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正式屬於清朝省份的十年後,又被清政府給割讓出去

2021-01-10 歷史有點料

作為中國東南邊隅的一座海島,臺灣素以風光旖旎著稱,只是在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卻是經歷了多次的磨難,脫離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成為遠方的遊子,只是,這遠方的遊子何時才能真正歸鄉,無人可知。

清朝大將施琅在1684年2月上奏康熙的《恭陳臺灣棄留利害疏》中稱,臺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倘若放棄臺灣為「紅毛」(荷蘭人)佔據,「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當時的清朝朝野也已經認識到了臺灣對於東南沿海海防的重要性,這也就會促使之後的清朝統治者對於臺灣的收復採取了直接的措施。我們不妨一起先來看一下近代以來臺灣遭受的一些措施,了解這一地區的過往風雲。

明朝末年,中央勢力衰減,荷蘭在1624年侵佔了臺灣地區,之後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荷蘭殖民侵略者收復了臺灣。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佔了雞籠(今基隆)和淡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軍在臺灣北部擊敗西班牙殖民軍,霸佔整個臺灣。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者侵略臺灣的雞籠。當時的臺灣軍民奮起反擊,被參軍邱鎮功開炮擊傷,觸礁沉沒,斃英軍32人。當侵略軍上岸逃命時,為臺灣「屯丁鄉勇」分頭追擊捕獲,生俘130人,繳獲武器及地圖,擊退英軍的進犯。這是臺灣軍民抵抗英國侵略臺灣取得的第一次勝利。10月19日,英軍三桅兵艦進攻臺灣三沙灣炮臺,臺灣軍民團結一致,把英軍擊退。1842年3月11日,英軍三艘三桅軍艦駛入臺灣大安港,被大安港守軍予以擊退,英軍49人被守軍俘虜。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1858年英、法、美、俄四國與清政府籤訂的《天津條約》規定開放臺灣、淡水兩處為通商口岸; 1874年,日本在美國支持下,派軍隊侵略臺灣,最終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臺灣撤軍;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攻打基隆、淡水,封鎖臺灣海峽,並佔領澎湖,當時的臺灣居民稱這場戰爭為「西仔反擊戰」。

也就是說從17世紀起,臺灣遭受了來自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的侵略威脅,對整個臺灣地區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阻礙,只是命運還是覺著對臺灣地區的折磨不夠,更大的風雨在等待著它的洗禮。1885年,清廷正式在臺灣地區建省,成為了中國的一個行省,也算是正式作為一個行政區劃歸入中央政府的統治,只是,沒有人預料到,十年之後的歷史,臺灣作為一個東南地區的門戶將被無情的打開。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腐朽的清政府已經無法與外國列強相抗衡,當清政府被東方的倭奴小國所擊敗,再也抵擋不住世界列強的步伐,中國開始面對來自整個世界的惡意,畢竟中國這塊肥肉,誰都希望來此分一份利益,中國的存亡確實已經危在旦夕。1895年,當清政府必敗的命運已經決定,中日之間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東南地區的臺灣再一次作為一次利益分割被割讓出去,剛剛成為中國省份的第十年再一次被清政府所拋棄,開始遭受了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地區的統治,命運對於臺灣地區,確實是有點無情與殘酷。

近代以來遭受的多次磨難,讓臺灣地區的民眾自然不會就此屈服,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日戰爭,只是力量太弱,無法與當時已經併入資本主義勢力的日本相抗衡,只能無奈屈服於命運。但是,它的經歷自然不會以此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作為戰敗國歸還了臺灣,但是,當時中國內部自身的問題,使得臺灣再一次分離出去,一直延續至今。

臺灣地區的回歸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根據它近代以來遭受的多次磨難,希望臺灣能夠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讓這苦難的孩子早日感受母愛的溫暖。

