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隕落「大學之城」:疫情中去世的武漢學者們

2020-12-22 南方周末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遠在香港的哥哥徐迎橋四處打電話找關係,甚至找到武漢市領導,也沒能幫上妹妹忙。「那個特殊的時刻,多厲害的人似乎都找不到床位。」

「生化是門枯燥的課程,更何況紅老師帶的還是英文班,同學們學習積極性不太高,所以他才會這麼努力地想要教好這門課吧。」

眾多追憶段正澄的文字裡,有一組數據常被人提起。工作六十餘年,他只帶了32名博士、6名博士後。

3月6日,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醫護人員護送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去做CT檢查。 (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圖)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6樓拐角處的辦公室,一周總有三四天,門常開著。這裡比一般的辦公室寬敞許多,陽光透進來格外明亮。牆邊立了兩個裝滿書的大書櫃,木桌上常摞著論文。

這是工程院院士段正澄的辦公室。獨自一人時,他常常伏案而書,有人拜訪時,洪亮的腔調會不時傳到隔壁的實驗室,實驗室的研究生們便知道,他又聊至盡興。2020年1月21日,湖北省常務副省長黃楚平還來過,對他作新春問候。

在研究生們看來,這位86歲的學術老人能活過「百歲」。

「有力、心安、專屬於他」,研究生這麼形容隔壁傳來的聲音,如今,這個聲音消失了。2月15日,武漢下了一場大雪,「能活過百歲」的段正澄因新冠肺炎去世。

「您這一生求實、求真、勤奮、樂觀、助人,創造了太多精彩,演繹了一個傳奇。」段正澄的學生、華科黨委書記邵新宇獲悉噩耗後,如此評價他的老師。

擁有「大學之城」名片的武漢,1500萬常住人口中就有百萬在校大學生,學者眾多。

而在剛過去的冬天裡,「傳奇」謝幕。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武漢1月23日「封城」後的三十多天裡,各大高校至少有6位學者確診新冠肺炎後逝去,另有8人因病去世,有的人未及確診新冠肺炎,有的人死於特殊時期未及救治的其他疾病,還有人至今徘徊生死邊緣。

訃告一次次出現,特殊時期簡單料理後事,沒有靈堂,沒有告別儀式,哀思靜默傳遞。

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1934-2020)

「我的世界轟然倒塌」

「封城」消息公布時,絕大多數高校學生已經離校。原以為是又一個愉快的假期,不想,到來的是一場大疫,甚至是老師病逝的消息。

公開報導中,第一位因新冠肺炎逝去的學者是54歲的紅凌,華科的生物學家。他人生的大半時間都是與各類疾病做鬥爭,研究與人體重大及稀有疾病相關的基因分子機制。

1月22日,武漢「封城」前一天。紅凌在實驗室的微信群裡提醒同學,「要注意身體。」3天後,他卻發病了。

2月5日,紅凌確診,成為當天官方通報新增的3694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的一例,住進武漢市協和醫院。

短短2天後的深夜,紅凌的妻子接到醫院通知:他已經走了,殯儀館很快就會來人,你來看看,只能遠遠看看。

「我的世界轟然倒塌。」紅凌妻子在一封信裡寫道,「殯儀館的車很忙,我在樓下等了4個小時,我抬頭望著10樓跟你說話,我知道你在附近,肯定看得見我,聽得見我。」

幾乎同一時間發病的學者有林正斌,華科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科教授。

林正斌的同事、同濟醫院感染科主任宋建新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說,年前林就開始咳嗽,大年初二入院治療,很快被確診了。病毒在其體內觸發「炎症因子風暴」,不到一周,林正斌就進入重症監護室,2月10日上午離世,享年62歲。

在同行評價中,林正斌手術一流,是器官移植領域的翹楚。死亡降臨時,這位醫生流露出從未有過的脆弱。彌留之際,他把最後的希望通過簡訊發了出去,「宋主任,我上呼吸機了,救救我。」

對華科來說,噩耗一個接著一個。87歲的劉筱嫻、41歲的柯卉兵分別於2月13日、2月19日也因病去世。

柯卉兵任職於華科社會學院,致力於中國社會福利政策研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從2019年7月開始一直在化療。原計劃,到1月能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他開心地同妹妹約定:「等我病好了,我們就回鄉下老家。」

