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亞洲典範日本,評《日本的近代是什麼——問題史的考察》

2020-12-22 史飛卿

我們生活在現代,而現代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近代」,某種程度上來說,近代是當代的構建,探尋近代化的演變也就意味著探尋現代何以成為現代。不同的國家也有著不同的近代化路徑,在2019年6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的這本《日本的「近代」是什麼——問題史的考察》中,三谷太一郎教授帶來了他的日本近代化問題研究成果。他以英國經濟學家白芝浩的理論為基礎探究日本為何在東亞地區最早創造出「基於討論的政治」,構築自己的「資本主義」,建立殖民帝國,以及對日本來說天皇制是什麼,可以說這是以歐洲方法解決日本問題的一次嘗試。

本書作者三谷太一郎,1960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政治外交史,代表作有《近代日本的戰爭與政治》、《日本政黨政治的形成》。曾獲得第九屆吉野作造獎。作者對於日本的政治史研究有著獨特的看法,在本書當中展現的尤為明顯。翻譯者曹永潔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院,可以說是日本方面的研究學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既能夠把握作者的主要思想,同時語句通順流暢。

全書主要分為四個章節,三谷太一郎參照白芝浩的「近代」概念,以「基於討論的統治」為中心,以「貿易」和「殖民」為系列概念,探討日本的政治、經濟近代化以及殖民、天皇問題。第一部分內容說明日本政黨政治的形成,早在幕藩體制下就有權力制衡的傳統,在幕末危機,《明治憲法》頒布之後形成了完整的政黨體系。第二部分說明日本為何會形成資本主義,日本最先走向自立的資本主義道路,政府主導「殖產興業」政策,確立租稅制度,培養勞動力,確保對外和平。在日俄戰爭之後向國際資本主義轉變,最後變為國家資本主義。可以說日本的資本主義是一個由內部向外部擴張發展的一個過程。第三部分敘述了日本為何以及如何成為殖民帝國的,三谷太一郎強調了三國還遼對於日本的刺激,以及日本有志於加入歐洲列強行列的動機,殖民體系從租借地統治體制到地區主義。最後一部分內容概述了天皇制的意義和作用。作者把天皇比附於基督教的耶穌,起到一個精神領導的作用,但這又產生了天皇到底屬於人還是神的問題。、

副標題「問題史的考察」恰如其分點明了作者的歷史敘述方式,比如:作者在第一章內容中展開討論為什麼日本形成了政黨政治。首先提出問題20世紀60年代為何日本政黨制度會崩壞?如果往前追溯又產生了新的問題,日本的政黨制度是如何成立的?再往前追溯又會產生新的問題,日本為什麼能夠導入立憲主義?繼續深入追溯,又產生了日本立憲主義是什麼的問題。三谷太一郎用類似於這樣追本溯源的「問題史」敘述方式,立足於當下遇見的困境,不斷追問,如剝繭抽絲一般直至觸及問題發生的本源。這樣的研究方式最突出的特點在於根據不同事件對現在產生的影響來衡量過去發生事件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貫穿近代與現代。將現實性問題作為組題加以理解,在必要的範圍內回顧過去,這種實用主義方法從很久以前就存在於小野武夫為代表的各類專業領域研究中。

20世紀後半期,日本經濟飛速增長,在現代化方面可以說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甚至可以說是「亞洲典範」,進而催生了學術界關於近代化的熱切討論,三谷太一郎教授正是處於那個時代的浪潮之中。他進步一詮釋了白芝浩的近代化理論,近代歷史的意義是把人類從這種習慣性統治下解放出來,即一種「基於討論統治」的確立。選擇「貿易」和「殖民」作為另兩條支線是因為,貿易把明顯具不同習慣的人們置於密切相關的近鄰關係之中,這些人們改變了他們原有的習慣和信念。而殖民時,殖民者們不得不對這些文化要素進行選擇。白志浩緊緊抓住貿易和殖民作為習慣性統治的變革要因,他把這些作為基於討論的統治,也就是近代化的促進要因來關注。

白芝浩應用達爾文在自然學領域創造的進化論,來解釋政治的進化,也就是近代化。在三谷太一郎看來,白芝浩的理論在日本也有相似的論調,根據丸山真男的研究,正是福澤諭吉將構成日本近代特徵的核心學科領域視為「數學的物理學」,並將之置於舊制度下的正統學科「倫理學」對立面。這也是本書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三谷太一郎放棄了傳統的從儒學中尋找近代化的精神動力,也沒有採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方式,吸取實證主義方法,以一種兼容模式探討日本的近代化問題。

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日本的近代化是以先進國家——歐洲列強為模板完成的。日本歐洲化的先導者們把作為歷史的歐洲看作是可引入各種功能性體系的綜合,通過引入其制度,技術機械及其他商品,把19世紀後半葉歐洲的先進國家所具有的各項功能導入日本,通過他們在日本的運作實現日本的歐洲化。

