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探尋近代中國博覽會與物質文化變遷之間的關係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近年來,西方新文化史研究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向,即從抽象的、文本化的文化史研究轉向對物質載體及物質世界的研究,物質文化史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日漸受到學界的重視。

其實,就物質文化史研究而言,近代中國博覽會史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物質文化史所涉及的諸多歷史面相,如日常生活物品、工藝品與工業產品、自然景觀與歷史遺蹟、城市建築與城市環境史、物質發展的時空變化、物質文化與人的關係等,在博覽會中都有呈現,都有可能結合博覽會的特定時空對之進行深入的探討。

本文即是從「物」(things)或「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視角出發,結合近代中國博覽會會場、展館與展品,對何以為物、物之分類、物之內涵、物之升華等問題,略作探討。重點在近代中國自辦的歷次博覽會,尤其是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和1929年在杭州舉辦的西湖博覽會,但也兼及某些出國參與的國際博覽會。

「格物致知」的過程,既是新知的逐漸累積,也是思維方式的不斷更新

形形色色的博覽會與近代中國物質文化變遷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它們構成人們近距離觀察百年間中國人日常生活發展演變的最佳窗口,同時,又是匯聚、傳播物質進步相關知識的巨大平臺,以實物和工藝的尺子丈量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艱難步履。

博覽會的諸要素:展館、展品、分類、陳列、研究、評獎和推廣,在物質世界的自然狀態與有用狀態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使「自然之物」,成為「有用之物」;使「身外之物」,成為「為我所用之物」;使「小眾之物」,成為「大眾之物」;使「私人之物」成為「社會之物」,最終促成了「物」之轉化與「物」之升華,也促進了中國近代知識體系的整體轉型。

「格物致知」的過程,既是新知的逐漸累積,也是思維方式的不斷更新。就博覽會而言,知識體系的形成更多源於對物品(展品)日趨精細的分類和觀察;認知體系的轉型則往往產生於對物品(展品)的研究、比較與科學的抽象,帶有更多理性認知的色彩。前者多是知識的量的累積,後者則牽涉國人思維方式的改變。即如何從擅長東方式的整體性、模糊性思維向西方式的解構性、精確性思維轉型;如何從對萬物的習慣性「籠統歸類」向現代科學的「精確歸類」轉型。較之於知識體系,認知方式的近代轉型似更為緩慢。

簡言之,從近代博覽會上展品及展陳方式的變化,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中國傳統知識體系如何與西方傳入的近代知識體系相接觸、融合與轉化;帶有很大局限性的「地方知識」如何融入「全國知識」甚至「世界知識」;近代中國科學知識和認知體系的基本框架到底如何整合併最終形成。

從博覽會上的器物演化史,大致可觀察到近代中國制度演化和思想變遷的蛛絲馬跡

「道寓於器。」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變遷雖不完全同步,但又相互勾連,相輔相成。

從博覽會上的器物演化史,大致可觀察到近代中國制度演化和思想變遷的蛛絲馬跡:從西器到西藝、西制的探索,因落後而產生的普遍焦慮,模仿與學習西方的強烈願望,國家意識和主權意識的上升,民族主義的強化,近代民族國家特徵的形成,從全盤西化向中國文化本位的回歸,如此等等,在在皆是物質之「器」所載之「道」的演化,是物質背後隱藏的思想乃至政治。

從南洋勸業會到西湖博覽會,其間雖然只有短短近20年時間,但可以明顯看到經過辛亥革命這場大的社會震蕩之後,民初的中國社會從物質生活到政治文化和社會風尚都發生了很大的轉移:尚新、趨新、革新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潮流;新的社會秩序正在構建;以民族建國為中心的「工業化」和「革命化」日益成為20世紀中國的主流敘事。素來重視經濟發展的各式博覽會也概莫能外地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對「國貨」和「國貨運動」的熱情持續升溫,便是其顯著標誌。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完全可從博覽會這一嶄新的視角,另闢蹊徑,「問道於器」,更加深入地探討近代中國物質文化變遷和知識轉型的具體形式、路徑及其廣泛的社會影響。

