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就是這樣走歪的:近代日本圖強的西方之路,普魯士的最佳示範

2020-12-23 世界史圖鑑

日本是近代以來東亞第一個霸主,也是在亞洲地區被稱為列強的國家,日本並不是從開始就如此強大且具有野心。說到根子上,日本的開國其實比清王朝更晚,但是日本卻有著破釜沉舟的勇氣,廢除舊制度,在鞏固國內統治以後向西方學習。

並且這一場學習持續了數十年,在經歷數場國運之戰以後,到達了國家霸權發展的巔峰。在歷史上我們認為這種霸權是一種邪惡,並不值得提倡,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日本為什麼能夠在近代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主導了一場維新革命,並且成功,自己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後農業國轉變成為了一個帝國主義國家。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以王政復古和天皇親政的前提,共同納入政治秩序,這一點是西方立憲君主制國家必然的道路。因此,日本開啟了近代化的改革,天皇統治和民眾參政之間的良性互動是日本政治倫理訴求的基礎。當然,這種良性互動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一種常規的,正式的君民共主,而是擁有濃厚的日本情節和封建因素,影響日本後來的發展,但是當下暫且不必將其拿出討論。

因為在最初的理論分析和研判的時候,日本並沒有走偏。日本直接效仿了西方的選舉制度,從法理上構建選舉權。當時日本提出了體用結合的方針,要民眾在心理上有所認知。並且天皇統治也能與政治現實相適應。正是如此,在明治維新初期,選舉權的資格逐步擴大,再到成年男子的普選權與當時的天皇統治制度相結合,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國家景象。

日本在當時使用君民共主的模式,集中反映了近代日本對西方政治理念和自身傳統的重視,理解與改造。這種改革的強大動力源自於政府和民間,在當時都認識到了要想成為對抗美歐列強的強國,必須啟發民智,使民眾擁有參政權。但是由於日本的封建因素並沒有通過革命的方式革除,而是在封建因素當中的開明力量主導這一場變革,所以民眾的參政權也有種種限制。

這種限制在政府的主導下,成為了日本未來選舉權和國家民主的政治基礎,當然,這一種民主是在天皇制度之下的民主。在1869年,日本提出了海外萬國皆於利於他土之上,唯獨日本皇威不墮,國權不損,為了增強國家競爭力,很多保守派也提出了王政復古的很多課題。但是日本的保守派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頑固,他們也知變通。他們也提出了打破身份空間和職業上的封建,強化社會流動。

並且認可社會應該尋求一種真正的自覺意識,統一秩序,發展近代產業,解放民的欲望,同時也要有所節制,穩定社會。而當時日本的激進派則希望日本能夠迅速融於西方社會,求知識於世界,革除一切封建保守。當時的明治政府並沒有明確要選擇哪一條道路,在1871年,明治天皇則任命了很多特權大使出訪歐美。這一次,日本向西方學習和探視的實際行動被很多國家所重視,日本對當時的歐美12個國家都做出了反應,使節團也認真考察了歐美各國的社會和政治。

同時,在日本國內仿歐美之際,西鄉隆盛等人則主張以武力迫使朝鮮開國。可以說日本強大的理想和現實利益日本都想要。終究兩條道路的政治模式和訴求,最終導致明治政府的分裂。使節團沒有完滿的完成任務,而終止,西鄉隆盛等人辭職,但是日本面向西方的這一個基本政治走向並沒有改變。

日本民間日益活躍,甚至在一八七八年,一些極端主義者遇刺了大久保利,政局動蕩不安,而一些極端主義者則展開天皇親政運動,當然還有一些愛國社等同盟展開的民權運動,兩者夾擊之下政府又重新意識到了政治的緊迫性。由此才真正進入自己的憲政制定階段。曾經訪問歐美所得到的很多資料也真正派上用場,明治維新的文明開放政策並不是單一由政府主導的,在民間也有很多傳播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理念的活動。

整個日本人心浮動,傳進來的西方學說多樣繁雜,並且出現很多時代錯位,圖存強國的急切與這種錯位相結合,使得日本明治政府在當時很難在短時間內梳理鑑別一股腦的派上用場,導致了很多誤解偏差。 對於日本而言,日本認為三權分立的自然法學說始於斯多葛學派。中世紀受到基督教會的影響,再到啟蒙思想以後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人的近代自然法強調的人的理性和自然狀態以及社會的契約,這些都被日本廣泛吸收。