三谷太一郎認為這是因為日本帶有一種功能主義的思考方式。他試圖為日本的「近代」尋找一個總括性的系統闡釋,日本是循著歐洲模式完成近代化的,議會制度仿照歐洲,發展資本主義和建立殖民帝國沒有像英國那樣構建全球貿易網,而是根據本國的情況和戰爭形勢展開的。為了使日本實現近代化、形成並維持歐洲的功能體,需要有一種統合各種功能的事物,這就是宗教。但是佛教、儒教不具備這方面因素,只有把天皇神格化來承擔這部分內容。

所謂的「作為方法的歐洲」即是把歐洲日本作為現代化模板來參照,三谷太一郎具體到選擇英國白芝浩的「政治、貿易、殖民」體系理論,並且作者在書中將日本的議會制度和美國相比較,天皇制度與德國的皇帝相比較。如果說三谷太一郎眼中的日本近代化即是把歐洲各項制度的運作導入日本,那麼功能主義思考方式就是把個人放入各項制度當中,將其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個人的最大價值。

日本中國史研究專家溝口雄三曾在《作為方法的中國》中提到:真正自由的中國學的目的不應該被消解於中國或自己的內部,而應該超越中國,這即是以中國為方法的中國學。以中國為方法的世界,就是把中國作為構成要素之一,把歐洲也作為構成要素之一的多元的世界。126—131三谷太一郎同樣把歐洲作為研究日本近代化問題的一個視角,但是他並沒有超越歐洲,也沒有很好的整合日本與世界的關係。

三谷太一郎教授不同於傳統的史學家,而是另闢蹊徑,致力於探究政治主導的近代化與歐洲化,這固然有其創新的一面,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陷。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要解決「東」與「西」、「內」與「外」的問題 。「東」與「西」代表著東方倫理傳統與西方科學思想的碰撞,「內」與「外」意味著內部動力的轉化與外部衝突的調和。三谷太一郎偏重西方式的、外部式的研究,以白芝浩的理論為基礎,分別敘述日本政黨政治、資本主義、殖民帝國的形成,以及天皇制的意義。事實上影響歷史變化的因素多種多樣,這樣就無法看見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在特定的時間與背景之下,對日本近代化道路的影響。

這種變化不是單純使日本文化西方化,也不是單純將西方文化的特質日本化,而是將兩種文化結構自我分解、化合,然後重新整合,建立一個新的文化實體。日本學者千葉宣一將這一文化實體稱為「日本近代文化的第二傳統」。他說:「從宏觀來看,日本現代化的史的結構,是以從外從上而來的西歐文明的衝擊,與從內從下保持傳統文化的調和形式展開的。」首先「在日本文化思想的現代化的變動過程中,洋學是有其歷史任務和意義的,應該將其放在客觀的位置上」。他並且概括「其受容方式是:順應——並存——排斥——結合等相位差。

日本通過學習歐洲的先進經驗,並將其功能體系引入日本,進而實現現代化。這說明西方的近代化進程當中,有全世界可以普遍共享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隱含著西方中心論的觀點,西方是先進文明的象徵,而以倫理學為主的東方則是落後的代名詞。西方開創了近代化的道路,成為近代化的楷模,如此說來,照西方學習邁入近代的日本,豈不是歐洲的另一個翻版?那麼日本與歐洲有何本質上的不同?日本何以成為日本?三谷太一郎的日本近代化進程研究過於關注歐洲的經驗,卻割裂了與過去的聯繫。他無法從傳統層面,續接歷史與近代化。其實可以從思想層面為日本的近代化尋找歷史依據,它主要是來自儒家學說的「異端」——祖徠學的「政治人為製作說」。而這種否定傳統君權神授觀念的學說被有些學者認為並非傳統儒學,而是新興的「法家」學說。

歷史的斷裂處自有其特殊性,歷史的連續處則可能會發現普遍的規律性,如何續接斷裂和傳統,則成為歷史學者的另一個任務。三谷太一郎教授藉助白芝浩的理論統合了日本近代化幾個關鍵節點,議會制、資本主義以及殖民問題,甚至觸及到以往未包含在內的天皇制問題。但繼續使用西方的理論卻無法解釋日本的「傳統」與「近代」接續問題,這在某種程度又留下一個思考的空間,沒有一本萬利的理論,也沒有被孤立的「近代」,還應該從本國的實際出發去思考近代化問題。

參考資料

韓東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葉渭渠:《「衝突·並存融合」的文化模式——再論日本的傳統與現代化》,《日本問題》1990年第2期,第65頁。

