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芬美:甲午戰敗和臺灣割讓給日本中的美國因素

2021-01-09 人民日報海外網

  海外網8月6日電 據中評社桃園,臺灣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駱芬美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李鴻章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整個過程都有「美國因素」,甚至甲午戰爭前21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會派兵打臺灣,也是有「美國因素」。

  駱芬美,輔仁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兼任,著有《被誤解的臺灣史》、《被混淆的臺灣史》、《三楊與明初之政治》、《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她也固定在電臺九八新聞臺「九八講臺」擔任臺灣史主講人。

  今年五月,臺灣銘傳大學舉行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駱芬美當時以「近代日本覬覦臺灣的開始-從1874年牡丹社事件談起」專題演講,反應熱烈,當時她認為,1895年中日籤訂《馬關條約》臺灣割讓給日本,事實上,在此之前,日本人已經覬覦臺灣21年,早就在日本的計劃與掌握中。

  「如果探究甲午戰爭與割讓臺灣,其實兩者沒有直接關係,甲午戰爭真正導火線,是朝鮮問題!」駱芬美說。

  為何日本一定要臺灣?駱芬美說,嚴格說來,牡丹社事件開始啟動日本對臺灣的覬覦,甲午戰爭只是理由,她比較喜歡從這個角度接入,臺灣進行甲午戰爭研究比較有意義。

  她指出,牡丹社事件之後,日本除了軍部派間諜持續偵察外,更在福州廈門等地設置領事館,負責搜集臺灣情報,中法戰爭期間,派遣小澤豁郎等軍人來觀戰,並視察被法軍封鎖的臺灣淡水、基隆,直到甲午戰爭之前,更有為數不少的日本人在臺灣及福建等地活動及搜集情報。

  她說,日本會對臺灣這麼感興趣,背後很大原因是美國因素。

  以時間來推算,日本派兵來臺灣打牡丹社事件,駱芬美說,其實距離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僅六年光景。日本從鎖國到開國,歷經兩百多年,直到1853年黑船事件爆發,美國佩裡強迫幕府談判開港,「日本有這麼厲害?」日本可能連臺灣都不認識。

  駱芬美考據史料認為,當時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德(Charles W.LeGender),應該是拿地圖及資料跑去日本,去推日本來打臺灣,理由是許多船隻觸礁在屏東外海,發生很多船難,外國人進入福爾摩沙就被原住民殺掉,外國來臺灣找受難者,就要找清廷談判,清廷說法都是「化外之地」。

  她指出,美國慢慢發現,要談漢人,就是找清朝,要談原住民,根本沒有人管,當時美國商人就建議臺灣問題,美國自己來管,不過當時美國正在發生南北戰爭,不願意接手,李仙德就找日本。 

   駱芬美說,這就是「美國人的臺灣夢」,事實上,很多國家也覬覦臺灣,為何要拿下臺灣?因為臺灣有煤礦,很多船隻駛往中國貿易,中途加煤礦,臺灣就是基地。日本已經開始明治維新,是亞洲的模範生,美國當然希望與日本合作。 

  她分析,牡丹社事件之後,清朝派沈葆楨、劉銘傳來臺大力建設,臺灣在1860年淡水開港,進行茶葉樟腦貿易開始富裕,讓日本更想要臺灣,日本發現臺灣是市場,可以輸出也能消費,經濟力起來了。

  駱芬美表示,《馬關條約》籤訂也是美國在背後推動,過程中都有美國顧問在後面,李鴻章又很喜歡美國顧問。

  說到這段歷史,駱芬美認為,還要看甲午戰爭的導火線,也就是朝鮮問題,因為俄國已經想把觸角深入亞洲,日本急著要讓朝鮮獨立,才可以併吞,對日本才安全。

  「日本最得意不是甲午戰爭,而是日俄大戰」,駱芬美說,1905年日本殖民臺灣還很低調,凡事都以尊重舊俗,不敢強制幹預,直到日本打敗俄國,成為亞洲新興強國,統治臺灣展現高度自信。

  駱芬美說,美國不是現在才擔心中國崛起,當時日俄戰爭爆發,美國最怕日本、韓國、中國結合,即使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獨強,美國仍有能力去插手。 

  清朝甲午戰敗後,駱芬美指出,「列強俱樂部」都跑來問日本到底要什麼?當中又以英國居中調停最多,所有談判,美國顧問也全程掌握。包括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討論三個方案,是否割讓臺灣?一開始並沒有很強烈堅持,不過很多大臣當年參與牡丹社事件,一定要堅持乙案,也就是割讓臺灣為必要條件。