計劃突然被中斷,柯卉兵不得不停止化療。妹妹在微博上多次呼喊求助,希望能讓哥哥轉院或去外地治療。

沒有任何回復,柯卉兵與世長辭。

妹妹在微博上貼出柯卉兵生前的照片。她回憶哥哥化療時的堅強,也記錄去武大一起看櫻花的場景。字裡行間,是哥哥對生的眷念。

哥哥頭七那天,妹妹記錄道:我的哥哥回來吃飯吧,今天嫂子和媽媽做了你愛吃的飯菜,你不要害怕不要孤獨不要忘記回家的路,我們為你點亮回家的路燈。

遭受重創的學者家族

與他們不同,有些身故的學者,直到現在,家人都沒明白他們的死因是什麼。

94歲的江漢大學中文系學者徐志雄,2月2日在家裡的床上離世。幾個月前,他獲頒發一枚「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在漫長人生的末端,榮譽加持,兒孫滿堂,晚年祥和美滿。

整個家族卻突遭重創。

根據其家人說法,徐志雄夫婦此前長住武漢市第四醫院的離休幹部病房。疫情中,病房被徵用作隔離病房,兩位九旬老人被送回了家。「醫院說兩位老人當時也發熱、肺部疑似感染。」徐志雄的大女兒徐曉慧說,幾天後,由於只有母親一人在身邊,父親在家休克了幾回,在悲憤中離世。

徐志雄去世時並不知道,小女兒、武漢理工大學理學院教授徐曉英已先行一步,1月30日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去世。

徐曉慧回憶,徐曉英從1月24日開始發燒、咳嗽,連續四天,她獨自開車接連到五家醫院求醫,都排不上核酸檢測和床位。身在香港的哥哥徐迎橋也是江漢大學學者,他四處打電話找關係,甚至找到武漢市領導,也沒能幫上妹妹忙。「那個特殊的時刻,多厲害的人似乎都找不到床位。」徐迎橋嘆息。

到了1月28日,徐曉英求助學校領導,才總算住進了醫院,然而為時已晚。

當時同樣自我隔離的徐曉慧,說到妹妹的死因,「應該算是新冠肺炎吧。」

徐曉英後來發生了什麼,徐迎橋只能推測。他一月中旬從武漢到了香港,原本準備出國過春節,結果從1月25日開始也發熱咳嗽、頭昏無力,在香港的醫院隔離。等他意識有所恢復,才知道妹妹已經住進醫院。他猜測,一定是確診了,才能住進去。

病毒侵蝕著這個家族,徐曉慧一家在隔離中,等來了妹妹和父親的死訊。

徐曉英的女兒遠在美國,她想回國,料理母親的後事。徐迎橋勸住了外甥女,太危險,況且武漢還封著城。

電話裡,外甥女哭啞了嗓子。她說自己成宿地夢見母親,每天醒來,就是不斷在家族群裡發母親的照片。

徐迎橋在廣州的弟弟,試圖開車回武漢奔喪,半路被攔下,未能成行。

「難以言說,就像你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死去,但又摸不到的感覺。」徐迎橋哽咽,「母親現在仍在醫院住著,沒有一個子女在身旁。」

徐迎橋一家已經康復,他就盼著「封城」結束,他想回家,找到尚不知何處的父親與妹妹的骨灰。妹妹生前在幫父親出版詩集,他也想接過來,完成兩人的心願。

更多的逝者,親人都不願再想起痛苦的回憶,因而婉拒了採訪。少有人知道,去世前的他們在想些什麼,是否會記起事業或學生。

(南方周末記者 杜茂林/圖)

他們留下了什麼

可以確認的是,很多學生在這個異常艱難的季節,會想起這些遭遇不幸的老師們。

華科生科院本科生劉茹回憶,辦公室和實驗室是紅凌最常待的地方。辦公室在生命科學學院六樓,樓下是一大片草坪,綠油油地冒著生氣。工作繁重時,紅凌會在辦公室裡睡覺,屋外枝頭上灰喜鵲的熱鬧也打擾不了。

這一點,華科前校長李培根也印象深刻,他說,紅凌很實幹,經常就睡在辦公室裡,是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

隔壁就是紅凌的實驗室,他和研究生在那裡開組會。多數時間,他都在這兩個房間度過。

紅凌給本科生開的課叫《生物化學》,課程總是安排在晚上。在學生的記憶裡,倘若18:00剛過,你在東十二的教學樓看到一位身著黃色小馬甲,搭條深色的休閒褲,左肩背著方方正正的小包,身材有些微胖的老師,那就是紅凌了。

紅凌始終早到,等待18:30開課的那段時間,他通常坐在講臺上,一邊滑滑鼠看課件,一邊啃麵包。

學生們對他上課的特殊印象是流利的英語和洪亮的嗓門,講到動情處,會微微閉眼。「生化是門枯燥的課程,更何況紅老師帶的還是英文班,同學們學習積極性不太高,所以他才會這麼努力地想要教好這門課吧。」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林語閒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紅凌2007年到華科任職,兩年後被評為楚天學者。他總說,科研很重要,但教書育人同樣很重要,一個教授不能光搞科研而不教書。

失去這些學者意味著什麼?

