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我們正處於大數據時代,數據對於各行各業來說都無比重要。掌握了數據,才能掌握流量。各大網際網路公司對數據分析師崗位的需求越來越多,與以前靠人口和流量紅利野蠻生長不同,如今的網際網路企業需要通過數據分析來實現精細化運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這對數據分析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看到有些人抱怨,BI數據分析師的前途暗淡,整天就在提數提數,沒有出頭之日。
咱埋頭走路,有時候也得抬頭看看路啊。你能不能大膽的猜一猜,數據分析師的薪資上限究竟是多少?
30000一個月?少了!50000一個月?少了!100000一個月?少了!來,咱來一起仰慕一下任澤平大神。
125萬一個月!這位大神的段位太高了,我也只能高山仰止,只能請出來鎮樓。雖然月薪125萬的我說不了,不過月薪3萬的數據分析師我還是能說一下的。
一、高成本構建數據分析閉環
月薪3000的數據分析師接到一個需求,會立刻想到這需求怎麼分解,數據怎麼組織,需要關聯幾個表,怎麼處理比較方便,然後立刻提數,交付給需求方。
月薪30000的數據分析師接到一個需求,會花半個小時問清楚為什麼要這個數,弄清楚後,就會開啟數據分析5步閉環:
因為他知道,需求是問題的表徵。從需求開始,就要看穿表徵,直透內核。
一個人在面臨一個任務的時候,有兩種應對方式:低成本的快速解決表面狀況(治標)和高成本的持續優化底層問題(治本)。
絕大多數數據分析師因為「任務多」、「沒時間深入思考」、「自身慣性」等非常複雜的原因,選擇成本低廉的治標方案,讓自己成為一個提數機器,企圖用效率彰顯自己的價值。豈不知任憑你效率再高,價值都是低廉的。
如果你騰出功夫,將自己升華為一個問題思考者,投入較高的成本,持續的深究,徹底理解問題,找到根因,提出解決方案,持續跟蹤,不斷逼近完美,從而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才能凸顯你的高價值。
低成本的方案只能體現低價值,高成本的投入則彰顯高價值。
二、力透紙背的業務理解
我之前分享過懂業務的5個層次:入門、縱覽、入微、通幽、化境,很多數據分析師連入門級都沒達到。感興趣可以點擊查閱:什麼才叫做懂業務?分析的5個層次。
如果地推團隊的同學過來找你,想讓你幫提一個報表,想看看近6個月各省客戶成交情況。你會怎麼理解這個需求?去跟他確認表頭、篩選條件嗎?
來,手把手教你成為最懂業務的數據分析師:
先明確他的業務目標是什麼,這叫以終為始;再拆解業務流程,這叫步步為營;然後辨析責權利,這叫明辨是非;再是理清數據流向,這叫追根溯源;最後剖析業務流程,這是細緻入微。這5步下來,保證你比業務還了解業務,直接上前線做銷售都可以!這時,你才真正的達到「入門」境界。這個時候,你再來看看他的需求,同樣的問題,你的理解和給出的答案就不一樣了。
想要成為一個好的數據分析師,你需要轉變思維-不是「我要理解他的需求」,而是「我要理解他的問題」!
三、事無巨細的數據量化
很多數據分析教程上來就教怎麼構建完整的指標體系。我表示呵呵。不懂業務流程,不知業務目標,不曉業務過程,不解業務細節,何談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目的是什麼?
——量化數據。
量化數據是為了什麼?用數據描述業務。業務都沒理解,上來就構建指標體系?本末倒置爾!
來,我們來看看指標體系應該怎麼搭建:
部門級指標體系的起點是什麼?是目標指標。部門目標指標再往上一層,就是公司的戰略。往下一層,就是過程和結果指標,再向下,就是各種業務細節標籤。
向上梳理,站在全局的角度觀察公司整體情況,理解公司戰略,探索行業地位,吃透了,就能達到「縱覽」境界。
向下梳理,把核心目標拆解為核心關鍵結果指標,然後再映射到過程指標,梳理分析維度,細化到每個業務細節,並增設標籤,吃透了,這就進入到「入微」境界。
這兩個過程得到的結果,就是業務真正需要的指標體系。而絕大多數人copy別人的指標體系是用來快速出活的。但是往往拿到指標體系往自己的實際工作中一套,自己感到彆扭不說,業務也根本不買帳。
換句話說,要是copy指標體系就能搞定業務,那你上「統計中國」copy一套指標體系,豈不是就能治理國家了?
所以重要的不是「指標體系」,重要的是「量化業務」。每個公司的業務形態、盈利模式、打法、策略、兵力部署、執行力度都不一樣,除了一些大指標能借鑑一下之外,往下全是個性化的,根本沒法直接套用。
四、層層深入的數據分析
當你做到了「力透紙背的業務理解」和「事無巨細的數據量化」,你就能穿透「入門」、「縱覽」和「入微」三個業務理解的境界。回頭再看業務提出的問題,又會不一樣。
也許,你自己就會提出問題了:
業務提的需求其實是他的問題。當你站在「入微」的境界再看他的需求,你會知道他的需求、問題其實也是表象。因為還有大量的未知信息和超出他認知範圍的信息,甚至是有意隱瞞的虛假信息。
你祭出「看見現狀」、「對比標準」、「預見結果」幾招的時候,就會發現異常。各種離群值、異常值就會凸顯出來。
現在開始分析問題,你就不會再出現沒有分析思路的無力感了。你會發現,在你眼裡,全是破綻,如同紀昌學箭。如果你能意識到數據不是全部的真相,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達到「通幽」境界了!
你要分析的不僅僅是「數字」,而是「信息」;不僅僅是「已知信息」,還有更多「未知、隱藏信息」,不斷撥開迷霧,才能見月明。
五、足智多謀的應對策略
應對策略也是抄不來的,因為策略永遠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即便是你的表徵與他的表徵相同,其根源也都不一樣。
相傳有兩個軍士發燒頭疼,表徵一樣,華佗給他倆開了不同的藥,一個發汗,一個瀉下,都給治好了。華佗說:已知一為表證,用發汗法可解;一為裡熱證,非瀉下難於為治。
拿績效考核來說,兩個人的績效表現相當,那這兩人就一定是同等水平嗎?有可能一個人在新區,一個在老區,在新區的要拼命幹,在老區的只要維護就可以了。
也有可能一個在大企業雲集的地區,一個在小企業遍地的地區,一個搞定大客戶就可以了,一個要掃遍工廠。
情況不一樣,那策略肯定要不一樣,豈能一刀切之了事?況且,所有的數據都是表象,越往下,越接近人性。我們要深刻的認識到:真相不止一個!
所以在提策略的時候,不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多做對照實驗。當結果與你預想不一樣的時候,不要慌,肯定還有未知、隱藏的信息沒有挖出來。你需要繼續望聞問切,深入挖掘。
至於策略選擇:
「出奇」出效果,但是死的早;「守正」不偏倚,但是無奇功;「行穩」最無用,但能憋大招。至於你選哪一個,看你想當鳳雛、臥龍還是冢虎了。
但是不管是哪一個,你都將無敵於天下,因為你能看透他的需求,洞悉他的問題,理清業務流程,清晰他的業務目標,知曉他的執行過程,辨別他的是非真假,站在一個比他更高的維度,觀察他,理解他,透視他,然後再剖析問題,發現異常,撥開迷霧,逼近真相。
而且你還會持續改善,持續優化,形成一個個的閉環,不斷提升結果。這個時候你老闆還給你3000塊一個月的話,你來找我!
本文由 @大數據架構師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