同時日本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當時的日本知識分子有意無意的將天賦人權,自由權利和社會契約進行批判,他們認為這並不合時宜。一方面,在一些日本學者看來,西方的種種民主思想在西方社會都要孕育千年才能成事。最後革命也必然爆發,一場慘烈的社會和政治革命動亂這個問題是不能夠忽視的,不應該走這種完全的民主道路。尤其是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講,拋開天皇是不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

日本確實希望能夠效仿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但遭到了日本國內的反對,尤其是隨著國內局勢的發展,他們認為這一種理論也無法真正是日本強大。首先一點,日本剛剛開國民智未開,輿論不少,士大夫也並非以近代西洋法律為準。士農工商等各個階層都毫無民主根基,在此情況之下,法國的革命民主和英國的立憲民主都不適用於日本。

英國的立憲民主確實可以成為日本的發展方向,但是對於日本短期內的強大而言沒有直接幫助。與日本國體相近的德國,形成的一種政治良性的有機體,確實可以強調國家的道德和精神性,並且強調國民和民族這一點。在政治哲學上,日本的傳統發展趨勢相契合。

在西方大哲學家黑格爾的論述當中,也對歐洲的政治哲學進行了全面的批判,他認為國家不是被製造出來的,而是自在自為的,絕對的君主制,國民主權理論都不適合一個國家國民意志的統一精神。尤其是對於一個沒有共和制傳統的國家,如空中樓閣。但是當時迫於國內壓力,日本國內確實修訂了自己的第一部憲法,但是這一部憲法更多的是依照英國,美國和法國的成文憲法。

當時的日本學者確實對這三者民主的憲法頗有感悟,日本國務大臣的伊藤博文的激烈反對。認為在實際政治生活當中,日本應該效仿普魯士的憲法思想,而非一味的追求完善。伊藤博文曾說,青年書生讀西洋書籍以及理論為萬古不移之定論,乃淺薄之論,不過是憑空創造。

後伊藤博文在1882年赴歐洲考察普魯士的憲政成就。日本國內的民主運動也進一步曲折發展。明治政府所要達到的君民共主,出現了執行和發展上的偏差,民主運動聲浪越來越高,引起了政府和伊藤博文的警惕。對於普魯士的道路,明治政府就顯得更為迫切的學習和引進,主張將日本國內民眾的個人主體性進行消解,民眾參政和選舉並不是真正的民主,而呈現了一種悖論。通過普魯士的模式,天皇統治最終得以穩固。