紅凌的一名學生舉了個例子,老師所做的抑制膀胱癌的分子機制的研究和藥物開發,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治療膀胱癌,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每年膀胱癌病發患者七八萬人,佔整個腫瘤病群體的2%。

這些研究成果幫助著許多人。例如段正澄主導研發的全身伽瑪刀,是世界上首臺大型放療設備,現今在全國各大醫院使用。

學術只是一部分。華科機械學院許多學生都會說,這個老頭兒身體硬朗,年逾八旬的段正澄,一米八的個頭,頭髮花白,獨自走在校園裡,從來不必讓人攙扶。他常往學校跑,總覺得不到學院來看看老師學生,就像沒盡到責任一樣。學生楊哲回憶,「段老說,在家兩天就感覺想我們。」

眾多追憶段正澄的文字裡,有一組數據常被人提起。工作六十餘年,他只帶了32名博士、6名博士後。他曾說,「我比較挑剔,每個博士研究生的論文至少看3遍,不過關就重來。」

邵新宇回憶:1997年在美國,您對我說,「回國,大有作為」;2009年您當選院士,說「這屬於學校、學院和團隊」;2019年我當選院士,您說「要看到學校和學院發展的危機」。

難以統計出他們教過多少學生,只能看到訃告的評論區裡,有人說,他們上過這些老師的課,一起吃過飯,現在學校裡的師弟師妹已經和自己相差三十多歲。

「好好做人」

2月7日,江南芳做了一個夢。夢裡,老師劉壽祥康復了,她和其他學生圍攏在老師身旁,有說有笑。這個畫面很真實,老師還像以前一樣,躲在門後面,看自己來了,滿臉笑容地出來突然叫一聲「嘿」。

早晨醒來,江南芳以為夢預示著老師病情的好轉。然而,事情沒按她預想的發展。2月13日,凌晨5點,這位湖北美術學院教授、水彩畫的領軍人物之一因新冠肺炎在武漢去世。

江南芳打開自己的手機相冊,尋找著和老師的合影。她把每一張都調成了黑白,發到朋友圈,附上一句「就在心裡,離我們最近的地方」。

回憶這位老師,江南芳最先想起的還是他的畫。她說,老師的水彩畫裡有光,不是那種來自太陽直射的光,而是通過構圖、技法形成的某種力量,就像一個磁場吸引著你。

江南芳回憶,自己讀本科時,一旦老師演示作畫,周圍圍滿了人。有些人甚至站到桌子上。「我那會兒性格比較內向,不好意思往前擠,常常看不見。」這個遺憾在讀劉壽祥的研究生時得以彌補。

如今,江南芳已是湖南某高校的繪畫教師,做著和老師差不多的事。這幾天,心情慢慢平復了下來,老咂摸著老師掛在嘴邊的話,「好好做人,認真畫畫。」她說,自己初為人師,能做的還不多,先把老師待學生以真、以誠的精神傳承下去。

「做人」也是段正澄和學生交流時常提及的字眼。他說,抄襲是個現象,學術造假也是個現象,但不是本質。本質是做人。

有些人還在搏鬥。2月底,武漢大學資環學院退休教授趙玉華的女兒發出求救,尋找O型血康復者的血漿救治母親。更早的2月3日,同為武大學者的趙玉華丈夫何志已因新冠肺炎逝世。

3月1日,趙玉華的女兒訴南方周末記者,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媽媽還在和病毒對峙,呼吸機還沒摘,但精神逐漸好起來,「她很堅強」。

剛過97歲生日不久的天文學家、中國天文大地測量學科開創者之一韓天芑也在病房裡。幾個月前,他也獲頒了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章。

韓天芑的孫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兩天前,爺爺發來了簡訊,「你讓他們放心,我一定積極地與病魔抗爭。」

更多身在病房裡的學者,未能一一確認。

1950年代初,同濟大學醫學院從上海遷至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定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武漢重要的同濟、協和醫院體系,俱發端於此。新冠肺炎疫情中,這批大型醫院是武漢人的求生希望。