(作者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相關焦點

  • 評《近代中國陋俗文化嬗變研究》
    本書以人創造了文化、人又被文化所束縛為主題,緊密結合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陋俗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動態演變過程,揭示了傳統人倫文化塑造的民族心理在近代中國的演變大略,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探索了陋俗文化的特定內涵。
  • 抗疫:近代社會變遷「世相」
    來源:中國經營報抗疫:近代社會變遷「世相」文/餘新忠我們無意從一個有限的時空中總結出「歷史的規律」,只是希望儘可能地告訴人們一段「真實的存在」。畢竟瘟疫不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它還是社會的產物,並對社會產生種種影響。
  • 五位中國青年藝術家參加第一屆Æmergence國際新銳藝術家博覽會
    五位中國青年藝術家赴法國巴黎參加第一屆mergence國際新銳藝術家博覽會巴黎時間2018年10月16日至21日,主題為「多元碰撞(CONNECTION PLURIEL )」的第一屆mergence國際新銳藝術家博覽會將在巴黎瑪黑區Station(13/15 rue du pont aux choux, 75003, Paris)正式揭幕, 這是一次由法國、英國
  • 西湖博覽會:近代以來中國內地最大博覽會
    上海世界博覽會將於今年五月一日開幕,歷時半年時間。這將是一次規模空前的盛會,屆時前去觀展的遊客可能達到近億人次。由此,我翻閱了一些資料,了解了中國最早參加世博會和八十一年前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的第一屆中國西湖博覽會的歷史。尤其是西湖博覽會,盛況空前,影響久遠,是近現代以來在中國內地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博覽會,也可以說是中國會展業的開端。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②副標題「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表達了將概念史視為一種研究方法而非研究對象的理念,意在通過梳理這些重要概念來理解近代中國思想發展之脈絡,概念史的手法背後。蘊含著思想史的關懷。全書共七章,分別探討近代中國「夷」「洋」「西」「外」「文明」「文化」「民族」「政黨」「民主」「共和」「自由」「經濟」等概念之譯介、形成與變遷。
  • 創新的形式 多元化內容 顯著性成效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 中國...
    12月21日-23日,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 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簡稱"兩個博覽會")在網上成功舉辦,圍繞"健康中國 體育力量"主題,設置展覽展示、系列論壇、配套活動、商務對接等豐富內容,以新興技術手段打造了一場"雲展示""雲論壇""雲活動""雲對接"為一體的全景式線上博覽會,為體育文旅產學研各界提供了一個融合式創新展示與交流平臺
  •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 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體育文化主展區搭建...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 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體育文化主展區搭建服務採購公告 發布時間:2020-09-16 來源:體育文化發展中心
  • 馬敏、洪振強:百年來中國同盟會研究述評
    如有人分析了梁啓超與同盟會的關係,以此透析出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間的關係,認為「兩者既是政治對手又是同盟者,既彼此排斥又相互影響。同盟會的建立、發展和演變過程與保皇會領袖梁啓超的保皇、立憲及民初政黨政治活動之間,存在一個互動過程,彼此相互影響,相互推動。
  • 經史、義理學的重建:劉鹹炘與中國學術的近代轉化
    摘要:晚清以降,作為整體的經學系統逐漸瓦解,經學史學化與義理學哲學化成為現代學術體系建立的重要環節,中國學術的整體性被現代分科之學所替代。劉鹹炘重新闡釋經學、義理學與史學的內涵及其關係,開掘中國傳統學術的精義,探尋中國傳統學術的現代出路。
  •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 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網上開幕
    人民網北京12月22日電 12月21日,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 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簡稱「兩個博覽會」)在網上正式開幕。楊寧在致辭中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是辦好博覽會的大目標和新動能。要充分發揮體育文化的引領、融合、支撐、展示作用,加快推動體育、文化、旅遊等深度融合,加快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供給。
  • 中國近代的「國旗」變遷
    中國近代的「國旗」變遷  我國直到19世紀晚期,清朝政府才開始頒布正式的、現代意義的國旗。此後中國政府又歷經變遷,國旗也多次改變。清代以來我國也有一些割據政 權或傀儡政權,也稱本身是中國中央政府,也都設有各自的中國國旗。
  • 少林文化將亮相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
