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近代中國陋俗文化嬗變研究》

2020-12-23 光明網

梁景和新作《近代中國陋俗文化嬗變研究》是從一個獨特的文化形態來探索有關近代文化問題的專著。本書以人創造了文化、人又被文化所束縛為主題,緊密結合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陋俗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動態演變過程,揭示了傳統人倫文化塑造的民族心理在近代中國的演變大略,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探索了陋俗文化的特定內涵。作者通過對往昔若干文化定義的考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類型說,並進一步從理論上探究文化精華與文化糟粕的相互關係及其基本特徵,認為研究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而研究陋俗文化就是從文化糟粕領域內的一個較為具體的方面作為研究對象的。作者指出:所謂陋俗文化是指特定時期內體現於風俗慣制上的並為傳統人倫文化所認同的文化糟粕。它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指陋俗所反映的傳統人倫文化觀念中的糟粕:一指傳統人倫文化觀念糟粕所鑄成的陋俗。兩者既統一相關又有所不同,前者是內在的起支配作用的觀念形態,後者是外顯的被觀念形態所支配的行為方式,兩者是統一體中本質和現象的反映。

第二,探討了陋俗文化中的「性倫」文化。「性倫」文化是指反映異性間諸多聯繫的某種功能性模式。在特定時空範圍內異性關係具有歷史性特徵。人類理想的異性關係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兩性間的平等和相互尊重,然而這種原則需要在歷史的進化中,通過男女雙方艱辛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夠得以實現。該書認為,中國人倫文化中的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性倫」文化的極度發達。隨著近代社會的形成和近代文明意識的產生,反襯出中國「性倫」文化的糟粕,它集中體現在「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之間沒有平等的交往和溝通,甚或使之處於完全隔絕的狀態;片面的貞操要求,對女性的殘酷禁錮和對男性放縱的認可和縱容;「性」禁忌民俗心態的漸次形成,對人類的「性」生理的忌諱達到了宗教狂的程度。這些「性倫」文化的糟粕是走向近代的國人還未完全脫離野蠻的愚昧的象徵。而近代中國「性倫」文化的變革正是近代國人要徹底擺脫這種野蠻和愚昧而努力進取的體現。