相關焦點

  • 清朝為何慷慨割讓臺灣?原來康熙才是罪魁禍首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出現了一個謎團:鐵血大清為何輕易割讓臺灣給日本呢?  不說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單說這麼大的一片國土,說割讓就割讓,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難以置信的是,大清就這麼做了。  如果說清朝割讓北方的庫頁島給俄國,那是因為庫頁島一片荒蕪,離中原很遠。
  •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割讓臺灣與臺灣人民的抗日義舉
    黃海海戰結束後,清廷開始籌劃罷戰求和,請西方列強出面斡旋。然而,日本人根本不接受「調停」,於10月向遼東進攻。11月初,金州、大連灣、旅順等重鎮相繼淪陷。日軍攻佔旅順後,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屠殺慘案。大屠殺從11月21日開始到11月25日,持續了5天。
  • 臺灣怎麼割讓及收復的
    臺灣是1895年被割讓,與《馬關條約》有關。1894年,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由於清政府腐敗,一味妥協退讓,致使清軍喪師失地:先敗於朝鮮,後敗於遼東,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軍全面潰敗,京津危急。面對這種形勢清政府驚恐萬狀,決意乞和。
  • 此島曾是中國最大的島嶼,卻被割讓 土地面積比2個臺灣還要大!
    此島曾是中國最大的島嶼,卻被割讓。土地面積比2個臺灣還要大!歡迎大家來到俄羅斯系列,今天跟大家分享關於中國曾經的一個島嶼的故事。在這段歷史中有太多的曲折和故事,而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說的這個地方便是庫頁島,此島曾是中國最大的島嶼,卻在19世紀被清政府割讓出去。其土地面積比2個臺灣還要大!目前我國最大的島嶼是臺灣島,其次是有著旅遊勝地三亞的海南島。但是讓我們坐上時光機來到中國歷史上的大唐年間,那時你再看中國的島嶼分布,也許你就會明白有那麼一個在中國北部沿海地區東面隔海相望的一座島嶼,它屬於曾經的中國。
  • 清朝「割讓」出去的海參崴,如今香港、澳門都回歸了,它怎麼辦?
    後來清朝建立,因為害怕中原發展更快,所以就不允許漢人進入東北。本來東北的人口就不多,所以在海參崴的中國居民就更少。這時候沙俄開始「想辦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和沙俄籤訂了《璦琿條約》,這也是不平等條約。到1860年的時候,《中俄北京條約》又籤訂了,當時就清政府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其中就包括海參崴。那麼海參崴為什麼收不回來呢?
  • 甲午戰敗後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臺灣人民寒心,自立國號組織保臺
    《春愁》這首詩中,出生於臺灣的丘逢甲表達了對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的悲痛之情。這位充滿熱情而又積極實踐的愛國志士,一直到去世,心裡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而這一首《春愁》,敘說的又何止是他一個人的愁呢?
  • 貝加爾湖是不是清朝劃出去的?其實不該問清朝,該問此「國」
    清朝曾經和俄羅斯籤訂過一個《尼布楚條約》。這個《尼布楚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劃出一條界限。在這條界限劃出來以後,貝加爾湖就正式進入了俄羅斯的懷抱。於是,有人據此認為,貝加爾湖原本是屬於中國的領土,被清政府劃給了俄羅斯。
  • 這個島嶼本屬於中國,清政府不在乎被日本佔領,現在想收復也晚了
    在幾百年前,北海道是屬於中國的,離北海道不遠的庫頁島,原來被中國稱為北苦夷島,在明朝時就屬於中國管轄,可是到了清朝,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清朝人物自己的天朝上國,這世界上再沒有國家能威脅到清朝
  • 歷史上,庫頁島曾屬於中國管轄,割讓給俄國後,現在可能收復嗎?
    唐朝建立後,島上的居民便歸服於唐朝,接受唐朝的統治。開元十三年,朝廷在黑龍江下遊地區設置黑水軍,後設置黑水都督府,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統治這一帶。十世紀時,遼朝的五國部節度使管轄著庫頁島。十二世紀,庫頁島被金朝管轄。到了元朝,中國依然對庫頁島實施有效管理。為了徹底徵服庫頁島上地各族居民,元朝從1263年至1308年連年對庫頁島用兵,最終招撫了骨鬼等部。
  • 黑旗軍在臺灣將5萬日軍打得頭破血流時,清政府為何不發兵支援?
    自此,劉永福的臺灣保衛戰徹底結束,臺灣落入日軍之手。劉永福在臺灣的戰鬥是令人振奮的,5萬精銳日軍被他打得頭破血流。然而,劉永福的失敗不是被日軍擊敗,反而是被清政府給拖垮的。在劉永福與日軍血戰時,清政府非但沒有一兵一卒的支援,反而還處處扯劉永福的後腿,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換個角度看清朝:聰明借力,保住東北
    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了,康熙盛世曾有1300萬平方公裡的廣闊疆域。那麼為什麼當今人們不譴責明朝反而非議清朝呢?清政府瀕臨亡朝之際,與國外列強籤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是,換個角度看歷史,大清王朝在維護主權及領土完整不遺餘力,特別是,巧妙藉助外來力量保住了東北!
