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自動駕駛的未來 深度解析毫米波和雷射雷達

2021-01-19 牛車網

對於自動駕駛,簡單來說就是對大量交通數據進行運算,最終得到最優的行車路線和速度。但是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卻在於獲取數據。所以雷達變成了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硬體。自動駕駛汽車通過雷達將複雜的交通數據全部捕獲。而自動駕駛汽車上常見的雷達有兩種,分別是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兩種雷達的區別。

雷達的基本概念

雷達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是英文Radar的音譯,源於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因此,雷達也被稱為「無線電定位」。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並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什麼是毫米波雷達

首先我們要明白啥是毫米波,毫米波實質上就是電磁波。毫米波的頻段比較特殊,其頻率高於無線電,低於可見光和紅外線,頻率大致範圍是10GHz—200GHz。這是一個非常適合車載領域的頻段。目前,比較常見的車載領域的毫米波雷達頻段有三類。

1、24GHz,這個頻段目前大量應用於汽車的盲點監測、變道輔助。雷達安裝在車輛的後保險槓內,用於監測車輛後方兩側的車道是否有車、可否進行變道。這個頻段也有其缺點,首先是頻率比較低,另外就是帶寬比較窄,只有250MHz。

2、77GHz,這個頻段的頻率比較高,國際上允許的帶寬高達800MHz。據介紹,這個頻段的雷達性能要好於24GHz的雷達,所以主要用來裝配在車輛的前保險槓上,探測與前車的距離以及前車的速度,實現的主要是緊急制動、自動跟車等主動安全領域的功能。

3、79GHz,這個頻段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帶寬非常寬,要比77GHz的高出3倍以上,這也使其具備非常高的解析度,可以達到125px。

原理:振蕩器會產生一個頻率隨時間逐漸增加的信號,這個信號遇到障礙物之後,會反彈回來,其時延是2倍距離/光速。返回來的波形和發出的波形之間有個頻率差,這個頻率差和時延是呈線性關係的:物體越遠,返回的波收到的時間就越晚,那麼它跟入射波的頻率差值就越大。將這兩個頻率做一個減法,就可以得到二者頻率的差頻,通過判斷差拍頻率的高低就可以判斷障礙物的距離。

毫米波雷達特點

精準度高,抗幹擾能力強 探測距離遠 ,呈廣角探測 ,探測範圍廣,作用時速可達到120碼以上,全天候工作,雨雪霧霾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均能開啟正常使用。穿透能力強,安裝也可以完全隱蔽,不影響車輛整體外觀。因此毫米波雷達技術更適用於汽車防撞領域。

什麼是雷射雷達

雷射雷達,是以發射雷射束探測目標的位置、速度等特徵量的雷達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向目標發射探測雷射信號,然後將接收到的從目標反射回來的信號與發射信號進行比較,作適當處理後,就可獲得目標的有關信息,如目標距離、方位、高度、速度、姿態、甚至形狀等參數,從而對飛機、飛彈等目標進行探測、跟蹤和識別。它由雷射發射機、光學接收機、轉臺和信息處理系統等組成,雷射器將電脈衝變成光脈衝發射出去,光接收機再把從目標反射回來的光脈衝還原成電脈衝,送到顯示器。

雷射雷達的工作原理與雷達非常相近,以雷射作為信號源,由雷射器發射出的脈衝雷射,打到地面的樹木、道路、橋梁和建築物上,引起散射,一部分光波會反射到雷射雷達的接收器上,根據雷射測距原理計算,就得到從雷射雷達到目標點的距離,脈衝雷射不斷地掃描目標物,就可以得到目標物上全部目標點的數據,用此數據進行成像處理後,就可得到精確的三維立體圖像。

雷射雷達最基本的工作原理與無線電雷達沒有區別,即由雷達發射系統發送一個信號,經目標反射後被接收系統收集,通過測量反射光的運行時間而確定目標的距離。至於目標的徑向速度,可以由反射光的都卜勒頻移來確定,也可以測量兩個或多個距離,並計算其變化率而求得速度,這是、也是直接探測型雷達的基本工作原理。