相關焦點

  • 專訪丨石曉軍談近代日本的世界觀:日本如何向外國學習?
    日本統治者似乎從不以中國朝廷認為恰當的稱謂致書中國,您認為這是為什麼呢?石曉軍:這個問題與前面談過的問題有關聯。古代中國是亞洲乃至世界上最早發展起來的文化中心區域之一,在很長時間一直是周邊諸國學習的一個榜樣。
  • 三谷太一郎:近代日本何以不安定
    副標題: 問題史的考察原作名: 日本の近代とは何であったか――問題史的考察譯者: 曹永潔 出版年: 2019-6定價: 69裝幀: 平裝叢書: 櫻花書館ISBN: 9787520129190內容簡介日本「近代」的模式範本——歐洲的「
  • 日本近代詠史詩的三個文明世界
    綜觀近代日本漢文學(1853—1912),通過評論世界各民族歷史人物與事件來探討世道人心本質的,所有文體中當以詠史詩成就最高。日本近代漢文學人才輩出,對東西洋文化的研究深入透徹,在詠史詩中融入了獨特的情感愛憎和價值判斷,彰顯出鮮明的民族個性。美國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其名著«菊與刀»中說:「在美國曾經全力以赴與之戰鬥的敵人中,日本人的脾氣是最琢磨不透的。
  • 日本地產考察:日本住宅建築的特點
    日本具有尊重自然、單純、質樸的文化精神,對其住宅建築的建築風格一直保持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對自然的忠誠和融合利用是其住宅建築一貫的追求。日本住宅建築的有兩個特點:一是一室性,空間布局自由,靈活無礙;二是其對自然材料的完美應用和鍾愛,尤其是木材。日本地產考察,行與知商務推薦參訪這些地產標杆企業。
  • 徐靜波評《日本的世界觀》|兩百年來日本在世界中的抉擇
    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期間,他主攻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史,1943年畢業後即進入軍隊服務,接受日語訓練,1945年隨佔領軍進駐日本三年,由此興趣從歐洲史轉到了日本史,回國後他進入哈佛大學,在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和後來出任美國駐日大使賴肖爾(Edwin O.
  • ...東亞與日本」——日本歷史學家濱下武志教授應邀到北京師範大學...
    他指出,本次講座旨在分享全球化視角下針對近代東亞與日本歷史的研究心得。濱下教授首先介紹了日本知識界傳統分野下的「西洋派」、「亞洲派」與「日本派」,概括了各派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近代東亞與日本歷史的認知。循此理路,20世紀初的日本知識界內部產生了三種分析東亞的學問:主要受「蘭克史學」影響的「西洋史」、注重東亞傳統的「東洋史」、以日本為主體的國史與對外交涉史。 傳統的東亞史研究一般認為,日本與東亞的近代化始於西洋文明進入亞洲之後,是為「西洋的近代」在亞洲的反映。
  • 日本近代文學典範《破戒》:直面出身的「原罪」,大不了遠走他鄉
    瀨川醜松,是日本近代文學典範《破戒》裡的主人公。《破戒》是日本詩人和小說家島崎藤村的代表作,歷經 7 年艱辛探索寫就的文學作品。1906 年出版後,就在當時的日本文壇引起很大的反響。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經歷和小說創作時代的背景吧。一、島崎藤村其人出生於 1872 年的島崎藤村,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佔據極為重要的一席。
  • 重新理解日本近代軍國主義興起的背後動力
    此書以人物研究的方法切入這段歷史,以思想史的視角重審日本從「大正」踏入「昭和」時的思想圖景,力圖窮究日本何以誤入歧途。《國家的歧路》是作者「日本三部曲」的第二部,前有《國家的啟蒙》,後有尚在寫作中的《國家的重生》。
  • 梁曉弈評《劍橋日本史:中世日本》丨我們是否需要「中世」
    ,因此本文主要圍繞如下幾個問題展開:一、作為評價翻譯著作時通常會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本書原本預計的目標讀者是誰,為何需要被引進與翻譯,引進之後預期的閱讀者群體又是否有變化,翻譯質量如何,等等;二、關於「中世」的一些思考:包括現在的「中世」在日本史研究中如何被定義、有什麼指導作用,我們又當如何看待「中世」這一概念,等等。
  • 小日本稱呼從何而來?現在日本人還小嗎?看日本人吃肉問題
    近代日本人對該不該吃肉的問題非常糾結,1972年2月18日,一群日本僧人強行闖入日本皇宮想要威脅天皇收回之前頒布的《肉食解禁令》;之前天皇帶頭號召吃肉的做法在舊勢力眼中簡直就是倫理喪盡的行為。強闖日本皇宮的結局其結果當然是慘烈的,部分直接被擊斃其餘的也負傷並被判刑。
  • 甲骨文日本史主題書單 | 2020年末盤點
    通過考察一手史料,日本近代史學者豬飼隆明試圖在這本書中闡明,西鄉隆盛通往西南戰爭的道路,也是一條讓近代日本從明治維新走向軍國主義的道路。日本真的自古便是「武士之國」嗎?《日本武士史》不僅勾勒了武士從誕生之初直到近代的完整歷史,而且展現了豐富細節:江戶時代奇特的丁髻髮型,日本刀的鍛造和變遷,鎧甲的繁複構造及其作用,弓馬之戰的實際情況,武士切腹的理由和影響,近代國家對武士道的歪曲和利用,等等。日本武士研究權威高橋昌明蓄力多年,用這部作品顛覆了有關武士的眾多「常識」,揭示了真正的武士形象。