  「清朝到底要派誰來日本談判?是否有足夠授權可以承諾割地?其實美國都知道,都有美國顧問在旁邊。」駱芬美說,最後才由李鴻章出馬,不然派出的人都被打回票。

  李鴻章去日本談判之前,曾經與慈禧討論,唯一確定就是保住京師,日本談判底線就是割讓臺灣,若堅持要不割地就不用去,結果李鴻章背負「能臣誤國」歷史罵名,美國因素很重要。駱芬美說,研究歷史會看到,美日合作或美日同盟,其實早在佩裡去日本打開幕府鎖國就開啟。 

  歷史研究更發現,清朝發生鴉片戰爭,被迫籤訂南京不平等條約,當時痛恨被蠻夷侵略。駱芬美說,「日本馬上擁抱蠻夷(西方)」,因為眼睜睜看到中國竟然敗給中國眼中的蠻夷之邦,認為蠻夷比中國還厲害,也開啟「尊天皇倒幕府」,開始向西方買武器,建構日本明治政府。

  她認為,甲午戰爭是當時整個日本,從弱國開始亞洲帝國很重要的脈絡,一個環節,日本很早就覬覦臺灣,甲午戰爭不能從點來看,要從臺灣角度思考,何時對臺灣有興趣。 

(責編:邱天人)

