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年人在行走一段距離後會出現小腿肚的疼痛、麻木、乏力等不適,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後症狀可以消失,繼續行走後將再度出現。
上述情況,在醫學上稱作間歇性跛行,往往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早期表現。中山三院血管外科殷恆諱主任建議老年患者應當引起重視,及時到血管外科門診就診,以防延誤病情。
下肢動脈閉塞常見於老年人
下肢動脈閉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病程長、痛苦大是疾病的主要特徵之一。該病主要見於老年人,多數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或大量吸菸病史。早期診斷、恰當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症狀,減輕痛苦。
早中期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切不可忽視!
「輕者放了支架,重者只能截肢保命,如果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症狀有所了解,完全可以早作預防。」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在早中期以間歇性跛行為主要表現,症狀逐漸加重後出現靜息痛,夜間尤為明顯,病人往往屈膝撫足,不食不眠,身體和精神逐漸消耗。
若是不及時改善,動脈腔內可繼發血栓形成,使阻塞症狀加重,最終使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使患肢發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症狀,導致組織細胞變性壞死,並釋放致痛物質,加重疼痛,如果合併感染,則炎症與缺血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嚴重時可引起肢端壞死,難逃截肢厄運。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診斷並不複雜
足部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是最直接的體徵,而血管彩超可以準確地判斷動脈狹窄和閉塞的存在,增強CT能直觀地顯示病變嚴重程度及範圍。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治療手段有哪些?
下肢動脈閉塞的治療手段包括保守治療(糾正危險因素、藥物治療、功能鍛鍊)和必要的手術幹預。
對於輕度缺血,跛行距離大於200米且沒有組織壞死的病人,保守治療的效果相當確切。具體措施包括戒菸、患肢保暖和保持乾燥、避免損傷、功能鍛鍊以及使用降壓、降脂、抗血小板和擴血管藥物等,以達到延緩動脈硬化進展、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增加遠側肢體供血的目的。
對於跛行距離小於200米、靜息痛、肢端組織壞死等缺血症狀嚴重的病人,應及時採用適當的手術方式開通閉塞動脈、減輕肢體缺血。手術方式包括傳統的動脈旁路術以及目前流行的腔內球囊擴張成形、斑塊旋切和支架植入等。
在此特意提醒廣大患者,對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手術治療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目前醫療水平下的手術幹預只是暫時糾正了局部動脈的閉塞,並未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無論手術多麼成功,假以時日的話,開通的動脈遲早會再次阻塞,那種希望通過手術可以一勞永逸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手術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嚴重缺血的病人減輕症狀、幫助已經出現肢體壞死的病人降低截肢平面、為側支循環的建立爭取時間。因此,在手術成功後仍然要進行嚴格的保守治療和功能鍛鍊,病人的肢體缺血症狀才能得到持久緩解,達到生活質量的改善。
本期指導專家
殷恆諱主任醫師
科室:血管外科
門診:周二上午(特診),周四下午(天河)
擅長: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肢體/內臟動脈瘤、頸動脈瘤、頸動脈狹窄、下肢動脈閉塞、腸繫膜血管阻塞、深靜脈血栓、靜脈曲張、血管外傷、腹膜後腫瘤等疾病的開放及介入手術;血透通路的構建及維護;在主動脈弓部病變、腎上腹主動脈瘤、破裂腹主動脈瘤等疑難危重病例的治療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來源:血管外科
編輯:葉張翔
初審:甄曉洲
審核:周晉安
審定發布:丘國新 戎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