雷射雷達特點

精度高,穩定性強。但是雷射雷達通過發射光束進行探測因此探測範圍窄,光束受遮擋後就無法正常使用,因此在雨雪霧霾天,沙塵暴等惡劣天氣不能開啟,受環境影響大。並且沒有穿透能力,探頭必須完全外露才能達到探測效果,對於安裝車輛來說影響車輛外形美觀。因此,雷射雷達防撞器在使用過程中局限性較大。

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的區別

毫米波雷達從上世紀起就已在高檔汽車中使用,技術相對成熟。毫米波的波長介於釐米波和光波之間,因此毫米波兼有微波制導和光電制導的優點,且其引導頭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空間解析度高的特點。此外,毫米波導引頭穿透霧、煙、灰塵的能力強,相比於雷射雷達是一大優勢。毫米波雷達的缺點也十分直觀,探測距離受到頻段損耗的直接制約,想要探測的遠,就必須使用高頻段雷達。而且也無法感知行人,並且對周邊所有障礙物無法進行精準的建模。

而雷射雷達主要是通過發射雷射束來探測周遭環境,車載雷射雷達普遍採用多個雷射發射器和接收器,建立三維點雲圖,從而達到實時環境感知的目的。技術上來講,目前傳統雷射雷達技術已經很成熟,而固態雷射雷達和混合固態雷射雷達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各企業當前在自動駕駛汽車使用的雷射雷達,多以機械式雷射雷達為主。雷射雷達的優勢在於其探測範圍更廣,探測精度更高。但是,雷射雷達的缺點也很明顯:在雨雪霧等極端天氣下性能較差;採集的數據量過大;十分昂貴。

寫在最後

經過詳細的解讀,大家不難發現兩種雷達對於自動駕駛都起著重大的作用,雖然自身都有著不同的優缺點,單獨工作也很難完成自動駕駛任務。但是兩者結合卻很好的彌補了對方的缺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兩種雷達會同時出現在自動駕駛汽車上。