相關焦點

  • 臺灣,你不能忘了「甲午」的血淚
    特約作者:且十在去臺北的飛機上,看了一篇關於「甲午」大清戰俘的故事的文章。甲午戰爭,人們只記得大清戰敗,大清重臣李鴻章赴日議和,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鄧世昌「撞沉吉野」的悲壯在耳,那些戰敗被俘的軍人卻連歷史的風鈴聲都未留下,早已風吹雨打去了。
  • 臺灣怎麼割讓及收復的
    美國為擴大它的侵略利益,乘機「出面調停」,單獨操縱中日之間的和談,在美國的示意下,清政府於年底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廣島議和。日本方面認為張、邵兩人官位太低,拒絕談判,要求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鴻章去日本。
  • 甲午戰敗新說:嚴復翻譯《國富論》開錯了藥方(1)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賈根良晚清腐敗和軍事體制落後,這些還不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甲午戰敗最深刻的根源在於清政府國家發展戰略觀的失敗。日本明治維新與李斯特主義 我國歷史學界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甲午戰爭中日本孤注一擲,以『國運相賭',『以小博大'取得勝利,使日本對外侵略的野心迅速膨脹,同時導致日本近代化轉向軍國主義。」但實際上,日本的軍國主義道路早在日本明治維新初年就已確定。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
  • 在臺灣正式屬於清朝省份的十年後,又被清政府給割讓出去
    我們不妨一起先來看一下近代以來臺灣遭受的一些措施,了解這一地區的過往風雲。明朝末年,中央勢力衰減,荷蘭在1624年侵佔了臺灣地區,之後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荷蘭殖民侵略者收復了臺灣。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佔了雞籠(今基隆)和淡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軍在臺灣北部擊敗西班牙殖民軍,霸佔整個臺灣。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者侵略臺灣的雞籠。
  • 李鴻章告誡日本:如佔中國這一地區,兩國將成世仇
    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其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徵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 日本浪人刺殺李鴻章,欲圖擴大甲午中日戰爭!日本首相:愚蠢至極
    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對李鴻章的到來,很是高興。這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派出的最有分量的談判代表。伊藤博文認為,以李鴻章目前在清國的地位,完全有能力代表清政府籤下這一戰後條約。而日本自1894年,發動的甲午中日戰爭,也將在很快就會收穫豐碩的果實。
  • 教學設計及說課稿-《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要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標誌、兩個階段、主要戰役、戰爭中湧現的愛國將領;《馬關條約》籤定的時間、內容、危害;三國幹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2)愛國官兵的英勇抗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黃海大戰中民族英雄鄧世昌的英雄事跡;《馬關條約》的內容與危害。【教學難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危害。
  • 甲午祭︱走向戰爭:甲午之前的日本
    甲午之戰後日本繪畫中表現的日軍勝利之後回國的情形日本的「日清戰爭」觀       1894年7月爆發的甲午戰爭(又稱「中日戰爭」或「日清戰爭」)雖是東亞史與世界史上最重要的戰爭之一,但時至今日,其政治意義仍有待探索。
  • 臺灣被割讓後,島內官民紛紛逃回大陸,此翁散盡家產拼死抗日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同年4月,李鴻章遵循西太后的旨意東渡日本,在日本馬關籤訂了馬關條約,除了賠錢以外,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也被一併割讓。「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到臺灣島內後,激起了全島的強烈憤慨。
  • 馬關條約,臺灣被清割讓日本,可此人不讓,率領黑旗軍誓守臺灣
    1895年4月17日,隨著李鴻章在中日馬關條約上簽字落筆,臺灣正式被割讓給了日本。消息傳來,舉國哀痛。身在臺灣的劉永福更是心如刀割。劉永福出生於廣西一個貧苦家庭,他年輕時學的一身好武藝。因為父母相繼染病身亡,無依無靠的他加入了天地會。
  • 臺灣光復75周年這天,馬英九勸:民進黨朋友請多讀點書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友平】據臺媒消息,今天(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對於紀念這個日子的做法,民進黨有人卻聲稱這是與對岸唱和「一中原則」,配合大陸對臺灣進行政治鬥爭與操作。對此,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批評稱,種種荒謬的言論,凸顯部分人士對歷史的無知,「希望民進黨的朋友多讀一點近代史再批評,比較有水平。」
  • 高翔:臺灣光復是全體中國人民團結抗戰勝利的結果
    作者在刊發於新華網的署名文章《臺灣光復乃全民族抗戰勝利之果 祖國統一是新時代歷史大勢所趨》中指出,75年前,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之中,臺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得以光復,回到祖國懷抱。這是整個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光輝時刻,也是值得全體中國人民紀念的重大歷史事件。
  • 甲午戰敗後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臺灣人民寒心,自立國號組織保臺
    《春愁》這首詩中,出生於臺灣的丘逢甲表達了對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的悲痛之情。這位充滿熱情而又積極實踐的愛國志士,一直到去世,心裡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而這一首《春愁》,敘說的又何止是他一個人的愁呢?
  • 臺灣與大陸作戰完勝!大陸被迫將這些省份割讓...
    有人分析,從照片中「玉山」南北兩峰位置關係看,圖中的轟炸機正在由北向南飛行,表明這是解放軍空軍編隊11月25日環繞臺灣飛行演訓時所拍攝的照片。要是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要拍一家解放軍戰機與臺灣玉山的合影那是無法想像的,而今天,我們做到了。所以這不僅「很有意義」,而且要「分享」。
  • 韓戰的戰敗,對美國乃至世界有多大的影響?
    戰爭本身的勝利和戰略格局的勝利是兩回事,臺灣問題和這場戰爭有關聯,但當時中國打臺灣和打朝戰,是沒得選擇的,也就是必須得打,是被動之戰,就戰爭自身來講,中國是勝利了的。最大的贏家絕壁是我們,韓戰的歷史定位被嚴重低估了,毫不誇張的說,韓戰重要性幾乎等同於日本對我們的甲午戰爭!沒誇張,就是國運之戰!
  • 臺灣人民的抗日戰爭
    不過曾幾何時,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臺灣島的軍民也曾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對割讓臺灣的抗日戰爭,史稱「乙未戰爭 」。由於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隔年清朝便同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正約第二款規定:清朝要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
  • 簡述日本侵佔臺灣的50年
    而到了清朝末年的1895年,一場戰敗的甲午中日戰爭,不但讓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從此清朝再也沒有海防力量。同時被迫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除賠款2億兩白銀,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而最為慘痛的是自此日本在臺灣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
  • 清朝為何慷慨割讓臺灣?原來康熙才是罪魁禍首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出現了一個謎團:鐵血大清為何輕易割讓臺灣給日本呢?  不說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單說這麼大的一片國土,說割讓就割讓,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難以置信的是,大清就這麼做了。  如果說清朝割讓北方的庫頁島給俄國,那是因為庫頁島一片荒蕪,離中原很遠。
  • 甲午前日本的戰爭準備:1879年提交攻佔北京方略
    甲午之戰後日本繪畫中表現的日軍勝利之後回國的情形 甲午前日本的戰爭準備1894年7月爆發的甲午戰爭(又稱「中日戰爭」或「日清戰爭」)雖是東亞史與世界史上最重要的戰爭之一 1894年3月27日,日本外相陸奧宗光致信駐英大使說:「國內形勢緊迫,日甚一日」,因此「不管成敗如何,政府若不表明正在做一件會讓人感到震驚的大事,將無法挽回此番人心之紛亂……」6月3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協助戡亂。發動戰爭的口實出現,日本政治家如獲至寶。
  • 高考熱點——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1.日本挑起戰爭19世紀末,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口本藉機派大軍人侵朝鮮。1894年7月.日本軍隊悍然在朝鮮半島海域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戰爭。不久,中日海軍在黃海展開決戰。清軍「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戰艦中炮、彈藥用盡的情況下,下令全速撞擊日「吉野」艦,壯烈殉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