  • 揭秘近代日本為什麼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
    在世界近代史上,亞洲、非洲、美洲幾乎大部分國家都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依靠工業革命的成果和強大的航海能力,西方的戰艦與滿載貨物的商船幾乎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文明較低的地區成為原料生產地,文明較高的國家成為商品傾銷地,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
  • 日本近代油畫的啟示
    在東方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等油畫從事者越來越多,這個證明了油畫已經根植於東方國家。那麼到底什麼是東方油畫,這是否會連鎖到確立和再認識東方美學文化呢?東方國家可以說都是被動現代化的。日本在亞洲中最早歐美化,學習油畫,在近代已經產生了許多油畫家和油畫作品。在中國近代第一批學油畫的學生中就有留學日本的。
  • 歷史就是這樣走歪的:近代日本圖強的西方之路,普魯士的最佳示範
    日本是近代以來東亞第一個霸主,也是在亞洲地區被稱為列強的國家,日本並不是從開始就如此強大且具有野心。說到根子上,日本的開國其實比清王朝更晚,但是日本卻有著破釜沉舟的勇氣,廢除舊制度,在鞏固國內統治以後向西方學習。並且這一場學習持續了數十年,在經歷數場國運之戰以後,到達了國家霸權發展的巔峰。
  •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作為巖波日本史系列的第八卷,《帝國時期》介紹了1890至1952年的日本歷史。1890年,是依據前一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的年份;1952年,則是《對日和平條約》(舊金山和約)生效的年份。本卷承續上卷《明治維新》,全面回顧了改革之後的日本走向現代化、深度融入世界和不斷發起、參與戰爭的歷程。這段歷史不僅給日本,而且給中國、亞洲乃至世界都帶來了影響至今的深刻變化。
  • 儒學在日本:一段被「魔改」的思想史
    以此為背景,重新審視儒學與近代歷史關聯的議題屢屢被提及。值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1868-2018)之際,一些討論日本與儒學關聯的專題論著發表。拜讀過這些論著後,筆者不禁想到了三個故事,三個儒學與日本發生糾葛的故事。
  • 近代以來日本人的種族認知
    對於近代日本人來說,「種族」(日語多稱為「人種」)就是刺激他們神經的一大關鍵詞,種族因素甚至嚴重影響到了日美關係。一、人種的「脫亞論」最早把亞洲人的膚色定義為「黃色」的是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在美國排華運動的影響下,日本人由於身體特徵與中國人相近,常常被西方人誤認,遭遇各種種族歧視。這種經歷無疑使近代日本人對中國的印象更糟,並更加迫切地希望脫離亞洲,與西方各國形成對等的關係。1884年,日本《時事新報》記者高橋義雄出版了一部書名為《日本人種改良論》的著作。高橋義雄的恩師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
  • 駱芬美:甲午戰敗和臺灣割讓給日本中的美國因素
    海外網8月6日電 據中評社桃園,臺灣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駱芬美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李鴻章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整個過程都有「美國因素」,甚至甲午戰爭前21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會派兵打臺灣,也是有「美國因素」。
  • 唐利國:論吉田松陰的近代亞洲侵略思想
    >    [作者簡介]唐利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日本史、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但是,武士身份特權意識所導致的愚民觀念,使松陰無法認識到將要到來的國防危機其實是一個全民性的問題,無法真正理解建設近代民族國家的根本任務。正是因為不肯真正動員民眾建設基於民主參與的近代民族國家,松陰及其門下日後才會選擇通過對外侵略製造緊張氣氛,煽動國民好戰情緒。近代日本所最終確立的對內保守專制、對外侵略擴張的近代化之路,在青年松陰的思想中已經略顯端倪。
  • 亞洲三大百年企業:日本三菱、印度塔塔,還有一家來自中國
    做百年企業是許多企業家的夢想,馬雲就曾經表示希望阿里巴巴能做到102年。我們知道亞洲現代經濟出現較晚,按照西方模式組建的企業就更晚。比如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出現在晚清時期,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李鴻章,張之洞等一批洋務派創建了國內最早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