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11月14日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指出。
如何認識長江文化內涵?如何推進長江文旅融合戰略,建設長江文化產業帶?兩者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近日,在由江蘇省委宣傳部、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主辦的第三屆紫金文化產業論壇「長江經濟帶與長江文化」分論壇上,來自長江上、中、下遊重要城市和重點大學的學者們匯聚南京,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梳理長江文化「家底」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總結出了他心目中的「長江文化精神」:「一是根深葉茂,傳承有序。長江流域發掘過東亞地區最古老的化石,最早的石器、陶器、瓷器、木構建築、人工馴化水稻、人工運河、城市、大型水利設施,和最完善的玉器系統。二是多樣競輝,開放包容,長江流域的移民文化、工業文化、商業文化、競爭文化比別處更加發達。三是創新超越,與時俱進。從這裡湧現的各種學派、書派、畫派、文學流派、禪學、道學、醫學乃至文房四寶、園林、科舉等,長期佔據著中國文化高峰的地位。四是精緻內斂,家國天下,屈原、範仲淹、顧炎武、龔自珍等愛國名人均為『長江先賢』。五是詩情畫意,浪漫自由。吳文化、道家文化、楚辭、李白、蘇東坡、徐霞客、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均為綻放於長江兩岸的文藝之葩。」無獨有偶,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授向勇也將長江文化的核心價值概括為「活力、開放、包容、生態」。
那麼,長江文化內涵能為當代提供何種滋養?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單世聯認為,以探索、挑戰、自由意志、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文化價值觀成為西方發展的活力之源;同理,長江文化也可以為中國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營養:「以王艮、何心隱、顏鈞、李贄為代表的『左派王學』力主『自然之性』;以顧憲成、高攀龍為代表的東林黨人深具反權威精神;黃宗羲、顧炎武肯定『私利』『自利』,認為『工商皆本』;曹雪芹《紅樓夢》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即使是『秦淮八豔』,也極具個性風採和自由意志……這些經江南商品經濟和市民生活滋養產生的新價值觀,可以與西方現代價值觀對話、競爭,成為中華民族自己的精神之火。」
從文化長江到經濟長江
除了提供文化價值觀方面的滋養,長江文化本身就蘊涵著豐厚的經濟價值。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認為,「長江旅遊」前景廣闊:「長江和黃河共同構建了『江河互濟』的中華文明格局: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迫使黃河文明向南尋找出路,長江流域就接過了繼續發展文明的重任。如今,長江文明經過萬年的文化資源堆積,形成了具有民族歷史記憶、國家圖騰表徵和審美文化體驗三位一體結構的超級文化空間,從而賦予了長江旅遊以審美再造、文化身份喚醒、國家認同索引這三種重要的『文化操演功能』,在體驗經濟時代裡帶給國內遊客『高階版』的旅遊體驗。對國外遊客來說,長江旅遊則構成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渠道。」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GDP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上海、重慶、蘇州、杭州、南京、武漢6個城市均處於長江流域;長江沿岸的11個省市,其人口和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的40%——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長江在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傅才武也提醒,當下,部分學者和企業家把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僅僅理解為恢復傳統節日、風俗等傳統文化記憶,以此吸引旅遊者,這是極度簡單化的理解,將導致不正確的政策思路和項目的失敗,「要把努力推進長江文旅融合戰略,建設長江文化產業帶、長江國際文化旅遊帶,放在發揮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建設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紐帶的層面上進行認識和實踐。」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顧江試圖從「長三角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這個稍小的切口進入,來洞窺長江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顧江解釋,長三角文化產業一體化首先是制度層面的趨同,包括企業制度的融合趨同、市場運行制度一體化、政府行為協調一致;其次是文化產業層面的整合,包括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的市場化整合,充分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加強產業結構的分工與互補,構建「要素協同、創新引領、競爭驅動、品質提升」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與市場體系。
「近年來,長三角文化產業一體化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舉一個大家都能夠感受到的例子,就是上海企業嗶哩嗶哩(簡稱B站)在全國的巨大影響力,甚至對有的單位來說,你辦個活動沒有在B站上直播,意味著影響力下降了很多,這說明我國的市場環境在走向一體化。但在一體化過程中我們也看到諸多問題:比如產業化對文化多樣性的傷害,欠發達地區的人才流失,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有待提高,等等。拿我們南京來說,我們擁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往往停留在精彩故事的層面上,沒有轉化成有影響力的產品、企業、服務,資源配置效率並未令人滿意。」顧江說。
南京如何成為長江「文化明珠」
身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世界文學之都」,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厚。然而,南京市社科院院長葉南客卻指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現象:「如今人們都在講城市首位度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南京的文化首位度肯定全省第一、全國領先,但調研中我們發現,遊客在南京旅遊消費的時間不一定比蘇州時間長;杭州遊客的人均逗留時間是3點幾天,南京只有1.7天。」葉南客說,「當然,南京的文旅產業也有一些亮眼之處,比如南京入選了『2020中國夜間經濟二十強城市』,南京秦淮區、江寧區入圍首批『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剛剛成功舉辦的2020南京馬拉松比賽從南京人的一項『自娛自樂』,一下子升級成為馬拉松全國錦標賽和東京奧運會達標賽,意味著南京的體育『首位度』和對外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
葉南客認為,提高南京文化「首位度」,須注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南京的文化辨識度有待提升,比如南京至今還沒有形成像成都夜文化這樣有全國影響力的文旅品牌;二是文創產品的衍生力有待提升,南京的博物館系統雖然一直在圍繞紅色化、六朝文化、城牆文化、紅樓文化做文章,但文創產品的開發種類和銷售額在全國博物館中排名並不居前列;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也有待提升,要提高南京的劇場、文化館、圖書館的綜合利用率。總之,須多管齊下、統籌發力,把南京打造成長江沿岸的一顆耀眼的「文化明珠」。
交匯點記者 馮圓芳
【來源:承德文化產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