  • 臺灣光復乃全民族抗戰勝利之果 祖國統一是新時代歷史大勢所趨
    明朝福建水師軍官趙若思(秉鑑)於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曾經在臺南赤崁修建城堡,實施管理,中國政府的管轄權已正式及於臺灣本島。此後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曾當面對荷蘭使者說明:「該島一向是屬於中國的。在中國人不需要時,可以允許荷蘭人暫時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荷蘭客人,自應把它歸還原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鄭成功《復臺》詩有云:「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鄭經繼承延平郡王之爵後,雖同清政府對立,但康熙統一臺灣的策略,並非是純粹的武力統一,而是優先招撫,積極爭取臺灣鄭氏政權及其兵民的歸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康熙七年,施琅在奏疏中提到:「去歲朝廷遣官前往招撫,未見實意歸誠。」可見,清政府的招撫效果比較有限。不戰而屈人之兵固然是至善之策,但亦應將伐兵和攻城作為萬不得已之策。對於清朝統一臺灣而言,這個策略也適用。
  •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輸得一敗塗地,割讓了臺灣和澎湖,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加上贖遼費高達2.3億兩)。戰後,清政府不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國際威望一落千丈,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不過有意思的是,甲午戰爭後本來應該苟延殘喘的清政府卻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不僅重建了國防,而且國庫日益充盈,滿人官員的權勢也不斷加強,清政府似乎又迎來了春天。
  • 臺灣與大陸作戰完勝!大陸被迫將這些省份割讓...
    有人分析,從照片中「玉山」南北兩峰位置關係看,圖中的轟炸機正在由北向南飛行,表明這是解放軍空軍編隊11月25日環繞臺灣飛行演訓時所拍攝的照片。要是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要拍一家解放軍戰機與臺灣玉山的合影那是無法想像的,而今天,我們做到了。所以這不僅「很有意義」,而且要「分享」。
  • 法國不勝而勝,清政府不敗而敗,清法戰爭的結局該如何解讀?
    1885年6月9日,伴隨著《中法新約》的籤訂,宣告清法戰爭正式結束,清政府也正式承認越南以法國為宗主國。但由於這份合約的籤訂時機太過於特殊,恰好正是「鎮南關大捷」之後,而合約的本質又屬於喪權辱國。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清政府就可以正式發力驅趕侵略者,然後獲得清法戰爭的勝利呢?不見得。因為在經濟上,清政府跟當時的法國完全就不是一個量級的,雖然法軍的戰略重心並不在清朝這一塊,但是得益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加持,人家裝備好,還有錢,想要繼續增兵也不是不可能。
  • 九龍島和海參威同被割讓,九龍島已經收復,為何海參威至今還沒?
    眾所周知,中國的近代史上,有著抹不去的恥辱,尤其是清朝末年。在清政府的無能和腐朽的統治下,列強入侵中國,奪走原本屬於中國的土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再次被迫與列強籤訂了一系列條約進行割地,賠款。在《北京條約》中,將九龍島和海參崴分別割讓給英俄兩國。
  • 海參崴地理位置如此重要,清政府為何不珍惜,輕而易舉丟了?
    在清朝時期,這裡一直都是大清的領土。可是到了晚清,沙俄開始不斷蠶食中國的領土, 各種喪權辱國條約的籤訂,海參崴便被割讓給了沙俄。符拉迪沃斯託克便是沙俄給海參崴的重新命名。
  • 駱芬美:甲午戰敗和臺灣割讓給日本中的美國因素
    海外網8月6日電 據中評社桃園,臺灣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駱芬美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李鴻章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整個過程都有「美國因素」,甚至甲午戰爭前21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會派兵打臺灣,也是有「美國因素」。
  • 當寶島臺灣被割讓,晚清愛國詩人丘逢甲這樣表達他的無限痛心……
    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回答對臺灣問題的立場和看法時,引用了詩句「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他抓住被聘為《臺灣通志》總局採訪師的機會,深入民間,了解社會民情。他感嘆整個中華民族正處在深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之中,從"風月有天難補恨,江山無地可埋愁。""孤島十年民力盡,邊疆千裡將材難。"中我們似乎能夠感到他憂國憂民的精神。同時他預感到一場大的動蕩即將到來,自己雖隱身山林,專心教讀,但渴求報效國家之情卻熾熱而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