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
第一次見到這句話是在一些評論《神話》中高要和易小川穿越到秦朝後迥然不同的人生經歷的文章中。兩人本是現代人,相互有些矛盾,卻在一次追逐中意外打開寶盒,一起通過時空隧道穿越到了秦朝。身在異國他鄉,兩人瞬間關係顯得特別親密,成了好兄弟,易小川有些文化知識,又懂功夫,長得也俊俏,俠骨丹心,走到哪都受男女老少的青睞;高要則要憨厚些,只會做菜,他的夢想除了返回現代,剩下的就是在秦朝做一名天下聞名的大廚。
然而,一切在遇到劉邦之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了解歷史的易小川知道劉邦是未來的漢高祖,於是多有尊敬,帶著高要與劉邦見面,而此時的劉邦還只是個小小的亭長,頗有心機。恰巧這段時間發生徭役逃跑的事件,作為負責人,劉邦和一幹徭役都逃脫不了干係,於是計上心頭,將目光盯在了易小川和高要二人身上。在劉邦的策劃下,他們二人被迷暈,準備作為充當徭役的人選,一人送往長城,一人送往宮裡。原本他計劃將易小川送往皇宮,高要送往長城服徭役,卻又猶豫了。他怕易小川進宮後靠著聰明才智飛黃騰達,而笨笨的高要則難有作為,於是將兩人進行了調換,也正是這一換,徹底改變了高要這個人的內心和一生。
進宮之後的高要不僅慘遭閹割,而且受盡太監的欺侮,每天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痛不欲生。在他的心中,原本自己只是個沒什麼大志向的廚師,只想和妹妹好好生活,卻意外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大秦;好不容易安定下來,決心靠著現代的廚藝在秦朝揚名立萬,做天下第一廚,卻遭奸人陷害,進到這個地獄般的深宮,他到底招誰惹誰了?
遍體鱗傷、獨守黑暗的他想了許久,終於想明白了,今日所受的一切苦,都是因為自己沒權沒勢,才會被人陷害欺負,也是在想通的這一刻,他的內心徹底改變了,他要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他那愚笨的腦子也似乎開了竅,原本只會做菜的他,靠著能說會道和精湛的廚藝徵服了公子胡亥、麗妃和秦皇的胃,仕途也由此平步青雲,直升大內總管。一切都在朝著他的預期前進,而復仇的計劃也同時開始了,他要剷除所有欺負過他的人。
而好兄弟易小川呢?靠著主角光環依舊順風順水,俠義不改,瀟灑依舊,只是變得多情。巧合的是,他們在皇宮中相遇,儘管經歷許多曲折,物是人非,但彼此的感情依舊在,高要依然把易小川當兄弟,得了權勢依然不望與他平分。易小川在得知高要的遭遇後很是震驚,然而他做的最多的不是幫助他復仇,而是阻攔並勸說高要不要報仇,放下過去。兩人由此產生了矛盾。
兩人矛盾的激化和感情的分裂是在一次意外後,高要得知歷史上的趙高權傾朝野,於是費盡心思去尋找趙高,希望能攀上這棵高枝,卻不曾想自己被秦皇改名後成了歷史上的那個趙高。擺酒慶祝之餘兩人發生了爭吵,易小川秉持正義之心,怒斥高要利慾薰心,將來要禍國殃民,而高要則反過來斥責易小川假清高、不夠兄弟。尤為記得爭吵過程中震撼人心的一幕:高要順著臺階一步步往上,情緒激動,嘴裡歇斯底裡地嘶吼道:
我就是要一步 一步 一步 一步 一步 一步地追到最高,我要做趙高!我不要再讓別人欺負我了,我要做趙高,我要做一個最高的趙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趙高!