相關焦點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自動駕駛|雷射雷達|luminar|...
    01 行業適用性問題:雷射雷達是不是自動駕駛必備既然Musk在自動駕駛領域鄙視雷射雷達,只用視覺方案加毫米波雷達。目前的FSD效果還不錯,那自動駕駛是不是不需要雷射雷達?這是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除了特斯拉,幾乎所有的其他汽車廠商都在測試準備使用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自動駕駛的另一仗
    『雷射雷達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傳感器,能夠彌補攝像頭在精度、穩定性和視野方面的局限性。目前車載雷射雷達已經到了比拼量產能力的階段,誰更具成本優勢,誰將佔領市場』近期,雷射雷達最近又火「出圈」了。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
    行業適用性問題:雷射雷達是不是自動駕駛必備既然Musk在自動駕駛領域鄙視雷射雷達,只用視覺方案加毫米波雷達。目前的FSD效果還不錯,那自動駕駛是不是不需要雷射雷達?這是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除了特斯拉,幾乎所有的其他汽車廠商都在測試準備使用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VS視覺算法 究竟哪個是自動駕駛的未來?
    01. 雷射雷達有多重要?Waymo甚至「以販養吸」,成為了雷射雷達的供應商,直接對外銷售雷射雷達。我們在一線城市的開放試驗區見到的自動駕駛測試車,100%都頂著這樣的一個「大腦袋」,裡面裝的就是16/64/128線的雷射雷達。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LAZR.US)
    01 行業適用性問題:雷射雷達是不是自動駕駛必備既然Musk在自動駕駛領域鄙視雷射雷達,只用視覺方案加毫米波雷達。目前的FSD效果還不錯,那自動駕駛是不是不需要雷射雷達?這是要首先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除了特斯拉,幾乎所有的其他汽車廠商都在測試準備使用雷射雷達。
  • 「無人駕駛」:4D成像毫米波雷達將掀起「革命」?蘋果自動駕駛汽車...
    可以看到,傳統毫米波雷達巨頭、自動駕駛科技巨頭以及初創企業等都開始入局4D成像雷達這一領域。一直以來,傳統毫米波雷達存在無法高密度點雲成像,不能有效地解析目標的輪廓與類別、角解析度低、不能檢測靜止目標等技術局限。而面對雷射雷達成本居高不下,量產門檻高,業界也一直在探索更高性能的毫米波雷達。
  • 無人駕駛黑科技:毫米波雷達穿透力強,雷射雷達精度高
    上周,特斯拉發布了一條最新消息,當前所有在產車型(包括即將上市的Model 3)都將搭載Autopilot2.0硬體,並且新的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實現最高級別自動駕駛(Level 5)。這套硬體中,除了8個攝像頭和12個全新超聲波傳感器之外,一個前向探測雷達引起了鎂客君的注意。經研究,特斯拉上所使用的探測雷達為毫米波雷達,而非其他主流無人駕駛研發中所使用的雷射雷。那麼問題來了:毫米波雷達是否能夠勝任雷射雷達的工作,成為一種實現無人駕駛更加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 馬斯克說「傻子才用」的雷射雷達,如今要在自動駕駛識別中唱主角了
    雷射雷達(LiDAR)一向是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實現的主要部件之一,然而動輒數十萬元的造價限制了它的普及應用。近年來隨著博世、安森美、英飛凌等半導體大廠的大舉投入,以MEMS、光學相控陣列(OPA)技術為基礎的固態雷射雷達正在走向成熟,逐漸有能力取代傳統機械式雷射雷達。未來,固態雷射雷達有望在自動駕駛識別中扮演主要角色。
  • 深度解析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原理、感知系統的發展趨勢
    原標題:深度解析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原理、感知系統的發展趨勢   目前,機械旋轉雷射雷達的高
  • 這5款雷射雷達,到底誰能代表自動駕駛的未來?
    雷射雷達是自動駕駛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件。在許多傳統供應商和新創公司看來,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在障礙探測和 SLAM(實時定位和地圖構建)能力上,還是得靠固態雷射雷達,因為這才是最節省成本且最可靠的方式。
  • 自動駕駛「三駕馬車」之毫米波雷達,原理其實蠻簡單
