為人,先活好自己,管好自己嘴巴,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當你在指指點點一個人冷漠不管婆婆的時候,你不知道她曾經受了婆婆的什麼苦;

當你埋怨一個新生媽媽脾氣大的時候,你不知道她昨晚經歷了怎樣的失眠;

當你埋怨一個女人對婚姻不抱熱枕時,你不知道她經歷了怎樣的失望。

也許,你勸別人的初衷是好的,或許也的確是為了對方好,但有的時候真的不需要。你可怎知,你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是別人失眠了多少個夜換來的?

所以生活啊,先活好自己,不要用你的思想去綁架別人的人生,說白了就是誰都沒有資格去指點別人的日子應該怎麼過。

【本文源於「花影故事」。花影故事,你心中的故事,在晨曦陪你甦醒,在夜裡陪你安眠。】

相關焦點

  • 態度丨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很喜歡一句話: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人生在世,最怕的是道德審判,最怕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以自己的認知去評說別人。以自己的思維幻想去掌控別人的人生,左右他人的思想,這本身就是一種侵犯,更是一種「思想的犯罪。」
  • 網友:不知她人苦,莫勸人大度,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軟體曬出了這樣一張照片,並且寫上了一句「不知她人苦,莫勸人大度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身而為人,有太多的不易,有時候我們看到的僅僅只是表面,很難看透一個人這一生真正經歷了什麼…壞人一開始也不是壞人,人之初性本善,誰的青春不帥氣美麗過,只是出於壓力不得不退去那美麗的外表去為生活打拼,人這一生,真的不易。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老祖宗經驗之談,可惜十人九不知
    而流傳在民間的俗語,雖然沒有儒家文化那麼永世流芳,但它飽含的生活經驗卻無與倫比,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句俗語:「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老農民感慨萬千的說:這個俗語句句扎心啊!這句俗語第一次聽,會讓人感到詫異,它為啥說莫勸人向善呢?其實如果能夠系統的了解一下整個俗語,以及它的出處,一切都會非常明了。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情商高的人,善於用一個技巧來勸人大度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在網上很流行,還有人藉此發出看似包含智慧的忠告:遠離勸你大度的人!這看似的確很有道理,但問題在於,如果大家都不勸人向善,都不勸人大度,那就是好事情嗎?顯然不是!另一方面,勸人向善、勸人大度的人也不可能杜絕,不少人也都有「未經他人苦,偏勸他人善」的心理,這或許就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既然「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並不全是好事,而且也不可能杜絕這種人,那麼,關鍵就在於如何勸人向善、勸人大度上了。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9句真言說透世間百態!
    過分善良,別人就會得寸進尺,太過懂事,自己就會受盡委屈。人生苦短,最多七分對人好,最少三分愛自己。2、不受天磨非好漢,不遭人妒是庸才不經歷磨難的人不是真正的英雄好漢,沒有遭受別人嫉妒的人多半是庸才。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 未經他人苦 莫勸他人善 未嘗生活難 莫笑別人癲
    女子說:她曾經在生完孩子坐月子的時候,她婆婆,就是眼前這個生病的人,天天給她吃方便麵,說方便又營養,很好!所以現在她給婆婆方便又營養的方便麵啊,不行嗎?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誰又知道這個看起來不孝順的女人曾經經歷了什麼呢?
  • 不知他人苦 莫勸他人善
    終於有人看不下去了, 勸說她應該給婆婆弄點有營養的東西吃 ,說老人家生病了 ,應該吃好一點。這個時候那個女人眼圈紅紅的 ,像要哭出來一樣 。她說我坐月子的時候我婆婆就是這麼給我吃的, 她說饅頭泡麵有營養 ,然後扭頭走了, 留下一群人面面相覷 。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善良不是棉花糖,可惜十人九不知!
    最近看了一篇有關父與子的故事,內中情節也不複雜,卻道出了一個善與惡的大命題,頗為耐人尋味。因此,便有了把內心的感觸寫出來的想法,希望與朋友們共同商榷探討,看看到底孰是孰非?本指望孩子大一點了,男人會漸漸變得成熟一些,浪蕩不羈的性格也會有所收斂,盼望著苦巴巴的裡的日子總會熬出頭的。就連旁人也勸她,男人在外面玩累了,早喚還是要回到這個家的,忍一忍也就過去了。沒有想到,早晚要回家是說中了,可這一忍竟然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跨度。
  • 俗語:「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老農民:句句扎心
    而流傳在民間的俗語,雖然沒有儒家文化那麼永世流芳,但它飽含的生活經驗卻無與倫比,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句俗語:「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老農民感慨萬千的說:這個俗語句句扎心啊!這句俗語第一次聽,會讓人感到詫異,它為啥說莫勸人向善呢?其實如果能夠系統地了解一下整個俗語,以及它的出處,一切都會非常明了。