後來的高要心狠手辣,不擇手段,已經不再限於報復仇人,而是剷除一切對自己的權利仕途有威脅的人;而易小川由朋友變為敵人,一直在阻撓和對抗高要的前進之路,兩人相恨相殺千年之久。到這裡,有些人為易小川的正氣所折服,為高要的狠毒而膽寒。然而,更多的讀者卻對高要充滿了同情,而對易小川充滿了鄙夷,尤其對他在面對朋友高要遭遇不幸的時候沒有及時寬慰和幫助他,反而一直在勸他放下,要他以天下的安寧為重並對他進行強烈的斥責的行為進行強烈批判,並總結出文首的那句:
不知他人苦,莫勸人大度。
細細想來,他們的理由無非有以下幾點:
第一、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相信沒有人願意放著光明大道不走,而去闖那條充滿荊棘和泥濘的小路。高要的狠毒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原本是個膽小怕事、胸無大志的人,沒有絲毫要荼毒世人的想法。之所以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完全是他人和環境的推動、導向。先是被劉邦陷害,幹著重活卻沒飯吃,還要遭到毒打;而後被送進大內,一刀之下失去了男人的尊嚴;接著進到御膳房,做著最髒最累的活不說,還要遭受其他太監的毒打,連自己唯一收藏的廚具也被打的稀巴爛,還得在總管面前卑躬屈膝,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這已經不是一個「可憐」能形容的了。
相同的還有《原生之罪》中的吳文萱,一個孤女,從小被收養,卻總是家裡那個唯一的多餘的人。不僅遭到嫌棄挑剔,還屢屢被養父侵犯,忍受了多年終於伺機復仇。她的罪惡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被逼出來的,是值得令人同情的,也因為這份同情,知情的鄰居沒有人願意揭開發她,甚至為她隱瞞。
第二、尋求不到外界正當途徑的幫助,自己替自己申張正義合情合理。
身在權勢大於天的秦朝,作為底層的普通人的高要,在面對權勢的任意擺弄的時候,是沒有絲毫反抗之力的,親眼看著自己被淨身,整日遭受毒打,一切的苦一切的血淚,都只能往嘴裡咽。宮裡無親無故的他,無法尋求任何人的幫助,也不會有人來管他的死活,他能靠的,只有自己的忍耐和有朝一日的出人頭地,即使犧牲所有也在所不惜。
芸芸大眾,像他這樣有冤難申的普通人太多了,比如《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原本是個充滿正義、遵紀守法的好公民,被冤枉入獄後受盡折磨,後來機緣巧合得知有證人能證明自己無罪,並興奮地找典獄長請求重審自己的案件,換來的卻是無情的拒絕和證人的被謀殺。絕望的他,放棄了所謂的正義和遵紀守法,混跡於黑與白的邊緣,並成功越獄。即使在我們看來,犯人越獄是件不可饒恕的事,但結合安迪的遭遇來看,他的越獄反而讓人覺得應當。
第三、做真實的自己,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所應當。
相比清高的易小川,高要更讓人覺得親切,因為他顯得更真實。他的身上,有著與許多普通人相似的優缺點和無奈,有著真實的喜怒哀樂,既有對易小川的真情,也有在權貴前的虛假,既有對妹妹小月的溫柔,也有對仇人和對手的狠辣。他後來的夢想就是我們常人所想的:追求權力和富貴,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裡的人。
而易小川呢?很多人覺得他虛偽。他自命心善,曾堅持不殺一人,後來死在他劍下的性命不在少數;他自覺清高,始終不向勢力和權貴低頭,卻不曾想他能清高的機會,都是上天多次眷顧他的,大部分人都沒有這樣的好運;他要求兄弟要有俠義之心,應當心繫天下,卻忘了兄弟落難的時候,自身難保,又何談天下?
還有一點,那就是高要就算負盡了天下人,但偏偏沒負易小川;而易小川沒負天下人,卻偏偏負了自己的好友。
綜合種種原因,或許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理解並喜歡高要而討厭易小川的原因了吧。
但是,在我看來,易小川的錯,只是錯在沒有站在朋友的立場上考慮,在用俠氣正義之心教化朋友的時候只考慮到個人會不會危害天下,會不會改變歷史,而沒有考慮天下對待朋友本身是否公平正義,僅此而已。如果是我,我也會勸說和阻攔他,但我不會勸他不要報仇,而是勸他及時抑制住惡念的泛濫,不要將仇恨擴大為罪惡。可以不寬恕別人,但請放過自己。
一勸:不要觸犯律法,律法不會容忍邪惡的滋生蔓延。
面對不公平,我認為應先堅持一句話: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但忍完之後,我堅信下一句話:
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尤其是面對邪惡、黑暗的時候,當無法尋求外界的幫助而又肯定不能坐以待斃的時候,應當及時出手,自求生路。但是在自我救贖的過程中,尋找有效合理的解決辦法,儘量不觸碰法律的底線,除非實在無其他路可找。所以對於高要經歷慘痛之後的復仇,站在秦朝那個時代的角度來看,應該是無可厚非,高要的復仇本身沒有錯,誰也無法在經歷過極度痛苦之後還能像局外人那樣雲淡風輕,只是手段過重,別人對他只是欺負,他卻要別人的命。
並且,後面的他越走越錯,他錯在不該將復仇之心擴大為扭曲和罪惡。他曾經的經歷令人同情,他的復仇情有可原,但他將自己的仇恨無限蔓延到所有人身上,原本的復仇畸變成了剷除一切礙事的人。這已經越過了律法的底線。