幾個月前,段正澄還開著一輛神龍富康,到華科機械大樓上班。皮鞋、夾克、牛仔褲,一身打扮精緻十足。沿著南一路行駛,車窗外一排排法國梧桐樹緩緩後退。這些梧桐樹中有他當初種下的小樹苗,它們已枝繁葉茂。

截至2020年3月4日,中國境內確診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為2948例,其中武漢市為2252例。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茹、林語閒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武漢大學:櫻花雪月,人傑地靈,英雄之城
    武漢大學,985、211、雙一流A類高校,在全國絕對能排在前十的位置,其學術實力與地位我就不再做贅述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武漢大學的傑出的歷史人物,武漢大學的校園生活,以及為什麼武漢能被稱為英雄之城?大家可能關心,由於今年的疫情,武漢地區的大學會不會降低錄取分數線,競爭壓力會不會小一些呢?下面我將為大家一一解答。
  • 與鍾南山齊名,兩次連線白巖松:疫情中他的建議改變了武漢一座城的...
    武漢方艙醫院開艙以來,捷報頻傳。武漢副市長胡亞波更是宣布,將再建設19家方艙醫院,方艙醫院總床位將達到30000張。這個收診能力在疫情爆發之初,幾乎都不敢想。可有一位院士不僅想到了,還將方艙醫院落地成了現實。
  • 武漢詩歌節上,詩人們致意英雄之城
    湖北日報訊(記者韓曉玲 通訊員郭元芳)舒婷、陳仲義、葉延濱、楊克、李少君、劉向東、傅天琳、周雲蓬……12月20日,第六屆武漢詩歌節在卓爾書店開幕,全國百餘位詩人、評論家匯聚江城,讓詩意火花在英雄之城閃耀,傳遞溫暖和力量。
  • 同為武大校友,李文亮同事,華中科技大學紅凌教授在同一天去世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我們都知道現在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的速度很快,我們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醫生護士們都在盡職盡責地為人民服務,他們不僅僅沒有假期,而且還不怕危險困難,他們艱難而上,努力研製解藥出來。
  • 86歲院士因感染冠狀病毒去世,華中科技大學已痛失4位知名學者
    曉查 發自 雲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的人數今天已經增加到1770人,其中不乏醫療工作者、官員和知名學者。就在上周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段正澄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享年86歲。北京大學教授張海霞在個人博客上寫道,段正澄是在春節前去同濟醫院看牙感染上新冠肺炎而住院的。
  • 葉青武漢日記:把中國公共衛生大學建在武漢
    今年2月初,黃奇帆就提出兩個建議:一是教育部要鼓勵雙一流大學設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而不是只有醫學院校來設置這一專業。現在清華有了。二是建議建設一所國家重點的單體公共衛生與防疫大學,比如叫做「中國公共衛生大學」,類似於美國的「衛生與公眾服務大學」和「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這所中國公共衛生大學能不能放在武漢呢?
  • 又一位武漢大學教育家去世,一生致力於口腔醫學研究
    在這場病毒疫情風暴中,武漢作為疫情的中心地帶,有很多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有的是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有的是堅守崗位的人民警察,也有的是為祖國做出巨大的科研專家。這場病毒疫情對於武漢高校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華中科技大學多名教授感染新冠病毒去世,另外還有一些是因為其他的一些疾病。
  • 新冠肺炎疫情風險轉中 「封城」63天的武漢經歷了什麼
    新冠肺炎疫情風險由高轉中,「封城」63天的武漢經歷了什麼  艱苦抗擊疫情兩個月後,武漢迎來了一個好消息。  3月25日,湖北省市縣疫情風險等級評估更新。據荊楚網消息,截至3月24日24時,湖北全省低風險市縣75個,中風險市縣1個,無高風險市縣。武漢市城區降為中風險市縣。
  • 星動之夜卡諾薩城遭突襲!《魔域》「星辰神子」亮相初露鋒芒
    而卡諾薩居民對「星辰神子」的喜愛和追捧,更是超出想像。「星辰神子放肆飛,我們永相隨!」這兩位卡諾薩城新星的飯圈口號響徹了整個卡諾薩城的上空。星辰神子降臨,雙C閃動出道。就在這樣一個熱鬧非凡的星動之夜,卡諾薩城卻遭到了突襲!