相關焦點

  • 在近代歷史上,泰國為何沒有淪為列強們的殖民地?
    近代中國雖然不斷遭到列強的蹂躪喪權辱國,但是國土面積十分廣闊,列強一時間無法徹底瓜分,因此近代中國得以勉強維持自己的獨立地位,有識之士奮起反抗,中華人民團結起來抵禦外辱,最終迎來了解放。正是拉瑪五世的改革開啟了泰國的近代化之路,在他執政的42年間,對整個泰國社會進行了仿效西方的大刀闊斧地改革。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借鑑西方國家經驗,領導了一場近代化改革運動,引進西方的行政、稅收、教育和軍事制度,傳統的「薩克迪納」制為薪俸制所代替,廢除奴隸制,國王聘請了外國顧問在政府各部門任職,又選送青年到西方留學,外交活動重心也傾向西方。暹羅走上了向西方學習的道路。
  • 中國、日本、新加坡的崛起,模仿的是200年前的普魯士?
    20世紀歷史上,亞洲地區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日本、新加坡和中國的相繼崛起。這三個國家所走的路,是一條與英、美等海洋系國家完全不同的模式。一些歷史學家將中、日、新三國的發展類型稱為權力現代主義,這是一種源自18世紀普魯士的政治模式。什麼是權力現代主義?
  • 文弱的普魯士大帝:腓特烈
    但人們似乎忘記了,在十八世紀,有一個德意志人,卻獲得了全歐洲,包括俄羅斯人的熱烈追捧,這個人就是普魯士國王弗雷德裡希二世,德意志歷史則將他稱之為「腓特烈大帝」。歐洲近代的「大帝們」,多半都是在亂世中氣盛孤傲的梟雄,要不就是在極其險惡的宮鬥中存活下來的腹黑。
  • 條頓騎士團與普魯士有怎樣的聯繫?
    記者|徐悅東 近代德國赫赫有名的普魯士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普魯士又跟條頓騎士團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波羅的海三國又跟德意志有著怎樣的關係?作為歐洲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又是如何覆滅的?易北河那一帶本來就是斯拉夫人的天下,德意志人一邊打著宗教的旗號一邊通過武力擴張,使得德意志貴族和農民不斷地往東邊殖民擴張。這是德意志歷史上的東進運動。 德意志歷史上的東進運動和北方十字軍東徵互相交織進行。不過,參加北方十字軍東徵的不僅有德意志人,也有波蘭人、丹麥人、瑞典人。
  • 曾經的亞洲典範日本,評《日本的近代是什麼——問題史的考察》
    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日本的近代化是以先進國家——歐洲列強為模板完成的。日本歐洲化的先導者們把作為歷史的歐洲看作是可引入各種功能性體系的綜合,通過引入其制度,技術機械及其他商品,把19世紀後半葉歐洲的先進國家所具有的各項功能導入日本,通過他們在日本的運作實現日本的歐洲化。
  • 日本近代油畫的啟示
    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在日本的近代油畫的歷史中,幕府的末期開始從工部美術學校向明治美術會繼續的初期西洋畫的流動,學院派和體制系統的形成,還有第一次大戰前後,各種在野美術團體的前衛美術運動,這樣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大的傾向。當然,這些分類不過是為了方便,實際上常常是互相重疊,貫穿在整個日本近代油畫史中。宏觀地看,這三個階段形成了近代日本油畫史上中心的東西和最重要的過程。
  • 文化客廳|條頓騎士團與普魯士有怎樣的聯繫?
    記者 | 徐悅東近代德國赫赫有名的普魯士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普魯士又跟條頓騎士團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係?波羅的海三國又跟德意志有著怎樣的關係?作為歐洲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又是如何覆滅的?易北河那一帶本來就是斯拉夫人的天下,德意志人一邊打著宗教的旗號一邊通過武力擴張,使得德意志貴族和農民不斷地往東邊殖民擴張。這是德意志歷史上的東進運動。德意志歷史上的東進運動和北方十字軍東徵互相交織進行。不過,參加北方十字軍東徵的不僅有德意志人,也有波蘭人、丹麥人、瑞典人。
  • 文化客廳 | 條頓騎士團與普魯士有怎樣的聯繫?
    記者 | 徐悅東 近代德國赫赫有名的普魯士有著什麼樣的歷史
  • 希臘是西方國家嗎?古希臘文明與西方國家是什麼關係?
    希臘就是鐵打的西方國家。但是,俗話說東家說了算,希臘是不是西方,還是西方國家自己說了算。那麼西方國家認為希臘不是西方的一部分嗎?是的。受奧斯曼統治的希臘沒有經歷西歐近代的歷史而且希臘的語言在歐洲孤立,沒有親族,其語言歷史上主要影響中東各民族,然後是俄國,並且在宗教上是東正教,很多人分不清楚,認為既然都是基督教,為什麼要分東西方?
  • 近代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從黑格爾、馬克思到諾思
    近代歷史上的「歐洲奇蹟」,或者說西方世界在近代的興起,早已是一個世人皆知的歷史史實了。然而,對西方世界近代興起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原因,迄今為止學界仍然爭議很大,因而眾說紛紜。綜觀西方學術諸家對西方世界興起原因的解說,可以發現,在這個問題上,在諸多異見中常有相通之處,在類似見解中又有各種各樣的差異。
