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日本商業形態,便利店自然是一個很難繞過的環節。
日本便利店不僅有耳熟能詳的7-11、全家、羅森,還有包括Ministop、Newdays、POPLAR等眾多中小型便利店。品牌多,數量也同樣龐大,據日本JFA數據顯示,截止至2017年4月,日本便利店在日本本土的總店面數超過54000家,僅首都東京就有超過7000家便利店。
店面眾多意味著競爭激烈。在日本很早就有「便利店五萬家飽和論」的說法,即本土只能容下5萬家的便利店,不過從目前趨勢來看,這一魔咒正在被打破。
為了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日本本土的便利店也進行了不少改變與嘗試。這其中,尤其是中小型便利店的轉變值得關注。近日,小飯桌組織的「日本零售遊學」專門考察了一家中小型的便利店代表——Ministop。Ministop是日本連鎖零售集團永旺集團旗下的便利店品牌,創立於1980年,店面數量在日本本土約2300多家,大部分是加盟店,處於日本便利店的第二陣容。考察團還與其加盟店店長、區域經理進行了對話,看看中小型便利店是如何在競爭中突圍。
1、選址
Ministop的選址是由總部決定。通常便利店都會選擇在商圈、寫字樓、社區等人流量相對密集的地方。同時,開一家新店之前,Ministop都會對周邊的競品進行調研,尤其是人流量、消費水平、競品運營情況等。好的地段同一家便利店會密集開店,甚至一個十字路口會有兩家同一品牌便利店。
另外,香菸的特許經營也是選址的參考標準之一。在日本,法律規定一定範圍內只允許有一家便利店可以出售香菸,較早開店並申請特許權才能獲得香菸的售賣權。
除了商圈、寫字樓、社區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便利店也開始向人流量更少的地方挺進,這些地方包括:高速公路服務區、醫院、大學、酒店內部、賭博機店、軍隊基地、物流中心等。「這些地方雖然人流量少,但競爭也少,基本最多只能容下一家便利店。」Ministop區域經理山府(音)告訴小飯桌。
2、富集生態
相比較國內便利店,日本本土便利店的業態更加豐富,便利店通常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的全部。除了常規的吃喝和日常用品外,還包括:繳納水電費、衝洗照片、列印複印、ATM取錢、購買雜誌、代售郵票、代售旅行相關業態(飛機票、滑雪索道券、溫泉券)等。
以參觀的一家Ministop加盟店為例。該店面總體面積約94平米,營業面積約80平,SKU約2000種。
Ministop另一大特點是,ATM在工作日期間取款免費。這跟日本國情有關,日本的ATM取款不論是否跨行、異地,一般都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通常在100日元或更多。Ministop則依託永旺,與各大銀行合作,實現了周一至周五的取款免費。
豐富的產品線也給其帶來不錯的效益。據參觀的店鋪店長桂海直(音)透露,該店一個月流水超千萬日元。
3、商品差異化
Ministop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商品的差異化。社長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Ministop的競爭策略就是——集中一種商品去突破。思路頗像電商中常用的爆品策略。
Ministop的爆品是自製冰淇淋。據該店店長介紹,一家便利店的自製冰淇淋一天銷量就超過1000個。同時,用戶調研顯示,超過50%的消費者選擇自製冰淇淋是Ministop最佳的商品。
另外,自有商品也是Ministop商品差異化的重要一環。毛利高、消耗快,讓其成為不少便利店的標配。自有商品包括便當、薯條、油炸食品、貼牌商品等,尤其是薯條等油炸食品,基本都在自己店面的後廚完成,減少了物流配送成本、也更容易控制進貨數量。2016年,Ministop自營商品一年的銷售額為7700億日元,在競爭激烈的日本便利店中名列前茅。
4、國際化趨勢
國際化趨勢也是日本便利店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正在成為日本便利店的重要目標。
據悉,Ministop已經在韓國、越南、菲律賓、中國都開始了國際化的探索。在國內,與7-11、全家等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開展擴張的策略不同的是,Ministop首先選擇的是二線城市青島作為主陣地,目前已經在青島開設64家門店。
總之,儘管競爭激烈,日本本土的中小型便利店依然存在生存空間。反觀國內便利店,無論密度還是精細化運營,市場還遠沒有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