    11月27日-29日,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隆重舉行,中國嵩山少林寺以「禪在少林」為主題,推出400平方米融互動與展示為一體的文化展區。一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少林文化;二是少林武術在強身健體、倡導人和大自然的和諧、更好地保護健康等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三是在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以及加強和各國的交往上,少林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網上開幕
    新華社廣州12月21日電 21日,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簡稱「兩個博覽會」)在網上正式開幕。據了解,兩個博覽會以「健康中國 體育力量」為主題,為期3天,設置展覽展示、高峰論壇、配套活動、商務對接四大主題板塊,通過「雲展示」「雲觀展」「雲論壇」「雲對接」,展現我國體育文化、體育旅遊發展的豐碩成果
  •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23日落幕
    網上博覽會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  23日,為期三天的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簡稱「兩個博覽會」)將在網上落下帷幕。本屆兩個博覽會以「健康中國 體育力量」為主題,設置展覽展示、高峰論壇、配套活動、商務對接四大主題板塊,通過「雲展示」「雲觀展」「雲論壇」「雲對接」,展現我國體育文化、體育旅遊發展的豐碩成果,展示全球體育文旅產業的創新趨勢,探討新時代新機遇和新挑戰下體育發展新路徑。
  •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新聞發布會(2020年總...
    值此背景之下,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順勢而來。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了相關同志為我們進行發布。他們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黃金,廣州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歐陽資文,IDG亞洲總裁朱東方。  首先,有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黃金介紹有關情況。
  • 學術觀點丨近代中國教會大學體育文化的傳承研究
    從1882年登州書院創立到1952年教會大學被裁撤,近代中國教會大學體育的發展經歷了發端、巔峰和衰退三個階段,研究從傳承的視角重點探究了教會大學巔峰階段體育,從物質、制度、行為和精神層面挖掘、整理和展現了近代中國教會大學體育文化概貌。教會大學提出了很多先進的體育理念,「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並重;注重培養體育精神和人格教育。
  • 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今日落幕 「雲對接...
    原標題: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今日落幕「雲對接」賦能體育產業創新發展   今日,為期三天的2020中國體育
  • 《近代中國報刊與社會重構的傳媒鏡像(1915—1937)》
    內容簡介:1915到1937年為中國近代報刊探討的重要歷史時段,涉及民間報刊和黨報。本書即以此間的報刊為研究對象,將救亡圖存背景下中國近代報刊的探索視作過程,將近代中國、社會的話語乃至意識形態重構置於歷史變革中,以新聞自身發展的職業精神與宣傳策略之間對峙與融通的矛盾發展變化為暗線,從歐戰語境下社會重構與報刊中新思潮、五四運動前後報紙副刊的改革與京滬新思潮中政治取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語境中報刊與知識精英言路漸次分野三個大方面,具體涉及《晨報》改版與其中國意識、《新青年》與新思潮的興起及流變
  • 熱點丨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網上開幕
    12月21日,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 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簡稱「兩個博覽會」)在網上正式開幕。>,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是辦好博覽會的大目標和新動能。形象大使常昊發出保護和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的倡議,提出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蘊含著獨特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面對新時代體育強國、文化強國建設的新要求,傳統體育文化要有新擔當、新使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 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體育旅遊博覽會延期併線上舉辦
    大洋網訊 據中國體育博物館轉發的《關於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延期並調整為網上舉辦的通知》,鑑於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為切實保障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以下簡稱「兩個博覽會」)各方參與者的健康安全,原定於11月27至29日在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舉辦的2020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將延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