  • 破繭而生:近代中國女西醫護的養成之路
    回顧歷史,中國女性從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傳統閨閣女子成長為撐起「半邊天」的職業女性,其職業生涯恰起步於在西醫院裡的醫護事業。婦女工作為婦女:傳教士影響下的第一代女西醫護女西醫護是近代中國社會大變局下的產物。談論近代中國第一批女西醫護的從醫之路,需要從近代西方專門針對中國女性的醫療傳教運動談起。
  • 《近代能樂集》:與西方戲劇相比,日本能劇的藝術感體現在哪裡?
    其中8部被收錄於《近代能樂集》,成為三島的戲劇代表。而《邯鄲》的靈感則來自於中國的歷史人物故事。《班女》和《道成寺》則反映庶民,尤其是平民女子與親人生活的歡與悲。而西方戲劇則更為直白地表達作者的所思所想日本唯美主義作家,谷崎潤一郎曾將日本人對幽暗、曖昧、模糊、神秘之趣味的審美追求與偏好,以「陰翳」一詞概括之。「陰翳」是谷崎潤一郎的獨特用法,在含義上應該相當於傳統歌論、能樂論中的「幽玄」。而「幽玄」則最先由大西克禮提出。
  • 揭秘近代日本為什麼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
    在世界近代史上,亞洲、非洲、美洲幾乎大部分國家都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依靠工業革命的成果和強大的航海能力,西方的戰艦與滿載貨物的商船幾乎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文明較低的地區成為原料生產地,文明較高的國家成為商品傾銷地,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
  • 日本評選世界五大偉人,中國此人排第三,備受推崇,力壓日本名相
    在近代日本也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甚至跟大清王朝都不往來。但是黑船艦隊打開日本國門後,日本卻快速轉向,開始明治維新,全面向西方學習。因此也開始了解西方世界的歷史,對於那些開眼看世界以及奉行鐵血政策的西方世界領導人尤其推崇。
  • 宋朝在西方人看來就是文藝復興,就是近代的開始,是最偉大的時代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現代史教授史景遷在2000年1月1日《新聞周刊》刊登文章,這樣評價宋朝:「上一個1000年的中國,是世界超級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宋朝的首都是世界最先進繁榮的城市。」在西方人眼裡為什麼宋朝有這麼大的魅力?
  • 英法俄等強國,為什麼面對普魯士的崛起而坐視不管?
    所以這也註定了普魯士要用火與劍來鋪就它的王者之路。 那麼英法俄等強國,為什麼面對普魯士的崛起而坐視不管? 至於南邊的奧地利更不用提了,在德意志這個大家庭裡,奧地利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也是阻礙普魯士崛起的最大障礙。 還有一個國家不得不提,那就是歐洲的攪屎棍英國,英國的政策是歐洲均衡,其態度也是至關重要。
  • 日本近代詠史詩的三個文明世界
    綜觀近代日本漢文學(1853—1912),通過評論世界各民族歷史人物與事件來探討世道人心本質的,所有文體中當以詠史詩成就最高。日本近代漢文學人才輩出,對東西洋文化的研究深入透徹,在詠史詩中融入了獨特的情感愛憎和價值判斷,彰顯出鮮明的民族個性。美國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其名著«菊與刀»中說:「在美國曾經全力以赴與之戰鬥的敵人中,日本人的脾氣是最琢磨不透的。
  • 原來歷史上兩家就是世仇
    同屬東歐國家的波蘭和俄羅斯近代歷史中一直被侵略瓜分的「倒黴蛋兒」波蘭,其實祖上也曾闊過。強大一時的波蘭在17世紀中葉開始走向衰落,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是由於區內部封建割據嚴重,另一方面,波蘭獨特的自由選王制,也就是國王由議會產生、就連外國人都有資格競選的奇葩制度,導致國內政壇一片混亂。最神奇的是,波蘭「人人都有否決權」的自由否決權制度,更使得波蘭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統治,最終,不斷衰落的波蘭成為鄰國侵略和瓜分的對象。
  • 近代以來日本人的種族認知
    然而就是這不到0.01%的差異導致「種族」成為困擾無數「有色人種」的夢魘,而「有色人種」這個詞彙本身就暗含著「白人」至上,「黑人」、「黃種人」等都位於「白人」之下的意味。對於近代日本人來說,「種族」(日語多稱為「人種」)就是刺激他們神經的一大關鍵詞,種族因素甚至嚴重影響到了日美關係。
  • 重新理解日本近代軍國主義興起的背後動力
    讀這本書不僅有助於理解日本這艘大船何以在欣欣向榮之際突然轉頭逆行,更有助於警戒當下:和平是多麼脆弱,民眾心態與認知又會怎樣改變歷史軌跡文|臧博 19世紀四、五十年代,西方殖民國家以堅船利炮先後將中日兩國拉入新歷史軌道,經受這一前所未有衝擊的兩國,都作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回應——採西學、制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