第三,探求了陋俗文化變革與人的精神進化之間的關係。梁著在闡釋陋俗文化事象的同時,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去揭示社會生活和觀念形態之間的相互關係,既注重了顯形的社會生活,又深入分析了隱形的精神狀態,力圖挖掘出社會精神面貌的深層結構。在「結論」卷中,作者著力剖析了陋俗文化的嬗變與人的精神進化的關係,指出:「近代中國陋俗文化的演變並非特定時期內孤立的文化現象,實際上,它既是人類精神進化過程中一個階段性的主旨,又是再次實現人的自身覺醒和精神解放的一個重要途徑」。作者還對近代陋俗文化的發展規律和經驗教訓作了總結,增加了本書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學術觀點丨近代中國教會大學體育文化的傳承研究
    從1882年登州書院創立到1952年教會大學被裁撤,近代中國教會大學體育的發展經歷了發端、巔峰和衰退三個階段,研究從傳承的視角重點探究了教會大學巔峰階段體育,從物質、制度、行為和精神層面挖掘、整理和展現了近代中國教會大學體育文化概貌。教會大學提出了很多先進的體育理念,「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並重;注重培養體育精神和人格教育。
  • 馬敏:探尋近代中國博覽會與物質文化變遷之間的關係
    近年來,西方新文化史研究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向,即從抽象的、文本化的文化史研究轉向對物質載體及物質世界的研究,物質文化史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日漸受到學界的重視。其實,就物質文化史研究而言,近代中國博覽會史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 楊瑞:整體的視界 中國近代農業團體及其研究路徑
    作者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近代農業團體資料整理研究與資料庫建設」〔18ZDA200〕階段性成果近代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以及建基於此的農村社會組織日漸消解,產生一系列問題,從而引發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業革命和農村社會運動。
  • ...研究課題「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 獲批中國歷史研究院...
    紅網時刻永州12月7日訊(通訊員 子疑)12月2日,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張京華教授主持的「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獲批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學術項目。「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至於今。」今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教導大家結合考古學證據,深入研究五帝時代的社會性質,補充中國古代史的知識體系,使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更加豐滿。
  • 近代文化名人有哪些-中國現代文化名人錄
    20世紀中國100文化名人、中國當代文化名人36人、中國近代十大偉人、教育界當代十大名人、五四時期的文化名人、中國當代文化名人38人、最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國當今文化名人排名;中國自古就是文化聖地,因此,從古至今文化特別的繁榮,例如近現代的季羨林、陳寅恪、胡適、鬱達夫、聞一多、老舍先生、郭沫若、傅雷先生、冰心、顏廷利先生、魯迅、徐志摩 林徽因、梁簌銘、沈從文、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流程現象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啞鈴圖式」看「衣冠王國」中國服飾的發展可以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大時段。古代服飾指有史以來到辛亥革命的服飾,其下限雖然已越過通史的近代,服飾也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大體可列為同一個系統。其中,西周根據夏、商以來的禮制而完善的服飾制度,是奴隸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服飾制度的基礎,是研究古代服飾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 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成果豐富,他所引導的價值取向是什麼?
    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很豐富,目錄著作、史料彙編、小說研究、戲曲研究、彈詞鼓詞研究、翻譯文學等等,雖然涉及範圍廣泛,內容駁雜,但貫穿於這些 研究成果的價值取向卻是統一的,那就是在時代、政治背景下文學追求時代性,社會性的理念。
  • 史學學人日記視域下的近代史學研究
    一、近代史學學術史的細緻演繹  1840年以來,中國近代史學學術由於時代思潮的催生和中西學術文化的互動,出現了多種史學思潮、史學流派,產生了學術研究的新理論、新方法、新史料,一時蔚為大觀。總之,中國史學的近代化,既要藉助於西方的歷史觀念和科學方法,更要對中國傳統史學學術有著深刻的了解和同情,這樣中國近代史學轉型才能平穩有序,才能更具中國風格、中國色彩。  近代史學流派是在史學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產生與形成的,它是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 農村婚禮陋俗仍在害人,還請大家遇上就拒絕,不要為虎作倀
    近幾年,網上常有見到農村婚禮的陋俗的新聞,甚至有爆出新郎死於親友的惡俗婚俗下,駭人聽聞,讓人毛骨悚然,每每聽聞,小編都不由倒抽涼氣,深感結婚之艱難。甚至小編還看到一篇新聞,某地新郎結婚因鬧洞房而腦震蕩,當時小編就摸摸後腦勺,後怕啊,只可惜婚姻大事,小編也跑不掉,所以小編決定研究研究這些婚禮陋俗,好避過去。1、攔婚車要財物。
  • 阮曉慶評《精神的復調》︱催眠術與近代中國
    在歐洲如此,在中國亦復如是。《精神的復調》一書,就是將催眠術置於晚清民初的歷史背景下,考察來自異域的催眠術如何「轉譯」到中國,以及如何「在地化」,並在此基礎上繼續探析,催眠術作為一項「大眾科學」如何影響新民塑造與國族建構等問題。張邦彥能夠挑戰這一議題,與其大學修習醫學有著很大關聯。確實,對催眠術研究而言,擁有跨科學背景知識,尤其是具備醫學知識,是極為重要的。
  • 整體的視界:中國近代農業團體及其研究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諸如此類,既不應簡單視作農業教育之補充或其延伸擴展,亦非訴諸社會、經濟或文化某一專史可以涵括。中國自古為農業社會,以農立國,在整體視界下全面系統研究中國近代農業團體,是貫通歷史和現實、深化拓展中國近現代史和「三農」問題研究的一把有效鑰匙。
  • 潘光哲 | 從「新名詞」到「關鍵詞」: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一個視角
    即如「現代化」 (modernization) 一詞在20世紀初期中國形成流傳以來, 知識人既可以據之表達他們對中國未來前景所向的各種想像, 也具有書寫近代中國歷史變遷的「敘述實體」的作用, 正若足可供各方論者自由開展述說的無限想像空間, 意態萬千。
  • 新時期英文世界中的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
    一、「別了,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  筆者的母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安排撰寫一篇研究綜述文章,回顧梳理新時期40年來英文世界中對於近代中國與世界交流互動的研究狀況,倍感榮幸。②在英文學術研究的「美好往日」裡,近代中外關係或外國人在華的特權以及條約口岸等制度性設置,卻是以馬士(Hosea Ballou Morse)和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為代表的至少兩代西方學者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首要切入點。③  英文研究世界真的是在跟近代中外關係史說再見嗎?過去40年來英文世界中國近代史的學術研究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 2020「李端棻與近代教育創新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南明區舉行
    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朱善璐,貴陽學院黨委副書記趙福菓,北京大學黨辦副主任劉鵬,貴州省社科院原黨委常委、副院長馮祖貽,中國社科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左玉河,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理論處副處長羅幸炳,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忠文,北京市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鄭永華,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陳廷湘,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後導師杜俊華,南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眉
  • 【新刊導讀】中國近代體育館的空間模式及特徵研究 | 喻汝青 錢鋒
    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中國近代體育館的研究以單體案例研究為主,較少研究其空間模式及特徵。以中國近代體育館作為研究對象,搜集相關資料分類整理,總結了它的歷史演變進程,得出了典型的空間模式:並列式、依附式、圍合式、疊加式,並對其功能組成和空間特徵進行研究。
  • 曾經的亞洲典範日本,評《日本的近代是什麼——問題史的考察》
    我們生活在現代,而現代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近代」,某種程度上來說,近代是當代的構建,探尋近代化的演變也就意味著探尋現代何以成為現代。不同的國家也有著不同的近代化路徑,在2019年6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的這本《日本的「近代」是什麼——問題史的考察》中,三谷太一郎教授帶來了他的日本近代化問題研究成果。
  • 【每日專著推介】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進而用十九章,七十萬言的篇幅,細述偌大一個中國,如何在內外交迫的情勢之下,經歷了百餘年的震蕩、動亂及嬗變。作者悉心描摹其間中外力量之角逐、中央和地方權力之消長,及權勢人物和社會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領域的種種圖存在之努力,為讀者提供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完整圖景。本書選取的歷史事件和敘述結構,看似與市面上通行的近現代史教科書出入不大,但作者旁徵博引,極嚴謹而客觀。在少數客觀。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向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歐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思南書局協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復宣酒店召開,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
  • 中國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近代科學技術卻落後於西方。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對中國科學技術進行研究後發現,16世紀前,中國科學技術水平發展遠遠超過西方,除四大發明外,還有很多發明,如機械鐘、鑄鐵技術、瓷器、萬象架、馬鐙馬具、獨輪車、拱橋等都首創於中國。為什麼近代科學只在歐洲文明中發展,而未能在中國文明中成長、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