  • 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不管是劉能還是謝廣坤?他們都需要吃飯
    謝廣坤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二人轉演員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了,他們沒什麼文化,但是他們也需要吃飯,他們也在努力,他們的表演都是真功夫,用寬容的眼光去善待他們吧。自己霍出老臉在媒體前鬧騰,又有人給錢,幹嘛不賺?比我們打工仔黑白幹強百倍。等熱乎勁過了後,人家遊山玩水,享受一且物質生活。過平民生活。這才叫人生。
  • 《重塑》向道德綁架說「拜拜」,郭德綱:未嘗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特別是一個女人可以捨棄掉工作、捨棄掉自己的社交圈子,一心一意做全職太太,這已經是很偉大的付出了。她的人生不再豐富多彩了,她的人生裡面孩子是第一位,老公就是第二位,最多閒暇時和鄰居們多多交流,但也很難有空閒出去玩。
  • 「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世上哪有那麼多感同身受
    亦舒說:「每個人說另外一個人,道理總是一籮筐一籮筐,丈八的燈,照見別人,照不見自己。」昨天我跟對門的鄰居大吵了一架,順便也感受了一波人間冷暖。當初我們還勸她說「大家都是同學,大度一點,沒必要搞得很僵,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現在都覺得十分後悔。我勸那個同學大度,就像我的鄰居們勸我大度一樣,都對別人的心理造成了傷害。所以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不知他人苦,千萬不要勸別人大度。
  • 「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勸的不是寬恕別人,而是放過自己
    「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第一次見到這句話是在一些評論《神話》中高要和易小川穿越到秦朝後迥然不同的人生經歷的文章中。兩人本是現代人,相互有些矛盾,卻在一次追逐中意外打開寶盒,一起通過時空隧道穿越到了秦朝。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女乒世界冠軍小山智麗和焦志敏都很難
    但何智麗後來的所作所為改變了大多數人對她的看法,我們是不能忘記歷史的,1994年打鄧亞萍時候小山智麗太瘋狂了何智麗做的沒有毛病,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支持何智麗,離婚就不幸福了,王軍霞也離婚了,離婚的多了,我覺得何智麗無論是名氣還是在推動國人覺醒上都做了貢獻。
  • 夜思| 高分考生工地搬磚引爭議:未經他人苦,莫笑他人窮
    未經他人苦,莫笑他人窮。請尊重每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經歷了什麼,你永遠不會知道。推薦給你,靜夜思。高分考生工地搬磚引爭議:未經他人苦,莫笑他人窮來源:桌子的生活觀 | ID:zzdshg1一個寒門學子考上了清華,應該會面對什麼?我想是別人的讚美,大家的羨慕,長輩們的祝福,同齡人的佩服。
  • 未經他人苦,莫談他人壞
    從某個角度說,歐洲的思想寬容度,確實要比我們好得多,在很久以前就接納了同性戀這群「離經叛道」的人,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相比於歐洲,我們的同性婚姻合法化道路一直很坎坷,李銀河曾經提交過相關法案,但由於草案並不完善,所以並沒有成功,但相信這一天不遠了。
  • 《擁抱抑鬱》: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歲月靜好,且行且珍惜!
    但是似乎除了一句「我們也這樣」就再也沒有其他理解的言辭被進行疏導了,怪不得作者說道太過頻繁的抱怨只會讓人覺得我們是「祥林嫂」所以無論是自己要求還是他人不理解,更多時候我們都願意接受忍耐,恐怕這也就是病情加重緣由,所有負面情緒無法宣洩而惡性循環。在述說緣由時,作者提到自己兒時和青春期的經歷,判斷可能是潛移默化影響如今心理健康的緣由,這無可厚非。
  • 不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印小天8年前沒有錯
    到最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而自己卻跟一個沒事人一樣。這種行為跟杜淳他們表明立場還不同,這是明知道真相還去冤枉人,你就說氣不氣? 這才是真的男人吧,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充分的展現了印小天的大格局,你們曾經越是對我不好,如今我越是要對你們好,我不要你們的道歉,只要你們的內心自責。
  • 「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不要輕易原諒傷害過你的人
    文/愛讀不我們總會做錯事,也會因為他人的過錯久久不能釋懷。但是,我們總是被勸,算了吧,對方已經知道錯了,也已經跟你道歉了。不是所有的「對不起」都能換回來一句「沒關係」不是嗎?所以不想要原諒的人,就不要逼著自己去接納。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大度我們總是習慣用自己的視角去評判他人,殊不知你看到的不過都是表面,你以為的只是你以為的。不要自以為站到真理的角度去給別人建議。
  • 因為離婚而差點去攤煎餅的我,要出書了: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我生來就是吃這碗飯的,在此之前,我一直沒找到你。雖然有點晚,可幸運的是,你到底還是來了。心理學的學費很貴,尤其我跟隨的,是一位國家級的教授,如果不是他想要開門立派,從公立醫院辭職,可能我這輩子也沒機會接觸這麼好的老師——不知道要被市面上那些包裝的光彩照人的野雞心理學欺騙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