    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被稱為自動駕駛傳感系統的「三駕馬車」。雷射雷達很貴,攝像頭有先天缺陷,但毫米波雷達卻是所有高級別自動駕駛ADAS不可或缺的標配,本文從科普角度為讀者介紹毫米波雷達。什麼是毫米波毫米波,英文名稱為Millimeter Wave,縮寫為MMW,波長為1~10毫米,頻率為30~300GHz的電磁波。
  • 雷射雷達相對其它雷達和攝像頭有著天生的優越感
    猛然提起Luminar你可能有些陌生,它是第二家完成上市的致力於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關鍵傳感器的矽谷企業;大哥江湖名號Velodyne Lidar Inc。 至於二者在雷射雷達技術上誰更牛掰,我著實不感興趣,我在意的是雷射雷達企業在上市初期為何如此受到市場青睞。 牛氣的雷射雷達,有哪些真本領?
  • 【深度】77GHz車載毫米波雷達是未來主流 CMOS製程上量仍需3-5年
    隨著工藝和技術的提升,體積更小、功耗更低、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的毫米波雷達又一次展現出在自動駕駛汽車應用中的重要性。作為汽車ADAS系統的重要傳感器,77GHz毫米波雷達是否會替代24GHz成為主流?集成度更高、價格更有優勢的COMS製程毫米波雷達何時才能普及?
  • 歐菲光新一代短距毫米波雷達,賦能自動駕駛
    (APA),此系統採用12顆超聲波雷達和4顆環視攝像頭作為環境感知傳感器,實現了基於深度融合的泊車解決方案,支持水平、垂直和斜車位的自動泊車,同時也支持倒車50米輔助和P2P功能。>歐菲光正加速全方位布局智能汽車領域,通過升級新產品,創領新功能,不斷完善智能出行交互系統,奠定未來無人駕駛的基石。
  • 【關注】自動駕駛技術與實例最全解析
    能很好的彌補了如紅外、雷射、超聲波、 攝像頭等其他傳感器在車載應用中所不具備的使用場景。 這些特性使得毫米波雷達能夠監測到大範圍內車輛的運行情況,同時對於前方車輛的速度、加速度、距離等信息的探測也更加精準,因此是自適應巡航(ACC)、自動緊急剎車(AEB) 的首選傳感器。目前24GHz毫米波雷達系統是市場的主力產品,77GHz毫米波雷達系統,是未來的趨勢。
  • 詳細了解毫米波雷達概念以及原理和產業研究
    2017年以來,雷射雷達獲得資本市場追捧。但從當前的市場來看,毫米波雷達才是增長最快的市場,2018年1-5月,中國乘用車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前裝市場裝車量為140.6萬顆,同比大增112.7%。國內毫米波雷達廠商從後裝市場起步,然後通過國內車企,逐步進入前裝市場。 木牛科技在後裝市場已經獲得數萬臺訂單。森思泰克24Ghz側後向雷達已經拿到自主品牌長豐獵豹的前裝訂單,到2019年預計有十餘款新上市車型搭載森思泰克的毫米波雷達。 雷射雷達成為國內外自動駕駛領域的創新熱點,傳統汽車巨頭和初創企業都在該領域加大投入,投資併購頻繁。
  • 暢談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或優於視覺算法?
    小鵬汽車或成為全球首家將雷射雷達技術集成到量產汽車中的電動車製造商。談及未來,自動駕駛始終是個邁不過去的坎,如今的自動駕駛技術依舊停留在實驗階段,要大規模投放民用或許還得等待一段時間。
  • 光勺科技姚建 :FMCW雷射雷達,無人駕駛黎明的啟明星?
    光勺科技認為,未來無人駕駛技術會主要以FMCW雷射雷達為核心。在雷射雷達大受歡迎的當下,加入這一領域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伴隨著行業內外對FMCW雷射雷達越發重視,它們又會在市場中有怎樣的表現?FMCW雷射雷達的技術變革,將對自動駕駛行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 牛氣的雷射雷達,有哪些真本領?
    被應用在車輛自動駕駛的雷射雷達顯然前景廣闊,要論企業的護城河夠不夠寬,還得從雷射雷達自身的特點說起。我們知道,自動駕駛由感知、決策、執行三部分組成;雷射雷達正是在感知環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之未來雷射雷達對自動駕駛重要的促進作用,Luminar在上市初期受到民眾青睞自然無可厚非。縱然強悍,難敵肥臀男雷射雷達不僅具有構建清晰目標3D圖像的高超技藝,而且具有解析度高、穿透抗擾能力強和全天候工作的優良素質。可以說,雷射雷達相對其它雷達和攝像頭有著天生的優越感。
  • 雷射雷達:智能汽車的下一仗
    通常以雷射雷達主導,配合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元件,典型代表為谷歌Waymo、國內的百度Apollo。根據結構,雷射雷達分為機械式、固態式和混合固態式三種,可以說是傳統版、高配版和市場版三種路線。當前,混合固態雷射雷達是最有希望快速落地的方案,它把所有的機械部件集成到單個晶片上,通過電路來控制旋轉,所以雷達本身不需要大幅旋轉,真實路況下不容易損壞,量產能力大幅提高,在晶片摩爾定律助力下,未來量產成本有望降低至數百美元。隨著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普及,雷射雷達市場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