任何一個社會時代要想穩定,所實行的律法必然要保障絕大多人的利益,遵守千百年來普遍信奉的觀念,比如仁義、孝道等,還有天下安定最根本的因素——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律法不會容忍一個禍害天下的人長存,這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改變的客觀因素。高要的一切罪惡行動,都只能在私底下進行,無法光明正大,而且出了任何紕漏,便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這一勸,我勸不要懷著僥倖心理視律法於無物,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要拿自己的人生作賭注。
一個永遠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律法本身的漏洞和執行過程的漏洞總是存在,永遠只能保障大部分人的利益,而非每個人,這也是總有人遭受不公平的待遇的原因,只能通過不斷更新修補去完善。正如《我不是藥神》中法律原本並未考慮到窮人的吃藥問題,只有通過一次震驚全國的「犯罪」才引起重視,將之補充進律法內。
作為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利用律法本身的途徑來解決問題。一個正確的例子是一個女生即將被網約車司機強暴,她反抗不過,便先假意順從,然後找藉口訴說自己的困難,降低對方的警惕,並伺機記下對方的車牌號碼等,等到脫身後報警,司機也被繩之以法。這樣既將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也成功地完成了復仇。然而,相同情況下更多的結果是反抗不成慘遭殺害,或者將對方殺死,自己受了傷害還要面對律法的制裁,可謂得不償失。
二勸:充滿罪惡的人逃不過內心和道德輿論的譴責。
有句話叫做:
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作惡多端的人容易心虛,甚至怕鬼,夜裡常做噩夢,尤其是被逼走上罪惡之路的人;而一身正氣的人永遠活得坦坦蕩蕩,心頭清明,不受任何精神和心理折磨。
從化監獄有這樣一個事例:年前抓捕了兩個數十年前的逃犯楊某和宋某,一個貪汙受賄,一個搶劫。從他們的口中得知,雖然成功逃亡數十年,但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首先是遭到全國通緝,沒有一處安全之地,四處輾轉,即使找到落腳之處也是生活在黑暗之下,不敢現身,提心弔膽,夜夜從噩夢中驚醒。對於他們來說,重新被捕反而是一種解脫。因此對於高要來說,我想他黑化之後的覺,睡得也未必安穩。
充滿罪惡的人還要受到輿論道德的譴責,甚至反擊。人在做,天在看,世人心裡自有一桿秤。小奸小惡也許只能激起他們的鄙夷,但禍國殃民的大罪惡即使得不到王法的制裁,終究也能被天道和人民制裁。秦二世時期的暴政,隨著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揭竿而起,秦朝滅亡的序幕被迅速揭開;奸佞小人縱然一時猖狂,卻總是不得安寧,或遭人刺殺,或被正義之士彈劾,尤其是言路無比發達的今天,任何一個人的罪惡,都逃不過法律和群眾的眼睛。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的興衰證實了:得不到民心支持,得不到輿論道德的認可,任何政權和人始終不能長久。
因此,這二勸,我勸不要讓自己永遠活在內心的精神譴責之下,道德輿論的口誅筆伐之中。
三勸: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古人信奉善惡報應,明末作家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中有一句詩: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畜生本是人來做,人畜輪迴古到今。
小說《華胥引》中也有這樣一句: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雖然古人所認為的報應多來自於對上天神明的信奉,但從今日來看,「善惡有報」這句話仍然奏效,無論是來自律法的制裁,還是道德輿論和人民的抨擊討伐,這一切必會讓他們從身體和心靈受到折磨。
有些人不以為然,許多貪官汙吏和許多罪犯逍遙了一生,也沒見有什麼報應到他們身上。那是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那些罪惡之人的親人後代,十有八九要受到牽連。
在河南淮陽太昊陵廟景區內有一座嶽飛觀,觀前有一座秦檜下跪的石像,其意義不言而喻,而當地的廟會上有一個風俗,那就是允許遊客拍打秦檜的石像。無獨有偶,元代的時候,便有人將秦檜的墓稱為「遺臭冢」,並有詩這樣寫道:"太師墳上土,遺臭遍天涯";在明代時,有人在嶽飛的墓前種了一顆檜樹,將樹劈成兩半,取名叫做"分屍檜";在清朝時,秦檜後人秦澗泉到西湖嶽飛墓前,自稱"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甚至曾經有一個地方在表演戲劇的時候,突然一個人衝上臺去將飾演秦檜的人殺死。
由此可見,罪惡帶來的臭名聲不僅僅是隨著自己的一生完了就煙消雲散的,還會影響到自己的後代和自己在後世的名聲。秦檜當年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生時權傾朝野,風光無限,卻將惹下來的流言壓力留給親人或者後世的子孫來承擔。
所以,這第三勸,我勸不要因為貪圖洩憤和邪惡的快意,而留給自己的親人和後世無窮無盡的流言災難。
對於以高要為代表的普通人,當其經歷非人性的悲慘經歷之時,是值得人同情的,即使他們因此墮入黑暗的深淵,這也是環境推動人性使然,誰也無法去苛責。但人生一世,既該活得痛快,也當活得坦蕩;既要遵守本心,也當遵守責任;既當追求真實的自我,也要及時禁錮人性的黑暗。當遭遇不公正的對待時,應當順著本心去反抗。但人生一世,應當為自己的一生負責,也當為自己所親所念之人負責,可以不寬恕別人,但一定要放過自己,放過與自己有關係的一切事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