  • 日記|武漢「封城」這七天!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9天前,疾控專家鍾南山那句「能不到武漢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要出來」的建言變成現實。這座有1000多萬人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城市,史無前例地宣布「封城」,全力抗擊一種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大疫情。「封城」七日,武漢人痛哭、感嘆、思考……在時間的浮沉裡,這座按下「暫停鍵」的城市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負重前行,不眠不休。
  • 《英雄之城》—感天動地中國抗「疫」英雄紀錄片!武漢必勝!
    武漢這座城雖然生了病,但是有全國各地的兄弟姐妹再幫它。在這次疫情發生的,有人勇敢的拉響了警報。有人在自己能力之下幫助別人,有的人在舉步艱難的時候與死神作鬥爭。也有人在守望者美好。記者們的武漢深度採訪,用鏡頭記錄了武漢兩個月以來「戰疫」戰況的點點滴滴以及重要時刻。也有著許多普通人的溫情大舉動。《英雄之城》紀錄片裡面記載的此次「戰疫」中很重要的人物。
  • 疫情口述史|從武漢到紐約,一個大學教授的「雙城記」
    自己不經意從武漢「逃」出, 竟然又陷入另一座重災之城。頭一天晚上,為了「五一節」遊行,她幫學生借服裝,跑了好多趟,太累了,於是早產了,連夜被送進武漢人民醫院,五一勞動節早上6時許生下了我。武漢,紐約,兩個疫情的敏感之城,竟然都跟我有著「不解之緣」。現在我要說說我的疫情「雙城記」。
  • 疫情防控期間捐贈總額超12億,武漢大學表彰「抗疫傑出貢獻」校友
    長江網11月28日訊11月28日,在127周年校慶的前夕,武漢大學用一場熱烈的儀式,對在抗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戰疫中功勳卓著的校友集體、校友個人進行表彰。200多位校友代表和3000多名學生參加表彰會。
  • 武漢大學原校長陶德麟去世
    5月24日晚,武漢大學官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陶德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5月24日17時08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 武漢戰「疫」全景紀錄片《英雄之城》
    首部武漢戰「疫」2個月全景紀錄片一部感天動地的中國抗「疫」群英譜新華社記者勇闖「紅區」 60多位記者「疫」線拍攝很多年後,當人們回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戰「疫」,一定會想起2020年初,武漢關閉離漢通道那個遙遠的日子。
  • 《英雄之城》—武漢戰「疫」全景紀錄片
    >「關鍵之舉」背後的故事時長45分10秒敬請一看很多年後,當人們回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戰「疫」,一定會想起2020年初,武漢關閉離漢通道那個遙遠的日子。隨著關閉而開啟的,不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劇情,而是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武漢,是這場戰爭的「風暴之眼」。有人,在面對恐慌和未知時勇敢拉響警報;有人,在舉步維艱的條件下與死神爭分奪秒;有人,在困境中守望施援,重喚人們對美好與希望的嚮往。
  • 武漢封城前超8成新冠未確診 疫情暴發之初到底發生了什麼?
    (原標題:《科學》最新研究聚焦疫情之初:武漢封城前超八成新冠未確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到底發生了什麼?最新研究發現:在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前,中國報告的確診病例數只有總感染病例的14%,也就是說未記錄(undocumented)感染者比例高達86%。
  • 記錄|封城下的武漢藝術家們的另一種創作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記者昨天與今天電話採訪了部分武漢書畫家、攝影師、新媒體藝術家和普通市民,藉助他們平實的講述與截圖,看到了武漢封城狀態下真實的藝術工作者們。「拍下靜靜的街道,此刻沒有欲望創作」立春這天,武漢畫家王鶴離14天隔離期滿只有兩天了。
  • 追憶著名哲學家、武漢大學原校長陶德麟教授
    (圖片由武漢大學提供)陶先生詩作手跡。剛過小滿幾日,陶德麟先生去世的消息如同武漢悶熱天氣一般讓人感到窒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的師生們無不悲痛。是夜,一場暴雨不期而至,傾瀉在珞珈山鬱鬱蔥蔥的樹木叢中,仿佛蒼天揮淚,送別這位學問大家。
  • 17年前張國榮逝世,哥哥提攜後輩星辰寥落,香港歌壇難再回當年
    轉眼到2020的今天,已經是哥哥去世的第十七個年頭。2019年湯臣一品紀念圖想當年湯臣一品風生水起時投資陳凱歌拍了《霸王別姬》、《風月》……後來老公去世,徐楓回歸生意。再後來,徐楓出錢修復了《俠女》。徐楓想拍的是《江青傳》,不同意改名為《延安最後一支口紅》。陳凱歌堅決說不能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